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啓示

學生時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覺道德意識和行爲習慣的重要階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有何啓示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長征的勝利,鍛造出了不朽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同人民羣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對於長征精神的認識,有很多獨到的精闢見解。浙江日報總編輯楊大進認爲:“第一個方面從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體會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一條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來搞革命、搞建設;第二個方面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對黨員來講,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問題;第三個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這就是集體主義的精神、團結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艱苦拼搏的精神。這三條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外語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平將長征精神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2]: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三是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的革命現實主義精神;五是服從組織、顧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義精神。有的地方更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長征”精神:即“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勇於進取精神;“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堅韌不拔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艱苦奮鬥精神。並進一步把這四句話濃縮爲“樂觀、進取、堅韌、奮鬥”八個字,言簡意賅,好懂易記,便於深入人心,指導行爲。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思想觀念開放化的新形勢下,我們當代大學生不僅要認真瞭解共和國的歷史,理解和領會長征精神,更要將其繼承和弘揚,形成新的長征精神。

一、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

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爲支配人們行動持久的精神動力。當年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長途跋涉,征服千難萬險,翻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的重重高山,穿過人跡罕至、沼澤遍佈的茫茫草地,跨過激流洶涌、難以渡越的條條江河,吃草根,咽樹皮,忍飢受凍,歷經艱辛,最終勝利會師,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紅軍將士纔有了精神支撐和動力,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勇往直前。在複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只有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事業追求,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不被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所擊中,不被社會的醜惡現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打倒,堅定自己的價值追求,奮發成才,奉獻社會。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它正確揭示了人與集體、社會以至人類的互動關係,論證了人生的價值、意義及合理實現途徑,從而使人們的信仰實現了由盲目到科學的質的飛躍。在社會主義中國,當代大學生就是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所在,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莊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具體來說,就是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同時,透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唯物論、無神論的學習,學會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社會和人生,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迎接各種社會思潮的衝擊和挑戰,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理想;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正確認識和汲取我國及國外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堅信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在當前,尤爲重要的是正確認識黨的建設的現狀,瞭解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堅信黨和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堅定對黨的信任,堅信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二、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長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全局利益高於局部利益的精神。長征譜寫出了一首紅軍戰士精誠團結,顧全大局,共同奮鬥的`集體主義英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在黨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團體利益、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士兵,都無不表現出顧全大局,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的精神品質。在攻佔敵人陣地時,戰士們搶着當先鋒,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在缺衣少糧的情況下,一碗稀粥戰士們推來推去,誰也捨不得吃下去。在困難和生死麪前,紅軍戰士表現出了博大的階級友愛之情,集體主義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質。集體主義思想反對一切“個人至上”、“個人中心”和“個人神聖”的個人主義理論。它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真正體現,當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先公後私,顧全大局。也就是說,集體主義價值觀使大學生們懂得自我價值只有在與他人、集體、社會發展的關係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否則,自我價值的實現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當代大學生在培養自身集體主義價值觀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正確認識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劃清正當的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的界限。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係。集體主義在強調集體利益時,並不抹殺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強調集體利益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強調個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在貫徹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時,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維護個人的尊嚴、價值和權利,並努力促進個人的進步和發展。

2、擺正金錢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這是當今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培養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此,應該正確看待金錢問題。金錢並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金錢獲得再多,也不能等同於一個人價值的完全實現。大學生不應當將獲得金錢作爲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否則,就會失去理智,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

三、培養艱苦奮鬥精神不然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着偉大的事業。

歷史經驗證明:一切偉業的成功,任何奇蹟的創造,沒有崇高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長征途中,戰士們沒有衣服穿,就將獸皮披在身上,沒有鞋子穿,自己動手編制草鞋,沒有吃的,就用野菜、樹皮充飢。沒有房子宿營,他們就抱成一團,靠彼此的體溫禦寒……艱苦奮鬥精神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也是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光輝典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在大學生羣體中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首先是繼承革命傳統的需要。當代大學生作爲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肩負着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樹立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終生受用的戰略意義。大學生只有把艱苦創業的接力棒接過來,才能不辜負老一輩的期望。其次,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是提高跨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無論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作爲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貫穿其中的紅線是艱苦奮鬥精神的培養。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質的人才,也可能僅僅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第三,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實現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一個人年輕時受一些挫折、磨難並不一定是壞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經常被稱之爲“抱大的一代”,由於是在風平浪靜的社會環境中,在父母老師的層層呵護中長大的,我們得到的是太多的寵愛與溫暖,使這一代人自立能力較差,心理上比較脆弱,缺乏的正是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準備。正是因爲如此,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鬥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爲迫切。四、加強組織紀律性嚴明戰鬥紀律、羣衆紀律和組織紀律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又一重要法寶。長征途中的紅軍,在戰鬥中,爭當先鋒、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和羣衆的關係上,更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親民之歌”。長征之初,由於敵軍散佈的謠言以及羣衆的不瞭解,一些羣衆對紅軍存在畏懼、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紅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因此,當他們看到紅軍路過時,有的紛紛逃入深山,有的閉門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敵對情緒。面對這種情況,紅軍一方面對羣衆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用通俗的語言,極大的耐心同羣衆接近,糾正他們對我軍的誤解。另一方面,紅軍也以自身的行動向羣衆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義之師”,是同羣衆心連心,代表他們利益的軍隊。他們對待羣衆親密友善,不拿羣衆一針一線,幫助羣衆組織生產、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劉同志與彝族的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爲盟的感人事蹟。正是紅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打動了沿途的羣衆,他們最終把紅軍當作自己的親人,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紅軍的支援和愛戴。紅軍也正是在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援下,才最終克服困難,勝利會師。嚴明的組織紀律和良好的行爲習慣也正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加強的。在當前大學生羣體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現象。如部分大學生的日常行爲習慣與大學生形象不符,不講社會公德,行爲粗野,談吐庸俗,個別人還走上搶劫殺人等犯罪的道路;戀愛方式上,責任意識低,少有真實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虛榮;消費行爲上,不考慮自身的消費實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隨潮流;把紀律當做束縛人的咒語,把個人無原則的行爲當做準繩,行爲習慣充滿一種反理性的因素。紀律觀念薄弱,組織形式渙散,行爲習慣隨意使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撐和保證。

大學生時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覺道德意識和行爲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當代大學生要透過認真學習校紀校規、《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行爲規範,透過學習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