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內經

《內經》靈蘭祕典論篇

內經3.19W

《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着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爲理論醫學的新階段。

【原文】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

【翻譯】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髒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呢?

【原文】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翻譯】岐伯回答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談談這個問題。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爲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膻中,維護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佈出來。脾和胃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無味的陰陽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爲糞便排除體外。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腎,是作強之官,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伎巧。三焦,是決瀆之官,它能夠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透過氣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這十二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順達,則下屬也會安定正常,用這樣的道理來養生,就可以使人長壽,終生不會發生危殆,用來治理天下,就會使國家昌盛繁榮。君主如果不明智順達,那麼,包括其本身在內的十二官就都要發生危險,各器官發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形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談養生續命是不可能的,只會招致災殃,縮短壽命。同樣,以君主之昏聵不明來治理天下,那政權就危險難保了,千萬要警惕再警惕呀!

【原文】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爲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翻譯】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難測的,其變化也沒有窮盡,誰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實在是困難得很呀!有學問的人勤勤懇懇地探討研究,可是誰能知道它的要妙之處!那些道理闇昧難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瞭解到它的精華是什麼!那似有若無的數量,是產生於毫蹻也是起於更小的度量,只不過把它們千萬倍地積累擴大,推衍增益,才演變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原文】黃帝曰:善哉!餘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翻譯】黃帝說:好啊!我聽到了精純明徹的道理,這真是大聖人建立事業的基礎,對於這宣暢明白的宏大理論,如果不專心修省而選擇吉祥的日子,把這些著作珍藏在靈臺蘭室,很快地儲存起來,以便流傳後世。

 拓展閱讀:《內經》養生法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它是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實爲養生真諦。

1、飲食有節

飲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保持機體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應“謹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

《黃帝內經》非常強調多樣化飲食,極力反對偏食、偏嗜五味,主張人體生命必須以“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飲食五味對五臟具有滋養作用,但如果過於偏嗜某一味,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失調,而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飲食以及飲食養生中,五味調和是最基本的法則。

故《素問·生氣通天倫》一再強調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現代飲食宜以清淡爲主:倡導“三少一多”即少脂,少鹽,少糖,多素。

若是經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內熱,甚至引起癰疸瘡毒,《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飲食偏嗜也會影響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

其次要“定時定量,寒溫適中”。《靈樞·五味篇》對不按時進餐所造成的影響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內經》主張飲食應當適量,反對暴飲暴食,反對飲食過量或不足。過飢或者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正如《靈樞·師傳》所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諺語云:“調飲食,莫過飽,心不順,賞花草”。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即起居調攝。《內經》強調應當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需,氣門乃閉。”說明人體中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在一日之中是同步節律的。

因此在作息時間上一定要有規律,定時作息。由於人與天地陰陽要保持協調統一的關係,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

如果違反了陰陽消長規律,就會給人體造成傷害。例如,有些人夜間通宵打麻將,白天才睡覺,這是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相違背的,久而久之,肯定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內經》除了強調要按一日之中的陰陽消長規律進行作息外,還強調要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進行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