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三字經

解讀《三字經》意義

三字經1.38W

在科舉時代,強調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純粹是一種封閉式的應試教育;另外還有一種是激勵式的教育,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物質、美色和地位提升的鼓勵,譬如“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讀《三字經》意義

純粹的苦讀,以換取甘甜的未來,這種勵志教育很單調。而童蒙教材《三字經》,則比以上教育要高明,它裏面所包含的勵志教育,並不是一味苦讀,其中的內容和層次,還是非常豐富的。

教五子 名俱揚

讚美奇蹟,傳世故事中有誇張成分

在整部《三字經》裏,涉及到科舉制度的,主要是以下兩條:“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個竇燕山,原來名叫竇禹鈞,是五代時期的北方人,主要生活在後晉時期。

竇燕山的經歷似乎簡單而神奇,簡單的是他安心教育五個兒子,神奇的是,五個兒子都在科舉考試中登科及第。其實,事情並非那麼簡單。竇燕山生活在石敬瑭開創的後晉時代,那時候的北方,其實很不太平,契丹經常有事沒事來一趟,來回一趟往往是鐵馬金戈,燒殺擄掠,尤其是石敬瑭去世後,耶律德光大舉入侵後晉,把當時的皇帝都擄走了,簡直是“靖康之難”的預演版。

在這種紛亂不定的情況下,逃難都來不及,竇爸爸要把五個兒子培養成科舉考場的佼佼者,真不容易,可見決心不小。

當然,有錢就是任性,竇燕山爲了讓兒子專心讀書,建了四十間書房,買了幾千卷書,讓五個兒子在其中認真讀書。這樣的投入,到了宋朝就換來喜人的成果——五個兒子都中舉成爲北宋的官員。

竇燕山能在戰亂中堅持下來,在和平時收穫讀書的勝利果實,由此看來,應試教育也需要眼光。

還有一個,“若樑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八十二歲還能中狀元,這故事太勵志了。然而,過於奇蹟化的勵志故事往往靠不住,果然,史上的樑灝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高中狀元,42歲就去世了。令人歎爲觀止的是,他的兒子樑固後來也中了狀元,一對學霸父子,這纔是真實的奇蹟。

趙中令 讀魯論

讀書不是手段,

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經》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對於學習的肯定,不再將學習當成出人頭地的手段,而是將其當做人生的必然狀態,當成人生的最高境界來追求,最明顯的莫過於“趙忠令,讀魯倫。彼既仕,學且勤。”

在科舉時代,很多人將讀書當成一種謀取功名富貴的手段,讀書的目的在於進入仕途,然而,《三字經》對讀書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認讀書只是爲了“仕”,更鼓勵在達到目的後,還要繼續學習,繼續深造。

北宋的趙普,已經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實際才幹,讀書對於他而言,似乎已經是多餘的了,然而,他還是聽從勸告,每天在政事之餘,堅持閱讀《論語》,由於工作太忙,只讀了半部。傳說他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不太真實,但有了事業上的成就後,還能低頭讀書,這纔是真正的學霸。

因此,在解釋這幾句話時,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讀書不是一時的手段,而是終生的目的,是與人生始終相隨的。這樣有利於樹立學習型人格,塑造好學的品性,如果這些孩子長大後,個個能像北宋趙普那樣在工作後仍能堅持學習,那麼,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也會是一個好學的國家和社會。

由此可見,《三字經》關於學習苦讀的內涵很豐富,並沒有單純停留在苦讀求功名的層面。

彼雖幼 身已仕

鼓勵青少年對社會的積極介入

唐朝的劉晏,據說七歲時就在唐玄宗手下任“正字”官員,早早就參加了工作,《三字經》的作者不由得讚歎:“有爲者,亦若是。”有作爲的人,就應該像劉晏那樣。

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似乎是羨慕劉晏七歲就能在朝廷任職當官,其實不然,這幾句話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要學習劉晏那樣,自小就有社會責任感,有走進社會的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這其實就是在早期培養兒童乃至青少年的工作社交能力。很多人讀書不細心,把這麼前衛時髦的學習思維輕輕放過了。作者要鼓勵的並非像劉晏那樣當官有出息,而是鼓勵孩子們早一點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正好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相反的。

鼓勵孩子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其實也是一種上乘的教育方式,劉晏正因爲自小能參與社會管理,因此他長大後成爲了唐朝史上,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了不起的財政專家。

能辨琴 能詠吟

讀書不是爲功名 而是爲了才華

《三字經》裏列舉了史上極富有才華的兩位女性:東漢三國的蔡文姬、東晉時期的謝道韞,“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雖然多少帶點歧視女性的語氣,但總歸還是讚美了女性的才華和穎悟。

拋開性別的糾結,我們還可以從這幾句話中得出一個結論——《三字經》作者主張的讀書,並非爲了應試,更重要的是爲了培養才華,涵養靈氣,不是爲了換取功名,說明《三字經》的學習觀是塑造人的氣質、修養和才華,這纔是王道。

蔡文姬能根據父親蔡邕的彈奏,判斷出第二根絃斷裂;東晉名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用“未若柳絮因風起”來描摹飛雪的情狀,貼切形象。這兩位聰穎博學的女性,並不是功名上的成功者,但照樣可以成爲勵志的榜樣,可見中國人對人才的界定,未必完全憑藉功名。

有才華,有氣質,終生堅持學習,積極參與社會,當然,順便也噹噹應試場上的學霸……可見中國古代的人才觀,是很完整的,也是很健康的。我們今天讀《三字經》,不能忽略這些積極因素。

標籤:解讀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