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簡短的歷史典故10篇

01、涿鹿之戰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祖先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涿鹿之戰,即黃帝對蚩尤的戰爭。

據史書記載,黃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從小就很聰明、能幹,被推舉爲部落首領。

黃帝所處的時代,大約是我國原始社會逐步解體的時期,私有制、階級有了初步發展。氏族公社不斷擴大或合併,逐漸形成部落。黃帝最早居住在陝西北部,後成爲黃河流域一個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帶定居下來。當時在黃河流域西北部有一個首領叫炎帝的部落,同一個首領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發生了衝突,鬥爭結果是炎帝被打敗了。於是炎帝帶領他的部落成員逃到了涿鹿,與黃帝部落合併,結成部落聯盟,黃帝、炎帝擔任正副首領,這就是炎黃部落,是中華民族的雛形。

炎黃部落合併後,九黎族部落自恃強悍,經常前來騷擾。爲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脅,一場新的大戰開始了。

傳說中的蚩尤是一個人頭、獸身、長着四眼六臂的怪物。他有81個弟兄,個個是人頭獸身,銅頭鐵額,兇猛異常。黃帝更是異常,他一個頭顱上長着四張臉,分別對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他住在天廷中央,總管春夏秋冬。他擁有以虎豹熊羆命名的幾支精銳部隊,還有用玉石磨製的,在當時是很厲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戰開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動出擊,黃帝則調動虎豹熊羆,獅貔貅各路軍隊,還請來四方天兵神將助戰,殺向蚩尤。雙方廝殺成一團,難分難解。黃帝命大將應龍攔截江河,以大水衝淹蚩尤,蚩尤則請來能呼風喚雨的風伯、雨師對付。黃帝又命隨軍出征的女兒、名叫魃的旱神收雲息雨,使狂風暴雨無影無蹤。剎時烈日當空,把蚩尤的軍隊曬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蚩尤眼看就要戰敗,便使了一個絕招:他和他的弟兄張開大口吐霧,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擡頭不辨東西南北,使黃帝的軍隊迷失方向而蚩尤的軍隊卻能時隱時現,運動自如。黃帝命人制作一輛指南車,用以辨別方向,並集中力量向蚩尤軍隊發動強大攻勢,最後打敗蚩尤軍僅並活捉了蚩尤,將他殺死,帶到涿鹿埋葬。

黃帝還領導他的部族改善了生活條件,有許多發明創造。他推算天文,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歷法。他製造車船,方便了交通。他領導族人修房屋,馴家畜,種五穀,改變遊獵生活方式。他和神醫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後人編成醫書《黃帝內經》沿傳至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用來做衣服,改變了過去冬披獸皮、夏圍樹葉的原始矇昧的生活,被後人尊稱爲“先蠶姑娘”。黃帝還命倉頜創造了象形文字;命伶倫用竹子做成十二音符的樂器,配成樂曲;命隸首制定了度、量、衡。

此後,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部落,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炎黃族爲主體的部落羣體,成爲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國各族人民都認爲自已是炎黃子孫。

02、大禹治水

相傳大約在5000年前,我國曾發生過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面向茫茫大水,人們束手無策,只得逃到山上躲避。爲解除水患,部落聯盟首領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決定推舉鯀去完成排水任務。由於鯀採取“堙”、“障”等堵截的辦法,治水9年,勞民傷財,不但沒有治好,洪水反而越來越大。堯死後,舜當部落聯盟首領。他巡視治水情況,發現鯀對治水無能爲力,耽誤了大事,就給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選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精明能幹,辦事認真。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和塗山氏的一位姑娘結婚,但他覺得治水大事刻不容緩,便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來到治水工地。

大禹請來長者和同他父親鯀一同治水的人,商量治水辦法。他們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認爲採取堵截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根據地勢高低,順着水流方向,開挖河道,把水引出去,纔是最好的辦法。大禹根據大家的意見,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繼續加固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改過去“堵塞”爲“疏導”的辦法來根治水患。爲便於治水,大禹把整個地域劃分爲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9個大州。大禹親自帶領27萬治水羣衆,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勞動。他不僅指揮整個治水工程,而且身先士卒,同羣衆一起勞動,爲羣衆做出了榜樣。

由於長期的辛勤勞動,他手上長滿了老繭,小腿上的汗毛也全磨光了。長年泡在水裏的腳指甲也脫落了,更可貴的是在治水過程中,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看一看。在大禹領導下,經過13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順着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主體河流疏通後,又疏通各地的支流,讓水流入主河道,從而制服了洪水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事業。在治水的同時,大禹還帶領治水大軍幫助羣衆重建家園,恢復生產,使大家安居樂業。

03、商朝的滅亡

商朝到商紂王時已把自己的國家搞得很糟。他特別講究闊氣,尤其喜歡吃喝。他在王宮裏設了酒池肉林。酒池就是鑿一個大得可以行船的池子,裏面灌滿了酒。肉林就是在酒池邊上豎立許多木樁,上面掛着烤得香噴噴的肉。紂王和貴族在酒池邊上盡清地酗酒,到肉林一伸脖子就能吃到肉。

紂王特別寵愛一個叫妲己的女人。妲己儘想出一些壞主意,叫紂王幹一些傷天害理的事。例如,她叫商紂王用一種炮烙的殘酷刑罰來懲治那些反對他的人。炮烙就是用炭火把銅柱燒熱後,強迫人在銅柱上爬,掉下來被熊熊燃燒的炭火活活燒死。

紂王這樣荒淫殘暴,經常有人勸阻他,但他總是不聽。他的異母哥哥微子啓對他說:“我們這樣拼命喝酒,敗壞了先祖留下來的美德。喝酒使我們的百姓、大臣們都做出偷竊奸邪的壞事來,眼看我們殷朝就要滅亡了。”紂王不聽微子啓的勸告,微子啓只得偷偷離開他。紂王的堂兄弟箕子也勸紂王,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把他囚禁起來。紂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規勸他懸崖勒馬,他居然命人殺死比干,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紂王這樣殘暴,嚇得誰也不敢再規勸他了。大臣們有的裝病不出,有的雖上朝但一言不發。一些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起商朝太廟裏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武王。

紂王對大臣們尚且這樣殘暴,對待老百姓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他要造鹿臺,就強迫老百姓去服勞役;他要喝酒,就隨意把老百姓的口糧奪去釀酒;他要吃肉,就迫使老百姓沒日沒夜地到深山密林去獵取野獸;他的愛姬妲己喜歡看殺人,他就隨便地把老百姓拉去砍頭、剁足、剖肚子。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只好扶老攜幼,哀號哭泣着四處逃亡。

紂王的暴政,使得商朝的統治再也維持不下去了。這時周武王在姜尚和他叔父周公旦的協助下決定進攻商朝。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近衛軍武士)3000人,士卒45000人,會合各小國部隊,從孟津出發,向商朝都城朝歌進軍。周武王在牧野,豎起伐紂大旗,在誓師大會上,歷數紂王腐敗荒淫、兇惡殘暴的種種罪惡,然後指揮大軍向商軍進攻。此時紂王正帶着他心愛的妲己和寵臣在鹿臺欣賞歌舞,飲酒作樂。當下屬把周軍進攻的消息告訴他時,他才慌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因商軍主力當時正在東南地區對付東夷,一時調不回來,紂王只好臨時把大批奴隸武裝起來,共70萬人,開赴前線,抵抗周軍進攻。

當週殷兩軍擺開陣勢,準備廝殺時,殷軍在陣前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和周軍一起殺向商紂王。紂王大敗,帶着少數衛士逃回朝歌。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就把玉石和其他寶貝圍在腰上,在鹿臺大吃一頓,然後放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商朝就這樣滅亡了。

04、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三歲時就死了父親,母親帶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來,把他撫養成人。

孔子年少時就很愛禮節,讀書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推崇的六藝,即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還沒到30歲,名聲便大了起來。

當時有許多人願意拜他爲師,他索性辦了個書房,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裏去學禮。經過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讓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從司空做了司寇。

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同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犯我邊境,是想侵佔我土地。這次約我們去會盟,我們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馬防備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在夾谷會議上齊景公也以禮相迎。在互贈禮品之後,舉行盛大宴會。在宴會上,齊國禮官給魯定公奏“四方之樂”。只見一隊隊武士手持戈矛劍戟,在音樂聲中蜂擁而上,殺氣騰騰,雖有左右司馬護衛,但魯定公仍嚇得面如土色。孔子見狀,快步登上臺階,向齊國禮官高聲喊道:“兩國君主舉行友好會晤,爲什麼要舞戈弄劍?你還不把他們趕走!”那位禮官只好下令武士們退下。武士們不聽,他們要看齊景公的態度行事。齊景公自覺理虧,只好揮手叫他們退下,並換上“宮中之樂”,魯國取得了外交勝利。會後齊景公又決定把從魯國侵佔來的汾陽(今山西陽曲西北)地方的三塊土地歸還給魯國。孔子因護衛國君有功,更加得到魯定公的信任。

夾谷會議後,齊國大夫黎鈕認爲孔子留在魯國對齊國不利,就勸齊景公選80名歌女送給魯定公。魯定公接受了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勸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認爲留在魯國不可能有什麼作爲,就領着一批學生離開魯國到別處去推行他那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去了。

孔子熱心政治活動。他周遊列國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希望有機會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忙着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被吞併的危險,整個社會正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尊敬他卻不重用他。他四處碰釘子,最後又回到魯國。從此,他專心一志在家裏編書和教授學生,直到73歲死去。相傳他有門徒3000多人,比較有名的有72人。他編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

孔子死後,他的門徒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而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05、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7個諸侯國中,秦國是比較落後的。有一天,在秦國京城的南門外,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豎立着,周圍站滿了人。擔任左庶長(秦國官名,相當於中原各國的卿)的商鞅當衆宣佈,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就賞他10金(秦以一鎰爲一金,一鎰合24兩)。人們聽了,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有這樣的便宜事,誰也沒去動它。商鞅又下令說,誰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賞他50金。這時,一個男子從人羣中走出來,說“我來扛”就不費力氣地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叫人賞他50金。圍觀的人都驚呆了,不由自主地說:“左庶長說話是算數的。”

商鞅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得從頭講起。商勒(約公元前390~前338年),衛國人,原名公列鞅,後因他在秦國變法有功,封於商地(今陝西商縣),後人叫他商鞅。當時的秦國,因遠在西方,與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相比,比較落後,經常受到強國的欺負。比如秦國河西地區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國強佔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爲使秦國強盛起來,便下令求賢,廣聚“有能出奇計強秦者”。這時在魏國懷才不遇、有志難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這個消息後就來到秦國。他三次晉見秦孝公,對他說,“要使秦國富強起來,必須實行變法,一方面要獎勵英勇善戰的將士,同時還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辦事,賞罰分明”。秦孝公很贊成商鞅的主張。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卻竭力反對。甘龍說:“聖人不改變民俗就可以統治,智者不變更制度就可以治國。”商鞅駁斥他說:“治國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必須因時因事而異。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沒有恪守古制,卻能使國家強盛;夏桀、殷紂倒是死守古法,沒有變革,卻滅國了。可見,反古法者,無可非議;因循守舊的人卻不值得讚揚。”他勸說秦孝公不要猶豫,要下定決心,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必遵守舊習慣和老規矩。秦孝公很快頒佈了新法。新法令規定: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戰功的大小爲標準,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老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懶惰而貧窮的應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實行後,效果十分顯著,農業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秦國很快摘掉了落後帽子,並打敗了曾欺負過它的魏國。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爲大良造(相當於相兼將軍)。兩年後,商鞅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井田,獎勵墾荒;健全地方行政機構,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規定刑無等級,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是違法者,一律依法治罪。並建議遷都咸陽,以便向東發展。

商秧實行新法觸犯了王公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敢公開抵制,便由太子駟的兩個師傅唆使太子故意違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權勢,堅決維護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頓,又給兩個教唆犯治了重罪。這樣,其他王公貴族再也不敢觸犯新法了。

06、劉邦約法三章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縣豐鄉(今江蘇省豐縣)人,曾做過亭長。亭是縣下面最小的行政單位,十里一亭。

有一次,劉邦押着一批民夫到驪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斷開小差,劉邦估計到達驪山時,這批民夫會逃跑完的。一天夜裏,他叫民夫們都吃飽飯,喝足酒,然後對大家說:“你們乾脆都逃走吧,我也準備逃亡了!”說罷,把民夫全部放了。有十幾個壯丁看到劉邦如此仗義,不願離開他,表示要跟他一塊去逃亡。

他們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去。走着,走着,前方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來。向劉邦報告說:“不好了,前面……路上……有……有一條大蛇!”劉邦此時已經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說:“壯士走路,怕什麼蛇!”他拔出寶劍,壯着膽子,衝上去一劍把蛇砍成兩段。壯士們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後來,有人把劉邦斬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編成一段迷信故事:劉邦斬蛇走了之後,有個老婆婆在死蛇旁邊放聲痛哭。有人問她爲什麼哭。她說:“我的兒子被人殺了。”又問:“你的兒子被誰殺了?”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他變成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我怎能不哭呢!”說完,老婆婆就不見了。編造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爲了表示劉邦是“真龍天子”,以增加他的號召力,使人們更加擁護他。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許多郡縣的老百姓紛紛響應。劉邦的老朋友、在沛縣當文書的蕭何和當監獄官的曹參,打發劉邦的連襟樊噲把逃亡在外的劉邦找了回來。他們經過一番商量,殺了沛縣縣令,推舉劉邦爲沛公,在沛縣起兵反秦。劉邦根據“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兒子自居,他樹起書有“劉”字的赤色旗幟,在沛縣一帶招兵買馬,很快就擁有二三千人。但是劉邦覺得自己力量不足,就帶領人馬投奔了項梁,開始和項梁並肩作戰。

項梁在定陶犧牲後,楚懷王命令項羽北上救趙,派劉邦帶兵西進,攻打咸陽,並約定:誰先打進咸陽,平定關中,就封他在關中做王。劉邦帶兵一路西進,在高陽採納酈食其的意見,攻下陳留,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又誘使南陽郡守投降,並封其爲殷侯,這樣,軍隊前進的阻力減少了。從此,劉邦軍隊所到之處,秦軍紛紛投降,劉邦順利向咸陽推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劉邦進了武關。十月,打到灞上,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就乘了素車白馬,帶着玉璽,向劉邦投降。

過了幾天,劉邦召集各縣有威望的父老豪傑到灞上,對大家說:“你們已經吃盡了秦朝的苦頭,什麼誹謗一下朝政就滿門抄斬啦,私下議論一下時勢就要殺頭啦,這樣太殘暴了。現在,我只和大家約法三章:第一,殺人要償命;第二,打傷人要制罪;第三,偷盜的要判罪。除了這三條,其餘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我是替父老們除害來的,決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並把我的話轉告百姓們。”

老百姓聽說劉邦對他們如此寬大仁慈,爭先恐後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士兵。劉邦再三推辭說:“倉庫裏有的是糧食,鄉親們何必破費呢?”老百姓看到劉邦如此愛護他們,都希望他能夠永遠在關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統治。

07、漢武帝削爵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是漢景帝的兒子,按次序排列,他是西漢第四代、第五個皇帝。漢武帝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繼秦始皇之後一位傑出的有作爲的政治家。

漢武帝親政以後,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問題。西漢建國70多年來雖經高祖、呂后及文、景兩帝對異姓王和同姓王的不斷打擊和削弱,但郡國王侯仍有不小的勢力。例如漢武帝的叔叔樑王劉武,出行時千乘方騎,完全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遊士莫不至”;他自作弩弓數千萬,府庫金銀“且有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這些諸侯王有的在地方上爲非作歹,橫行霸道。例如武帝的異母弟弟江都王劉非,私造宮館,招四方豪傑,生活驕奢腐化。他的兒子劉建爲了邯鄲樑蚡的女兒與劉非爭風吃醋,結果劉建霸佔了樑女,還派人殺了樑蚡。漢王朝管司法的廷尉不敢審理這一案件。很明顯,這些獨霸一方的諸侯王仍是西漢中央政權不小的威脅。同時,他們的橫行不法,也給各地百姓帶來巨大災難。因此,要鞏固西漢政權,緩和階級矛盾,繼續對諸侯王進行打擊和削弱,仍爲漢武帝政治上的一項重要任務。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意見,用頒佈“推恩令”的巧妙辦法,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系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恩將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結果,許多大諸侯王國,都被分割成一個一個由郡來管轄的小侯國。這些小侯國不再享有政治上的權威,只能收租稅。這樣,便很自然地使許多諸侯王國的勢力大大削弱。例如樑國被一分爲五,長沙王分爲十六等等。這一法令遭到了大諸侯國強有力的反抗,以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爲首的一些諸侯王勾結起來,準備聯合向京城進攻,陰謀篡奪漢武帝的帝位。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他們的陰謀敗露,漢武帝經過大臣和諸侯王聯席會議討論,決定逮捕劉安,劉安聞風自殺。淮南國和衡山國被廢除,改爲直接由中央直轄的郡。此後,漢武帝又制定了“附益法”和“阿黨法”,專門打擊那些對朝廷不忠而又一味和諸侯王結成逆黨的分子。從此以後,諸侯王的勢力一落千丈,中央政權的威脅根本解除了。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又一次藉故諸侯獻給皇帝的貢金成色和分量不足,奪爵106人。以後諸侯也就越來越少了。

在削弱諸侯王的同時,漢武帝還對不法的地方豪強進行了打擊。他派出許多嚴於執法的官吏,鋤誅不法豪強。還派出一批刺吏,專門檢察各地方豪強的情況,限制豪強的不法行動。經過這些措施,地方豪強勢力受到遏制,社會比以前安定了。此外,漢武帝還在兵制和中央行政制度各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使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強盛起來。

08、隋煬帝三下江都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殘暴雨又奢侈的皇帝。

隋朝初年,經過隋文帝的一番整頓改革,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楊廣即位後,爲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並使江南地區的物資能夠更方便地運到北方來,加上他個人追求享樂,一開始就辦了兩件事:一是在洛陽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東都;二是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這項工程十分浩大,每月要徵調200多萬民工,從江南運送奇材異石。許多民工活活累死在運送途中。隋煬帝又下令在洛陽西郊建造一個大花園,叫“西苑”。西苑周圍有200多裏,苑內有海。爲把西苑點綴得四季如春,冬天用彩綾剪成蓮葉荷花,佈置在水面上,供皇帝觀賞。

與此同時,隋煬帝又下令徵發河南、河北各地民工100多萬人,開鑿一條從西苑到淮水的運河,叫“通濟渠”,溝通了洛水、黃河、淮河,然後接上邗溝通向長江。接着,大運河又向南北兩頭延伸。向北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入黃河,直到琢郡。在長江以南開鑿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長江水到錢塘江邊的餘杭(今浙江杭州)。前後用了不到5年時間,一條長四五千裏,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條大河的大運河全部完工了。大運河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以及祖國的統一起着積極的作用,它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隋煬帝特別喜歡外出巡遊。公元605年秋天,他帶着20幾萬人的龐大隊伍到江都巡遊。隋煬帝和蕭後分乘兩條四層高的大龍船,船上有宮殿和上百間宮室,都裝飾得金碧輝煌。接着就是宮妃、文武官員以及衛士們乘坐的大船,總共有上萬條船隻在大運河上排開,從船頭到尾船連接起來,竟有200里長。在岸上拉縴的縴夫就達80000多人。兩岸還有騎兵護送,旌旗蔽日,氣勢非凡。隨煬帝在船上飲酒作樂,沿途500裏內的老百姓,被迫奉獻食品。珍貴美味的`食品吃不了,就挖坑埋掉。在江都住了4個月,隋煬帝又要回洛陽,爲了裝飾一個儀仗隊,就動用人工幾十萬,錢財耗費更是大得驚人。

以後,隋煬帝又兩次巡遊江都。他巡遊一次,沿途百姓就要遭一次殃。而許多官吏爲了升官晉爵,向皇帝爭獻厚禮,拼命搜刮老百姓,而且發了大財。

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時,隋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全國各地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

09、魏徵諍諫

魏徵(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人。隋朝末年參加瓦崗軍。後來隨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輔佐太子的官。那時候,他幾次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門事變以後,李世民派人找來魏徵,沉着臉質問他:“你爲什麼要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拔是非?”在場大臣都爲魏徵捏了一把汗。只見魏徵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說:“可惜先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他不會落得今天這樣的結果。”大臣們聽了更加緊張。沒想到李世民倒轉怒爲喜。他器重魏徵的正直,不但不處分他,還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負責向朝廷提意見的官員)。

李建成、李元吉死後不久,他們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連,人人自危。爲安定人心,李世民宣佈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前與故太子和齊王有關係的人一律無罪,如有人再告發,就要反坐,受到懲罰。但人們還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一帶進行安撫,途中碰到州縣官員押送兩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魏徵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後命令將他們釋放了,李世民誇獎他做事能以國家爲重。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徵兵。有人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個頭大,也可以應徵,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徵將詔書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訓斥魏徵爲何扣發他的詔書,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乾捉魚,雖能捉到魚,但到明年就無魚可捉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體強壯,但不滿18歲的男子徵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裏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承擔呢?陛下的詔書上清楚地寫着徵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也應徵,這豈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好半天才說:“我過去總以爲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他立即下詔,免徵不到18歲的男子,並提升魏徵擔任太子太師的職務。

貞觀中期以後,朝廷大臣都盡力歌頌太平盛世,魏徵卻給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早晚閱讀,引爲戒鑑。他對魏徵說:“我現在知道我的過錯了,我願意改正,否則我還有何臉面和你相見呢?”

由於魏徵處處爲國家的利益着想,對皇帝的批評毫不客氣,唐太宗對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隻小鷂子,看見魏徵走來,怕魏徵責怪,急忙將鷂藏在懷中。魏徵裝作沒看見,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時鷂已死在太宗懷中了。

魏徵死後,唐太宗爲表彰他的功績,寄託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徵的妻子不同意。太宗決定:尊重魏徵的意願,葬禮從簡。結果,魏徵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爲他送葬。

10、武則天任人唯才

徐進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的時候,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駱賓王替他寫了一篇《討武盟檄》。武則天叫人把這篇檄文念給她聽。武則天沒有計較文中對她強烈的人身攻擊,反而被駱賓王的才氣深深吸引,滿口稱讚寫得好。她問這是出自何人之手,當有人回答是出自駱賓王之手時,武則天說:“這樣的人才讓他流落民間,這是宰相的過錯。”這個故事說明,武則天是非常重視人才的。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是我國封建社會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參政和執政前後的50多年裏,重賢任能,積極發展生產,使貞觀盛世仍在繼續,對於後來開元盛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承先啓後的作用。武則天在唐高宗去世後複雜的鬥爭中,表現出驚人的才幹。本文着重介紹她在位期間是如何選拔人才的。

首先,武則天想出很多辦法來發掘人才。她鼓勵地方官推薦人才,還允許人們自已推薦自己。選才不拘資格,不拘門第。據統計,在貞觀年間,有進士205人,在高宗和武則天統治的55年中,進士就增至1000多人。公元690年(天授元年)2月,武則天還在洛成殿親自考試貢士,表示皇帝的重視,從此開始了“殿試”這種制度。過去的科舉,只是選拔有文才的人,武則天專門開設“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過去各州選送舉人進京,總是把舉人安排在向皇帝進貢的貢物後面,武則天把這種順序改過來,先進舉人,後進貢物,表示她對人才的重視。

其次,武則天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她以修書爲名,廣泛召集有文才的讀書人到宮裏來,讓他們對朝廷提出意見,處理各地送來的奏章,協助宰相工作。她聽說有個叫王及善的人很有才能,本想派他去滑州當刺史,當她和王及善談話後發現他很有政治眼光,就改變了主意,留作內史。再如狄仁傑,在高宗執政時當過大理丞,曾在一年中處理積壓的案件17000多個,而且依法斷得公道。武則天執政後,任他爲宰相,成爲中國歷史上的賢相之一。由於武則天善於選拔人才,在她當政時期,人才濟濟,像李良嗣、狄仁傑、姚崇這些武則天選拔出來的宰相,都是歷史上的“賢相”。

武則天還利用直言敢諫的大臣,來加強對皇親國戚及其寵愛的人的控制。武則天曾封她的侄子武承嗣做魏王,還任命他爲宰相,可是武承嗣並不因此滿足,還想當太子做皇帝。當大臣李昭德看到武承嗣權勢太重,野心勃勃,就建議武則天採取防範措施,武則天立即下詔,免去武承嗣宰相職務。

武則天在唐太宗去世以後十分動盪的歲月裏穩定自己的統治,客觀上起着鞏固國家統一、保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標籤:歷史 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