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初中語文《雷雨》評課稿

稿件5.84K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本課設計便以“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串起了讀、背、品、悟的心智活動。整堂課如行雲流水,絲絲入扣、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充分體現了老師在文字處理上的教學技巧。

初中語文《雷雨》評課稿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送字寶寶回家”這一識字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表現自我的.慾望,確保了學習的高效,寓學於樂,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這一環節中,老師也沒有忽視寫字教學。她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好“垂”這個生字,讓他們掌握寫法,並注意書寫的姿勢。這樣處理,使教學與寫字教學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紮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陳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

在對文字內涵的解讀方面不是像傳統的做法那樣,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處處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逐步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又十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本課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學生始終被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在教師營造的課文情境中主動積極地朗讀、體驗、感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陳老師清新自然的教學風格,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賞,在讚賞之餘老師們在對陳老師的教學設計上有一個小的商榷點,陳老師對《雷雨》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對“雷雨前”和“雷雨後”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當引導學生感悟好“雷雨前”這部分內容時,陳老師做了這樣一個小結:雷雨來的快,去的也快,讓我們開啟窗戶,深深地吸一口氣……就引導學生走進雷雨後的景色中了。我們建議陳老師在做小結前是否播放一段下雷雨時的聲音或畫面,使學生對雷雨整個過程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和感受,這樣學生對雷雨後出現的美景肯定會感受得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