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自然作文 > 長城作文

高中介紹長城的作文「精選」

導語:“長城”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爲中國的象徵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下面是小編整理一些關於長城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高中介紹長城的作文「精選」

篇一:國之瑰寶——長城

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遠遠望去,像一條蜿蜒起伏的巨龍,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8851.8公里呢!號稱“人類奇蹟”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至中國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羣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鉅工程。

長城又分爲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馬臺長城、山海關長城、大境門長城、大同長城……總長將近50000公里,所以又稱“萬里長城”,從茫茫太空拍攝地球,長城是僅能看到的兩個景物之一呢!而且長城中有20000多塊巨石,據測量,平均一塊約有2。5噸。長城是中國享譽世界的歷史文明瑰寶。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着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據說,“始皇帝”秦始皇爲了網址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那“閃電式”的襲擊,才動兵修建長城,如果沒有堅不可摧的長城,即使有大量的騎兵和步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

長城中八達嶺長城、司馬臺長城最爲著名。八達嶺長城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着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百聞不如一見”我慕名來到長城之最——八達嶺長城。海拔高達1015千米,地勢險要。登上這裏的長城,居高臨下,好似腳下有一條巨龍,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八達嶺盡頭,有一座氣混雄厚、建築堅固的大城堡,這就是“北門鎖鑰”關城的前哨指揮部——岔道城。那裏彩旗飄蕩,走到那裏,似乎還可以看到一場血戰,聽到輕輕的呼吸聲,空氣似乎也凝重了。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鉅,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爲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爲人類歷史的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爲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篇二:長城(TheGreat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爲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爲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爲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爲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爲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着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爲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爲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爲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爲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爲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篇三: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

“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着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爲主動,因爲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表現在一般人以爲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透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篇四:長城的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爲“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爲“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爲“邊牆”或“邊垣”。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由黃海海濱一路延伸至亞洲內陸沙漠的龐大石造建築物,大約有1800年的歷史。城牆大約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國的陸地上綿延將近1500英里長。萬里長城的建造目的是爲了增加北方蠻族南下劫掠後逃亡的困難度,藉此抑制他們的侵略。當然長城本身相當龐大,但是它的目的並不是要隔絕北方的侵略者,因爲要維護這樣一個防禦型建築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現爲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篇五:美麗的長城

“長城”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爲中國的象徵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長城,是我多年的願望。在這個暑假,我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相約北京採訪大行動”夏令營,藉此機會終於如願以償,也有機會飽賞長城的壯觀奇景。

那是一個碧空如洗的早晨,我們乘坐的汽車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飛馳着。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遠處呈現出起伏的山的輪廊。同學們都伸長脖子,向窗外張望。只見黛色的羣山上,臥着一條灰白色長龍,蜿蜒盤旋。這就是以驚人的長度和雄偉的氣魄聞名於世界的萬里長城!

八達嶺聳立在北京西郊,遠望起伏連綿,近看山嶺陡峭。長城盤旋在山樑上,像騰飛的龍。站在長城上往下看,只見停車場的一輛輛轎車如甲蟲,一個個行人如螞蟻;往上仰望,藍天白雲,烽火臺傲然挺立。登長城看起來容易,走起來氣喘吁吁,好不容易纔走到好漢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滿面。媽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不自滿。”聽了媽媽的鼓勵,我又堅持往上登,終於登上了八達嶺長城高處--烽火臺。爸爸告訴我:這是古代秦朝,爲了防禦匈奴的入侵,勞動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磚石砌成的。以後逐漸連成了萬里長城。我們的心情都很激動,從不同角度,選取不同的景點,拍下了10多個鏡頭。爸爸還給我講了關於長城的故事

萬里長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比起那夢想萬世不滅,築造長城、阿房、兵馬俑的贏政,不管多普通的老百姓不是高明的多嗎?

我將撫摸長場面,看看長城的雄偉壯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劇”,明白長城的思想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那是我一輩子學不完,用不盡的,我還沒到過長城,可長城的真正意義、價值,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樹立在我心中。

篇六:八達嶺長城

中國的長城作爲堅固的軍事防禦功能,已經永遠失去了它的歷史作用,但作爲偉大的建築永遠屹立在中華大地。成爲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徵。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專家學者稱爲“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

今天我們登上了長城,在中國的旅遊界界流行着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各位都是英雄好漢了,女士們就是巾幗英雄。長城橫貫中國的北部,長達6000多公里,合計12000多華里,所以叫“萬里長城”。長城與黃河被稱爲中國北方兩巨龍。北京位於黃河以北,長城以南,俗話說“萬里長城萬里長,遙想當年秦始皇”,其實長城並非起自秦始皇,應該說是起自春秋戰國。

公元前221年,友好往來一舉滅掉了六國,他把中國北部的舊長城連接了起來。形成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這一段歷史時期的長城叫做秦長城。大家聽說過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嗎?說的是孟姜女新婚不久,他的丈夫範杞良就被抓去修長城。一去三年,沒有音信。一天夜裏孟姜女做了一個夢,夢見她的丈夫飢寒交迫,衣不遮體,渾身發抖。喊着說:“我冷啊!我冷啊!”於是孟姜女決定千里尋夫爲他送寒衣。她從江淮一帶(今安徽)來到北方,沿着長城找尋她的丈夫,她四處打聽,一直都沒有下落。到山海關一帶,一個修城的工頭說,範杞良早已經死了。她悲痛欲絕,放聲大哭。哭倒了長城八百里。這個傳說反映了秦始皇強徵民夫,橫徵暴斂的暴政。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又修了一道外長城。而且,把它修到了陰山以北,可憐的匈奴人只有“望隊山而泣”。真可謂“不叫胡馬度陰山”。這一段漢長城可以說是西起新疆境內,東經蒙古,一直到黑龍江流域長達兩萬餘里。這一時期的長城,稱爲漢長城。

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北築長城,從那時起直到明朝末期,先後大修長城十八次,歷時260餘年。公元1500年,也就是弘治十二年,才完成了明長城的規模。它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經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市自治區。全長12700多華里。這一時期的長城叫明長城。就是今天我們各位看到的八達嶺這一段的長城。所以說在歷史上有三次築城高潮。這就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

如果我們把中國曆代的長城全部加起來,它遍佈16個省市自治區,總長度5.4萬公里,合計10.8萬華裏。

居庸關號稱天下雄關,俗話說“長城之險不在居庸關,而在八達嶺”。也就是說“關在居庸,險在八達嶺”。八達嶺這段長城以甕城爲中心,南至七樓,北到十十樓,全長4770米。它是北京山區通向塞外的唯一通道,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前哨陣地,取四通八達之意。由此可以通向延慶、宣化、張家口、大同、永寧、四海的交通匯集點。八達嶺西有岔道城,駐兵780多人。是重要的前哨陣地。建於1531年(嘉靖三十年),而八達嶺建於1505年(弘治18年),這一帶的山叫做軍都山,崇山峻嶺,形勢險要,城關重重,但它終沒有擋住李自成的農民軍,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32萬大軍東度太行山,直取八達嶺破居庸關。逼的明朝皇帝崇禎自縊死在煤山,推翻了明王朝。請大家看長城,在總體構造上是上窄下寬,上窄約5.8米,下寬約6.5米。它分別由四種基本的構造構成的,一,城牆;二,城臺;三,關隘;四,烽火臺。牆內有券門,中間有石梯相連,城牆上可容五馬並走。烽火臺又叫煙墩,用於傳遞軍情。它獨立於長城之外,幾乎每隔一里就有一座。在萬里長城上形成了千里的報警系統。每當有敵兵進犯的時候,烽火臺燃起烽火,傳遞軍情,白天點菸有枯枝柴加狼糞所以又叫狼煙,煙色濃黑衝上藍天這叫烽;夜間點菸,必然看不風,就點火這叫燧。合起來稱爲烽燧。歌曲裏唱的“狼煙遍地”也就是戰爭爆發了。明朝規定來犯敵兵百餘人點一煙,鳴一炮;五百人左右,兩煙兩炮;千餘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各位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嗎?說的是西周的時候,周幽王爲此煩惱,不知如何使她笑起來,這時有位拍馬屁的大臣說,您可以在驪山的烽火臺上燃起烽火,各位諸侯必然聞訊來救,當他們看到沒有敵人,場面必然十分尷尬。果然當週幽王燃起烽火的時候,各路諸侯以爲就師告急,空忙一場,看到各路諸侯狼狽的樣子,褒姒不禁一笑,周幽王大喜,各路諸侯憤然而去。後來,西戎族真的來攻打京師了,周幽王燃起烽火求救,結果各路諸侯按兵不動,其下場是周幽王被殺,而褒姒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標籤:長城 高中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