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心經

柯嫺嫺與《心經》經典散文

心經1.47W

嶺南少佳麗,潮州卻盛產美女。柯嫺嫺潮州人,有着潮州女子的淡雅飄逸,柔情環繞。

柯嫺嫺與《心經》經典散文

來中山二十年,往事如風,回憶存殤。仰望天上流雲,她喜歡這飄散的雲彩那淡淡悽美。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生活應該是一杯白開水,她心底有着絲絲感動。

那一年,七十多的父親大病倒下。父親隨她生活十幾年,在她心裏,父親是山健康開朗對她一生關愛,是她活着的勇氣和支撐。父親在,她感到有佛光照耀菩薩庇護。老人病了,各種煩心事紛至。高昂的住院治療費,幾個月牀前侍奉,父親的病時重時輕,卻了無好轉跡象。

獨步街頭,一路美景成心酸。燈影搖曳,不見鸞鳥袖添香。揪心呀,她無法用微笑化解心中的憂愁。

某日,她遇到一位禪師,請教去煩之法。禪者告訴她讀一些佛學的書,每日唸經,多誦《心經》。並跟她解釋聞思修,外面觀察,內心覺悟,透過事件,看果知因。這人病了,是因,爲啥病?愛生氣得病,那就別生氣;氣量小得病,趕緊拓寬心量,不要小心眼了;吃肉得病,把肉戒掉,不再吃肉。

柯嫺嫺豁然。

禪師還送她一本馬明博寫的《願力的奇蹟》。

從馬明博那裏,柯嫺嫺知道生活是一串由煩惱和痛苦串成的念珠,而禪者是能夠微笑着捻動它的人。學佛讀禪,可擺脫煩惱,獲得解脫。感受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學着以平常心對待無常。

她開始讀《心經》,《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內容精華。剛誦讀時,內心覺得靜謐、恬淡。讀着讀着,便感到眼前有輕盈的雪或皎潔朗月。久誦,發現其義理深不可測。“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妙不可言。色空不二,所有色法其體性都是空的,無確定實體可得。所有無爲法,要透過色法才能起作用,離開色法,沒有一個“空”法的存在,二者本一體,所以色空不二。

柯嫺嫺書香門第,爺爺與外公都好翰墨,琴棋書畫錦繡文章,是當地的美術書法老師。記憶中,當年祖屋一直掛着爺爺的國畫,那些人物和花鳥作品惟妙惟肖。潮州陶瓷歷史悠久,釉下點褐彩瓷器更是蜚聲中外,有“中國瓷都”之稱。嫺嫺的祖輩在瓷器上演繹着中國文化,畫英雄仕女,題唐詩宋詞。受家傳影響,她從小好詩愛畫,更喜歌舞朗誦,以至後來的'多種活動,都請她當主持。潮州話的俚土,到了她那裏便抑揚得柔美清馨。

中學時她便可在瓷器上畫梅蘭菊竹雄鷹彩蝶,春節時還爲鄰里揮春寫中堂呢!後來她考上美術院校,對書畫藝術更是有着憧憬。

讀經不如抄經,既可養心,又可修藝,提高書技。她準備好文房四寶,每次抄寫前必沐浴更衣,焚香淨手,虔誠而去雜念。《心經》雖只有260字,要寫好寫出神采不容易,稍有走神就會漏字錯字。柯嫺嫺每有抄錯,都會自責其心缺誠。她努力使自己“心無掛礙”。有人說,抄寫佛經等於向覺者學習,藉着抄寫,她安頓自心,從佛經裏尋找安魂之所。在抄寫裏禪定,在禪定中修行,苦修文字般若。

感悟《心經》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倫理,知行合一,觀照內心。葆廣大心量,持包容心,用聰明和智慧助人,自覺圓滿做事,以獲得安樂和快慰!

在日復一日的青燈黃卷裏,生命如供在心經塔前,心中點燃萬盞明燈。

她喜歡張遷碑的沉穩古拙,乙瑛碑的波磔分明。曾習顏真卿和歐陽詢。也許雅韻別緻的北魏寫經小楷和趙子昂的柔中生麗更契合她,她在抄經中努力尋找古人氣韻。她愈寫愈感手中拙笨,向高人討教。別人說,臨前人經典,讀古人書論,那裏是書者思想結晶。她臨黑女、文徵明,讀《書譜》、《廣藝舟雙楫》。在臨寫與抄經裏,似中得心源語,啓輝笨人行。透過文字相,感受佛經背後智慧廣大,冥冥中獲得佛法加持。抄着抄着,有了一種美妙和歡快,能除一切苦,果真不虛。心是活的經,經是死的字。掛礙,恐怖,顛倒夢想,經背後的東西是活的,神妙莫測。打通心靈無掛礙,不再恐懼,無畏懼不患得失。在忘我的抄經中,如經歷生命中的苦集滅道,心如虛空,經如虛空,涵蓋着所有相,又了無蹤跡。

她漸知因,緣,果,體,相,用,事,理。真心有體的因,真心無常的用。對生命的苦難,父親的疾病,她知見立知,知見起淨用後,減輕分別,少了執着。她平常地看,藐視困難而重視對症治療。不聽大江東去濤聲,且聆醉裏看劍燈火,讓生命在日子裏淡散,清爽自然,拈花俏立。

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歲月就是歲月,生活復歸生活,她追尋安然、豁達、逍遙。

心與意會,意與神合,她把《心經》寫得安祥柔美,娟秀典雅。喜愛她《心經》的有緣人越來越多,在去年,她抄寫心經近百幅。當然,她的書寫內容,並不限於《心經》,還有《孝經》、《吉祥經》、《治家格言》等呈現人性光輝的小楷作品。春節前夕,她總分身無術。在中山,周邊熟悉的朋友索書春聯;回家鄉,爲親友及街坊揮毫。

有一位開魚擋的老闆,每天殺魚無數,收入可觀。她垂愛柯嫺嫺抄寫的《心經》,想得到一幅。佛是慈悲不殺生的,他不好意思索要。一天帶着厚禮鼓起勇氣登門,嫺嫺舉行焚香贈經儀式。併爲來客寫了一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爾既向佛,當存慈悲”。此人後來捐助孤寡老人、失學兒童,一心向善,亦算積有功德。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柯嫺嫺消解了這人間悲酸,佛的虛空博大注入她的靈魂,不必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但且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父親的病依然堪憂,柯嫺嫺依然忙碌在醫院、單位和家的路上。她感到路的兩旁開着鮮花,溪水潺緩流着音樂,在佛的指引,她腳下是寬闊的金光大道。

標籤:柯嫺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