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800字作文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800字(通用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作文800字(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800字(通用10篇)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

說到各個民族的特色美食,那當然是雲南苗族的“折耳根”讓我最難以忘懷了!苗人的熱情和折耳根那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那次,爸爸帶我去雲南貴州的苗族村寨談生意。而當我看到那裏的原生態美景後,就如脫繮的野馬,四處狂奔。那兒的人都十分熱情,我可以四處串門。我溜達着溜達着就到了山上,看見了一羣苗家女在採東西,我細細一看,好像是草根,可是,草根又有什麼用呢?我走上前去,指着那堆“草根”說:“姐姐,這是什麼啊!”姐姐笑了笑,說:“這是折耳根。”“折耳根?”我疑惑了。“你不知道嗎?那你一定是第一次來我們苗寨。”苗姐姐說,“折耳根,是貴州八怪之一,貴州八怪第五怪——草根也能當好菜。它還是一種草藥,呈黃褐色,一節節的就像甘蔗一樣,但卻沒有甘蔗的清香,而是一股子魚腥味,所以又叫魚腥草。它具有清熱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但至於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姐姐把“折耳根”洗乾淨後,把我帶到她家去,現拌了折耳根給我吃,那味道,真是太太太太……太刺激了有木有!又酸又辣,還十分有嚼勁。當我看到姐姐那行雲流水般的動作時,吃貨想要自制美食的想法冒了出來,就搖着她的手說:“姐姐,好姐姐,你讓我試試,讓我試試好不好,好不好嘛!一下,就一下下嘛!”我眨巴着星星眼撒嬌道。“好吧,只能一下哦!”姐姐無可奈何地答應了。過了一會兒,“你是要用鹽給你的舌頭洗澡嗎?”“哎呀!那是醬油,不是醋!”姐姐在旁邊不停地叨叨。“我不幹了!”我把筷子一摔,一邊說一邊埋怨地看着她。“好啦,不生氣了,下次再來我家,我再做給你吃,好不好?”“嗯嗯嗯嗯嗯!”我不斷地點頭道。過了幾個小時,我拍着飽飽的肚子,拎了一大袋折耳根找到了爸爸。“老爸,我回來啦!”“怎麼,吃飽了?知道回來了?給我帶了沒?”“帶啦,老饞貓。”雲南的舌尖之旅就要結束了,我向姐姐許諾一定會回來吃她做的“折耳根”。

折耳根,雖是路邊的草根,但它是苗家人口中的絕味之食,他鄉人嘴裏是怪味食品。這,就是貴州的折耳根。你,趕來嘗試嗎?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2

舌尖上的中國是美味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是浪費的。

如今的科技進步飛快;如今的人們生活條件很好;如今的人們在餐桌上浪費也已成了“家常便飯

據不完全的統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舌尖上的浪費”已嚴重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我們先不說現在的浪費情況,先說說以前。經常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時候,經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肉都是隻在過年的時候留一隻豬,供全家六七口人吃。

‘浪費’在那時幾乎是不存在的,當然了,連自身都無法顧好,何來的浪費呢?

現在,我們就說說如今的社會:三天兩頭吃一次肉,每次還把肥肉挑出來喂狗吃;家裏有喜事了,請親戚朋友吃飯,每次都是點一大桌菜,可能這樣顯得自己真的很高興?很有面子?當然了,可以吃完的話,我也無話可說,問題就是在這,不僅吃不完而且剩的很多,並不打包,可能打包丟面子?顯得小氣?

中國,有很多美食你永遠也無法品嚐完,可是按照現在社會的發展,很快就會造成糧食短缺問題。到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成了所謂的“遇難人民,誰來幫助我們呢?

即使在以前,人們都很窮科技不發達,可是人們不會去浪費,那麼,我們現在的條件好了科技發達了,就應該以此爲理由去浪費麼?不,舌尖上的浪費是我們抵抗,我們嚮往光盤,所謂的光盤就是把飯菜都吃掉,請客的時候應適量點菜能夠顧光盤是最好的,這就是舌尖上的美。

以上所說的是請客時舌尖上的浪費與美,現在我就想說說食堂裏舌尖上的浪費。

學校,同學們往往都是上了四節課後,然後再拍一個長龍似的對纔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飯菜,然而卻有很多同學把飯菜剩很多,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調出來,扔一桌子,這就是已經不僅僅是浪費不浪費的問題了,還會影響下一位在這裏做的同學吃飯的食慾,所以我們同樣是嚮往光盤,有些實在是不想吃的,完全可以留在碗裏,然後倒到桶裏,不要大部分都倒掉或扔在桌子上,這是光盤確是浪費到光盤。

我記得中央一套有一段時間在播《舌尖上的中國》,那是在介紹中國各地的美食,那些美食都是即好做又好吃。據一些調查表示,很多外國人都喜歡舌尖上的中國,即如今的舌尖上的浪費。希望今後舌尖上的中國只有美食而沒有浪費!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3

不管是在中餐還是在漢字裏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裏,對於“味道”的感知與定義,既起自於飲食,有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用“甜”來表達喜悅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爲人類的舌尖能夠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來源於同一種物質——糖。

在不少即將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種甚至讓人在睡夢中還會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蔥薄餅。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區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賣糖蔥薄餅的攤檔。每到春天,賣糖蔥薄餅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媽走街串巷拉着長音吆喝着“糖蔥薄餅~”

在潮汕的`一個步行街對面,我曾吃到過一次糖蔥薄餅。做糖餅的是一個看起來年過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攤檔前,在這片不大的地方,一邊熟稔的糖餅,一邊講述着他的故事。從老人口中得知:這門做糖餅的技藝是從他祖上傳下來的,早年他還不願意學,可是後來家中變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門手藝來維持生計。老人的臉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皺紋,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臉上彰顯無疑。

他一邊說着,手邊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鍋裏剛一勺糖,慢慢加熱後白糖變成了焦黃色,之後放在一旁等它冷卻,等到溫度合適後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動作很像北方拉關東糖。他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上一掛,拉長後兩股合在一起往上拉。這樣不斷重複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在糖裏面,直到變成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然後是製作薄餅,他手裏捧着稀麪糰往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鍋上的薄面層卻凝固成餅,於是另一隻手將薄餅揭起疊放在旁邊。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張薄餅疊擺成品字形,中間放兩塊糖蔥,灑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來,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蔥薄餅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蔥薄餅,能夠品味到一個老人獨自支撐起家庭的那份堅信。

除了甜,還有酸,苦,辣,鹹等着我們去慢慢體驗。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爲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4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說的話就是:“吃飯沒呀?”這讓外國人驚訝不已,中國人怎麼就對吃如此情有獨鍾?確實,“民以食爲天。”從人們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們的物質文化等資訊。不同的時代,人們吃的東西也是不同。人們說:“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從舌尖上去看中國。

奶奶——麻煩的糧票時代。

在我奶奶的那個時代,資源緊缺。什麼東西都要靠相應得票(比如:糧票、布票、油票……。)才能換取物資,並且要到供應站才能領到。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據奶奶回憶:一次過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應站換些糧食。這時,正值排隊高峯,供應站門口排起了長龍,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終於領到了。可這個時間別說是午飯了,就連這年夜飯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緊趕慢趕,總算是趕上了。而這年夜飯吃的又是什麼呢?醃蘿蔔、醃白菜,幾碗稀粥,中間放一個鹽罐子,就湊成了一桌“別具一格”的年夜飯。“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過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飢挨餓了!”說到這兒奶奶發出了感概。

媽媽——“奢侈”的小康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糧票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們的菜籃子,米袋子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醃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鍋清粥也被一粒粒飽滿的米飯所替代。我聽媽媽說:到了80年代後期,在“飲食大舞臺”上粗糧“退了休”,細糧成了“配角”,人們從未吃過的山珍海味晉升“主角”。還有更另類的:什麼蛇、鼠、果子狸紛紛出籠……

我們——饕餮的營養時代。

到了我們這一輩,鮑魚、鱸魚等“土豪式”食物已舉行了“閉幕式”。人們對養生又多了一重認識,個個都追求起“純天然,無公害”的食物來。粗糧重新“上崗”,頗受人們青睞。乳業更是進入了一個巔峯!怎麼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在今天,人們吃着並選擇着。人們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清醒而大步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5

每一次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深深地震撼和感動着我。我從心底裏熱愛着這些美味的“文化”。心中也會不由得感嘆:“中國的飲食文化真是令人歎爲觀止!”

每一個民族都遺留着最原始,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種植着天然的原材料,製作出各種美味的特色小吃,保留着最傳統的飲食習俗,遺傳着祖祖輩輩對飲食那種熱衷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讓我享受着視覺盛宴,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些美味的食物,嘴饞的也會感嘆着那一種種美食,同時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動。因爲我看到了各種美食背後的故事,看到了人們辛勤地種植食材,辛苦地尋找食材,勤勞地收穫食材,最後自己動手做出美味的食物給親人品嚐,我看到了人們洋溢着幸福的的笑臉,美好快樂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國》將各地居民那份質樸,勤勞展現的淋漓盡致!總讓我油然而生一份敬佩之情。

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各個角落的人們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中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綏德賣黃饃饃的老大爺,每天一大早騎車很遠的市上賣自己和妻子辛苦做出的黃饃饃;聖武和茂榮兄弟倆每年9月在湖北的嘉魚縣,惡劣的環境下采挖自然的美味—蓮藕;一位從16歲開始以捕魚爲業的70歲老人還堅持着自己的工作,在除夕爲全家人準備豐富的全魚宴;卓瑪一天走幾十公里路程,只爲艱辛採集有限的松茸……爲了生活,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給我們帶來美味,營養的食材。

從香格里拉採松茸到浙江挖冬筍,從西安泡饃到新疆烤饢,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麪條,從發酵的腐乳到醃製的臘肉,從滷水豆腐到過橋米線……《舌尖上的中國》讓我看到了各地的美食,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他們用自然的饋贈,製作出最溫暖,最濃烈的味道。

不管是採摘食材的人,還是餐館的廚師。正是他們,衆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衆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從個人的故鄉到衆人的故鄉—就成爲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衆不得不讚嘆:多可愛的中國!多質樸的人民!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情節都是感動的,它讓我與遠方的人們進行了心靈上的溝通,我看到了他們在勞作,理解了他們的辛勞與汗水;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幸福,融入到了他們那個大家庭。同時,我也正洋溢着笑容,默默地支援着你們。希望你們的勞動與智慧讓更多人看到,學習你們勤勞,質樸的精神。不僅僅是飲食文化,我們要將中國傳承下來的各種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6

無可否認的是,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 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爲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着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着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着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15000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麪,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着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着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拼命蹬着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着土地的氣息和米麪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樸、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7

今天,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這一集裏不僅講了五穀,更是講了一種“情”。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講賣黃餑餑的老黃。

老黃是一個在農田中辛苦勞作的農民,他每個周要去兩次城裏賣黃餑餑。老黃上上下下都是實在的:黃餑餑是實在的,人更是實在的。他每個餑餑一塊錢,決不降價。他認爲流水線上生產的餑餑,遠遠沒有用自家石磨磨出來後親手做的好吃,這個做黃餑餑的糧食是一種叫糜子的東西。糜子其實做飯並不好吃,但一經老黃的手就會變得又香又軟又甜。老黃做這些黃餑餑要三天,從早上三點到晚上九點,要經過七道工序,非常麻煩。

可老黃的兒子明明就在城裏,而且還賺了很多錢,可老黃仍住在他的土房裏,他在城裏賣餑餑,只能勉強餬口。他放着舒適的生活不幹,是因爲他很熱愛他的工作。他有一個意識,就是要把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美食文化繼續代代相傳,這就是美食的傳統——手工製造。

看完之後,爸爸也和我說了他的童年記憶,爸爸的感受可比我多多了。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大人們從來不給孩子們買零食吃,孩子們只能等到過年。”父親不禁深情地說:“我小時候,天天都盼着吃奶奶做的麥芽糖。做麥芽糖的那天,很早爺爺奶奶便開始生火煮麥芽水,當我發現麥芽水開始慢慢地蒸發的時候,我便趕忙去燒火,直到麥芽水越來越少,我便迫不及待地開啟鍋蓋,用筷子去攪拌。就這樣,從早上一直守到下午,麥芽水中的糖分終於開始慢慢地凝固,成爲了稀疏的麥芽羹,用筷子一挑,幾滴黏在筷子上,可又慢慢地滴進鍋裏。”說着,爸爸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的眼裏流露出一種既懷念又神往的神情,我感覺好像有一個大鍋就在爸爸身旁,鍋里正散發着麥芽糖的清香。

在爸爸的回憶中,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這一集中說“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代代相承的,父母親手做的食物,如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一粒種子,無論走多遠,飛多高,長大後都會想起自己的家庭。”

我相信,不止是父母給我親手做的食物,還有許多,如同父母今天陪我看電視,我都會把它們當做最美好的回憶,代代相傳下去。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8

  中國的二月,洋溢着傳統節日的安祥喜樂。表達和抒發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吃是大衆最爲喜聞樂見的慶祝方式之一吧。那一年的春節,央視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國》,今年春節,我讀了《舌尖上的中國》。

一語天然萬古新,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各種調料品和繁複的程序共同作用後的食物,喜歡享受天然食物。最令人難忘的食物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比如江南餐桌上常見的筍,尤其可以和肥膩的肉類脂肪形成的美妙的平衡。從小到大,每逢初春,爸爸就會做上海家庭飯桌上最常見的醃篤鮮,幾片冬筍,幾塊排骨與鹹肉和幾個閒雅的百葉結,總也會讓我食指大動,一種天然好滋味。

如果人生可以分段,大約分三段吧。在小時候,我還真是爲了美食企盼着過年。因爲只有過年,忙碌的父母纔會有時間去爲我們精心準備着可以與飯店媲美的美食。大約離過年前一兩週的時間,我們根據通知去生活大院的各種地方幫父母排隊領各種年貨,一邊感受着父母們之間愈來愈濃的過年氣氛,一邊和小朋友們盡情嬉戲。漸漸地從我家的廚房裏會飄出各種美食的香味,我跟着我家的春節首席大廚爸爸做個試菜員,那些味道,那種快樂無法忘記,也不可能忘記。隨着長大,我的需求也不再是停留在馬斯洛的初級階段,在心中傳統的節日已不似兒時那般重要,但也許錯失了人生一些重要的美景。而後時間還在繼續,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依舊盼望着過年,雖然已不是爲了美食,但心情是一樣的。快樂容易在家裏互相傳染吧,盼着過年,盼着看春晚,甚至讓我有一個念頭”好好學燒菜,早日自己爲一家老小燒一桌年夜飯”,就像當年同樣也是婚前廚藝小白的父母,爲了讓一家人有個美食春節,盡力去學做菜,在實踐中慢慢提高廚藝。因爲孩子,重溫了兒時過節的快樂,體會時間的味道,傳承家庭文化。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每個與美食有關的故事,是人類與自然,人類與時間,人類感情的故事等等。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爲天的國度裏,這些故事構建了食物的歷史,也構建了每個人每一天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珍惜食物,珍惜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

《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爲是中國深夜發吃節目的開山之作。跟新中國很多事物一樣,這片可謂是起步晚起點高,一出手立馬把《深夜食堂》這樣的海外發吃片給比了下去。正當都市小清新們爲東京醬油炒拉麪感慨不已的時候,驀然發現天朝纔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簡直就是渣渣,這片真給咱中國發吃黨長臉。

《舌尖上的中國》爲什麼美?簡單來說就是接地氣。工業化讓人也變的越來越工業,離生存的本質越來越遠。爲什麼那些廉價工業化高熱量垃圾食品可以賣那麼貴?因爲它的顧客並不把它當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種商品,一個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價格相當的包裝,就一定會有人買。《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美食節目的不同,在與它不是一個關於商品的故事,而是一個真正關於食物的故事。它的鏡頭沒有對準各大所謂美食城市的商業街,而是對準了我們經常忽視的人和物。包括黑龍江上的老魚把頭,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單珍卓瑪,浙江菜東筍的包師傅,這些勤勞的人運用經驗和智慧,提供了我們所吃的一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吃什麼,怎麼吃。包括做山西花饃的大嬸們,寧波做米糕的顧阿公顧阿婆,蘭州拉麪的馬師傅,他們的技巧決定了各地的風味甚至習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卻的家鄉菜,媽媽做的悶面,春節的團圓飯,無論承認與否認,它們都絕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關於食物的記憶,其實也是我們整個文明的記憶,甚至是我們自我認知的根源。古人透過“茹毛飲血”區分自己和蠻族,後來“南稻北麥”的分野,仔細一想竟然都是關於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發吃黨以後學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發現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爲什麼呢?要做飯自然就要買食材,就要辨別食材,就要懂油鹽醬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麼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飯,把吃飯這事整的更明白,可謂是活的更明白了。這有許多好處,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虛假所迷惑。我們有些同胞拿着國外幾塊錢一大盒的哈根達斯當奢侈品,沉醉於日本飯糰子(學名壽司,起源與日本古代長途乾糧)的簡單與純粹,着迷於波爾多紅酒的古典高雅,傾心於西式快餐店的工業氣息,並拿出夠外婆醃一年酸菜的錢買以上種種,充分說明現在沒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0

今天,無意間收看CCTV4的《走遍中國·八方小吃》節目,很是開眼和過癮,發覺舌尖上的中國小吃的確很是地道,它們是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張耀眼的名片。請您跟我一同分享吧。

名片一——鯊魚煙

鯊魚煙是把臺北獨有的一種魚的魚頭分門別類地收拾好,然後,在燒紅的大鐵鍋內加入紅糖和白砂糖,頓時鍋裏起火冒煙,立刻把放在籠屜上的“鯊魚”放鍋上、加蓋籠蓋兒。鍋裏開始時是冒白煙,等幾分鐘後就會變成黃煙,這時糖煙就把“鯊魚”給薰熟了。看着金黃透亮的“鯊魚煙”,能不有口味嗎?等到上桌時,“鯊魚煙”蘸着湯料吃,既香、嫩、純,又爽口、營養。“鯊魚煙”臺北飲食文化的名片啊!

名片二——鳳梨酥

臺北南投縣埔里的鳳梨採摘後,先削皮,然後把鳳梨切成小丁丁,與水、白糖放在一起,朝着一個方向不停地攪拌好幾個小時,直到三者全部均勻地融合在一起,以能拉出絲爲止。這就是鳳梨酥的餡料,黃黃的,晶瑩剔透,看着很像田黃石,很是溫潤,讓人垂涎欲滴。接下來,用淡奶油、蛋黃、面攪拌均勻,和成軟硬適度的麪糰,做鳳梨酥的麪皮用。最後,用一比一的比例的麪皮包住餡料,放在模具裏壓平後,放在烤箱裏烤十幾分鍾,甜而不膩,寓意發達的鳳梨酥就做好了。“鳳梨酥”臺北飲食文化的又一名片啊!

名片三——黃粑

黃粑是這樣製作的:先把糯米放在籠屜上蒸兩個小時;然後,把米放入鍋中,加入紅糖、小米米漿,在高溫下攪拌40分鐘後,磨平、切片、放入模具成型。最後,用黃粑葉即良姜葉包上,在上籠蒸。瀘州流傳着“先是黃粑,再喝酒,就不醉人”的說法。因爲,黃粑裏有糯米、紅糖,紅糖很是暖胃、養胃,另外,這良姜葉具有清熱解暑的功能,所以吃過黃粑後喝酒就不醉人。“黃粑”瀘州飲食文化的再一張名片啊!

怎樣,醉人的舌尖上的中國小吃文化讓您大開眼界吧?我們常見炭火烤肉串,可是臺北的市民卻用糖煙燻蒸“鯊魚”,是不是很有創意啊?有空,您也試一試吧!

醉人的舌尖上的中國小吃,彰顯的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飲食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有力佐證啊!

吃貨們,看過來;吃貨們,動起來;吃貨們,傳承吧!

標籤:舌尖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