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通用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通用5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1

過去的清明節是值得懷念的,因爲清明節有着多重意義。

首先清明節是天氣轉暖的標誌,在過去沒有供暖條件、沒有保暖衣物的情況下,冬天是漫長難熬的。那時候人們脫了棉衣就是單衣,沒有適合春天穿的毛衣絨衣等,所以春天的溫暖是人們最期待的。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過了清明纔是真正的春天,人們可以脫掉纏繞了一個冬天的笨厚棉衣,一身輕鬆沐浴陽光。此時春暖花開,燕雀歸來,記得有一句諺語是:一百五,燕子來到青州府,說的就是清明前後。走出家門,楊柳吐綠,春風拂面,那春花柳帽的童年,至今記憶猶新。田野裏麥苗返青,野草野菜陸續長出,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布穀鳥聲聲啼叫,提醒人們勿忘農時,適時播種,於是人們出欄備糞,整好土地,準備播種高粱、穀子、地瓜了。“九九八十一,家裏做飯坡裏吃”,正是對春播大忙的生動描繪。休閒了一個冬天村民們,脫掉棉衣,開始了新一年的耕耘,美好夢想從此開始。

對孩子們來說,清明節是一個值得期盼的節日,因爲過清明節能吃到雞蛋,喝高粱米飯,那時生活困難,吃穿都不能滿足,能吃個雞蛋,喝上高粱米飯是一年中最大的奢望。記得小時候每逢清明節,母親都會煮上雞蛋,分給我們,但都捨不得吃,裝在口袋裏拿給小夥伴們炫耀一番後才吃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吃頓蜀黍飯”,大概的意思是,那時候家家孩子多,生活艱難,孩子不聽話時,難免被父母打罵,但過後又很後悔。清明節熬上一鍋高粱米飯,讓孩子們盡情喝個肚兒圓,也是父母對孩子們的一種補過。記得紅彤彤的高粱米飯盛滿碗時,孩子們的眼睛就會瞪得滴溜圓,於是,喝了一碗又一碗,那種香甜的滋味似乎比今天的大魚大肉還香。

清明節打鞦韆據說是由古代屈原的故演變而來的。那時候家家都會在自家院內打上鞦韆,供孩子們玩耍。生產隊時,村裏會搭上很高的杆鞦韆,讓青年們比賽盪鞦韆,一般是兩人合夥,一男一女。杆鞦韆能有近十米高,蕩得好的,能蕩平上面的橫樑,蕩不好的,也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青年人都會躍躍欲試。此時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觀看比賽,人們的歡呼聲,孩子們的嬉鬧聲,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變得其樂融融。所以,清明節也是村子裏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清明節是祭祖的節日,家家會在清明節爲先輩添土掃墳,擺上供品,祭拜祖宗,以繼承中華民族感恩尋根,傳遞香火之美德。上學時,每年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師生到烈士陵園給爲國捐軀的烈士們掃墓,臉上留有長長傷疤的老縣長董萬祥,向大家講述着當年爲消滅日本侵略者,英勇的壽光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鬼子浴血奮戰慘烈的戰鬥故事。英雄們的愛國壯舉,爲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做出了榜樣,奠定了國民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情懷。

清明節還是植樹的最好季節,此時種的樹成活率高,生長茂興。古人對植樹的季節很有講究,比如清明節前種的香椿樹,香芽是紅的,味香撲鼻,而清明節後種的香椿樹,則是綠芽,味道遠不及紅芽。所以清明前後是植樹綠化的大好時機。

記憶中的清明節是多彩的,是值得懷念的。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濛濛細雨而至,它總給人一種憂愁的感覺。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隨着濛濛細雨來了。

星期六,一放完學爸爸媽媽就把自己和弟弟接回了老家。一路上,細雨濛濛,路旁有很多的油菜。遠遠望去,一排排的油菜花就像一條美麗的“星河”。

自己望着下着濛濛細雨的天空,一想到今天是清明節,自己的腦海裏就閃過“婆婆”的這個名字。聽到“婆婆”這兩個字,自己的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轉,心裏非常的心酸。心想:婆婆,你已經去世三個多月了,可是隻要一想到您的名字,自己的腦海裏就會浮現你爲自己做的一切。小時候,你爲自己剝瓜子吃,自己們一起照相、一起聊天……

以前那些失去婆婆的人,都說自己好幸福還有一個這麼健健康康的老婆婆。但是過了一些日子,自己的婆婆也走了,她不在自己的身邊了。現在自己也和那些失去婆婆的人一樣心酸。

第二天,又是下着濛濛細雨,雖然下着濛濛細雨但是阻擋不了自己去祭拜祖先和公公婆婆的決心。自己帶着雨帽,穿着雨鞋上了山。因爲公公婆婆的墳墓都葬在山坡上路很陡峭,所以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山,來到公公婆婆的墓前(因爲公公婆婆的墳墓是葬到一起的)。自己看到了有叔叔阿姨拿着鐮刀把墳墓上面的雜草除乾淨,栽上了很多野菊花,還找來一根細細的木棍插在墳墓上,樹棍上面還插了一條掛墳的紙,自己不解的問爸爸:“爸爸,墳墓上爲什麼要插一根彩條呀?”爸爸微笑的對自己說:“那不是彩條,那是掛墳的紙。意義嘛!就是代表自己們來祭拜過了。”有一個爺爺拿出兩個蠟燭,還擺了雞、豬肉、還燒了黃紙。還有一個叔叔拿着一卷鞭炮,拿煙點燃“碰、碰、…。”這猶如雷聲音,耳朵都震聾了。“該拜公公婆婆了”一位爺爺說。自己小心翼翼的來到墳前,心裏對在天上的.公公婆婆說:公公婆婆自己是你們的外孫女自己叫禹佳懿。今年10歲。你們在天上過的好嗎?有一次,自己問奶奶自己說:“奶奶,公公長的帥不帥?婆婆長的好不好看?”奶奶像一朵百合花一樣微笑着說:“公公長的很帥。婆婆長的可好看了。”自己雖然沒有見過您們,但是自己能從奶奶的笑容裏感受到了公公婆婆是兩位很慈祥的老人。公公婆婆自己現在在班上是擔任班長的職業,自己們全家人都很健康平安,你在天上一定要保佑自己們。自己們明年的清明再來拜見您們二老。

就這樣自己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公公婆婆的墳墓。下山的過程中,自己看到很多墳墓,自己對着天空說:天空、白雲,有的人能活的到一百多歲,爲什麼有的人卻活不久呢?有的人說:因爲老天爺只給了他(她)那幾年的幸福,甚至是幾天。而自己卻不這麼認爲自己覺得一個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自己不珍惜生命,死神就會來臨。生命在於運動,在於生活飲食是否有規律。

在煙霧瀰漫的山野中,自己們踏着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羣,或一兩個姍姍獨行,不愧是自己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3

又是一年清明。

獨自坐在教室,我與一個冷冽的中午相偎相依。這種時候照例是有雨的,細細的,輕輕地敲在薄薄的玻璃窗上,雨的形體被鏗鏘地擋住了,但那份靈氣和清氣卻猛地透了過來,像是傳說中的靈魂與軀體的脫離。雨也是有靈魂的,要不然它就不是我們數千年來所吟詠的那種氣息了。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一個“奇”字,蘇東坡先生!我拍案叫絕。

我從來就喜歡雨,喜歡雨同時帶來的那份朦朦的意境,因爲雨的到來同時也與霧同行。霧的籠罩昭示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同樣的迷濛,霧迷在表象,生活迷在內層。這樣兩重的結合會使人徹底地放棄思想,只剩下了視覺,嗅覺和觸覺,人類自以爲高深的思想再無用武之地。這也便是“奇”的所在了,奇在它的絕美,奇在它的無法參透。人對於神祕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嚮往,而這種嚮往便造就了美的存在。就像一曲神祕的紅樓夢,也許正因爲後半部稿子的遺失,才掀起了一派的紅學去探究美的存在。人一開始就是一個謎,猜不透自身的謎底,面對這蒼穹奈若何?我們只消靜靜被它包容,滲透。

我喜歡雨,所以我並不拒絕雨。就像我對雨傘沒什麼特殊的感情。如果沒有街上沒有行人和疑惑注意的眼光,我會騎着我的自行車盡情地徜徉於雨的情意之中。用雨的溫柔溼潤我的頭髮,讓雨親暱地溜進我的襯衫,細細地拍打我的臉頰激起陣陣的涼意。衣服溼了又何妨?頭髮溼了又何妨?人原本便從自然而來,其他只是身外之物。

這樣一來似乎有些“飄飄然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

雨是如此的詩情畫意,置身雨中,濛濛的雨絲點滴消融,周圍的喧譁開始盪漾朦朧,慢慢地便浮現了唐宋的西湖,湖邊的櫻桃綠柳飄揚而立。雨與霧的交融能拉短年代的距離感。因爲現代的高度文明被淺化,整個世界似乎都被幻化成一片空白,等着我們的帶着情愫的記憶去彌補。記憶可以經過遙遠的遺傳。我們可以從遠古牽起西子的纖手,使其盪舟於眼前的河上。從五千年的積澱中請出偉大的詩人,在此高歌一曲。隨你的意,只要你願意,你儘管飄起一湖的青花瓷,撒起漫天的楊花,趁着我們什麼都沒看清,趁着我們難得的糊塗。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意境令我心馳神往。這種扁舟一葉的典雅與古樸自非飄揚過海的大輪船所能比擬。是夢中之雨乎?抑或雨中之夢?輕輕的雨絲拍打着甜甜的夢境,蕩起微微的漣漪。仿若遙遠年代裏的慈母,輕輕拍打着淺淺欲睡的幼嬰,從暖暖的氣息中緩緩馳入童話的古堡。夢中有位女子向你回眸一笑,那笑容像是冬日之陽,西湖邊的桃花,或者是濃濃的雨霧,沒有年代,沒有目的,只剩下美。你醒來,卻沒有遇見,只剩下滿艙沙沙的春雨。艙外,明月當空。於是你將她歸結爲今夜的雨,在落滿浮萍的湖上邂逅。

雨有點憂鬱。難怪有霧。

雨開始在玻璃窗上瀰漫起了白氣。哦,要上課了。我不由得想起了愛爾蘭的咖啡還有它背後那個悽美的故事。威士忌加咖啡,交融了眼淚與思念的味道,可這愛情終究凋謝。像一句Farewell,以及杯上兩條平行的金線。或許雨也是呢?爲了一個故事,她開始了一場持續千年萬年的哭泣。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4

今天是清明節,說好了今天要上山去掃墓祭拜先輩的,所以我早早就起牀洗漱了,做好掃墓的準備。

爸爸媽媽比我起牀得更早,他們早就將要去祭拜的東西放一個大籮筐裏。“酒,有;蛋糕,有;香,也有;紙,還有;香蕉,準備好了,蘋果,也準備好了;蠟燭……”我故意一樣一樣的大聲地數,媽媽也樂得旁邊看我數。“好,準備齊了,我們向山裏出發了!”我叫道。我前邊引路,爸爸挑着祭品跟後頭,媽媽也一併隨行。

剛出門,就覺得不大對頭,滿天的烏雲,那一朵朵黑沉沉的雲彷彿是吸滿水的大海綿,飽脹得就要滴下來似的,難道老天爺也是有靈性的,要祭拜了也非常傷感?我也不禁擔心起來,對媽媽說:“看來,天要下雨了,真是麻煩。”媽媽說:“是啊,不過東邊的天還好,比較亮。我看了天氣預報,說今天只是雷陣雨,應該不會那麼早下吧。走,快點,我們去叫上你奶奶。”奶奶今天也要一起去祭拜,她自己一個人住村子東頭。我們走向奶奶家。進了奶奶的房子。咦?怎麼奶奶不家呢?我叫了起來:“奶奶,您哪裏?”從後面的菜園傳來了奶奶的聲音,原來,奶奶田裏種菜啊!媽媽也趕緊走去幫忙。真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啊!三下五除二,奶奶媽媽匆匆忙完,我們就去墓地掃墓了。

我們來到墓地。啊,這裏的景色真美啊!羣山起伏,連綿不斷,那遠處的山峯上還繚繞着淡淡的雲霧呢,峯頂若隱若現,彷彿是天上的仙境。山上樹木茂盛,滿眼的蔥綠,像是給山上穿了一件綠色的連衣裙。山腳邊那不知名的野花,不正是給裙腳鑲上了花邊嗎?再看看近處的小草,草尖上掛滿了晶瑩的水珠,是不是昨晚做了個美夢流下的羞澀的眼淚啊。聽,還有清脆的鳥鳴聲,一唱一和,是不是歌頌這裏的美景。我情不自禁的張開雙臂,做擁抱狀,大喊:真美啊!惹得一旁的爸爸媽媽都哈哈大笑。

我們結隊走到爺爺的墓地,放下祭品。媽媽對我說:“熙熙,你和妹妹先到那邊去玩,讓媽媽和爸爸好好除掉這些雜草。”說完,媽媽和爸爸就開始動手拔草。爸爸將較大的樹木砍倒。我問爸爸:“爲什麼要砍倒呢?這不是濫砍亂伐嗎?”爸爸笑着說:“這不算是濫砍亂伐的,墓邊的樹要砍掉,就像家裏打掃衛生一樣。要不砍掉,到時連墓哪裏都找不到了。”我點點頭,閃到一旁,和妹妹一起坐木板上玩手機。過了一會兒,墓地清掃乾淨了,奶奶把東西擺好,插上香,點着火,又手合一放胸前,嘴裏唸唸有詞,也不知說什麼。我見了忙把手中的手機放下,問爸爸,奶奶念什麼。爸爸微微一笑,擺擺手,意思是叫我這時候不要說話。五分鐘左右,奶奶唸完了就叫爸爸去放炮燒紙,然後也招呼我也去拜四拜,說是許許心願,那些列祖列宗會保佑我的。我聽了,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我是希望我們全家幸福如意,我的成績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我們許完願,就開始放爆竹了。那劈啪劈啪的聲音山裏顯得格外的響亮,連小鳥的聲音也停止了,樹木也站立不動了。

天,又下起雨了,我們不得不趕緊收拾東西回家。一路上,我們還看見了很多人也來掃墓呢,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啊!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裏,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爲什麼這麼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鄰居看見了我這副得性,馬上告訴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害怕極了,連忙把我送到醫院裏包紮傷口,從那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着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說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說:“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纔對的起父母“我知道我這樣只說說不做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裏,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着火嗎?”他們說:“當然怕啊!但只要小心點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幾個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說:“我從來沒做過“清明果”,所以,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難吃很多。”我嚐了一口,我覺得不好吃,可是我還是吃了下去,因爲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爲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着誰?

標籤:通用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