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地域作文 > 山西作文

山西的民風民俗初中作文

社火臉譜是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小編收集了山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歡迎閱讀。
 

山西的民風民俗初中作文

第一篇:山西的民風民俗

當地人稱之爲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麪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麪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麪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麪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麪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麪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裏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麪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麪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裏的麪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爲“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爲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麪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着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爲面魚兒。

第二篇:山西的民風民俗

社火臉譜是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經歷了多少個朝代之後,社火臉譜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爲了拯救這一瀕臨失傳的古老民間藝術,十幾年來劉貴忠走遍了山西的社火之鄉拜訪民間藝人,收集散失在民間的珍貴的社火臉譜粉本,整理繪製出了100多種社火臉譜,創新和發展了葫蘆臉譜,爲這門幾乎失傳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剛剛開始,記者走進了劉貴忠的工作室-怡雅軒,在不到30平米的畫室,一個個色彩鮮豔的葫蘆圖騰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的,因而堪稱是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它的圖案內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間傳說中最具法力和正義人物的造型,其寓意就是鎮寨、避邪、驅趕寂寞冷清,是原始先民們祈福求祥最直接的一種表現美好願望的象徵,隨着時代的變遷,沒有誰還記得用社火臉譜來慶賀來年的五穀豐登,社火臉譜也隨之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04年,老劉和畫友到臨汾下鄉採風,而就是這次偶然的機會給了老劉意外的驚喜。鑼戲讓老劉無望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爲了把這門瀕臨失傳的藝術挽救回來,爲了讓老百姓懂得社火臉譜,從工藝品的角度欣賞它、接受它,老劉將社火臉譜發展到葫蘆上來刻畫。

在葫蘆上繪製社火臉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細心和繪畫功底,從第一道工序的勾線到填色要求都非常的嚴格和精細,老劉創造的葫蘆社火臉譜以深厚紮實的畫功,配以多層次的圖案、粗獷的'造型,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既單純又細膩,葫蘆社火臉譜用自己獨特的內涵無論從寓意還是造型都呈現了原始民間的大吉大利。

第三篇:山西的民風民俗

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後一個節日,民間俗稱“年三十”,這天晚上稱爲“除夕”。要徹底清掃室內、外環境,即使平時很少光顧的犄角旮旯,這一天也要特別認真地打掃乾淨。俗話說“柴有柴樣,炭有炭樣,清水灑街,黃土墊廁。院裏院外,喜氣洋洋”。

呂梁地區的一些鄉村,大人小孩都擔着水桶,到河溝裏打冰塊。擔回後放在陰涼處,待到夜深人靜時,把冰塊砸碎如拳頭狀大小,滿院灑開。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塊大冰,意喻銀子滿院,人丁興旺。

山西一些山莊小村,老人們要到泉裏打水,稱爲“ 淨水” 。傳統禮俗,一般用酒祭祀神靈、0。山區貧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區也開始用酒祭祀,但老人們依然習慣水酒兼用。

尤爲隆重。天地神的宮寢設在院裏,靠近正面上方,擺一張長桌,四周圍以特別的幔帳。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神位”,俗稱天地爺。天地和合,萬物生焉。民間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靈。如果是特別講究的人家,還要在條桌外面搭成綵棚,飾以松枝柏葉。香筒蠟臺較講究,香爐習慣用木鬥盛黍米來充當。木斗的前後左右及上方,皆用黃色紙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貼“滿鬥焚香”斗方。這種習俗,應該屬於一種五穀豐收以後的感激之舉。天地神位前面,還要鋪設氈毯,因爲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進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陳設,反映着一家的興與衰,當然佈置起來也就特別認真了。竈君的神像,由於位置緊挨鍋臺,進門就能看到,成了室內的一種重要陳設。還因爲竈君神像一貼就是一年,不斷受到煙燻氣蒸,保護顯得特別重要。細心者,要用秸稈及五色彩紙,紮成一座宮殿形外罩,配以能夠活動的門。平時關閉雙門,敬香、奠酒時才開啟雙門。對於其他諸神,民間都要擦洗香爐,換上新的砂子,形式與內容都比較簡單。

接下來便是邀請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親人的靈魂,回家與生者共度佳節。一般是在一個不住人的空居室裏安排。存有家譜的人家,要將家譜恭恭敬敬地懸掛起來。沒有家譜的人家,要設定亡人靈牌。靈牌分兩種,一種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時靈牌裝在金匣內,這一天要從套匣內取出陳列;另一種是用白麻紙做成,用尺許長八寸寬麻紙,摺疊成方筒狀,每面二寸寬,正面貼紅紙三寸許,祖先名諱書於其上的如“故顯考某(姓)公諱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稱爲“亡疏”,也有的折成靈牌式樣,寫法同上(古禮喪父曰考,喪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內供奉。有的地方講究有靈位者不再寫“亡疏”,也有的地方是靈牌與亡疏同時祭供。有些大戶人家傳統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後,才寫“亡疏”,講究“先神後祖”。多數老百姓要請人寫疏,往往在白日裏便將這些工作準備完畢。

這一天,要壘旺火,扎草把,糊燈籠。燈籠分大燈、小燈兩種。大燈懸掛於大門外,做工精細。有玻璃宮燈、紗燈,也有用五色紙做成的各類彩燈。一般講究成雙配對,齊呈吉祥。一些講究的人家也習慣在天地神位前點大燈,甚至還配有十分精美的燈架。小燈擺在院內各神位前,一般用圓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紅綠紙糊筒,高三寸上下,燈燭置放其中,俗稱“燈碗碗”。大年下的燈,見地方就擺。土地、井臺、畜圈、雞窩、廁所、窗臺,到處是燈火通明。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種怪物叫作年(亦說九頭雉雞),經常糟害人類。後來人們發現,這種怪物非常害怕紅顏色和火光,望見就慌忙逃走。於是人類在過年時就點旺火、捆草把、糊燈籠。今天,旺火、草把、燈籠都已經轉化成了熱烈歡樂的象徵。

這一天,要貼對聯,貼字樓,貼門神。貼對聯時,民間特別講究倒貼“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頭朝下。因爲“倒”與“到”同音,照壁又位於一進門的方位。春節這一天拜年時,一進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樓,亦稱掛籤,屬於春節大門上的喜慶裝飾,用五色彩紙染成,方形,下配馬飾型穗子,共五張,中間一塊爲太陽圖案,其餘四張寫“喜迎春節”等吉祥語,一字並排,貼在門楣。門神,多爲秦瓊和尉遲恭的圖像,也有神荼與鬱壘,還有的人家是在門上貼鍾馗像。春聯、字樓、門神,皆起源於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驅邪,今天同樣轉化爲吉祥的象徵物了。舊俗貼上春聯、字樓、門神以後,就象徵已經過年了。人與人見了面,只能祝福,忌諱反目。債主要停止向欠債者索要。風俗所至,民間習慣早些將這些吉祥物貼出去。

這一天,門上要懸掛松枝柏葉,凡是忌諱在臘月二十四貼年畫的地方,這一天就將年畫貼出來,室內室外一派嶄新的氣象。

這一天,每頓飯都要敬神敬祖。飯前,要鳴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陣炮,並焚香、敬紙,習慣稱爲“安神”,猶如人間宴會以前發散請柬,邀請天地諸神。俗語有“安神不響炮,爺爺不知道”。山西多數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習慣單獨迎請0。雁北鄉村在初更時分,要在門外焚燒五色彩紙,稱爲“楮帛”,然後作出恭迎貴客的姿勢,稱爲“請0”。

安神炮響過,一般不再上街行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天說地。包餃子時,要包一些“錢”。如果家裏娶有新媳婦,還要包蓮子、紅棗、花生、柿子等等。蓮爲連生貴子、棗意早獲麟兒,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爲“是子”。今天,已經成了一種鼓勵大家多吃餃子的娛樂行爲了。

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除夕,人們很少睡覺。老年人珍惜時間,不願意在睡夢中度過最後時刻。青年人情緒活躍,更不睡覺了。家庭主婦則要把每個人的新衣服拿出來,進行最後一次檢查,然後交給各人保管,第二天換穿。一家人圍坐,或玩耍,或閒談。目前絕大部分人家有了電視機,都在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等文娛節目。這種不睡覺活動,民間習慣稱爲“熬年”。

除夕,民間習慣吃糕,取意步步高昇。也吃麪條,取意長命百歲。午夜吃幾個餃子,稱爲“交子”。鐘聲敲響十二點,便迎來了最隆重的新春佳節,春節的一切慶賀活動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