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600字作文

關於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錦集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錦集7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1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爲龍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與五月節等等。

其中,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另外,古書記載“端”字有開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說起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很有學問,是楚王身邊的官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富強起來。但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們含着眼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特有的習俗。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我最愛吃糉子,所以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糉子吧。糉子是用糯米加各種配料,再用新鮮的竹葉包裹紮藤,上鍋蒸煮而成。喜歡吃鹹的就包上鹹肉、蛋黃、乾貝、叉燒;喜歡吃甜的就放上蜜棗、豆沙、蓮蓉。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一陣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香氣撲鼻。解開扎繩,剝開糉葉,白白的糯米里包着紅紅的蜜棗,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滿口留香。

每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一個歡樂的傳統節日!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2

在中國衆多的節日裏面,我最欣賞的便是端午節了。每當端午節來臨,不僅家家戶戶會包糉子,有些小區或者單位還會會組織大夥兒進行包糉子比賽,很多水鄉城市會組織划龍舟比賽,聲勢浩大,場面壯觀。

小的時候,老媽告訴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起先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漸漸的人們就把這一天當成了一個節日。爸爸告訴我,屈原是生活在距今20xx多年的楚國,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愛國者,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爲了老百姓能過上幸福日子,他敢於指出楚王做得不對的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很愛戴他。可是當新國王上臺後,他昏庸無度,不聽屈原的建議與主張,從而輸掉了與秦國的一場重要戰役,楚國的國都都被秦國佔領,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怕江中的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所以向江中投放糉子等食物。當地傳說屈原死後,乘着龍舟去了天上。所以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上,包糉子、划龍舟就成了重要活動。

在中國,人們十分喜歡過端午節。現在城市裏面的人由於工作繁忙,沒法自己包糉子過節,就紛紛到各大超市去購買。超市裏糉子的種類有很多種,有白米糉子,鹹肉糉子,蜜棗糉子等等,花樣挺多的。把糉子放在鍋裏煮熟以後,開啟鍋蓋聞上一聞,滿屋子都飄着糉葉的清香,嘗上一口,滿嘴裏都是糯米的香甜,不由得食慾大開,非吃個飽不可。除了吃糉子,人們還可以去觀看龍舟比賽。江面上,龍舟前部的龍頭高高揚起,活靈活現。整條龍舟又窄又長,前面擺着一張大鼓,後面一個接一個的坐着許多精壯的小夥子,他們隨着鼓點聲,整齊的划着槳,在水面飛馳着。一時間水花四濺、鼓聲、號子聲與江岸上觀衆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場面宏大壯觀,熱鬧非凡。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因爲能吃到好吃的糉子,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更喜歡它的歷史內涵,每次過端午節,我總是能想起屈原,想起他峨冠博帶、身背長劍,口中吟誦着《離騷》,行走在江湖之間的樣子,他的忠誠、堅貞,他的文采,影響着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如果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比作一段貼着寶石的絲綢,那麼,端午節就是絲綢上面一顆璀璨的夜明珠。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3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4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悠久的歷史來源和獨特的傳統風俗。我要說的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的名稱有很多,比如: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屈原日……

在我們宜昌秭歸,古代有一個名人,他叫屈原。據說,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爲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爲傳統,漸漸演化爲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一個是吃糉子,另一個就是賽龍舟。糉子一般用糯米做成。先採回一些蘆葦葉,洗淨,準備包糉子用。把糯米,還有這些葉子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糥米放進葉子裏,也可以放些紅棗等,包成三角形,再用棉線從糉子底部起,呈十字形捆包起來,捆好不散開就行。最後將糉子放入鍋裏煮一個小時左右即可。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都會吃糉子,糉子非常好吃,不等解開繩子,剝開葉子就會聞到香甜可口的棕子香味,嘴饞的人連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看着那噴香的紅棗糉子,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棕子。

端午節不僅會吃香噴噴的糉子,還會划龍舟呢。

雖然我沒親眼看見划龍舟是怎麼進行的,但是我聽奶奶和其他人說過。划龍舟是因爲屈原投江死去,楚國人捨不得他,所以就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魚。

划龍舟是一條龍船上整齊地坐着兩隊人,有一人坐在最前面,他有節奏地打着鼓,許多身體強健的壯漢,拿着木槳一齊有規律地划着船。只有每個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得到第一,相反如果不夠協調,那龍船就走不動!

中國的地方民俗就如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上面畫有屈原、唐東傑布,還有那嫦娥仙子,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歷史畫卷纔會如此豐富,生活也纔會如此多姿多彩。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5

前兩天大連一直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天,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着頭,漫不經心的走着,突然看見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判斷,這裏前一陣子應該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裏。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能夠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着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小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溫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爲什麼不好好保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裏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

只是後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爲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見同學手上帶着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6

我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空氣裏瀰漫着糉子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黃酒、懸艾草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活動。

檢視史書,關於端午節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伍子胥之說、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說、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記載,屈原爲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裏魚吃屈原身體,就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糉子習俗。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與吃糉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敬佩與思念。

從20xx年起,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爲法定節假日。20xx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千山萬水糉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造詣,是中華文明史上璀璨明珠;其高雅文人氣質與不屈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着知識增長,我對端午節來歷與意義有了更深瞭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寫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7

小時候最希望的就是端午節的到來,可以看他們一羣大男人在河裏賽龍舟,也可以隨處就能聞到糉子的香味兒,今年還會有那兒時的樂趣嗎?

端午節最有焦點的就是賽龍舟了。這船也都大小這分,人數也有多少之分。因爲當時看的很起勁兒,他們在吶喊,在舞動,我也隨之稍稍動了起來。因爲個子小,常被那些大人們被擠到一邊,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我就會找一個眼兒,哪怕只能容得下一隻眼睛我也往上湊。最讓我匪夷所思的是河水如此的髒、臭,可他們卻還一直每年堅持的下河賽舟,我想這應該與他們在比賽中體會到的樂趣有很大的關係吧。他們的人手安排也有很大的區別,有的是有支配控制船的方向的,還有則是有捶鼓的,這一捶起來,船上的無論是誰也都變的更加的激昂了,發了狂。一聽到那一陣陣吶喊聲,也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直到它消失在拐角。回家後也是意猶未盡,召集三五個玩伴,從家裏搬出條長凳,往上一坐,彷彿自己也在那場激烈的比賽中。嘴裏唸叨着,手比劃着,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因爲端午節,那些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就會開始做起糉子來。從屋子裏搬出條小椅子來,做在家門口,看外祖母做糉子。做糉子自然少不了糯米。家家戶戶在前一天就會在自己的家裏放上一盆水,把自家的米往水裏一放,這得要放上一夜才行。糉葉也要在水裏泡着或放在水裏燙一下,也就是過水吧。最招惹我們小朋友的是那餡兒。有蜜棗、有肉的、還有鹹菜肉的……這麼多的餡可是讓我們流了許多口水,趁外祖母不注意時,偷偷地拿一個蜜棗放在嘴裏。這包紮糉子也是有講究的,若是包紮的不好裏面的糯米就會漏出來。同時,包紮不好也會影響這色香味中的色。包紮完了只要將裏面的米在煮熟就大功告成了。

端午節,品糉子,賽龍舟,竟給我兒時帶來的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