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薦讀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看看那些關於,總會有所感悟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看看那些關於,總會有所感悟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薦讀

篇1:囊螢映雪

晉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車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車胤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可是家裏非常貧窮,沒有錢購買燈油,所以一到晚上就無法讀書了。車胤心裏非常着急。

一個夏天的夜晚,車胤突然注意到尾部發出光芒的螢火蟲。他見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傳播光亮,心想要是把這些光亮聚攏起來,作爲讀書之用,該有多好啊。他受到啓發,想了一陣,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個紗囊,然後到處去找螢火蟲,捉了數十隻,將它們置於紗囊中,放在屋裏。這樣,屋裏的紗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燈籠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車胤藉着紗囊中透出來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讀詩文。

車胤後來成爲一個飽學之士,官至吏部尚書。有誰知道,他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學問,還多虧當初螢火蟲給他出力呢!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做“囊螢”。

晉朝時候,還有個讀書人叫孫康,家裏也十分窮。他白天必須到田裏幹活,只有晚上纔有空閒讀書。他也沒錢買燈油作照明之用。爲了能堅持學習,他經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門口,藉助積雪反射出來的月光讀書學習。

因爲他學習非常用功,終於成爲一名學者。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爲“映雪”。

◎成語釋義

形容學習非常刻苦。

◎故事出處

《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明朝廖用賢的《尚友錄》:“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

篇2:懸樑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東漢·班固《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東漢時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獨自一人關起門,從早到晚不停地讀書,廢寢忘食。爲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學習和積累知識,他還想出了一個專門對付“瞌睡蟲”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不是很長的嘛。他就找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綁在房樑上,並拉直繩子,將繩子的另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地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往上牽頭髮,這樣頭皮就會被弄痛。於是,他就馬上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蘇秦。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刺激很大。後來,他就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覺,產生疲倦感、打盹兒什麼的是很正常的。但蘇秦總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於是,他就準備了一把錐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讓自己猛然間感到疼痛,好清醒起來繼續挑燈夜讀。

——《漢書》、《戰國策·秦策一》

【求解驛站】爲了防止打盹,把辮子吊在房樑上,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便讀書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形容刻苦學習。股,大腿。

【活學活用】我們不能考試抱佛腳,平時學習就應該發揚~的苦學精神。

【妙語點撥】要想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因爲學知識這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學到真知識。當有師長的關心和教導,有很好的學習條件時,如果再有孫敬、蘇秦二人發憤讀書的刻苦精神,怎麼會取得不了好成績呢?只是,“頭懸樑、錐刺股”的方法千萬不要盲目去效仿,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近義】懸頭刺股、引錐刺股

【反義】不學無術、無心向學

篇3: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漸漸受到人們的稱讚。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擔任司州主簿。二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辦公,晚上合蓋一條被子睡覺,而且還有着共同的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從此,“聞雞起舞”就成了他們每天必修的功課。每天雞叫後,兩人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收復中原。司馬睿內心不願作戰,只任命他爲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募軍隊,祖逖率領自己的部屬橫渡長江,當船到中流時,他舉起槳來叩擊着船舷,起誓說:“我如果不能收復中原,就決不再渡江回到南方去!”有勇有謀的祖逖不久就奪回了黃河以南的全部國土。但他的行動引起了晉朝統治集團的疑忌,對他施加壓力。公元321年,祖逖五十六歲時,懷着未了的志願飲恨而死。

——《晉書·祖逖傳》

【求解驛站】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活學活用】岳飛從小立下報國志向,~,苦練武藝,終於成爲一個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

【妙語點撥】我們要學習祖逖的勤奮、自強不息和精忠報國,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克服惰性,嚴格要求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棟樑人才。如此一來,既能報效祖國,又能實現個人價值,生活的更加美好!何樂而不爲呢?那麼,如何克服惰性呢?不妨先爲自己樹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有道是“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個值得所求的目標。有這個目標在那裏等待我們去達到,我們就覺得有理由把自己發動。

【近義】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廢寢忘食

【反義】苟且偷安、飽食終日

篇4:手不釋卷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着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爲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着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篇5:映月讀書

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篇6:鑿壁偷光

把與鄰居相隔的牆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裏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篇7:圓木警枕

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爲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牀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牀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篇8:牧豕聽經

豕:豬。放牧豬羊時,停下來聽別人講經。指讀書勤奮。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爲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篇9:燃糠自照

點燃穀糠用來照明學習。比喻勤奮好學。

南朝時期,有一個叫顧歡的孩子,非常好學。因爲家中貧窮,所以不能進鄉中的學校學習。但他卻不放鬆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後去聽先生講課,而且聽到的知識從不遺忘。晚上則點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來取光學習,從不間斷。經過多年勤奮自學,顧歡終於成爲一個博學多才、對社會有用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七五《李琪》記載,唐代李琪爲母親守墓期間,點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間苦讀,竟讀完了數千卷書。後人因以“燃糠自照”爲勤奮學習的典故。

篇10:牛角掛書

把書掛在牛角上抓緊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也絲毫沒有察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