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高考素材

2015年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讓座和道德

材料一

9日下午4時30分許,鄭州市一輛919路公交車行駛至中原路秦嶺路路口時,車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車上乘客稱,老人之前曾因讓座問題與一名小夥子發生爭執,並動手打了小夥子四個耳光。老人家屬接受急救人員詢問時稱,老人患有心臟病。(9月10日《大河報》)

種種因讓座而衍生的風波,已難以被作爲偶然事件來看待。特別是置於老人的語境下,一件件讓座事件似乎一度成爲“老人變壞”的新例證。於此,各種爭議歸結到一點,很自然擴展爲一種羣體性的對立。此事中,即便老人最終猝死,也未能逃脫這種指責。關於老人變壞的評論,在新聞背後的跟帖中不算少數。

但每一次這樣的事件就真的可以如此簡化爲對一個羣體的蓋棺定論嗎?此事中,老人猝死的真正緣由還待醫學鑑定,是否在此之前真的扇過年輕人四個耳光也仍需進一步調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又是一個與讓座有關的惡性事件。無論對與錯,是非與,它都應該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跳出個案來看,隨着廣場舞糾紛與讓座事件的疊加,社會對於事件中老人的看法已然帶有“有色眼鏡”的嫌疑。這顯然是需要警惕的。在評判這樣的事件前,一個似乎被模糊的觀念是:爲老年人讓座,或說是謙讓老弱病殘,在公共生活中爲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謙讓,理當是每個社會公民都應該履行的道德契約,它無需外在的強制,而應是內化爲社會整體成員的內在行動。也就是說,即便不乏一些老人將道德行爲強制化,但讓座依然是一個需要張揚的社會美德。

一個值得警示的現象是,這些年類似的讓座風波一度風行,除社交媒體增加了相關資訊的曝光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即與老年人有關的新聞越來越多,它對應的正是老年社會正在向縱深發展的大趨勢。老年人的增多,更多的出現在公共生活中,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正視的老齡化社會風險之一。面對這一增加的羣體,在公共服務方面予以針對性的調整,如強化公共交通工具上老弱殘孕專座的專用意識,爲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等,都有必要。但同時,除了這些硬件上的配合,其中所可能蘊藏的觀念衝突,同樣不可不察。

 材料二

最近網上一則消息稱,公交車上一位女子給一位孕婦讓座,孕婦一臉淡然地坐下,並未以任何方式表示謝意;女子不高興了,說你起來我手機掉在座位下面了,待孕婦站起來,女子一屁股坐下去,說你連起碼的感恩之心都沒有,這個座位我不讓了。

孰是孰非,網上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女子幹得好,就是不能助長孕婦這種懷了孕就覺得全世界都必須讓着她的壞毛病,“讓是情分,不讓是本分”;還有的人則認爲做好事有同情心是修養使然,而不是爲了索取感謝,如果那樣,也是沽名釣譽,假充善人。

範文:莫讓善者心寒

公交車上給孕婦讓座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社會現狀值得我們深思。

正如拉伯雷所說:“人和人之間最痛的事莫過於在你認爲理應獲得善良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其實,讓座女子最後又要回座位的行爲無可厚非,我們做出善意的舉動應該不期回報,但總值得獲得一個感激的溫暖微笑或一句真誠的感謝,而非冷漠與淡然的迴應。

誠然,行動不便的孕婦的確需要座位,但這並不意味着她可以視人們出於道德自覺做出的善舉爲理所當然,並不意味着她應該用冷漠傲慢的態度冷卻人們的熱情與暖意。而事實上這種態度讓善者心寒。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爲如若過多,我們就或許不得不面對下一個由冷漠人心構成的“道德寒冬”。

輿論爭論中,讓座女子的行爲面臨着“沽名釣譽”的猜疑,面臨着“假充善人”的指責。但我想,她看似太過計較,有些較真的舉動恰恰是社會需要甚至是必要的。不然,便是側面向社會傳遞出資訊,即做好事是“多事者”的“自作多情”,接受善舉是所需者的“理所應當”。即便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但我們起碼應該借對此事的反思倡導一種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的良好風氣,起碼應該弘揚一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正氣。

很多時候,社會都極力宣揚要幫扶弱者,禮待他人,並以此作爲道德水平的重要評判標準。但我們是否同樣需要那些相對弱勢的人,那些如行動不便的孕婦,涉世未深的孩童,病痛纏身的老人一般的人有較高的道德水平?答案是肯定的,因爲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脆弱的`,陌生人之間能給予的溫情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只有當那些接受到善意的人肯同樣回報以善意和感激,關於友善與愛意的正能量才能得以在人羣中傳遞,交互,涌動;被鼓勵,被認可,被肯定的善意纔會有再次給予的勇氣和力量。

很多時候,感激的話語與微笑和善舉一樣有着春風化雨的力量,只有二者同時對等的存在,社會纔會在兩者的交融中保持和諧的氛圍與溫暖的環境。

英國哲學家洛克倡導“要能做到透過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禮節與尊重,表明你對他人的尊敬,重視與善意,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的,若想社會不被“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冷漠覆蓋,若想人心不被“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自私吞噬,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境界。我們需要心靈的善意交互與健全的保障機制,從而營造一個不讓善者心寒,不讓好人有後顧之憂的社會,而只有這樣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社會纔有能力孕育更多的好人與好事。

莫讓善者心寒,讓我們在收穫愛的同時給予愛,感受愛的交互中孕育的溫暖,堅守簡單的真理與永恆的善意,去迎接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國家,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