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成長作文 > 反思作文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那麼講完這一課後,進行一番教學反思也是好的。下面就由小編爲您帶來《風箏》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一)

學校大力搞課堂教學改革,我們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想辦法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模式進行課堂教學。《風箏》這課,看看我的課堂教學是如何體現學校目前的這種思路的。

好的地方:

匯入的問題設計的比較巧妙,“你見過風箏嗎?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你玩過風箏嗎?你們放風箏時心情怎樣?你們放的風箏是買來的還是自己做的?”這些問題正好與課文中的內容相關聯,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注重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讀了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說說課文都寫了什麼,學生大都能說出來課文寫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緊接着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孩子們的心情,還把文中的相關語句找了出來。

注重課堂小練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投沙包、幹編號。”等20多種說法,真讓我眼花繚亂,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

不足的地方:

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最好同他們一起讀;在朗讀的指導上體現的不夠,指導朗讀太少;重點地方,還是應該精講;仿寫的指導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從季節、從方位、從一天的時間段等,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方法。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新課標中對於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即透過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努力向新課標的要求靠近,讓我的課堂充滿語文味,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匯入,誘發活力。

在上課伊始,播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帶給他們直觀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們朗讀水平的提高。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包括自由的,齊讀,男女生合作讀,生個讀等等,每種形式的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初次接觸課文時我選擇自由的,那麼孩子就不能齊讀,那樣會影響學生自己的理解。在讀書的過程中及時指導孩子在發音,吐詞上的不足,傳授讀書方法,使學生的朗讀能夠不斷進步,喜歡朗讀,樂於朗讀。其中一種讀書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透過語言引導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放風箏的快樂,輕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飛時的快樂和輕巧。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如本文中有很多詞是很優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飛起”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優美的語言給學生創造一定氛圍,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瞭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這樣孩子們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隱藏的感情。這樣的感情下,我讓孩子們再次讀課文。孩子麼們歡樂輕鬆的感情溢於言表。

但是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在詞語“託”字教學中我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們透過動作模仿,理解“託“是怎樣的,領悟作者用詞的謹慎,可是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我應在講解了”託“和”拿“的區別後讓孩子們模仿,然後再讓全班帶動作讀,這樣效果纔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將字詞的教學落到實處,爲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二)

《風箏》一文是賈平凹先生寫的,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這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二篇課文,與其同組的是《古詩兩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以及單元練習。《風箏》一文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爲“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的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爲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在教學分析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同樣的情一起飛,讓孩子們披文入情,同時抓住重點詞句的體會,讓孩子們感悟,學會把事寫具體,把自己的情感變化描述清楚。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兩條線,一是課文寫了與風箏相關的幾件事(幾個情景),二是課文怎麼寫孩子的動作和心情的,透過兩條主線的品析,讓孩子感悟文字中的感情變化。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三)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初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透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啓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透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四)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的:

1、環節清晰,層次分明

抓住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件發展線,感受他們的心情由激動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的不斷變化的心情。

2、指導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

(1)師:“想一想孩子們做風箏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

師:“那就請你讀出小夥伴做風箏時的激動。”

(2)“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一定是又輕又快地,請你輕快地讀讀孩子們放風箏這一段。”

(3)教師範讀放風箏一段,請學生模仿,進一步讀出孩子們的快活。

(4)師:“村裏人看見了,會怎樣地說呢”?

抓住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羨慕地,高興地,激動地讀好——“放得這麼高!”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

(1)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聯繫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瞭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

(4)解字再解詞

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4、閱讀賞析,爲寫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在不經意間爲學生的習作作了鋪墊,如:關於心情的詞語,四個字的詞語等等。

5、抄寫好句,落在實處

課近尾聲,請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也爲學生的習作作了準備。

課中的遺憾

1、千呼萬喚:千和萬是虛數,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萬遍,這一點應該滲透給學生。

2、教師的朗讀必須有示範作用,讓學生有的學,能讀出指導前後的變化。

3、最後一個問題“作者在寫作時是會感到遺憾,還是會感到幸福呢”遺憾——爲自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而遺憾;幸福——爲自己擁有快樂,美好的童年而幸福。兩個答案沒有對錯之分,教師太刻意引導學生了,應該讓學生儘量說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