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8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8篇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父親比我整整大出三輪,和母親都到了古稀之年。零零落落的花白頭髮根根豎着,皺紋在不知不覺中爬滿了眼角、嘴角、額頭,童年印象中的健壯、雄偉,象一座山一樣的父親在歲月的磨礪中漸漸的消瘦了。曾走路風風火火沒半點清閒的母親也同樣抵擋不住歲月在身上的印痕:一度紅潤、健康,惹都我都禁不住拿手去碰的臉取而代之的是蠟黃、消瘦,皺紋橫生;曾能一下子背起百十斤的重物的腰身也不再挺直、硬朗。

任何人都在經受着歲月的刀,刀刀傷人。

又到重陽節,又到秋風起。父親曾告訴我: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父親的意思也無非是想讓我們給他們過過節。都已經年愈花甲了,還能再過多少個重陽節呢?我是這麼想,也許父親也是這麼想吧!人老了都知道珍惜了,也知道日子是越過越少了。第一個重陽節是我和女兒過去給老兩過的,很簡單的幾個菜,是在小桌上進行的。老兩口卻異常的高興。父親對着母親說:“你家閨女給你過節來了,今天是老人節,是你的節日!”父親說這話的時候很興奮,一直看着母親,好象我只是給母親過節,而與他無關。但父親臉上卻寫滿了幸福。原來,幸福是看到另一個人幸福。

國慶休假接到母親的電話,說是去姐姐家幫忙掰玉米。見我猶猶豫豫的樣子,母親直接說,你不去我自己去。再不孝的女兒到這個時候都會心軟的,我只是不想讓母親去,畢竟都七十的人了。母親堅持要去,我只好答應第二天早點到母親家一起走。第二天早六點起牀收拾停當就直奔母親家。母親開的門,很高興的樣子說,我還怕你晚了。我說,平時睡懶覺,關鍵時候還能睡?母親笑了。父親從屋裏出來也很高興。總覺得我早起的行爲給他們添了不少光似的。臨走的時候,父親說,你媽感冒了,下午三、四點就早早回來吧!父親不說,粗心的我竟沒能看出來。母親直說,沒事,沒事。我卻更爲昨天的猶猶豫豫而感到無地自容。

一路上照顧好母親,沒多久就到了姐姐家。姐姐和外甥正在牆外剝玉米,見我們來了,笑着直說今天可真早。母親卻顧不上說別的坐在姐姐剛坐過的小凳子上開始剝玉米,手裏幹着活,纔開始說起來話來。什麼家常裏短,鄰里鄰居,姐姐和母親好象有說不完的話。而我卻是屬於那種點睛之筆,偶爾插一槓子惹的大家都樂了,然後再保持沉默。幹起活來時間總過的很快,我囑咐母親早點走吧,別誤了最後一班車。母親看着剩餘沒有剝的玉米也感到沒辦法了,只好跟我去趕最後一班車。坐上車後,我用手機撥通了父親的電話,告訴他,我們已經坐上車了,再等一會兒就去車站接我們吧!

當我扶着母親下車後,第一眼就看見父親已在三米開外的地方等我們了。父親的笑容很舒朗了,好象那種久別重逢的笑容。只短短的幾個小時,在父親眼裏象是過了半個世紀。走到車前我驚奇的發現怎麼沒帶坐墊(三輪電動車本身自帶的),父親憨厚的笑着說:“走的匆忙,忘了。”母親接過來卻說:“肯定是接了電話就着急來了,才忘了坐墊。”父親卻只是笑。笑容包含了母親對他的理解,也包含父親那份深深的愛。

今天是重陽節,想着往年和女兒給老兩口過的重陽,如昨日剛剛謝幕的影片歷歷在目。而今,因某種原因不能親去給老人過節,實屬大不孝。

打一個電話吧,父親的聲音依舊很高興的樣子,而我卻再也說不出別的。只能匆匆的掛了電話,掩面而泣。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獨立金秋,羣山綿延,菊花怒放,紙鳶漫天,放飛金色夢想。

在那連綿不絕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化作無數晶瑩的浪花,翻滾而來,其中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見證了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衆所周知,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從古至今,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豪爽,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傷,如此名篇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吃重陽糕,登最高峯,賞菊花,放紙鳶,敬老人,獻愛心,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裏,天高氣爽,萬里無雲,人們結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峯。一步步的艱難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陽節給了億萬炎黃子孫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立於山頂,俯瞰腳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金色的果實是農人一年勞作的汗水結晶,金色的落葉裝點了羣山大地,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上的人生價值。瞧,遠處的孩子們正在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紙鳶。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這是孩子們金色的笑臉,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風帶來絲絲涼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綻放。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來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與梅、蘭、竹並稱爲“四君子”。唐代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精闢地道出菊花神韻清奇的特點。菊花有的形神一體,風流瀟灑;有的羣芳簇擁,體態婆娑;有的玲瓏俊秀,生動傳奇。重陽節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是精神上的昇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吟出了南宋詩人鄭思肖對菊花那種堅持正義、矢志不渝精神的讚美之情。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徵,讓我們在這重陽佳節裏向長者們獻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願。

金色的秋天也給老人們帶來了長壽與活力。每逢重陽佳節,敬老院裏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我也有幸能身臨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靜謐的小巷一改常態,腳步聲、歡笑聲在院子裏盪漾起伏。原來是重陽佳節熱心的人們都來看望這些孤寡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也趕去四宜糕團店買重陽糕以贈老人。門口大紅的燈籠,裏面硃紅的雕樑畫棟,張顯這節日的喜氣,這是老人們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團,我快步走到敬老院,裏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帶着自己最真摯的祝福,與老人們共度佳節。我急忙獻上熱乎乎的重陽糕,軟軟的甜糕是愛的傳遞。老人們那些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正如窗臺上那株迎風怒放的黃菊。

金色的重陽,帶給我們金色的希望,奮鬥的汗水,澆灌祖國壯麗的河山。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讓愛之芳香沁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我敬佩的一個人——外公。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檯燈仍然亮着。

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

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

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

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

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說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

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

“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爲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

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

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

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

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說:“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

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說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

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

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

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說道: “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纔好。”

“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

幫這點小事,應該的。”

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說:“等會兒。”

說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說:“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

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說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爲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

是啊!外公那助人爲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習和敬佩的楷模。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衆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家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裏得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爲她計回公道。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爲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爲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爲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剷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爲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爲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爲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羣衆爲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由於歷史的的變遷特別是戰亂的影響。漢安帝建的娘娘廟和重陽百姓爲重陽公主修的重陽道觀都已不復存在。但歷史總會留下一些痕跡。

距重陽鎮10公里的西坪鎮有一個皇后村。《西峽地名志》講:相傳,一皇后經此小憩,地以人傳。這位皇后就是李娘娘。因李娘娘逃難時已身懷六甲,行動不便,曾在當地歇息。

近年,我縣重陽文化研究會又在重陽寺內發現幾件實物證據。《西峽地名志》上說的後寺就是今天的重陽寺,該寺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炸燬,現殘存一些瓦片、石碑等。其中一段廟脊瓦塊上清晰可見恭李氏字樣,這與傳說中的李娘娘十分吻合。這有一段龍頭瓦和鳳尾瓦,古代一般稱皇帝爲龍,皇后和娘娘爲鳳。從這三件瓦的文字和圖形推斷,此寺在後來修建中可能爲李娘娘專門修了一個殿,也可能此寺改成了娘娘廟。中國的道教、儒教和佛教是相通的。另一塊是天子萬年碑,這塊碑的碑文大多都看不清了,但天子萬年四個字清晰可辯。天子即君王、皇帝,皇帝纔是真龍天子。天子萬年碑是與皇帝有關。這位皇帝就是漢安帝,這與李娘娘生重陽公主的傳說十分一致。由此可以推斷,傳說中漢安帝爲紀念李娘娘,重修了重陽寺、娘娘廟是真實的,是有碑可證的。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雲上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後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麼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小學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於到了白雲山頂,那裏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衝着登高辟邪來的,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雲山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後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麼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小學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於到了白雲山頂,那裏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衝着登高辟邪來的 ,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7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了,每年的這一天在我們家裏都非常的不尋常,因爲我們要爲三代人(公公、姑姐和兒子)過生日。從兒子出生至今,每年我們都要在同一天給他們慶祝,今年也不例外。在這個全家同歡的日子裏,我要提前對三位“壽星”說聲“生日快樂”!

今年兒子是一名小學生了,媽媽有很多話想說,但敲起鍵盤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因爲過去的點點滴滴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那將是心中最永恆的記憶。兒子六歲了,可在媽媽心裏卻永遠像個小孩,當弟媳對我說“每天總覺得林林在揪着長個子”時,媽媽的思緒又開始飄忽不定了,說不清又在感慨些什麼了!是對兒子成長中的不捨還是……

兒子,你不僅是長個子了,而且也長知識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媽媽就不在這兒重複了,媽媽只想說說近期你的變化。自從上了小學,每天都很積極主動的上學,晚上寫作業也是那麼的認真,雖然你每天的作業很多,讀拼音、聽寫音節,讀英語,數的加減練習。看到你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認真態度,媽媽心裏很感動!當你在讀的時候媽媽只想默默地注視着你,那種稚氣的聲音消失了,略帶沙啞的童聲一直在媽媽耳中迴盪。

特別讓媽媽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國慶節英語老師佈置的作業:數字從1-10正着背、倒着背,隨便挑都要會背。在我們去北京的路上你把這一項作業就高質量的完成了。起初one,two……ten正着背的很熟練,可是倒着背就很難了。在路上姐姐和你一起背,你們還比賽看誰用的時間最短。媽媽給你們做裁判。你從二十秒慢慢到五秒就能正着背、倒着背的非常流利。姐姐比你大,她背的會快些,可是你也不示弱,雖然你也爲自己的速度慢而掉淚,但是經過我們勸說你下定決心要超過姐姐。最後你也如願以償,露出了充滿成就感的笑容。

媽媽在陪你一起成長的日子裏發現你的性格也變了很多,以前當你調皮惹媽媽生氣的時候你是什麼都顧及,自己想怎麼玩還怎麼玩,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如今不同了,那天晚上你讀書不太認真,媽媽提醒多次不見效果就生氣的把書放一邊說不讀了。而你沒過一分鐘就坐到我身邊抱着我笑嘻嘻地說:“對不起,媽媽,我好好讀。”看着你能主動承認錯誤,媽媽肚子裏的氣馬上就煙消雲散了。

剛開學的時候學校不同類型的興趣小組也隨之而來,可你對鋼琴、畫畫、武術……都無動於衷,而對籃球情有獨鍾,毫不猶豫地讓我給你報名,媽媽真爲你有自己的主見而欣慰!

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昨天妗妗就提前送給你生日禮物——你現在最喜歡的悠悠球了。看到你一伸一屈那樣很嫺熟的動作,沒有人教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觀察、練習摸索出來的。如果讓媽媽去玩還真不如你呢!每到生日這天媽媽都想什麼都送給你,玩具呀、小食品呀等等,但這些都代表不了媽媽的心,更多的是想寫下這些隻字片語留個紀念,祝我的寶貝兒生日快樂、學習進步、天天開心健康地成長!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8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雲上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後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麼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小學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於到了白雲山頂,那裏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衝着登高辟邪來的 ,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