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學校安全倡議書

倡議書1.88W

安全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顯得非常的重要,它關係到家庭幸福,我們的健康成長。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接下來,小編爲您分享了學校安全倡議書,僅供參考!

學校安全倡議書

學校安全倡議書【一】

同學們:

當我們背起行囊, 肩負着家人的希望,懷揣着對未來的美好藍圖,走進鳳中美麗校園時;當我們朝氣蓬勃,漫步於人來人往的寬闊街道時,你是否注意到隱藏在交通線上的危險呢?一組組驚人的數字、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面、一個個載着錐心傷痛卻又一去不返的年輕生命,這一切的矛頭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共同的事實,不遵守交通法規即是不珍愛自己的生命。

我們擁有年輕的身軀、遠大的志向,卻往往會忽略交通安全這種"小事"。校門外,我們經常看到部分同學橫穿馬路,在公路中央嬉笑打鬧,而他們身邊就是疾馳而過的車輛。我們談理想、談報國,卻常常忽視"珍愛生命"這一底線。遵守交通規則不僅僅是我們所有人的義務,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件件血的慘劇時時刻刻警示我們:對交通法規的忽視就是對安全的忽視、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多麼希望生活的每一天都五彩繽紛,每一天都能成爲美好的記憶,爲了你們和家人的幸福,學生會特向全校同學發出如下倡議:

1、認真學習、宣傳並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從自身做起,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和交通法制觀念;

2、自覺遵守交通信號、交通標誌、交通標線,服從交通警察的指揮;透過路口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

3、過馬路時不橫穿公路,走人行天橋,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或聚集停留;

4、行人須在人行橫道內行走,在沒有人行橫道的路段要挨路邊右側行走;不貪圖方便而翻越、鑽跨交通隔離護欄;

5、不搭載輕便摩托車,12週歲以下的同學不乘坐摩托車後座;

6、集等公交車時,站在站臺或人行道上等候,車輛停穩後,遵守"先下後上"的`規則;客車行駛中,不將身體的任何部分伸出車外;

7、從影響自己的家人開始,勸告自己的家人、親戚要珍愛生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安全乘車、安全乘船、安全騎車、安全走路。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遵守交通規則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嚴守交通規則,我們的社會就會向着文明的彼岸又邁進一步。遵守交通規則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同學們,爲了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安定、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珍惜彼此寶貴的生命,共同營造一個講交通安全、守交通法規的良好氛圍,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學校安全倡議書【二】

全校師生員工及家屬朋友們:

文明校園需要文明交通,文明交通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近年來,我校不斷深化文明創建,廣大師生及家屬朋友的交通意識不斷增強。但與此同時,不文明、不安全的交通行爲卻依然存在,這大大增強了交通安全隱患,也影響了學校形象。爲創建平安、和諧、文明校園,營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保障全校師生員工出行人身安全,特發出如下倡議:

一、做文明交通的實踐者。開文明車,自覺遵守市區及校園交通規則,自覺聽從交警及保安人員指揮,自覺養成“按燈停走、按道行駛、按線通行、按位停放、按規駕乘”的交通習慣,不爭道、不搶道、不佔道,不亂停亂放亂掉頭,不從車窗往外隨意扔果皮、紙張等垃圾物品,禮讓行人,禁止鳴笛。行文明路,不闖紅燈,不亂穿馬路,不在機動車道行走,不翻越交通隔離設施,自覺監督和推進文明交通環境的建設。

二、做文明交通的宣傳者。樹立文明交通理念,每個人都要成爲文明交通的宣傳者,主動向家屬、朋友、同學及家長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拒絕酒後駕駛,做到“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同時做到不超速行駛、不無證駕駛、不疲勞駕駛、不違章停車、不在斑馬線上搶行,不坐無牌車、電瓶三輪車等低資質、無安全保障的違法載客車輛等。

三、做文明交通的勸導者。要積極參與交通公益活動,主動勸阻不文明交通行爲,經常引導和提醒家人、朋友以遵守交通法規爲榮,以不遵守交通法規爲恥,對發生在身邊的不文明交通行爲要及時予以勸阻、糾正,影響、帶動更多的人遵章守紀,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四、做綠色出行的推廣者。美麗師大、美好家園建設需要我們共同行動,每個人都向身邊人宣傳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意義,帶動更多人蔘與到行動中來。倡議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儘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採取步行、騎自行車等出行方式;倡議廣大“有車族”樹立“能走不騎,能騎不坐,能坐不開”的出行理念,積極參與交通‘135’行動,即1公里內步行、3公里內騎自行車、5公里內乘坐公共交通。

文明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力量。遵章守紀,安全出行,文明交通,既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更應是每一位師大人的自覺追求,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人人蔘與,共同努力,文明行路、文明行車、文明停車,共創文明安全有序的校園交通環境,共建“人文師大、美麗師大、活力師大、幸福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