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高一端午節作文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端午節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端午節作文5篇

高一端午節作文1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爲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爲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爲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糉子”一起成爲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爲中國的傳說。爲了什麼呢?爲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爲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爲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我爲你而驕傲,又爲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着這端午節,爲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高一端午節作文2

心中,那縷陽光,似春水盪漾起陣陣漣漪一樣柔和,又如冬日裏的一杯溫水帶來一種溫熱暖心。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奶奶包糉子的手藝是村裏數一數二的,端午節,我便回家賜教,奶奶的手巧,糯米只經手一揚,再和着水一洗,那糯米便晶瑩剔透,糉子葉也是她選的,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我坐在他身邊,見她將糉葉一卷,成斗笠狀,手則化作勺子,舀起一團糯米,有條理的灑在糉葉中,像一條瀑布,恰到好處,糉葉也承接的絲毫不差,用手輕輕一抖,那多餘的便又散落於盆中,裹上糉葉,一手拉着細繩,直往上圍,動作嫺熟,一個挺立的三角糉子便誕生了。

我也細緻的圍起糉葉來,竟越裹越小,最後只有一隻手掌那麼小巧,灌入糯米,也不嫺熟,糯米直漏,拍得鐵盆直啪啪響,奶奶看着直笑,接過糉葉,抖下粘着的米粒,手把手教我:“你看,這糉葉緊繃着糯米,不就好了。”我仔細端詳着奶奶的臉龐,慈祥可愛,那樣耐心,淺淺的微笑像一抹陽光照進心田,暖着心靈。

糉子下鍋了,乾燥的糉葉一沾水便潤溼了,碧綠的,單調的外殼變得有生機,與水,在不斷地交融中,努力的俯仰着身子,又翻騰下去,孕育着厚重的糯米,奶奶猛地掀開鍋蓋,一股熱氣直撲面而來,糉葉攜着糯米甜棗的味道鑽入鼻腔,暖暖的,我伸手去拿,手卻縮了回來,熱水燙紅了手指,奶奶心疼的用冷水清洗着,稍有些緩和,她輕輕地擦拭着,嘴裏不斷呼着熱氣柔和的像春風,細雨,滋潤着我,我輕輕推開他的手,說:“不用,奶奶,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奶奶伸手準備剝糉子,被我擋了回來,“奶奶,我自己來,反正燙着了。”奶奶執拗得很,不讓我再燙着,好細心地解開糉葉,糯米的香氣更加濃郁,紅棗嵌在上頭,點綴得很是精緻,綠的葉,白的米,淺紅的棗,裹着奶奶的愛意一起溢入口中,糉葉與米,配合得更融洽,緊緊相粘,粘得恰到好處。

我大口大口地吃,嘴上粘滿了黏糯米,咧前些笑,奶奶與我相視而笑,那笑溫熱得很,直達我心。

奶奶的愛是縷陽光,在我的心中,久久溫存……

高一端午節作文3

端午節,春光明媚,在別人高高興興慶祝端午;在別人懷着悲傷的心情紀念屈原的時候,我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慶祝,去紀念。全中國都爲這一節日踏上了各自的路途,而我們也不會例外。

我們懷着喜悅的心情來到了小河九龍的黃山。在九龍廟裏,有種很陰森的感覺,裏面空蕩蕩的,只有幾位住在寺裏的人,他們護着廟,守護着這個傳說。在房屋的周圍總會看到那些有愛心的人的名字,他們捐的錢或多或少,只要他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就行。貴在付出,不求數量。在屋裏,我們看到的只有佛祖們,他們個個神采飛揚,見到他們,心裏就會有種慾望,那就是買只香拜拜。其實每進一間屋子,自己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有時我會控制自己,保持這廟的寧靜。我們在這拍了照留做紀念。

唉!說來慚愧,身爲小河人,竟不知有這麼美麗的景觀,要不是這次活動,我恐怕一輩子也看不到這麼壯觀的風景。我們繞着黃山轉起來了,原來黃山這麼大,突然,我們的視線集中到了一起,哇,好美的風景線啊!在這個角度看山腳下,真是一覽衆山小。不轉不知道,一轉嚇一跳,那山腳下的房屋整整齊齊排列着,莊稼也別具一格,還有那河水,碧清碧清,有幾位大小孩在河裏嬉戲,想象的出他們應該玩的不亦樂乎。這樣一個別有風味的景色當然不能錯過,留下作紀念這個是必須的。

每年清明,九龍是人山人海,有的拜佛,有的爬黃山,把整個九龍圍得水泄不通,就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也不會少一個,因爲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古老的傳說:曾經唐太宗在此數龍,可他數來數去永遠只數到九條龍,他偏偏把自己是條龍給忘了,因此這裏被稱爲“九龍”

要說歷史悠久,那還是青城那邊的銀杏樹,聽說那裏本有兩棵銀杏樹,有一棵非常大,需要五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圍一圈,可惜在不久前被雷劈成兩半了。另外一棵現在已有八十幾年了,長的那麼高大,它的存在伴隨着洪福寺的存在,洪福寺在明朝就有了,現在的是重新改造了。雖然未能進去,但我能感受得到它裏面的風氣。

這次活動給我們帶來了快樂,他讓我們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得到放鬆,讓自己變成一隻小鳥,自由的飛翔。

感謝學校,感謝老師組織這次活動,在放鬆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瞭解了世界的美好,萬物得由每個人去珍惜,去愛護。

高一端午節作文4

“玉糉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又到了每年一度的五月五端午節了,正如這詩所寫,在端午節必定少不了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這些民俗活動。

快到端午的前幾天,已有許多親朋好友送來糉子,一袋一袋的,都快把冰箱塞滿了。若還有別人來送,我一定會笑着說:“天天送糉子,都快把我吃成個糉子嘍!”奶奶也親手包了幾個糉子送給我,還一邊祝願我:“學習進步,好事接糉(踵)而來!”我樂呵呵也收下了奶奶的祝願,希望真能像奶奶所說的那樣!

提到端午節,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賽龍舟這個傳統項目。離我家最近的南塘橋的河岸裏,也將舉行划龍舟比賽。到了正式比賽的那天,在家中的我,隔着大老遠就聽見了划龍舟時敲鑼打鼓的響聲了。

接着,我和媽媽就被這響聲吸引去觀看比賽了,我倆是步行過去的,只聽見那聲音越來越響,朝着我們慢慢逼近。到了那兒,才發現橋兩邊的人已經成羣結隊地擁擠在一起,匯成了人的海洋。只見一個小孩子正爬在他爸爸的肩膀上,興奮地指着河面說:“爸爸,快看快看,賽龍舟呀!”我在密密麻麻的人羣中穿梭,好不容易擠到一個空隙中去觀看。

龍舟上的一個個隊員穿着各自隊的隊服,有紅的、白的、紫的、藍色的各種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亮眼鮮豔,更爲南塘河的美景添色不少。劃手們個個都身強力壯,龍其是那手臂顯得特別有力。瞧!有兩支隊伍划船的速度一直不相上下,浙浙地由慢變快,站在船中間的鼓手,在不停地用力地敲着鼓,鼓舞着整支隊伍的士氣。劃手們聽着鼓聲,雙手緊緊地握着槳,身子向前一傾,手再使勁地朝後一撥,於是身後撥開了一道道水花。水花又飛濺到他們的身上,看上去氣勢磅礴、壯觀極了。每一支隊的每個人動作都那麼有規律,那麼地整齊如一。他們異口同聲地喊着“嘿喲……嘿喲……嘿喲……”聲音氣壯山河,響徹整個南塘河的兩岸。旗手們也不時地揮舞着彩旗,增強氣勢,隨着兩支隊伍的你追我趕着中,也離我們愈來愈遠……原來我們都全神貫注在這氣勢上,早已不在意哪方輸贏了。

美味的糉子、激烈的賽龍舟,讓我們感受到端午節熱鬧非凡的景象。

高一端午節作文5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標籤:端午節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