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3篇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1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裏的春節有着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裏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着父母吵着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裏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衚衕裏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着,什麼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着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着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着是多麼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菸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裏逛着,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裏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着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纔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裏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閒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着那種興奮的心情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蹟……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溫馨洋溢的屋子裏,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飯菜,看着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着新衣服,邁着輕鬆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爲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裏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孃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擡杆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爲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着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雲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2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爲他生日,祭曬迎接,頗爲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爲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爲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爲財神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爲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爲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爲古五祀中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爲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爲“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爲財神,是因商業發展,財貨流通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爲,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爲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纔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爲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末休息調整,辭舊迎新,歲歲年年,周而復始。百姓們的生活如此,已經形成了慣例,紫禁城裏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也是一種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爲“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裏。宋代時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爲“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着特殊的意義,多爲吉慶祥和的象徵。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爲“子孫餑餑”,意在祝願福壽綿綿、子孫滿堂。結婚.入洞房後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

清代,餃子作爲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作爲國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牀,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麪。”這裏面所說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於”,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爲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後再開始吃餃子。

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但是,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臺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嘉慶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皇帝吃完餃子後,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初一,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