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

“一個人沒有學問,就跟一頭牛 沒有區別,不是帶上轆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着尾巴。”小編爲大家整理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供大家參考!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1):童第周昂貴的顯微鏡

抗日戰爭期間,童第週一家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上。他們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憐的薪水生活。當時,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教書之餘,童第周還繼續着他的胚胎學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學,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實驗是少不了的。做實驗就得有實驗設備,可上哪兒去弄這些設備呢?爲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學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學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難受。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難受勁,全家都爲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從外面回來,滿面春風,他興沖沖地告訴夫人葉毓芬,說他發現了一個寶貝。很長時間沒見到過丈夫笑臉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麼事值得丈夫這樣高興?她問道:“什麼寶貝?”“我見到了一架顯微鏡,還是顯微鏡!”“在哪兒?”夫人也激動起來,要知道,顯微鏡是進行胚胎學實驗最主要的儀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實驗了。“在鎮上的舊貨攤上。”童第周邊回答,邊拉着夫人出門,他要讓她和自己一起享受發現“寶貝”的喜悅。兩人高高興興地來到了舊貨攤,果然,一架舊的顯微鏡擺在那兒,似乎正在向他倆招手。

“請問,這架顯微鏡要多少錢?”

“六萬塊。”夫婦兩人吃了一驚,這麼貴?這個價錢相當於兩人兩年的薪水。

“這麼貴?能不能便宜點?”

“不行,你們看,這還是德國貨。”

老闆打量着他們,憑經驗斷定,他們是真心想買的,所以要價比較高。

沒辦法,兩人只好空手而歸。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們翻來覆去,就是睡不着覺。

第二天,兩人又到了舊貨攤前,跟昨天一樣,顯微鏡還在那兒。可唯一不同的是,老闆居然還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塊”了,理由是物價飛漲,昨天和今天的錢就是不一樣。

同樣,他們又是空手而歸。接連幾天,他們一趟又一趟地往舊貨攤上跑,生怕心愛的顯微鏡被別人搶走。老闆很不耐煩,後來乾脆不理他們了。

夫婦倆下定決心,爲了搞科研,這臺顯微鏡非買不可。家裏實在是沒有錢,他們就開始到處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不少衣服。“可是,我們說不定多少年都還不清這筆債呀!”夫人擔心地說.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2):魯迅——叫小偷無法下手

“我哪裏有什麼天才,我不過把別人聊天、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罷了。”——這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常說的一句話。

魯迅從小勤學,他曾在私塾的課桌上刻過一個在早”字,以勉勵自己珍借光陰。

長大工作以後,魯迅仍時時不忘節約時間。就拿吃飯爲例,他是喜歡吃魚的,可爲了少在剔吐魚骨上花時間,就少吃魚。魯迅有句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留學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戰士匍匐在戰壕裏一樣,常常通宵伏案工作。遊手好閒的人來找他,他會不容氣地問:“唉,你又來了,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讀書非常專心,許廣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餾進了魯迅的家。做賊心虛,他想等魯迅入睡之後再行竊,哪知魯迅寫啊、寫啊,手中的筆一直不停地揮動。過了好久,魯迅累了,伸伸腰,點支菸,抽上幾口後,又開始埋頭寫。就這樣,燈光總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時間過去很久了,魯迅還是不熄燈入睡,小偷熬不過魯迅,只好乘魯迅專心寫作之機,悄悄地將廚房裏的一件小東西拿走了事。

長期的勞累,魯迅身體變得清瘦了,好友們勸他多體息,注意身體。魯迅笑着說:“面向桌子提筆寫文章,是我工作的時候,靠在椅子裏看書,就是我休息的時候,若是連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爲了維護身體,魯迅也吃魚肝油,戒酒,這些都是爲了贏得更多的戰鬥時間。

有人做過統計,在魯迅工作戰鬥的三十年中,他總共爲我們留下一千多萬字的着作,平均每年三十三萬,寫作從不間斷。除此之外,魯迅還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會工作。魯迅逝世後,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存有大量的小紙條,紙條顏色不一,上面都是他從各種書籍上選抄下來的對寫作有用的文字資料。從這些紙條上,我們好象看到了魯迅“廢寢輟食,銳意窮搜”的身影。

魯迅正如自己所說,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過的。他以他勤奮刻苦的勞動,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們紀念他,學習他,不要忘記他這樣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3):冼星海——選擇特殊的獎品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正在舉行入學考試。

坐在主考席上的幾位教授,被一箇中國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無論是和聲、賦格還是作品分析,成績都屬優秀。而且,作曲成績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個。經過一番品評,主考教授當即宣佈,正式錄取這位中國考生進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班。並且說,由於他考試成績優異,校方決定給他頒發榮譽獎。按照學校的慣例,受獎者有權選擇獎品,就看他最需要什麼?

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緊張地站在主考席前,當聽到他被錄取的消息後,才如夢初醒。又聽說讓他自由選擇獎品,一時竟不知所措起來,躊躇了半晌,才羞澀而慚愧地說:“我需要飯票。”

是啊,此時此刻,對於冼星海來說,飯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誕生在廣東省番禺縣珠江邊的一條小船上。臉色蒼白的母親取出一件破衣,用顫抖的手將他裹起來。他的父親因終年在海上捕魚,積勞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親給人家做苦工拉扯着長大。爲求生計,他們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進了廣州嶺南大學的華僑學生特別班。一邊學習,一邊當校役,負責上下課搖鈴、擦黑板等工作,以維持讀書和日常生活。在這期間,星海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音樂。他不分寒暑,堅持不懈地彈奏鋼琴,練習提琴和其它樂器,閱讀了大量的音樂理論書籍。由於他刻苦鑽研,虛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初步顯示出了音樂才能,被師生們譽爲“南國簫手”。

星海並不滿足於己有的成績。他迫切要求提高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後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讀學習音樂。可是在舊中國(編輯注:在偉大的新中國情況更加嚴重),一個窮苦孩子要學音樂,真比登天還難,他的幻想被現實擊玻了。但他並不甘沉淪,他立志要做一個音樂家,用音樂藝術爲祖國服務。一九二九年,當他二十五歲的時侯,爲了求得深造,他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毅然離開祖國,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去學音樂。

美麗的巴黎,是《國際歌》的故鄉,這裏的巴黎音樂學院,是世界許多著名音樂家的搖籃,爲各國有志於音樂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這世界音樂的首府,並沒有張開雙臂來歡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頭時,口袋裏只剩下了五十個法郎,而在那樣揮金如土的城市,就連最簡樸的一頓飯,也得花十二個法郎呀裏冼星海流落在悽風苦雨的巴黎街頭,幾經周折纔在一家小飯館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運回來,接着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後又忙着挑菜,等侯開門營業。開店之後就更忙了,跑來跑去,緊張地爲顧客報菜送菜。他任勞任怨地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終於領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給在祖國的母親寄了一半,用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從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後一批顧客,就趕緊收拾好鍋盆碗盞,把廚房打掃乾淨。然後便如飢似渴地開始練習小提琴。拉到實在拉不動了,就在廚房裏用桌凳臨時搭個牀浦睡一會兒。早晨天亮前,再在廚房裏拉一陣琴,然後開始幹活。中午飯店休息,他又抓緊時間讀音樂理論書籍。甚至在報菜送菜時稍有空隙,他也要從碗櫃裏取出小提琴,爭分奪秒地拉上一首練習曲,聽到電鈴一響,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給顧客端送飯菜。

冼星海如癡如迷的練琴,引起飯店老闆不滿意,有些同事也產生了誤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諷。每當星海想練琴的時候,有的人就指手畫腳地故意找些事讓他做,或者說:“快把這一堆碗盆洗出來。”或者說:“再把廚房打掃一遍”不能練琴,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後來,冼星海在一位同鄉的幫助下,總算找到了一間住房,這是一撞七層高樓頂上的一間小閣樓。房間只有一人來高,僅能放下一張單人牀和一張小方桌,房頂有個透氣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牀,開啟天窗,站在桌子上,將身子探出窗外,向着廣闊的巴黎上空,盡情地練習小提琴。拉過琴再趕到飯店上班,一直幹到深夜再回來,每天十七、八個小時的勞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盤,爲顧客勾劃選單,然後又捧着一大疊碗盆趕回廚房搶時間洗刷。剛開始洗,上菜的鈴又響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趕忙端上菜盤去送菜,剛邁幾步,忽然覺得頭暈目眩,眼前一黑,“嘩啦”一聲,連人帶菜一起摔在樓梯口。

老闆暴跳如雷,將冼星海臭罵一頓之後,就把他開除了。冼星海從碗櫃裏拿出提琴,憤然離開了飯店,他又失業了。

夜巴黎的街道,燈紅酒綠。飢腸轆轆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着,最後,他象是下了大決心似的`,挾着小提琴,鼓足勇氣向一家大餐館走去。

館子裏除了法國男女顧客外,靠墉一角還坐着兩個穿着特別時髦的中國官費留學生。他們正在喝着進階香檳酒,談論着好萊塢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聞。

冼星海走進餐廳,神情尷尬地開始了第一次拉琴賣藝。他拉了一曲聖·桑的《天鵝》,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們不理會他。他硬着頭皮,拿着盤子走過兩個中國官費生面前,這兩個官費生拉住他,非要他拉當時巴黎流行的黃色歌曲,他堅決不拉,兩個官費生不但不給錢,反把他謾罵、侮辱了一頓……

飢餓、羞辱天天折磨着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樂去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風呼號,星海沒有棉破,和衣躺在牀上,凍得直哆嗦,實在沒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來點着煤油燈寫作。忽然,風猛烈地從窗戶吹進來,燈滅了,點着又滅了,一連點了好兒次。寒風猛烈地嘶吼着,星海的心也跟着激烈地顫抖起來,他不禁揮筆疾書,藉着風聲的呼號,傾訴痛苦的人生和對多難祖國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樂曲《風》誕生了,並幸運地得到了音樂大師奧別多菲爾的肯定。由於奧別多菲爾的推薦,《風》在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上演出,立即轟動了巴黎。巴黎音樂學院的杜卡斯等著名音樂家,都深深爲星海的苦學情神所感動,他們歡迎星海報考巴黎音樂學院。

洗星海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親自獎給了他一紮飯票,院方還破例地免費供應他的膳食。但那昂貴的學費書費仍然壓得星海喘不過氣來,他一面象‘餓漢”一樣地拼命吞食學校的每一堂課,一面還得在晚間出去做工,掙幾個法郎交學費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學校再次給他頒發獎品。他毅然放棄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機會,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成爲我國傑出的人民音樂家。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樂曲,是中國新音樂的一位奠基偉人。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4):高爾基一怒奪書

“我撲在書籍上,象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這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也是他酷愛書籍、勤奮學習的真實寫照。

高爾基出生在沙皇時代的一個工人家庭裏,從小失去了父母,年僅十一歲就被拋進黑暗的“人間”社會。他在善良號輪船上做洗碗工的時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窮苦廚師斯穆勒,斯穆勒象對待小弟弟一樣地愛護他,面且還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舊書塞到他手裏,說:“你念書吧,書裏面什麼重要的知識都有。”

“一個人沒有學問,就跟一頭牛 沒有區別,不是帶上轆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着尾巴。”當斯穆勒和高爾基分別的時候,他的最後贈言還是那句話,“唸書吧,這是最好的事情。”

廚師那純樸而熱情的話語,深深銘記在高爾基的心上,他渴望着讀書。但是,他這樣一個窮孩子要能讀到書,談何容易呀!他根本進不了學校的門檻,只能靠自學。沒有錢買書就向裁縫太太借一點,再蒐集一些破舊了的雜誌和圖片,甚至“象叫化子似地到處去要。”

當他好不容易弄到一些書籍之後,新的困難又來了:哪裏有時間閱讀?

他當時在一個繪圖師家中做傭工,除了一身兼男僕、女僕和“跑街的”三重工作之外,還要貼設計圖,抄工程設計書,複覈包工頭的細帳,一天到晚忙得連插針的縫隙也沒有,他只能拖着疲乏的身體在深夜讀書。

即使這樣,也還是讀不成。繪圖師家那愚昧、粗暴的老主婦竭力阻撓高爾基讀書,她只要一發現高爾基讀書,便毒打痛罵。要不她就在蠟燭上刻記號,以防止高爾基使用。她還到高爾基住的小閣樓上去搜查,找到了高爾基的藏書就拿來撕毀或燒掉。

爲了對付這兇惡的老婆子,高爾基想了個辦法,他故意去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書來,放在易暴露的地方,讓老婆子去糟蹋。這樣,雖然可以把好書掩護起來,但是,身無分文的高爾基卻因此而欠下了書店老闆四十個戈比的一筆重債。

有一回,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偷偷地看書,不料看着看着就入了神,結果把茶炊燒溶了,那老主婦惡狠狠地用一根刺棒將高爾基毒打了一頓。在醫院裏,醫生從他背脊上鉗出了四十二枚刺。這種殘忍的暴行把醫生也激怒了,醫生說這是私刑,支援高爾基去法院控告。可是高爾基卻說,控告不控告倒無所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隻要允許我看書就行了。

爲了能看書,高爾基簡直絞盡了腦汁。沒有地方看,他就躲到雜物間或是爬到屋頂閣樓上去看;沒有油點燈,他就把燭臺上的蠟油刮下來,裝在舊罐頭盒子裏,再找一些棉線作燈蕊,自制一盞簡易燈,儘管光線昏暗而且煙霧騰騰,他卻在燈下看書看得津津有味,雙眼被薰得通紅,差點都熬瞎了,他也不在意。

高爾基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能和書分手。

後來,他到了一家而包房工作,每天要幹十六個小時的重活,可他仍然堅持看書。他揀幾塊零碎的木柴搭成一個書架,將書攤開擺在上面,然後一面揉生麪糰,一面看書。有一夭,廠主突然闖進來,一眼就看見高爾基正在看書,廠主一把將書搶過來要拋進爐火中去。高爾基肺都差點兒氣炸了。要知道,這是托爾斯泰的一部名著,高爾基愛不釋手,廠主競然要燒掉,那不簡直是要他的命?高爾基什麼都顧不及了,他猛然抓住廠主的胳膊,憤怒地喊道:“你敢燒掉那本書!”廠主被盛怒的高爾基震懾了,只好把書還給了他。

高爾基由於勤奮好學,剛滿十五歲就已經博覽羣書了。大仲馬、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狄更斯、肖伯納、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藝術大師的名著,他都讀過。他雖是窮苦的孤兒,卻成了博學多識的少年。

高爾基說:“我的一切知識,都是書籍給我的。”他在回憶幼年讀書的情景時曾這樣寫道:“我夢想享受大學生讀書的幸福,甚至甘願忍受任何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學習吧!不過每到星期天,爲了你去學習,我們要在尼古拉也夫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

關於名人的故事500字(5):柴警枕的馬雅可夫斯基

夜,已經很深了,馬雅可夫斯基還在緊張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糾纏得越來越厲害,他覺得頭很沉,眼皮象是要被膠水粘住似的,怎麼也睜不開。實在沒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橫下心來躺一會兒。

他跑到廚房裏拿來了一大塊劈柴,放在牀上,將頭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嚕呼嚕地睡着了。帶棱帶角的劈柴,將後腦勺的皮肉壓了一條深深的印痕,他在睡夢中略微翻動了一下身子,便覺得腦袋疼痛難忍,驚醒過來,於是一躍而起,又重新繼續他的工作了。

這就是馬雅可夫斯基獨創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謂別出心裁。那時他在羅斯塔做革命宣傳工作,工作極度緊張,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嚴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沒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裏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後還要“加班”。有時實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會兒,爲了怕睡過去忘記醒來,就想了個用劈柴作枕頭的辦法。

馬雅可夫斯募對待工作從來就是這樣勤奮、頑強、堅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節,他住在芬斯基海灣庫阿卡拉的別墅裏,創作一首長詩。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庫阿卡拉海岸上來了,這裏有許多又圓又滑的大石頭從水裏露出來。人們看見他站在這些大石頭上,從這一塊走到那一塊,有時停下腳步,吸幾口煙。然後又邁步走着,時而放慢腳步,時而又加快腳步,時而眉心緊皺;時而又顯得悠閒輕鬆。就這樣連續三個、四個、五個鐘頭,不住地吟詠着,挑選着需要的字眼,組成合適的詩句。想出兒行詩來以後,就把它寫在香菸盒子上,或者乾脆記在心裏,再往下“搜尋枯腸”,繼續工作。

馬雅可夫斯基寫作著名長詩《列寧》時,首先專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寧的傳記和有關的回憶錄,以及列寧本人的論文和演說,然後進行緊張的寫作。

據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詩人阿謝也夫回憶,當時“他跟誰也不說話,免得分心注意別的事情。他上別墅去住,在那裏獨自住了三個月。他感到自己在這個巨大的主題面前負有很重大的責任。”

另一位目擊者回憶說:“他正在寫作長詩《列寧》,旅行皮箱裏放滿了列寧的著作和論述列寧的書,在海濱浴場上,飯館裏,散步時—到處都掏出一個黑漆布面的小冊子。微動着嘴脣,哼哼哪卿地寫出了涌入腦海的詩句。”

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勞動之後,長詩完成了。當馬雅可夫斯基在羣衆中朗誦之後,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報紙當時是這樣報道的:“大廳裏擠滿了人。長詩博得整個大廳的熱烈鼓掌。開始討論時,許多同志都說,這是歌頌列寧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絕大多數發言者都不謀而合地一致認爲:這部長詩完全是我們的。馬雅可夫斯基寫了這首長詩,是做了一件無產階級的大事。”

勤奮刻苦的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經讚揚他說:“馬雅可夫斯基過去是,而且現在還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

標籤: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