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600字作文

實用的重陽節的作文600字3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600字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重陽節的作文600字3篇

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篇1

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個節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過重陽節了。重陽節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着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淨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後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餈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奶奶用野菜活着一點麪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儘管心裏饞得要命,卻捨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着慢慢品嚐。誰知就在這時,家裏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着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着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裏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着粗糙而難以下嚥的野菜粑,心裏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可現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爲通電通路這事,鄉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在過重陽節,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裏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爲異客”,爲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的重陽節,想到重陽節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篇2

重陽節已經過去了,但與此有關的一條新聞卻仍發人深省。重陽當日,解放日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被訪的年輕人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知道重陽節,但不曉得重陽節與尊長敬老之間的關係。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爲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爲,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範與價值觀念,成爲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學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爲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重陽節的作文600字 篇3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