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10則俗語背後的歷史典故

中國的漢字文化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雨歷程,最終發展至今天,俗語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們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沒有各種有趣的俗語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沒有鹽一樣,食而無味。那麼在這些俗語裏面,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都有哪些典故嗎?真實的原意是什麼?一起來漲姿勢吧?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10則俗語背後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10則俗語背後的歷史典故

10則俗語背後的歷史典故

1、有眼不識泰山

“有眼不識泰山”作爲一個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認不出來。但是這個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嶽泰山,它其實指的是一個叫泰山的人,關於這句俗語的來源,倒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話說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手藝巧奪天工,非常高明。傳說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魯班招了很多徒弟,爲了維護班門的聲譽,他定期會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個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來了一段時間,手藝也沒有什麼長進,於是魯班將他掃地出門。幾年以後,魯班在街上閒逛,忽然發現許多做工精良的傢俱,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們歡迎。魯班想這人是誰啊,這麼厲害,有人在一旁告訴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魯班不由感慨地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2、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原爲“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着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和狗了。

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4、不見棺材不落淚

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爲“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黃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6、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因爲四川話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 “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此屬諧音訛傳。

8、王八蛋    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了。

9、倒楣

“倒楣”一詞本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差。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限制了知識分子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爲不易的。爲了求個吉利,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當地人稱之爲“楣”。考中了,旗杆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皮

用“吹牛”形容說大話,意思非常明白。那爲什麼不用“吹豬”、“吹羊”來形容呢?從前殺豬宰羊,血放完了以後,屠夫會在豬羊的腿上靠近蹄子處割開一個小口,用一根鐵條插進去捅一捅,然後用竹管使勁往裏吹氣,直到豬羊全身都膨脹起來。這樣,剝皮的時候就會很方便,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用這種方法對付牛,就叫“吹牛”。
   “吹牛皮”這一俗語,來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以前,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當地人用整隻羊皮曬乾漆上油漆,吹上氣使它鼓起來,再把幾隻羊皮紮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成爲大筏子,大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承載千斤重物過河。羊皮筏子較小,人們常用嘴把它吹鼓起來。有個人說他不僅會吹羊皮筏,而且還能吹起牛皮筏來,後來有人真的將牛皮拿給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麼吹也吹不起來。從那以後,人們就用“吹牛皮”來形容愛說大話的人。

標籤:歷史 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