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自然作文 > 月亮作文

月亮的變化作文

導語:步入小學之門,不僅意味着原來的圓月會消失一半,也說明它不會那麼皎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月亮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

月亮的變化作文

第一篇:月亮的變化

俗話說:日新又新我我常新。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或美好,或醜陋;人每時每刻都在變,或進步,或退步;月,它也在變,或斷缺,或圓滿。

——題記

圓月

小時候,總喜歡抑頭望月,望她的皎潔,望她的圓滿,心中總浮現出無數美妙的幻想:嫦娥奔月,吳剛砍桂花樹,玉兔搗藥,天狗吃月……每逢中秋佳節,與家人團聚於天台,品嚐月餅,遙望圓月,聽家人講月餅的來歷,聽家人講那聽了無數次“嫦娥奔月”的故事,洋溢出節日的歡樂氣氛。“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俗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自己滿心歡悅時,身體異鄉的同胞正低呤《靜夜思》呢!

童年的我如圓月般純潔!

半月

步入小學之門,不僅意味着原來的圓月會消失一半,也說明它不會那麼皎潔。正因爲消失了那一半,所以能夠朗誦李白的“牀前明月光”,正因爲消失了那一半,所以嫉妒。憤怒、驕傲的烏雲開始蔓延。

小學的我如半月那般有了得失樂悲!

殘月

這次該把殘月比作什麼呢?是無奈的苦笑?或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微笑?向青春期過渡的我有了心理矛盾,它讓我很彷徨,讓我放棄了很多東西,所以有了苦笑般的殘月!“是蓓蕾總會開花,是果種總會結果”,暴風雨把夜空洗刷後,空中依見微笑般的殘月!

向青春過渡的我如殘月般無奈與微喜!

滿月

終於跨入初中的大門了,終於踏上美妙的青春之旅了。前面的路還很長,至少在啓程前,讓我賞賞滿月,中國的航天事業像這滿月,它的未來前景也像這滿月,那我呢?我是否也可以駕凌滿月?算了,要變的總要變,我也該啓程了,該向“FULLMOOM”告別了!

現在的我如滿月般美感麗!

月在變,我也變了。

篇二:永遠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詩人張若虛也是一個困惑者。他曾在長江邊對着月亮發問:“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見月?”

明月何時就已存在,爲什麼要存在?這些都不是重要的。張、蘇的追問,絕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義上的情感抒發,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國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說:外國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國的“圓”!他們只知道第一個訪問月球的是前蘇聯人,卻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國的姑娘嫦娥。

在講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傳統裏,月亮不是一個星球,不是一個物質的實體,而是一個理想的大氣球,是情感的載體,是思念的寄託,是美好的象徵,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戀愛的證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時期,我們聽的第一首兒歌是“月亮嬤嬤,照你照我……”;聽的第一個神話故事(我以爲這是中國最美的神話故事)是“嫦娥奔月”;聽的第一個童話故事是“猴子撈月亮”。上學後學的第一首詩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戀愛了,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甜蜜裏,月下老人用一根紅線繩把一對幸福的男女捆綁的結結實實。如果戀人產生誤會了,則會指月發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親人分離了,則對月吟哦“但願人長久,千里更嬋娟”。……如果沒有天上的這輪明月,我們的情感如何寄託呢?如果沒有天上的這輪明月,我們的心靈該是多麼的落寞啊!據說僅唐詩中詠月的詩作就有700餘首。神話傳說《嫦娥奔月》,李白的詩《靜夜思》,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朱自請的`散文《荷塘月色》;著名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這些文學、音樂藝術裏的瑰寶,這些寶貴的精神食糧,不都是這輪明澄皎潔的月亮所饋贈的嗎?

月亮,她和太陽一樣重要,一樣偉大,她是人們精神世界裏的“太陽”。太陽的光輝和對植物的作用,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食物,解決了人們生存的物質需要;而月亮不僅用她那柔和的清輝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的家園,解決了人們心靈上的需求,還以“月有陰晴圓缺”的變換,使人們懂得了“人有悲歡離合”、世事難全的科學認知和辨證思考。“日”和“月”共同組成了一個“明”字,日是人們頭頂上的一盞“明燈”;月是人們心靈上的一盞“明燈”!……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夜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月亮的依賴越來越少了,對月亮的情感越來越淡薄了。現在仰頭賞月的少了,更難找到對月亮敞開心扉,傷感唏噓,傾訴滿腹惆悵的蘇軾之流了。“一機在手,溝通全球”的現代化通訊設備,讓人們對千里外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透過“舉頭望明月”、“千里共嬋娟”來表達和傳遞了。如今小孩子們聽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猴子撈月亮》……,而是《白雪公主》、《聖鬥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文化視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樣,開始寂寞了!

曾經照過汨羅江邊徘徊彷徨的三閭大夫的月亮,曾經照過大漠雄關的月亮,曾經照過六朝繁華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經溫暖過歷代無數遊子心頭的月亮,曾經讓張若虛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讓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萬古流芳的月亮,真的發生變化了嗎?

月亮,是永久不變的;月亮,還是我們祖先喜歡的那個月亮!變化了的,是我們這些芸芸衆生!

對月亮的冷漠,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人們審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們內心浮躁不安所致,這也是當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現象之一。我希望中國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這種科技的進步是以放逐嫦娥作爲代價的!

我們過去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中吸納了太多的月輝,我們將來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仍需要月輝的浸潤。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請到月光下走走吧,請和月亮說說心裏話吧,哪怕你僅僅和月亮對視一眼也好!——這不是可憐月亮,而是昇華我們自己!

篇三:月亮變化

夏天的夜晚,我喜歡觀察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尤其是月亮。因爲它每一天的形狀都不同。有時像眉毛,有時像香蕉,有時像小船,有時像一面鏡子。

初一的時候,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着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爲“新月”,也叫“朔日”。初三和初四的時候,月相變成了娥眉月,月亮的外形就像一個少女彎彎的眉毛。初七初八,月相是上弦月,凸面向西,好像一個被吃一大半的月餅一樣。十五十六十七的時候,月相是滿月,也叫“望”,是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好像一個玉盤,這時,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我一直凝望着那月亮,好像真的看見了月亮上有一顆桂樹,樹下還有一隻兔子。還有美麗善良的嫦娥在月亮上凝望着我們。我還想起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月,玉兔搗藥等故事。接着,二十二和二十三,月亮變成了下弦月,形狀和上弦月一樣,只是方向相反,凸面向東。又過了四五天,月相又變成了峨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叫“殘月”。我還發現,遇到陰天、多雲或者雨天的時候,也是看不到月亮的。

月亮真是變化多端啊,真想長大之後,做宇航員,乘坐飛船到月亮上去看一看,真是期待呀。

標籤: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