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通用13篇)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1

《成語故事》一直吸引着我,一拿到《成語故事》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臥薪嚐膽”“程門立雪”“守株待兔”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蘊含着豐富的知識。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書。

我對其中一個“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感受很深。這個故事講述了我國晉朝的祖逖,爲了復興晉國,報效祖國,他每天聞雞起舞,刻苦練功,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終於練就了一身本領,實現了報效祖國的願望。

祖逖這種精神震撼了我,他的精神同學身上所缺乏的。我們每天躺在溫暖的被窩裏,如果不是怕遲到還真不想起牀,學習上遇到困難,如果不是老師“硬逼”着,又有幾個同學願意學習?開啟作業本,又有幾個同學是認真的。跟先人祖逖比比,我們真的太慚愧,我們這麼怕苦,能學好本領嗎?現在不學好本領,更待何時?

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認真的對待學習,有朝一日報效祖國。

《成語故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成語故事》使人受益淺深,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後,我不但要取得養料,還要讓我的同學去閱讀。長知識,學精神。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2

我的書櫃裏放出一本書,書名叫《成語故事》。有空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津津有味地看着,而且百看不厭!

這本書裏面介紹了成百上千個成語。一翻開書,熟悉的成語就出現在我眼前,有:欣欣向榮、背水一戰、兵不厭詐、乘風破浪、破釜沉舟、同心同德……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成語的來龍去脈,還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是“鐵杵磨針”和“濫竽充數”。“鐵杵磨針”講的是: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把鐵杵放在石頭上堅持不懈地磨,終於把很粗的鐵杵磨成了繡花針。李白很受啓發,從此刻苦學習,成了唐代大詩人。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恆,再難的事也能辦到。“濫竽充數”講的是:有個南郭先生來到樂隊學着別人的樣子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死後,湣王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一看混不下去就偷偷地溜走了。這個成語告訴我們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遲早會敗露的。

在我們學習中,不要象南郭先生那樣不懂裝懂,要有老婆婆“鐵杵磨針”那樣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3

我不喜歡學成語,因爲成語都是四個字,也不好理解。媽媽爲此總生我氣。

幾天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媽媽與你一起閱讀此書,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訴我,你肯定會非常喜歡此書的,喜歡學成語的。今天媽媽抓我一起閱讀《成語故事》書,翻開書媽媽給我一邊讀成語一邊講成語的故事,我發現裏面有許多我沒學過的成語和沒有看過的故事。

讓我難忘的是《專心致志》這一篇講的是:兩個人拜著名棋手弈秋爲師,學棋的時候,認真地聽講,乙卻心不在焉。結果,甲的棋藝越來越高,乙的棋藝還是一樣。

弈秋語重聲長地對兩個學生說:“下棋如果不專心致志,也是學不好的!”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至。

還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內容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爲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

沒想到,我真的喜歡上了成語,原來每個成語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啊!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4

我讀了《成語故事》,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成語共有82個,它是按第一個字的音序歸類的。有的成語比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語則需要探明出處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比如近水樓臺,有的甚至失去原來的意義,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成語是“八仙過海”。這個故事講的是八個神仙過東海去參加蟠桃盛會。八個神仙有的把葫蘆變成一葉扁舟,有的把花籃當船,其他幾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寶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張果老,他從一隻小箱子裏拿出一隻紙驢,吹了口仙氣,它就變成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小毛驢了,他倒着騎在驢背上渡海。在渡海的過程中,他們各顯神通,最終都順利地渡過了東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各自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領。

成語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符號。讀完這本成語故事,我說話的時候就會用到我讀過的這些成語,媽媽經常會說我:“你還挺會用詞的。”寫文章的時候,我也會用到這些成語,我的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老師也誇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詞句很生動。這就是我讀《成語故事》這本書的收穫。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學成語,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5

今天,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成語故事》一課,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書裏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講的是一位名叫張僧繇的畫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在金陵一所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龍,卻都沒有畫眼睛,大家好奇地問他爲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一臉認真地回答,龍的眼睛不能隨便畫,這是最緊要的一筆,一旦畫出來,龍就會飛走了。

遊客不信,都以爲張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

遊客驚歎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現在畫龍點睛被人們比喻說話或文藝創作在關鍵之處以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精闢而生動。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讀完《畫龍點睛》的故事,讓我深受啓發。學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成語故事》真是一篇好課文啊!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6

小時侯爸爸送給我一套中華成語故事書,那時候我還看不懂,所以我就一直沒看。自從我上了一年級之後,逐漸認識了更多漢字,我就願意看這本書了。我喜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我知到了不少歷史人物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還有就是我覺的成語很神奇:四個字就可以代表那麼長的故事,講述令人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最後一個原因是書上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這樣我就可以認識更多生字了,而且讓我更加熟悉了怎樣查字典。

看了半年後我覺得收穫很大,知道了不少成語故事,比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他的關係人也由此得到好處;一暴十寒:意爲曬一天,凍十天,植物難以生長,後指做事沒恆心;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嗇。

今後只要有時間,我就堅持讀這本書,認識更多的成語故事及生字。爸爸還教導讓我把成語故事聯繫到現實生活中去,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從中受益,讓我把成語故事的道理更多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更好的指導我如何學習。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7

成語,是我國的一種特殊的詞彙,它一般以四字的爲主,當然,也有六字的,如“此一時彼一時”等,也有八字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甚至有其他字數的。今日要說的成語,它的背面都有一個小故事,如剛剛所說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說到了這個詞,那就給大家講有關這個的故事吧!

相傳,東漢時的班超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商對此進行破壞。班超察覺到這個情景後,認爲必須消滅掉這些人,並比方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夜他就帶了一些壯士,攻入匈奴行營,殺死匈奴祕史和隨從。第二天,他再去與鄯善國王談判,最終完成使命。“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常用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聽完了故事,是不是想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呢?它的意思爲:比喻僅有迎着困難上,才能獲得成功。我想,古人真聰明,竟然能將那麼長的故事壓縮成4個字,8個字。想必,古人對成語是有一番苦思的。以往,我不懂成語的用處,此刻,我明白了成語的用處那麼廣泛啊!在文章裏,用上成語,使它更加生動;在言語中,加上成語,能顯出你這個人十分有學問。看,成語多麼有用啊!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8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成語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使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諺語相近,但是有一定的區別,而成語故事可以從一個故事中想出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代表的意思就與故事相同,而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也有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成語故事是我們想象和創造的源泉,它能讓我們愛不釋手,在我們成長的回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記得最清楚的成語故事是畫龍點睛。張僧繇,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畫家,他擅長畫龍。傳說他曾經在南京畫過龍,但是他畫的龍卻總不畫眼睛,這讓人們看到後都覺得美中不足。有一天,他去趕廟會,有人就問他爲什麼不給龍畫眼睛,張僧繇說,不能畫,是因爲給龍畫了眼睛後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就讓他畫了兩條龍的眼睛,一畫完頓時狂風大作,那兩條畫了眼睛的龍飛到了天空,過了一會兒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檢視了字典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藝術創作在關鍵處或說話在關鍵處加上精闢詞語,可以使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9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讀完了《成語故事》,他是我有增長了一些知識。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懸樑刺股》這個故事。它訴說了戰國時的蘇秦。蘇秦年輕時,目不識丁,無所作爲,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別人的嘲笑、譏諷。他爲了有所成就,便開始發奮學習。俗話說“少年時學習,像剛出升的太陽;中年時學習,像中午的太陽;老年時學習,像燃燒的蠟燭。”蘇秦無時不刻不在學習,就連家人熟睡時,他還在挑燈夜讀。蘇秦還找來了一把錐子。每當困了的時候,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疼痛驅除疲倦,繼續看書。

哈哈哈。剛纔我也用了一個成語———目不識丁呢!那就來說說“目不識丁”的故事吧。

目不識丁講的是唐憲時,張弘靖手下有兩個胡作非爲、仗勢欺人的官吏,分別是韋雍和張宗厚。一天,韋雍喝醉了。他來到軍營,見士兵們正在操練,便大發狂言:“現在國家太平,又沒有戰爭,你們就是能拉開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還不如去認個“丁”字!

自從我讀了《成語故事》後,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到了許多道理:蘇秦懸樑刺股、墨翟墨守成規。有勤奮、有聰明,看來,我更應該去看一些好書,讓自己變得更棒!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10

這幾天我在讀《成語故事》這本書,讀着讀着,不知不覺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又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有巧奪天工的神話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這是一本蘊含了許多成語的﹑充滿知識的書。

那裏面有大義滅親﹑畫餅充飢﹑井底之蛙﹑黔驢技窮﹑臥薪嚐膽等等。我最喜歡其中的臥薪嚐膽因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先苦後甜。

這個故事講得是吳越兩國在春秋末期爲爭取天下霸權,在夫椒激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被俘,吳王夫差認爲要完成霸業,必須要寬宏很多。就沒殺越王勾踐。沒想到幾十年後,越往東山再起,逼死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之後成爲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踐是多麼忍辱負重、老謀深算的一個人啊!勾踐爲了打敗吳王夫差,睡在柴草當中,吃粗茶淡飯;爲了打敗吳王夫差吃飯睡覺都要舔嘗苦膽;爲了打敗吳王夫差和戰士們同睡同起;爲了打敗吳王,他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功夫不負有心人。越王勾踐最終打敗了吳王夫差。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負重、不恥下問。

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啓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難、挫折與艱辛,可是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11

這個學期我和老師、同學們共讀了一本書——《成語故事》,這本書有七十九個成語,每一個成語之後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我特別喜歡讀。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穫很大。“程門立雪”講的是尊師重道的故事,表現了楊時和遊酢學習的刻苦及對師長的尊重。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謙卑、刻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本領。“對牛彈琴”則告訴我們,跟不同的人說話應該採用不同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對症下藥。“負荊請罪”講了廉頗故意在人前羞辱藺相如,但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所以避開廉頗。廉頗後來明白藺相如的良苦用心,負荊向其請罪,最終兩人結爲生死之交的故事。它啓示我在集體中生活應該顧全大局,做了錯事要及時改正。

“高山流水”讓我明白知音難覓的道理。如果在學習生活中能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豈不是一件快事?“覆水難收”更讓我明白做決定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口出狂言,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也讓我明白人無完人,不能將不如自己的人全盤否定……

成語是多麼美妙又是多麼深奧,我希望我以後能學到更多的成語。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12

《成語故事》這本書裏包含着各個成語不同見解和哲理。比如拋磚引玉這個成語故事,比喻用粗淺的東西引出完美、珍貴的東西;再比如聲東擊西這個成語故事,指製造出要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邊。而有一個故事,叫懸樑刺股,故事裏的人物讓我深感敬佩。

在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書生,他的身境非常之坎坷,曾到一位隱居深山的鬼谷子那裏學習學成後,他想去各國遊說,找一個一官半職。蘇秦曾來到秦國,在一個小旅店裏住了兩年,一連給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揚自己治國主張。可是,秦惠王沒有采納,蘇秦在心灰意冷的時候回家了。回家之後,親戚、鄰居們都看不起他,這讓他感到非常之慚愧,決定要發奮讀書。從此以後,他整天都在家裏讀書。到了晚上如果打瞌睡,蘇秦就會拿旁邊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經過一段時間的苦讀,終於掌握了更多治國道理。對各國的軍事更加的瞭如指掌。這就後來成爲戰國時代一位具有響噹噹的大縱橫家。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學會他那種勤學苦練、發奮讀書的精神。

成語故事讀後感400字13

假期中,我讀了這本《成語故事》。這本書講述了成語背後有趣的典故。有些成語簡潔明瞭,有些成語意義深刻。如:口蜜腹劍、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品德很惡劣,他一方面巴結皇帝及其身邊的人,另一方面對其同事和下級官員又大耍兩面派手法。對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他就拉攏、結交,結黨營私。而對於有學有識或被皇帝重用、厚待的人,他則一手遮天,千方百計阻撓皇帝對他們的任用。李林甫就是這樣一個陰險狡猾,詭計多端的人,因此人們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現在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嘴上花言巧語,實際上居心不良,嘴甜而心毒。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典故講的是緬伯高帶了一批禮物和幾隻可愛的白天鵝去見唐太宗,半路上,他發現天鵝的羽毛髒了,就把天鵝放出來洗一洗。誰知,天鵝竟全都飛走了,只剩下了幾根羽毛落在地上。緬伯高只好撿起了一根羽毛,寫了一首詩,繼續趕路。見到唐太宗,他硬着頭皮把這些東西交上去,但唐太宗沒有責怪緬伯高,反而給了他許多禮物。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禮物雖輕,但含有很多情意。

這本書我要收藏起來,它的用處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