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四篇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又一個端午節到了。

清晨,熱鬧的街市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街邊熱氣騰騰的鍋裏飄出糉葉的清香,鄉下的老農們擔着一擔擔溼漉漉的艾葉走街串巷帶着古樸的音腔吆喝着端午的清晨。

艾葉上顆顆露珠滾動着艾香,長長的艾香在都市的清晨縮短了都市人的夢,拉長了屈原的詩句,拉長了端午節濃郁的民間氣氛,也拉長了我們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民俗走廊。

於是,滿街裏充溢了艾葉獨特的香味。這是屈原的香味,這是端午的香味,這是我記憶的故鄉山裏的香味。這香味曾經帶給了我一個又一個好奇的童年,也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幻想的少年。如今,雖然我年過不惑,這香味又依然一路伴我走來,深深地深深地,迴盪在我的心間;長長地長長地,迴盪在我的記憶之中。

時間過得很快,四十年的人生彈子一揮間。儘管如此,但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的情節。似在眼前的艾香中,又似在昨日嘉陵江畔的龍船舵手的吆喝聲中。

於是,我努力地向空中拋出一枚硬幣,記憶的光環便隨着那翻覆的銀光閃閃開始翻轉,翻轉成端午節中我苦澀而有趣的童年,翻轉成幾個世紀也揮之不去的故鄉的端午情節。

其實,小時候我並不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儘管依稀的記得母親曾給我們講過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但那時,在我幼小的年齡裏端午節除了艾蒿的香味外,只有糉子的香味最好。或者說在童年的記憶裏是艾葉的香味才讓我有了糉子的香味,是艾葉的香味才喚醒了我對糉子的嗅覺和味覺感。

貧窮的童年,帶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玩以外,莫過於對有好吃的東西最深情地記憶了。所以,我對於端午節的印象除了艾香外就是對糉子香味的印象了。就象我的童年對過年的印象除了爆竹硝煙的味兒外,只有家鄉香噴噴的臘肉的味兒了,其他的卻什麼也沒有。

在那個特定年代的孩子,大都是餓着肚子在百無聊賴的玩耍中度過童年的。自然,能吃上一頓飽飯是最高興不過的事了。

於是,我童年的端午節也是在盼望與守候中來臨的。只不過大人們對端午節的態度是在虔誠中迎來端午的;而象我一樣的孩子們呢,卻是盼望端午早早的到來,我們也好好的吃上幾個香噴噴的糉子了。

說實話,那時每一年除了盼望春節早早的到來外,我始終是盼望着過端午節和中秋節了。

因爲在我們家裏,平時初茶淡飯都有些不濟,更談不上吃山珍海味了。於是,父親母親平時積攢一些東西,在時逢佳節時他們才紛紛把這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但今天看上去卻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了!)拿出來招待客人或者讓我們幾個小孩子解饞。這,可能是一件讓今天能吃好穿好的小孩子們感到非常費解的事情了。

然而,這確實是我童年的一部分真實寫照。

過節,是孩子們快樂的日子。過節,卻是大人們最操勞和忙碌的日子。

在端午節還沒有到來之前,父親和母親便忙開了。母親把珍藏的糯米從大瓷缸裏倒騰出來,用米盅一盅一盅的計量,然後把盛出來的糯米倒入水中浸泡。父親呢,父親卻到煤礦附近的農家毛竹林裏去採摘新鮮的竹葉拿回家來洗淨以備包糉子用。

端午節那天一早,父親便把我從睡夢中拉起來。於是,我背上揹簍跟在父親背後朝我家屋後的那一片山坡走去。

那時候,在我家鄉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在端午節的清晨去山坡摘割艾蒿的習慣。聽大人們講,端午節這天,大地上生長的百草都是藥,以艾蒿最佳。特別是天剛亮的時候,有夜露滋養過的艾蒿是最好不過的了。

然而,我當時不懂得這些,就是現在也是似懂非懂。至今還疑惑,爲什麼每一年只有農曆五月初五的這幾天的艾蒿是藥呢?雖然費解,但我不得不承認端午節的艾蒿還真是好藥啊!

因爲天剛亮的時候,採艾蒿的人並不多。我跟隨在父親的側面,父親一邊採艾蒿,一邊教我認識艾蒿。

艾蒿高大約有三四十公分吧,細細的杆子上支撐着片片艾葉,艾葉不大,無柳葉的纖弱,卻有柳葉的線條,無梧桐葉肥碩,卻有梧桐的葉脈,形狀獨特,傲然遍野。在五月初露花綻放,氣象萬千的季節裏,艾蒿是屈原的心,艾蒿是屈原的魂。

晨風吹拂,一片片艾蒿象集體做着晨操,微微的彎腰,輕輕的點頭,晶瑩的夜露在葉面滾動。我多想用小手掌去接幾顆露啊!然而,我的小手卻情不自禁的使勁地將艾蒿連根拔除。一股股艾葉香迎面撲來,留在了我的小手上,浸在了我的幼小的心中。於是,端午節的清風把我童年的記憶存儲着滿滿的,滿滿的艾葉香了。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冬去了春來,春去了夏來,轉眼間,此年的端午節也即將在縷縷糉香間清晰開來。

站在早晨清新的陽光裏,感覺絲絲溫馨,恬靜美好。走在流馬人喧譁的大街上,風中淡淡的糉香撲鼻而來,深呼吸,任糉香飄進五臟六腑,打消購買的念頭。看,轉角處,一羣羣年長的人兒正在精挑細選上等糯米,聲調不一的討價還價聲卻成了小城最歡快最活波的晨間交響曲,感覺那麼真摯,那麼動聽。

走進超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設計獨特,色彩鮮明醒目的宣傳語。進入購物區,其次,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態各異,口味多樣,包裝極其精緻來自五湖四海風味獨特的糉子,讓人盡飽眼福。

儘管眼前這糉子千般好,萬般美,毫無疑問會吸引無數人的眼球,必定會激起不少顧客強烈購買的慾望。但在我心裏,卻遠遠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愛心糉子。

往常的端午節都是在學校與老師同學們一起度過的,雖然外賣的糉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對外婆精心包裹的糉子還是懷深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饞了,不論什麼時候,外婆總是毫不猶豫笑眯眯地滿口答應,轉身就走進廚房去準備包裹糉子的材料。此刻,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寵兒。

接下來,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邊篩選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邊刷洗着糉葉。我的任務完成後,我就安靜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極其嫺熟麻利的動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細切臘肉,又以其靈巧的雙手一邊擦去糉葉上多餘的水分,一邊將糯米小心翼翼地遞進糉葉口,然後,將這些零散的糉子捆紮。最後,放入鍋內蒸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些繁瑣細緻的程序,我是不會明白原來包裹一個小小的糉子竟然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心思精力。此刻,對外婆這種耐心細心貼心式的舉動,不禁使我的欽佩之感不由而生,讓我感動的無言。

望着牆上的鐘表,細數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糉子出鍋的那一刻。邁進廚房,看着這滿屋氤氳的霧氣,聞着那濃濃的糉香,有一種強烈揭鍋,一嘗爲快的衝動。但,最終,我還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良言。

過了幾分鐘,糉子終於蒸熟了。於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開那還正冒熱氣的糉葉,用筷子將糉子一分爲二,看着那金燦燦流油的臘肉,飽滿剔透的赤豆,讓人垂涎三尺。於是,忍不住細細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膩,而且富有嚼勁。但是,外婆總是在旁邊笑着溫柔提醒着我“當心燙手,當心燙手”。我總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燙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極,快樂無比的”,外婆淺笑無語,只是滿眼疼愛的望着我撫摸着我的腦袋。

每當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裏提着外婆給我包裹的愛心糉子,心裏感覺沉甸甸的,我明白這小小的糉子裏面包含了多少關愛,多少汗水,多少祝願,多少溫暖。這麼多年以來,外婆總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勞累一個人承受着。不管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總是在第一時間想到要留給咱們,打電話告訴咱們。不管什麼天氣,不論什麼季節,外婆依然堅持着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咱們千叮嚀萬囑咐,叮囑咱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天冷要記得加衣,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要着涼了。也許,咱們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當回憶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裏總是暖暖的,甜甜的,對她的思念越發濃烈。不管在校內校外,只要聽到室友們讚揚起她們外婆時,我的腦海播放的滿是外婆慈愛辛勞的畫面,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我想,親情總是無須解釋的,思念總是無需理由的。

如今,咱們正一天天悄悄成長,而外婆卻在漸漸日益變老。多希望時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習慣外婆家的獨特糉香味,又多麼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離開。或許,是我多慮了,也許,只要咱們大家都歡樂的笑着,開心的活着,幸福的過着,這就是對外婆最好的獎勵。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嚐到外婆親手包裹的糉子,我總是很得意,很甜蜜,很開心。此刻,我什麼也不願多想,什麼也不願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節的到來。這樣,咱們又可以重拾那歡聚一堂的喜悅,共享那溫馨美好的時刻。

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要你善於發掘,善於體會,懂得珍惜,懂得銘記,時常都懷抱着一顆感恩的心,看看吧,何處不閃耀着平凡的美麗,何處不流動着真愛真情。

在這端午即將來臨之際,若兮提前祝願大家端午節快樂,平安健康永一生。但願萬水千山糉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緊,情亦如糉葉般越煮越香,快樂猶如那射線般,無限延長。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夏至的風,吹的空氣好溫熱。布穀不時地唱着算黃算割的歌,路旁的樹木枝葉茂盛,田裏的麥子,已經開始收割。時間過的還真快,馬上又要到了端午節了。無事在菜市場轉悠,有商販已經開始賣糉葉了。綠綠的糉葉,一捆一捆在地上,整齊地擺放着,讓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看着一些人將它買走。

又到一年端午節時,我的回憶,也隨着排列整齊的糉葉飄向很遠,很遠......

每逢農曆五月,便是糉葉飄香的時候。糉子對於生活在南方的人來說彌爲珍貴,而對於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來說,顯得就不是那麼重要。

記得小的時候,好像沒有吃過糉子。歸納起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家窮吃不起,二是西北人不講究吃糉子,就像不善吃大米飯一樣,我們平常的的主食,基本上是麪條和饅頭,也叫饃饃。不吃,母親也就不去研究她咋個包,咋個吃。說起來母親的麪食做的不錯,可是母親卻從來不會包糉子。遇到過端午節,母親就買些香粉,也叫雄黃粉,再找出點零碎花布頭,給我們做成香包戴上,說是能防蚊蟲叮咬。母親的`手很巧,做出的香包各式各樣,很讓我們喜歡。有時看到我們實在饞了,就讓父親蒸一碗甜米飯,算是給我們過過癮。父親在外工作,不會做飯,可父親的甜米飯和凍肉做的很好。所以每每過節,就拿父親蒸的甜米飯當糉子吃也有點過節的滋味。

上中學起,開始瞭解了有關糉子的故事。知道了在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遭他人嫉妒。後來,屈原的一些主張便被他人反對,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不斷詆譭屈原,使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得詩篇。

後來,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屈原被流放。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後,紛紛來到江上將米和雄黃酒倒入江中,爲的是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傷害。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所以,每年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後來,我們家裏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好轉。這時候,街面大食堂也開始賣起了糉子。因爲看過了屈原的故事,很是佩服屈原。就一直有一個心願,什麼時候能吃個真正的糉子,看看她到底是什麼滋味,也能祭奠一下心中的大英雄屈原。自從告訴了父親我的這個想法,每年的端午,父親就會買幾個糉子回來給我和母親四姐品嚐。雖然數量不多,但總算是品嚐到了糉子的真正味道。

高中時,母親突然因病突然走了,這對我們猶如晴天霹靂。這個時候。其他姊妹也都相繼工作了,剩下我和父親一起生活。每每端午,父親怕我想母親難過,就做一大碗甜米飯,再買幾個糉子回來,讓我吃個夠,不會胡思亂想。看到我一大口一大口的吃着糉子,父親比他自己吃更高興。

成家後,因老公老家是四川人,我開始習慣吃大米飯的生活。公公婆婆又很會做吃的,菜燒得特別棒,讓人聞一聞就饞言欲滴。特別是每年到了端午節,他們包糉子是一絕。有甜的,鹹的,豆的,棗的,還有臘肉味的,各有各需,百吃不厭。在跟公公婆婆相處的日子裏,我不僅學會了包餛燉,也學會了包糉子的技巧。所以父親就不用買糉子了,年年是我送一些給他吃。

再後來,父親,公公婆婆相繼離我們而去,端午就讓我感覺到世事的滄桑和悲涼。好在這時有孩子和老公相伴,倒也不覺寂寞,其樂融融。

現在,每次到了端午,我就會和老公一起包糉子。雖說沒有公公婆婆包的那麼周正好看,卻也耐吃味正。再送幾個給朋友鄰里,他們也樂的品嚐,笑意感謝寫在臉上。

“要糉葉嗎?”一聲親切的問話,將我從回憶裏喚醒。又是一個勤快的女商販,挎着一籃糉葉向我兜售。我笑着搖了搖頭,大步向着菜市場的深處走去。走在端午的路上,看着行人匆匆忙忙。他們是去上班,還是在爲家人準備飯菜香;走在端午的路上,糉葉的香味已經飄遠,而父母,公婆的微笑依舊,忙綠的身影閃現在身旁。那殘留的點點滴滴,模糊了誰的記憶,打溼了誰的心房。或許應該放下一顆忙碌的心,靜靜的守在那個地方,重拾舊時熟悉的夢幻,還有過去的美好溫暖善良。就讓我們的心,如同糯米越粘越緊。我們的情,如同糉葉越煮越香。我們的快樂,如同滾開的水,不停翻滾向上。

端午,我聞到了糉葉的香,也聞到了很濃、很濃的糉子香。走在端午的路上,願我們的心情,像糉子一樣甜蜜綿長……。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批准,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成書於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五月端陽節,人人急於入朝參賀。”這天日本男人騎馬射箭,女人穿着中國服出外遊玩一慶祝節日;古安南(越南)有個國王的名字名叫陳端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一般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樑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琴操》:“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爲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兇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勳《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爲兇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爲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爲大不吉。《抱朴子》:“或問闢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祕言》稱五月五日爲“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糉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係。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道長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道長要爲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道長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爲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爲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爲“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係臂爲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爲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於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爲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爲“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爲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