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

三字經7.79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

當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已經讓我接觸過三字經。那時候,我還是很無知的。我不知道“做人子,方紹史”。親朋好友,學習禮儀。”我不知道“不切玉,就不能做工具”的意思。如果你不學習,你就不知道你的意思。”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個字一句話,讀起來,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開啟《三字經》仔細閱讀。感受文化的魅力,沐浴在文化的甘露中,我受益匪淺,見識廣。

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項九齡,能溫暖餐桌。孝順親人,應該堅持。”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黃襄,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用身體給父親的被子保暖,這樣睡覺時就能感覺到溫暖。每一個尊重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些,我不禁感到羞愧。通常,我吃飯時總是把手放在衣服上,張嘴。我父母讓我做一些小事,我不願意做。

就拿幾天前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讓我去拿碗和筷子。我津津有味地看電視。我要去哪裏?媽媽不得不站起來拿筷子。看完黃翔的故事,我感到很慚愧和慚愧。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父母時,我們總是說我們應該孝順父母。但事實上,有些人總是給父母更多的負擔和擔憂。與古人相比,差別很大。我們的父母爲我們努力工作,付出了太多。黃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尊重我們的父母。從我們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我們應該尊重和關心我們的父母。

“孟母,擇鄰而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打破織機。”戰國時期,爲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先後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了,他的母親打破織布機來教育他。”孟子能夠理解古今,博大精深,與孟母的嚴苛密不可分,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讀到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不僅給了我一個單獨的房間,讓我安靜地學習,還給我買了一個寫字檯和檯燈,試圖改善我的學習環境,但我總是不知道父母的好意,我的學習也總是不認真。讀完這一段,我意識到我的父母爲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傷心。我父母對我期望很高,我怎麼能不努力學習呢?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2

例如,這句話:“狗看守夜晚,雞負責早晨。”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爲人類蠶紡絲,蜜蜂釀蜜。如果你不學習,擁有更好。”主要的想法是,狗可以在晚上看守房子,而雞將宣佈每天早上的黎明。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生活在迷茫中,他們的資格是什麼?蠶能吐絲給人做衣服,蜜蜂能釀蜜給人吃。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就不如這些小動物。

還有一個很好的段落:“如燈,如映雪。”雖然我的家庭很窮,但我從不停止學習。就像負工資,就像一個角落。雖然我很累,但我仍然很痛苦。它的意思是:車印捕捉螢火蟲,把它們放在紗袋裏,照亮閱讀。孫康利用雪的倒影看書。雖然他們的家庭很窮,但他們能夠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學業。漢朝時,朱麥臣以砍柴維生,每天扛柴讀書。隋朝的李密在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讀書。雖然他們很累,但他們仍然堅持閱讀,他們的意志超過了普通人。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述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他的家庭很窮,甚至沒有錢買燈油。我們該怎麼做呢?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賢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道閃光,於是他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抓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紗袋裏,掛在書桌上。車上的人在螢火蟲的燈光下看書。車瑩努力學習,成長爲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學生。

讀完《三字經》,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爲他人和社會做貢獻。所有那些勤奮和進步的人都會有所成就,但是光玩和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可以應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來服務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三子經》是我國古代啓蒙教育的經典教材,影響深遠。這本書有三個詞,一個句子,兩個句子和一個押韻。它容易讀,也容易記。這是值得一讀。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我幼兒園的時候就能背誦了,但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寒假,學校的大隊部佈置了品讀經典傳承國粹閱讀活動,《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啓蒙讀物,所以這個假期我把《三字經》拿出來重頭到尾認真地看了一遍。

透過看三字經的解讀,我知道了三字經它是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勤學刻苦、孝順父母、禮貌待人,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幾句話的意思說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這樣,等到老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又有什麼用呢?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工雕琢,就不能成爲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沒有辦法讓原來的優良天賦得以充分的發揮。我就得這句話說的太對了。我們小時候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能怕辛苦。還有我特別喜歡“頭懸樑”這個故事。“頭懸樑”講的是:我國古代晉朝的孫敬,他學習非常刻苦,常常讀書讀的很晚,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爲了防止自己在學習時睡着了,因此在讀書時他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後來他成爲了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刻苦學習,只有認真努力的付出,纔能有收穫。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不是很認真,做作業也不是很及時完成。看了《三字經》以後,我要改正這些缺點,刻苦學習,長大以後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讓我們成爲有用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4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三字經》三個字爲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處的書,它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於讀書……它教會我們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最經典的臺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來,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後由於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構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不同。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個性是讀到:“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爲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書中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讓我明白了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是不就應的,那樣老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爲。俗話說的好:“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明白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爲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裏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義和道理,也堅定了自己的學習態度。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5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經》的書,令我感觸很深。

仔細看過後,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意思是說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我們既要重視行動,也要重視認知,兩相促進,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頓就是經過反覆的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經過觀察,然後反覆思考,再試驗,才發現了“鐳”,所以我們要學會思考。

“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是說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人不能過度的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韓愈的《進學解》裏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強調了勤奮思考的重要性。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爲懶,一個人過於貪玩、貪圖安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

“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是說:每天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過錯是種自我修養的方法,講究誠信,說了的話就一定要做。“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曾子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溫習了?還有一句話叫“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人說話要算數,要有信用。孔子認爲,君子以言過其實,說了不做爲恥辱,爲人應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是天註定,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的所得與所失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我們在“得”與“失”之間作自我調節,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

《新三字經》令我愛不釋手,能讓我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真是一本好書!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是我常常吟誦的《三字經》裏的詩句,它教育我們要心地向善,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活動以來,老師鼓勵我們利用平時點滴的空閒時間學習古詩文,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道理。在古文典籍中,我最喜歡《三字經》。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於背誦。更重要的是,它裏面涵蓋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有利於培養良好的習慣,指導我們學習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週末,因爲去姥姥家裏玩回家晚了,耽誤了寫作業。當時我瞌睡極了真想立刻就躺下來美美睡一覺,可是當我想到三字經中的“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時,立刻被晉朝孫晉的學習精神所感染,我一下子就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認認真真地把作業寫完。《三字經》還教育我們要不恥下問,“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這句話告訴我們,連孔子都向比他年紀輕的神童項橐請教學問,何況是我們呢。透過學習《三字經》,培養了我刻苦學習、不恥下問的好習慣。

還記得有一次上課鈴剛響,我們幾個同學還沉浸在下課時的歡快氣氛中,相互打鬧影響了課堂秩序,當時老師並沒有立刻制止我們,而是讓我們背誦“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此時,我們都羞愧地低下了頭,教室裏立刻就安靜下來。透過學習《三字經》,培養了我們尊敬師長、向善知禮的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三字經》也指導着我們的行爲習慣。“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謙恭禮讓。“爾小生,宜立志”告誡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志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透過學習《三字經》,使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裏囊括了接人待物的禮儀、做人做事的學問,還有歷朝歷代的故事,它指導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使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培養了我們學習、生活、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三字經》和其它的中華經典一起伴我健康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7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後,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媽媽。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媽媽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說:"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裏,我總是和弟弟搶着吃,搶着玩,從沒有想着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爲這事爸爸媽媽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媽媽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裏躺着,跟媽媽慪氣呢,弟弟敲門說:"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後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媽媽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媽媽,媽媽說:"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裏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說等你呢。"我二話不說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說:"你怎麼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着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後,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爲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8

剛進朝陽外國語學校老師就佈置作業,讓我們背誦《三字經》這本作品。透過閱讀、默記我體會到《三字經》裏面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大致可分爲五部分:

一、勸教;

二、必備知識;

三、讀書;

四、習史;

五、勸學。

裏面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民間的一些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讀了《三字經》我才清楚地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我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讀了仁、義、禮、智、信我堅信它對我們現代21世紀的學生同樣適用;《三字經》這本書講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與經過幾千年不斷流傳下來的美德,蘊涵着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三字經》裏面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爲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爲了能讓我來北京讀書,調換工作並不辭辛苦尋找好的學校,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如今早已將《三字經》熟記在胸的我,每當回顧這篇流傳700多年,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文章時,仍有啓迪心智的感悟,讓我百讀不厭,收益非淺。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9

一本好書能改變以人的一生,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書中的奧祕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究、斟酌。

我讀過許多課外書,其中我影響最深的當數《三字經》。書中的一字一句所還有的深刻哲理讓我受益匪淺。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表現吃了古人認爲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與西犯法國家認爲人的天性是邪惡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別。仔細想一想,的確古人的智慧是多麼高深。試想一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人生還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得去算計別人,哪來的骯髒邪念,更不會有違法犯罪的念頭。但後天的環境改變了人性也會隨之改變。在不一樣的環境中便會出現人們所謂的善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從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比較之中不難看出古代中國人與西方人思想、文化的差異,凸顯出古代中國文化的獨特與博大精深。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折射出古人提倡尊幼愛幼的優秀品德與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思想境界。每當讀到那裏,我就有種想起了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於是那許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便在我的腦還裏浮動,我便產生了對古人的敬畏之心。

在生活中讓我做事父母感動的事我真的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讓我做一些微不足道但又有一點有意義的事,我心裏又有一點難過與不捨。可是生活告訴我,頭時候讓父母開心又是異常有意義。於是我做了,父母真的很開心。看到父母開心的樣貌,我也異常開心、高興。當把自我的東西讓給別人,看到別人開心,自我也暗暗高興。

短短數百字的《三字經》,作爲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兒童的啓蒙教科書,蘊含的深刻哲理實在是夠我們去深入探究的。而他所包含的博大愛心,更值得我們去領會、去發揚光大。

細細品味《三字經》,我們能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到古人智慧的無窮與愛心的博大,領略大國學的精妙。

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人民的博愛之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0

你明白《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能夠說是家喻戶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

《三字經》以少兒啓蒙讀物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它的意思就是說: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十分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上牀睡覺之前,自我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溫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讀到那裏,我慚愧地想:我和黃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爲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呀。爸爸媽媽平時既要上班,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多麼辛苦呀!記得有一次,媽媽剛下班回來,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賴在紅木椅上,大聲喊:“你自我吧,大結局了。”說完,又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了,媽媽沒幫我拿碗筷,我也無可無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1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開啟,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小學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當我開啟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開啟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2

對三字經最早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父親的口頭禪人之初,性本善上。那會少讀私塾的父親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後來上學,在學校裏學習過許多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文,感覺很枯燥。雖然也能從中收穫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淺薄見識的制約下,很難體會到古文學習的深遠意義和其中樂趣。

我讀三字經時,是在爲人母親自覺父母學習是硬道理爲教兒子知書明理才跑到書店看到了各種各樣版本的三字經。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時,才禁不住爲中國古代的語言而讚歎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說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蘊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於父母和老師怎麼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他說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鬆、溫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其實說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苟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蘊義深刻,早讀早獲益!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3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資訊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合適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爲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裏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爲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恆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後,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4

《三字經》我們班幾乎每個人都有,也都讀過,但真正瞭解它很不容易。可以說它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上學期老師讓我們背《三字經》,我時常坐在院子裏,手捧着《三字經》,唸唸有詞地吟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覺得《三字經》易記易讀,秀色可餐,白紙黑字,三言韻語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進我純真的心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準則。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中華歷史及道德觀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確切說它是一部百科全書,走進《三字經》,就像漫步在中國歷史長廊中,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有王道霸業,文治武功,又有血雨腥風,悲涼殺戮,強盛輝煌使人驕傲振奮,朝代敗落使人漢顏痛惜。我們應學習歷史,立足現在,古爲今用。

《三字經》是國學之經典,中華文化之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不愧爲華文化中一顆最耀眼的珍珠;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而《三字經》便是幾千年沉入海底的一艘船,裏面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

誦讀、欣賞、回味、咀嚼,最沁人心脾的是《三字經》蘊含的思想、馨香。影響最深的是最後一句話“人遺之,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再有錢,如果子孫不求上進,又有什麼用呢?經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纔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因爲它博大精深,我不敢說已經讀懂它,我會一直堅持研讀《三字經》,一點一滴地通透其靈魂,是我的靈魂芳香怡人。

《三字經》讀後感_五年級讀後感600字15

大概我三歲的時候,母親就讓我背三誦《三字經》只是那會,盡覺得《三字》經朗朗上口,像唱歌兒似的,並沒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隨着年齡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三字經》,並帶着幾分不解與好奇。拿起《三字經》好好的細讀起來,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親溫曖冰冷的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歲,總是無條件向父母索取卻未曾說聲“謝謝!”並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張口就要。與弟弟相處,也經常因爲一點零食或一個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來,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經》短短的十幾個字,竟把孝敬與謙讓講的淋漓盡致啊。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話說晉朝車胤買不起油燈,把螢火蟲裝紗袋照明讀書,孫康家貧就借大雪的反光來讀書。在如此的環境中,都沒有停止過學習。而現今,包括我身邊的同學,個個條件都好了,可卻沒人能勤奮學習,只要有時間全是要麼面對電視機,或抱着電腦,手機玩遊戲,錯過了良好的學習時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揚名聲,顯父母。”

獲得好的名聲,爲父母爭光。這句話就是我不太贊同的,不管是學習,還是獲得好的名聲,全是爲了自已,而不是爲了別人,人不是爲了爭光而學習,學習是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讓生活變得更好!不過對於以前那個封建制度下的學者,揚名聲,的確可顯家底。我們只需汲取其精華。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寶典,句句都是經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