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八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八篇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登高

重陽節里人們有登高的習俗,傳說這是因爲有個叫恆景的人,爲了幫助村民剷除妖魔,苦練本領,等到妖魔九月九出來的時候,他請村民登高避禍,自己與妖魔戰鬥,後來用寶劍將妖魔扎倒在地。後來,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禍,形成了登高的習俗。

賞月

深秋時節,寒氣襲人。在萬花凋零時,唯有秋菊盈園,傲霜怒放,高潔清雅,給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機。在這段日子裏,那大而純的美容菊,豔麗的桃花菊,黃燦燦的金絲菊,翡翠般的綠菊,似玉雕般的蠟光菊,黃白相間的萬壽菊……無不色彩紛呈、千姿百態地展現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觀賞。

菊花,是菊科菊屬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開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黃色的,因此,古代詩人的筆下常常把它寫成黃色的、金色的,還用“黃花”代菊花。《禮記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這是關於菊花的最早記載。故時至今日,也有人稱菊花爲“黃花”。特別是菊花又叫“節花”,謂在重陽節而開的意思。

2重陽節習俗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爲“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爲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爲陽,偶數爲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曆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爲掃墓及爲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爲一個以娛樂爲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3重陽節登高

今天是重陽節,我們一家人一起去樹木園登高。

到了樹木園,看見門口停了很多車,連道路了都足足排滿了一公里。園內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來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來,有的是和朋友一起來,還有的是組團一起來。

我們從竹園開始向上登,一路上風景可真美,路邊長滿了各種各樣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觀音竹、毛毛竹和鳳尾竹等。我在“龍頭竹”下照了相,媽媽和“媽竹”合了影。

我們繼續向上登,一路上又見到了麪包樹、槐樹,還聞到了檸檬樹的香味。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筋疲力盡了。這時,一個三歲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頓時,我渾身又充滿了力量,一口氣爬上了山頂,並且與一起登上山頂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後,我們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見許多人還在奮力向上登。

重陽節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這個重陽節真令我難忘!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獨立金秋,羣山綿延,菊花怒放,紙鳶漫天,放飛金色夢想。

在那連綿不絕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化作無數晶瑩的浪花,翻滾而來,其中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見證了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衆所周知,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從古至今,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豪爽,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傷,如此名篇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吃重陽糕,登最高峯,賞菊花,放紙鳶,敬老人,獻愛心,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裏,天高氣爽,萬里無雲,人們結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峯。一步步的艱難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陽節給了億萬炎黃子孫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立於山頂,俯瞰腳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金色的果實是農人一年勞作的汗水結晶,金色的落葉裝點了羣山大地,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上的人生價值。瞧,遠處的孩子們正在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紙鳶。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這是孩子們金色的笑臉,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風帶來絲絲涼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綻放。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來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與梅、蘭、竹並稱爲“四君子”。唐代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精闢地道出菊花神韻清奇的特點。菊花有的形神一體,風流瀟灑;有的羣芳簇擁,體態婆娑;有的玲瓏俊秀,生動傳奇。重陽節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是精神上的昇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吟出了南宋詩人鄭思肖對菊花那種堅持正義、矢志不渝精神的讚美之情。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徵,讓我們在這重陽佳節裏向長者們獻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願。

金色的秋天也給老人們帶來了長壽與活力。每逢重陽佳節,敬老院裏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我也有幸能身臨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靜謐的小巷一改常態,腳步聲、歡笑聲在院子裏盪漾起伏。原來是重陽佳節熱心的人們都來看望這些孤寡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也趕去四宜糕團店買重陽糕以贈老人。門口大紅的燈籠,裏面硃紅的雕樑畫棟,張顯這節日的喜氣,這是老人們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團,我快步走到敬老院,裏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帶着自己最真摯的祝福,與老人們共度佳節。我急忙獻上熱乎乎的重陽糕,軟軟的甜糕是愛的傳遞。老人們那些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正如窗臺上那株迎風怒放的黃菊。

金色的重陽,帶給我們金色的希望,奮鬥的汗水,澆灌祖國壯麗的河山。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讓愛之芳香沁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我敬佩的一個人——外公。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檯燈仍然亮着。

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

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

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

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

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說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

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

“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爲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

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

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

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

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說:“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

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說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

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

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

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說道: “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纔好。”

“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

幫這點小事,應該的。”

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說:“等會兒。”

說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說:“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

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說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爲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

是啊!外公那助人爲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習和敬佩的楷模。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九月九重陽,秋高氣爽,淡天薄雲,閒來無事,無人相約,無伴同行,攜單反相機一部,礦泉水兩瓶,收拾自己心情,獨自駕車,一個人去感受秋天。

車在公路上不緊不慢的行駛,儘管路兩旁的樹有點煞景,阻礙了一些視線,依然在縫隙間將秋天的空曠吸入眼底。三三兩兩的農人或挑或揮動鐮刀收拾着收割機觸及不到的角落。

稻田裏菸灰無風緩緩,朦朧了遠處村落,逆光裏倒是別有一番韻味。

處處都是農人忙碌的身影,鄉村並不寬廣的水泥路成了打穀曬穀場。一灘灘夾着稻穀的稻草嚴重影響過往車輛行駛,心中卻沒有絲毫埋怨,時不時鳴笛提醒前面的人注意避讓。農人們正抓緊難得秋陽高照,將春種化作顆粒歸倉的喜悅收穫,一張張堆滿汗水的臉,看不到一絲疲倦,手中的木杴起勁有節奏的揮舞,灰塵順風而去,大掃帚趕盡雜物,留下了一粒粒飽滿。

一路走走停停,快門咔咔,一路金黃未盡,還是燦爛顏色,金黃與鬱蔥交錯。行駛有十幾公里,至山腳下,幾串掛在枝頭被殘綠映襯的鮮紅的小果果吸引了我目光,它們肆無忌憚充滿野性對我而視,看慣了生態園裏溫牀孕育的奇花異草,今天發現怦然心動的卻是眼前飽經風霜自甘寂寞依舊不屈的紅果,也許從它身上找到我們的軌跡,纔會有這份留戀。並不知曉這紅果的名字,恰逢一牧牛老人,在不遠處大樹下吸菸,我緊走幾步,向他詢問,老人告訴我這裏的人們稱之爲扎刺果。果然是極具挑戰的名字,我將它留在記憶深處。

車已無法前行,將車停在廢棄的營房前。緩步而行,現入眼簾的是沒有任何人工造作,沒有任何污染,山巒環繞的天然水泊,乾淨鋥亮,青山倒影,無風無浪,延伸綿遠。略微失望的是沒有欣賞到粼粼波光。山不在高有水則靈,滋潤了萬物生息,依岸樹上的翠鳥,還未來及張望已驚恐飛去。

水泊旁一片未黃草地,兩頭老牛悠然啃着青草,三個牛犢不安本分的奔來奔去,一會東一會西,漫無目的,攪亂了山谷裏的寧靜。幾個老者拿着牛鞭不時吆喝着什麼,幾隻白鷺站在老牛背上是否在吟唱不得而知,老牛旁的白鷺如閒庭漫步走來走去,便不在意和理睬突然出現的不速之客。

路漸窄,坡漸陡,每走一步氣喘增一分,汗水毫無顧忌爬滿臉頰。兩旁的樹依山勢成林,片片落葉多了些蕭瑟。一米多寬的碎石小道蜿蜒而上,前行的路就俺孤家寡人,偶爾飛過眼前的彩蝶成了我沿途的伴侶,心中一丁點恐懼都沒有產生,全是那些亂放的野菊斑斕和時不時映入眼球的不知名的絢爛野花渲染了心境。潺潺小溪順坡而留掩在亂草叢,流動活力。唯一的驚恐是一平日裏沒有見過的巨大活的山雞突然在樹叢裏掠起,並嘶鳴了一聲,嚇得我差點跌落塵埃。

終於站到了高處,心中有了一絲歡呼雀躍的衝動,極目遠眺,遼闊裸露,儘管風光並不奇特,美不勝收的景色依然清晰在眼前。山川融秋,一座座山峯延綿沒有了距離的遙遠,還是那大片大片金黃,還是那青蔥鬱蔥,色彩鋪陳如畫,斜陽裏盡展恢弘博大,浩然正氣奔涌而來。相機舉在手裏,忘卻了汗流浹背,忘卻了氣喘吁吁,定格了今朝永恆。

重陽登高我是第一回,絕不會是最後一回。儘管途中因體力不支差點鳴金收兵,半途而廢,我讓永不放棄的信念支撐,咬咬牙堅持,陶醉其間,心中勝利的喜悅無以言表。

行走重陽,登高望遠,享受秋天,幾多感懷,歲月更迭,記憶裏多了一頁。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坐在辦公桌前,望着窗臺上吐香搖曳的九月菊,我心馳神往、感慨萬千。對於九月菊,我總是偏愛。這是因爲九月菊的飄若浮雲的獨特風姿,以及“凌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的可貴風格。九月菊少牡丹之霸氣,無梅花之傲氣,與紅葉凌霜,如青松傲骨。故歷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勵自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蘇東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皆爲千古流傳之詠菊名句。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辦公室外的嘈雜聲,將我纏綿於賞菊醉意拖了回來。可不是嘛,光顧賞菊,殊不知重陽至。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詩句來。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情有獨鍾者當屬重陽節了。若問緣由,那就得從其別稱——“老人節”說起。據報載:去年重陽節,某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接受採訪的年輕人並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雖然知道是重陽節,但不曉得有老人節一說。

由此可見,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卻不屑一顧,實乃可悲!

工作二十餘載,雖不能功成名就,但也編鑑修志五部。每逢重陽,帶領女兒、兒子到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幫助他們乾乾家務、陪陪他們說說話,這樣以踐促行的行動,促成其尊老、愛老、敬老的行爲養成。

前文提及我對重陽節情有獨鍾,其實還有一段與奶奶有關的點滴當屬其因。

自打記事起,我跟太太、奶奶一起生活,幸運的是,她們對我百般呵護,生怕我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記憶裏,奶奶對我最好了。雖說那時家裏窮得揭不開鍋,靠奶奶每天步履蹣跚地務農維持生活,但吃穿方面從沒虧待過我。重陽節那天是奶奶最喜歡的日子,我喜歡看她在這一天綻放難得的笑容,宛若燦然盛開的菊花;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講述自己的故事,充滿曲折和苦難;我喜歡和她在這一天去縣城湊熱鬧——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說出自己的願望——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

十多年前,奶奶飯量突然減少,時常呻吟心口痛。於是我和父親、叔叔帶着她去了省城蘭州診斷,確診爲食道癌。這晴天霹靂的診斷結果,使全家悲痛欲絕。當奶奶硬撐着,笑容滿面地走下車時,許多人以爲診斷錯了。剛上炕,她就一下子癱倒了……

從她去世那一年,至今整整十多年了,每每憶起,心裏都會有不可言喻的隱痛。彷彿又看到了她對我慈愛地微笑,我淚眼模糊,聲音哽咽“奶奶,孫兒等着帶您去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給您備好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的車輛”。唯有此時,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苦楚和無奈。

“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我都要來到奶奶的墳墓念穆斯 林的“許熱”,祈求偉大的安 拉賜予她永久的樂園。

一陣微微的秋風掠過視窗,辦公室的九月菊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接孩子的時間到了,看着走出校門的兒子,心裏默想:重陽佳節,我要給他好好講講有關太太、奶奶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人,學會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道理;瞭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引導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茁壯成長,真正成爲“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祖國棟樑之才。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衆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家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裏得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爲她計回公道。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爲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爲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爲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剷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爲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爲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爲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羣衆爲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由於歷史的的變遷特別是戰亂的影響。漢安帝建的娘娘廟和重陽百姓爲重陽公主修的重陽道觀都已不復存在。但歷史總會留下一些痕跡。

距重陽鎮10公里的西坪鎮有一個皇后村。《西峽地名志》講:相傳,一皇后經此小憩,地以人傳。這位皇后就是李娘娘。因李娘娘逃難時已身懷六甲,行動不便,曾在當地歇息。

近年,我縣重陽文化研究會又在重陽寺內發現幾件實物證據。《西峽地名志》上說的後寺就是今天的重陽寺,該寺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炸燬,現殘存一些瓦片、石碑等。其中一段廟脊瓦塊上清晰可見恭李氏字樣,這與傳說中的李娘娘十分吻合。這有一段龍頭瓦和鳳尾瓦,古代一般稱皇帝爲龍,皇后和娘娘爲鳳。從這三件瓦的文字和圖形推斷,此寺在後來修建中可能爲李娘娘專門修了一個殿,也可能此寺改成了娘娘廟。中國的道教、儒教和佛教是相通的。另一塊是天子萬年碑,這塊碑的碑文大多都看不清了,但天子萬年四個字清晰可辯。天子即君王、皇帝,皇帝纔是真龍天子。天子萬年碑是與皇帝有關。這位皇帝就是漢安帝,這與李娘娘生重陽公主的傳說十分一致。由此可以推斷,傳說中漢安帝爲紀念李娘娘,重修了重陽寺、娘娘廟是真實的,是有碑可證的。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7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素秋的天很藍,獨自倚在紅葉鋪成的小路旁,腳下踩着柔軟的樹葉,感受着秋陽灑下,溜進樹葉間的斑斑駁駁,倦讀一卷詩篇。偶爾挑起眼簾望一眼那享受日光的安詳面容和那一縷在微風裏搖曳的青絲。

抿一口菊酒,任一股清澀的酒香在口腔中肆意瀰漫,像一朵清菊深深地綻開,一直暖暖地開到心底。沉澱着醇香的菊酒是他送的。泡菊花酒是重陽節的舊俗,想必很少有人再記起了吧。“這酒味道清淡,卻並不難喝,是以前常作飲品來喝的,而今釀這酒的機會是不多了。”他說,“這酒香是兒時最深的記憶了。”

他是一個老兵,這是他對我講述的最多的故事,他說,那是他一輩子的閃光點。我與他在素秋的林蔭道上相遇,我一臉關切的望着他滿臉的苦悶,他卻拉我聽他講《詩經》《楚辭》,讀慣了北島的朦朧與汪國真的悠揚,我自然是不懂古文的,卻又不忍打斷他熱切的話語和興奮的目光,也便耐着性子聽他訴說。他本該老有所依,卻從未聽他提及自己的子女,我也曾試着打探,他卻冷笑一聲“無子亦可活!”對於他的氣話,我只是笑笑。每當提起他日益變白的鬢髮,他眼眸中的無奈與愁悶我全看在眼中。

我只拿他當一個慈祥的長者,而在旁人眼中,他卻是一個怪人,脾氣暴躁,終日孤獨,嘴裏又常常嘟念着什麼,被看成怪人也不足爲奇了。他說,“實在閒着無聊了,便自己和自己聊天,暢談生活,宛如一雙好友。”我捧着肚子咯咯直笑,心裏卻好似被什麼刺痛了一下,僅輕輕一觸,卻隱約的作痛。看着他一副得意的樣子,我苦澀一笑,主動撿起了那捲《紅樓》,輕輕地吟誦,看到他如一個孩子般天真的細細聆聽,我十分欣慰。

有時候,看他的某一縷青絲在風中抖動,我便想象着我的夕陽歲月是否也如他這樣,老無所依。在人生最後一段道路上,即使眼花了,走不動了,也要孤獨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那麼,這條路上,我望着前方的路,那裏將是無盡的黑暗和漫長的孤獨。從幻想中回過神來,我竟驚恐的冒了冷汗。

原來孤獨可以在心中積攢到如此沉重,我定一定神,卻意外地發現爸媽的頭上也多了幾縷銀髮,參雜在枯黃的髮絲中卻顯得格外刺眼。他們靜靜的躺在那裏,沒有言語,卻默默訴說着歲月,作爲他們已經走過的痕跡。

待到他們雙鬢髮白,只求有人陪他們金秋裏登高望遠,有人爲他們吟誦《詩經》《楚辭》,有人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有人陪他們飲酒,醉裏笑看鬢髮一點點泛白,有人爲他們的夕陽之路再點燃一盞燈火……在風風雨雨中捱過了人生,終於在風燭殘月之年放慢腳步,用僅剩的時間再把美好的世界深深的印在記憶裏,帶到輪迴中。能爲他們引路的只有我們。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忽然看透了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索求,真正得到的卻很少,就像我們的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一輩子,我們是他們唯一的收穫。我們自然是不該忘恩的,更重要的是,誰都不願意在古稀之年,面對着蒼涼大地,還在苦苦尋求“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8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雲上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後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麼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小學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於到了白雲山頂,那裏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衝着登高辟邪來的 ,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