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_讀《孩子你慢慢來》的感想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書籍簡介: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所著的教育、親子類型的書。2005年08月01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此作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_讀《孩子你慢慢來》的感想作文

-------------------------------------------------------------------------------------------------

  內容簡介:

  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透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龍應臺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驗寫下《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十五年過去,龍應臺不僅成爲華文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筆,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個人事業和母親角色的衝突,而這本書也給無數讀者帶來感動和啓迪。

  在《孩子你慢慢來》出版十五週年之際,三聯書店推出全新簡體版:大開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現數十幅龍應臺私家珍藏照片;特別收錄龍應臺的孩子:少年華飛、青年華安在該書出版十週年時所撰的跋——看華文世界最受矚目的女性,原來她是這樣做媽媽的。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位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傳統的母職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

  作者簡介:

  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爲“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爲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臺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爲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後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自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爲一個罕見的檔案。

  近年來常駐三個地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臺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寫作教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着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龍應臺作品系列:《野火集》(二十年紀念版),《孩子你慢慢來》(十年紀念版),《目送》等。

  下面是《孩子你慢慢來》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你慢慢來》讀書筆記

  一直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們現在,又或者是等到爲人父母,都可以讀一讀。初讀龍應臺的書,便是這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的作品,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有着女權主義意識,鍼砭時弊的。然而這一本,卻是例外,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女子與小人》裏的爲女權抗爭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裏追求民主的評論者,有的,只是講述,或者說是記錄,自己作爲母親,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的經歷。

  文中的龍應臺,是不是初爲人母的欣喜,才決定用這樣細膩溫情的文字,這樣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幾頁,我就醉心於她的文字,才發現,這個以筆爲劍的作家,竟也有萬丈柔情的一面,也許是同許多家長們一樣,一被加上媽媽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證孩子的成長,欣喜地與我們分享。也許,之所以愛上這本書,也是愛上那種關懷孩子的感覺,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是出於自己的疼愛。

  讀到後來,在那些文字裏,也找不到一處刻意修飾的溫情。龍應臺習慣把文中的稱自己爲“媽媽”,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她就像是和讀者一起,看着這兩個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溫柔的媽媽,在這小小的冊子裏,一起經歷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歲月自然不會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也會有孩子的吵鬧調皮,會有自己感覺累的時候。然而,在書中,並沒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沒有太深情的言語,甚至於沒有刻意分享的喜悅,沒有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龍應臺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瑣碎,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媽媽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後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話故事裏殘酷、不符合準則的情節,當孩子偷拿了超市東西的時候,手捧鮮花和孩子一起向老闆道歉,也就是在這些細節中,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們的愛和期盼,希望他們都能成爲“像樹一樣正直的人”。

  龍應臺在書中說,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爲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她始終認爲,孩子是上帝給予母親的天使,所以並不遺憾孩子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的時候,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以致於和朋友交談幾句的時候,還給抽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當朋友問起她遺不遺憾孩子打亂了自己計劃時,她覺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沒什麼遺憾可言了。文中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愛,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權利,耐心盡到自己的義務,也教導他們不能因爲是孩子就能隨意犯錯。她並不刻意要求孩子們去達到什麼目標,但卻關心他們能不能成爲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爲如此,在看到孩子們能夠知錯改正,內心逐漸成長時,我也總是能夠在字裏行間,細節之處,體會到她作爲母親的幸福。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爲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但是,她也注意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過於世俗化的東西,比如比較殘酷的故事情節,她會把《水滸傳》放到高高的書架上,不讓孩子們拿到,講童話故事的時候會警惕一些不適宜的情節。孩子犯了錯,她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武力。慢慢來,因爲龍應臺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他們的童年,期盼他們能夠學會獨立自主,慢慢成長爲“正直的小樹”,而不是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和那些本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孩子世界裏的東西。並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最先衝到終點,慢慢起步,也未嘗不能後來者居上。

  “你在想什麼,媽媽?”釣魚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親。母親嘆了口氣,說:“媽媽不快樂!”伸手去攬那小小的身體。小夥伴卻站直了身子,摸摸媽媽的臉頰,正經地說:“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母親像觸了電似地擡起頭來,不可置信的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安安很快樂呀。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孩子的內心單純,簡單,慢慢來,不也挺好的。

-------------------------------------------------------------------------------------------------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本書,也喜歡這句話。作者龍應臺的文筆是那樣的細膩,全書蘊含了一位偉大的母親愛的氣息,讀着讀着,一股暖流慢慢飄進了我的心房。下面是《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歡迎閱讀!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孩子你慢慢來》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母親的母愛是多麼偉大,多麼美好。這位母親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記錄。她用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長的經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龍應臺一般耐心、細心。

  這個中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整本書寫出了龍應臺對她孩子的關心和愛,從中也看得出小孩的想法和大人的有着天差之別,比如說她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見一條飄着的綵帶就說是龍,媽媽剛要糾正,一陣風吹來,扭來扭曲的綵帶確實像一條龍。還有龍應臺和小孩子講水滸傳,三國演義時,有些情節否定,這哪能講給孩子聽呢!下次乾脆把書偷偷藏在櫃頂上講別的書。還有就是德國的幼兒園雖然是講究玩耍,沒有正式的教孩子什麼固定的知識,但孩子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也學會了認識各種事情。

  龍應臺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是幸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有自己的智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寫在龍應臺的《孩子慢慢來》這本書封面上的句子。媽媽讀給我聽的時候,我深深地被它打動了。央求着媽媽和我一起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並不厚,每一篇文字也不算長。讀完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和文中的小主人公竟是如此相似。我是一個“慢”小孩!不折不扣的“慢”!在大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七歲的我來說,卻需要時間,對於好多事情,我現在只在乎好不好玩,而爸爸媽媽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應該具備的品格和技能。比如早晨他們告訴我要學會統籌安排時間,可是我連統籌是什麼都不明白。只要一睜開眼滿腦子充斥着“快點”!可是他們不知道只有慢下來,我才能將牙齒刷得雪白透亮,只有慢下來我才能將我的小臉蛋洗得乾乾淨淨,還有我很享受慢慢擦香的過程,感覺自己置身於花海之中。我的心情是愉悅的、幸福的。

  我是一個“慢”小孩,可我的思維不慢,只是動作跟不上。媽媽和我讀完這本書,就和我有個約定:讓我慢慢來!

  我和書中的小主人公一樣,都是幸運的孩子!我愛爸爸媽媽,我愛我的家,我愛生活的全部!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孩子,你慢慢來》它在給了我無限感動的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啓發。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孩子,你慢慢來》書中卷首的一段話,正是這段文字吸引我繼續讀完這本書。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爲青蛙的我已忘記自己是怎樣的長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階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態就明顯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講了幾遍還不明白嗎”“怎麼到班裏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把書拿出來”等的話語經常不經過自己大腦就熟練地從口中蹦出,說完後意識不到有什麼不妥卻也沒見起到什麼效果,反而更讓自己心裏添堵。文中的“媽媽”是個聰明、睿智、理性的母親,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一個非常簡便卻又符合兒童身心生長的方法——孩子你慢慢來。這個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也可以較好的運用嗎?

  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們在教育時應提出不同的要求:發展水平高的學生,你有能力快點就快點,而對於水平稍低的學生,你慢點老師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嫁老外的女博士嘮住德國的家常~儘管寫的有知識分子的筆觸,但他終究是家長裏短~如果我們可以從“別人家孩子”學到些什麼的話,那也是別人家媽是不一樣的。

  讓人泛起八卦之心的,是龍先生自揭出身低,但是自爆嫁的好。書中談到遇到的陌生人會認爲她是孩子的保姆~如果說嫁給老外可以算作作爲一個女人上升到什麼境地,而她還是不得不置身於這種深深的反差裏,所有的改變和犧只是暫緩了彈性回縮。對於婚姻和家庭,必須承認有另一種存在,不是長相守而是曾經有。在婚姻裏做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恐怕才能更長久。什麼對自己好,未必個個說得清,但人人都感覺的到。人終究是要坐在寶馬上笑,要利已的。

  至於孩子,母親並不是天生的,孩子也未必感恩,各種激素在生養過程中維繫着這種繁殖所必須的關係。而餘下的,孰淡孰濃還是在於個人的能力與努力。做了父母的天翻地覆,不亞於一次進化,生活上已不必說,三觀都被刷了刷。感謝孩子吧,個人也沒努力,就是受了點苦,就改變了人生,想想一輩子不會有第二件事有這樣的性價比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慢慢來,慢慢來"這短短几字,長,卻可用一輩子去等候,這該是有多大的耐心纔可以耐得住這漫長的時光啊!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更加註重的便是辦事的效率,最講究的便是完成的時速,恨不能與時間爭分奪秒。偶有面對孩子的一些拖拉小毛病,大人更是不停的催促,脫口便是"快點兒快點兒"、"手腳麻利點兒"…卻不曾深思熟慮地去想想孩子是否是遇到了麻煩困擾呢?若不是有困難誰又會故意地浪費時間。可想而知當孩子本身在遇到困擾之時他的內心本就是萬分地緊張與急切了,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便是大人的鼓勵與幫助,若是你不能夠幫助他那麼也請輕輕地告訴他:"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僅僅是這輕輕的一句便可讓孩子自信和安心許多、許多、許多……

  與此同時我想到的是黑幼龍老先生寫過的一篇文章《慢養孩子靜待花開》他在文章中說:“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慢養並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着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養,可以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一切順其自然就好,只要你有耐心等待,終有一日便是鐵樹也會開花。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初次讀這本書已記不得是什麼時間,只記得當時讀挺激動的,一直給安安的媽媽點贊,現在再次捧起這本書,與女兒一起看感覺真的不錯,一邊讀女兒一邊問題不斷,我也耐心的回答他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就好像又回到了女兒0——3歲的那段時間,想想當時自己在教育孩子這塊兒做得挺好的,可是跟安安的媽媽比起來,覺得遠遠不夠。比如簡單的繫鞋帶,很多時候都是代勞的。比如說讓孩子跟着去看婦科檢查,在我這裏也是行不通的。

  再比如讀《水滸傳》……那些事情做媽媽的都經歷過,試問能像安安媽媽處理得那麼得體,有用筆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的能有多少人。寫到這兒,我又想起了感動中國的同桌媽媽陶豔波,一陪就是十六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怎能夠做到!

  孩子你慢慢來,也就是無論學習還是生活中細節,請允許孩子犯錯,並給予足夠的時間來改正。當然,家長也應該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纔會不斷的磨練中,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幹。要達到這一點,媽媽嗎就需要足夠的耐心,也要有冒險精神。

  謝謝寧老師推薦的這本書,順祝家長和孩子們家長及老師們節日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這本書講述了龍應臺女士和她的兩個兒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整本書中,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細節,都是母愛的流露,同時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從古至今,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爲,孩子應該無條件的遵從父母的安排。但是在這本書中,龍應臺女士讓我看到了一種獨特的觀點: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家長與孩子之間總會因觀點不同而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面對這些衝突,很多的家長找不到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在這本書中,龍應臺女士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給了我啓發。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而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寫出了我想對孩子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觀點。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許多與孩子相處的新穎的觀點,讓我受益終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今天,我讀完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頗有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龍應臺和她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趣事  ,故事生動形象,美麗動人。

  書中的孩子給人無限快樂,華安的調皮可愛更是讓人大笑不止,最讓我驚歎的是德國的教育,書中看似含影射沙的顯現德國教育的寬鬆,但這種暗示好像有無所不在,我不太贊成這種教育,但更不贊成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教出的孩子不靈活,不會應用。中國孩子學習時間太長,扼殺了孩子玩耍的天性。而德國呢,相對來說卻十分寬鬆,只學一個上午,作業量卻只用15分鐘即可完成,這樣的教育,卻耽誤了正在讀書時的少年,應適當在添些時間學習,學習時間較之玩耍多些,這樣,既可以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又鍛鍊了學生手腳並用能力,將來對學習一些科目也有所幫助,這樣。,最妙。況且,我們還有在初中高中再適當加些學習時間,時間要呈金字塔狀慢慢累積,不能過度學習或過度玩耍。相對來說,美國教育我更贊成些,因爲它更貼近事實。

  書讀完了,但它生動形象的內容,使我久久難以忘懷,刻在了我腦海的深深處。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無意間,拜讀了華人作家龍應臺的文章——《孩子你慢慢來》,心裏隱隱作痛,感慨頗多,簡單聊表,與大家分享。

  今天,社會好像成了一列太擁擠的地鐵,人人必須趕着往前走,否則你便會掉隊,趕不上來。每天我們都在承受着各方面無盡的壓力。

  爲了讓我們的孩子更一個更穩妥的未來,讓他們的將來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地鐵有一席之地,早早的我們就把孩子趕上了這個趕車的行列,幾乎沒有例外。爲人父母或者爲人師長者,人人都懷着愛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掉隊,於是乎,孩子們變成了集萬千期待於一身的無奈選手。

  孩子上幼兒園,我給孩子報了繪畫班,足球班,希望透過畫畫來提高孩子的思維活躍、美的欣賞。透過足球來提高孩子的團隊合作以及與人交往。暑假給他讀了拼音班,數學班,怕孩子上學跟不上班,打擊孩子自信心,你看,家長都是在爲孩子的未來創造資本,希望他好。但沒有考慮到孩子,繪畫班沒有去幾次,就死活不想去了,拼音班有半個月每天下課回家都哭,早上不起牀,不想去拼音班。

  不僅是我,我周圍的家長們,那個不是本着爲孩子好的想法,演出着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

  看過這本書,是職,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差別,有時令之分。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自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我們應該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母親養育我們,我們無以回報,大作家龍應臺也是一位母親。在這本書裏,讓我們來看看本應該是萬丈豪情的龍應臺,怎樣寫出款款深情的文字吧!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媽媽如何讓一個半歲的孩子慢慢長成一個六歲的孩子,:華安是一個混血兒,長得很漂亮,安安生活在四種語言的世界裏。第一種是中文,只有媽媽纔講中文:第二種是德語,爸爸說德語:第三種是瑞語,他們一家住在英國的瑞士:第四種是英語,爸爸怕孩子糊塗了,英語便成了爸爸和媽媽之間的密語。華安自己認識一樣東西,要記三種答案,比如說自行車,媽媽說自行車,爸爸說fahrrad,幼兒園的蘇珊說veio。

  華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他覺得很幸福。直到有一天,家裏又添了一個小傢伙,華安有夥伴了,然而他的生活卻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媽媽把對華安的愛轉移了一部分給了小弟弟……

  看完這本書,我好奇的問媽媽:”養一個小孩難嗎?“媽媽沒有理我。其實不問也知道,很難。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那是要花費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心血啊!記得有一個故事,當這個人事業有成的時候,年邁清貧的母親從遙遠的鄉下給他送來了特產,然而他卻說出了一句讓人吃驚的話”你是誰呀!我媽早死了。“這麼狠毒的話他都能說出來,是不是很可恨,一個母親,養育了你,把她的所有都給了你,她卻不求兒女的任何回報,只要孩子輕輕的一聲問候,她就會感動的稀里嘩啦的,心滿意足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母愛真的很偉大,我立刻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將來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報答養育我的父母,大家就等着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孩子 你慢慢來》是劉英老師在上學期一次家長會上提到的,剛好在彩虹魚給孩子選書的時候看到了,有兩個版本。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背景是黑色的,十年紀念版。這個版本里的第一張彩頁是我看的第一個版本的封面。一個穿藍衣服孩子在落了一地樹葉的鐵軌旁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長長的路  慢慢的走)。兩個版本內容一樣,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像日記,更像散文。其間夾雜着一些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溫馨——孩子那麼可愛,環境那麼優美。《孩子 你慢慢來》簡簡單單的話包含了千言萬語的愛,充分體現了母親的仁慈包容。

  讀完這本書,不禁被龍應臺內心深處的母愛所打動。書中講述了一位母親照顧兩個兒子的生活點滴,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見到的景物、給孩子選童話書、孩子犯錯後循循善誘的教導等等。我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也走過龍應臺女士走過的路,有着相似的經歷和感受,也不止一次的想爲孩子做些什麼,比如記錄孩子的成長、養育的艱辛、我們共同的快樂等等,在未來的某一天作爲做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他,終因瑣事放棄。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失去耐心而面目猙獰,惡聲惡氣。和龍應臺女士相比,我很愧疚。

  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的是尊重,是你投入的和他做在你眼裏多麼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你在承諾遺忘後用心的道歉;需要的是平等,是你蹲下來與他進行的交流,是犯錯時耐心的糾正;需要的是愛,是不開心時你溫暖的懷抱,是做對事情你鼓勵的目光。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前段時間讀了龍應臺坦率的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後,又讀了令人驚歎的《孩子 你慢慢來》,其中的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每一個字都是那樣的柔軟,美如畫卷。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如縷縷春風輕輕撫摸大地,如絲絲春雨滋潤乾渴的心靈,觸動着作爲一個母親心裏最柔軟的那一個點。

  孩子的快樂成長,也許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母親最大的心願,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宣傳卻打亂了每一個母親的心,是每一個母親的迷失了方向。於是,看看現在一街兩行的各類輔導班,幾乎是座無虛席,家長們總是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忽視了孩子成長的規律,拿着皮鞭不停的抽打着孩子柔弱的身軀和心靈,希望孩子能跑到快些,再快些,千萬別輸!可往往當孩子被摔得滿身傷痕時,家長們仍在抱怨着……

  ”孩子,你慢慢來!“媽媽會用一輩子來守護你!

  生活中的自己也曾不停的鞭打自己的女兒:跑快些,再快些!學習中,每每女兒遇到難題,因爲怕她落後,所以就盡力給她講解,幫助她解決,可幾年後的今天,我才發現,我的幫助不但沒使女兒跑的更快,反而使女兒缺乏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遇到難題就束手無策,如果當初能多對女兒說句:孩子,你慢慢來!媽媽相信你!也許透過她的努力,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我卻沒有教會她方法,而是教給了她依賴……不免有些心痛。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慢慢地去做,哪怕他慢點,再慢點,也千萬別替他去做。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的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爲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你老不放心,什麼事都要插手,就等於告訴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放手才能放心!

  孩子,你慢慢來,媽媽相信你!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文章字裏行間體現了龍應臺作爲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爲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玩“失蹤”變得很麻煩,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媽媽每次都用溫暖的懷抱和愛解決了問題,同時也讓兄弟倆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時欺負弟弟,媽媽要打哥哥,弟弟飛飛卻把整個覆在安安身上,爲哥哥求情。兩人相依爲命的抱成一團,再擡頭時,媽媽已經不見了。我彷彿看見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我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愛,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子和細節中,給了我無數的溫暖和啓迪。媽媽是一位中學教師,但她從不強求我讀書。每當夜幕降臨,我和媽媽都會坐在牀頭,面前擺上幾本兒童讀物。此時,溫暖的燈光撫摸着我和媽媽的臉龐,媽媽溫柔的讀書聲迴盪在耳畔,“今天的故事叫‘老鼠開會’”,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個字讀來都是那麼慢慢的,柔柔的,像音樂一般舒緩人心。而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媽媽,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媽媽則會耐心地透過比喻或遊戲讓我真真切切地體會理解故事的內涵。從一個個短小、有趣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優美的散文,媽媽都一直在我的身旁陪伴着和支援着我。漸漸地,我越來越愛讀書了,閱讀在我的心裏已然成爲了一種受益終生的習慣。

  母親,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向你們致敬。你陪着自己的兒女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隱約間你的青絲已斑白;你送了兒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雙頰已佈滿滄桑。

  世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寶寶只有幾個月大。那時我急需從各種育兒書,成長書中尋找知識、積累信心、增強力量,可是這本受很多人追捧的《孩子,你慢慢來》卻沒有給予我心靈的支撐,我覺得它溫馨但不夠強悍。第二次翻開這本書,我突然比之前更加感動於書中生活的瞬間,也比之前更懂得孩子對於母親的意義,這些看似細微細碎細小的時刻,組成了孩子與母親的整個世界,就像湖水上的粼粼微光,閃閃發亮。對於母親來說,這些就是記憶中最珍貴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

  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溫暖心扉。而與之對比的是,因爲交不起補習費而挨老師鞭子,最終帶着弟妹自殺的王愛蓮。開篇便用這樣的對比與警示引起思考,一個溫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說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說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

  媽媽的世界溫柔又多情,她忍不住與孩子親吻,她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她有自己的事業理想卻心甘情願的放下,面對好友的詢問“你後悔嗎?”,她說:“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她有時也心煩,但是看到亮晶晶的純真眼睛,她的心裏無比柔軟。她思考三歲的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她安慰孩子的失落,她有時也會像很多中國媽媽一樣要求孩子寫字規範,但是面對孩子的憤怒她又坦然接受。媽媽相信孩子的誠實,在意孩子的自尊心,面對偷東西的小孩沒有責罵。這些讓人禁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耐心與信任是多麼重要。

  我們常常在說,教育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好的教育給予孩子信心,壞的教育摧毀孩子的自尊。耐心的等待是大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溫柔的擁抱,而我們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催促孩子,因爲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們嘲笑孩子,因爲他們做的不夠快不夠好;我們嫌孩子笨拙,完全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無形當中,我們替孩子做了很多,而最終我們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做。

  生命很長,成長不易。還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景,外出的六個小時的媽媽回來了,她問:“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做了什麼?”這小孩平靜地回答:“我想事情。”媽媽忍住笑問他:“你想什麼事情?”“嗯——”小男孩莊重地回答:“我想,沒有媽媽,怎麼辦。”看到這裏,心柔軟了,眼睛模糊了,在孩子的童年裏,媽媽就像是天空,籠罩着一切,沒有媽媽該怎麼辦?男孩平常地說出這句話,媽媽們看了卻心中激起千層浪。如果孩子這樣需要你,你是否願意慢慢地陪伴他長大,讓他慢慢地向前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生活中影響我們最深的往往是些平常事。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決定着我們對一些事的看法,影響着我們做出的決定,近而影響着我們世界觀的形成。我們就在這些平常事中慢慢長大,懂得愛與被愛。

  龍應臺的這部生活散文《孩子你慢慢來》講的就是這些平常事,平常事中的母親與我們。

  龍應臺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爲作家的工作性質,反而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重要的幼年時光,能親眼看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

  她以樸實、細膩、簡潔的文字,還原了孩子成長的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和說教。透過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使孩子出衆,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

  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爲愛,她並不遺憾爲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爲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

  讀罷《孩子你慢慢來》,我對自己說:我能不能不當孩子的上帝,而做孩子的朋友?能不能做一做孩子忠實的觀衆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能不能經常給孩子不經思索的熱愛,而不是給予沉重思考後的要求?能不能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讓孩子在興趣中快樂成長?能不能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選擇,尊重孩子的人格,及時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讓孩子在充滿鼓勵的沃土中成長?能不能不要單純讓孩子學外國話,而是讓他學英語的時候,透過閱讀書籍或觀看錄像,觀察美國人和英國人在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異?能不能在家中爲孩子買一個地球儀,只要在電視上看到某個陌生國家,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在地球儀上尋找,直至最後成功“發現”爲止?能不能經常帶孩子去去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讓孩子在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中認識世界?能不能不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而是經常就某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詢相應的資訊和知識?

  我們是應該尊重一下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了,畢竟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們作父母的作老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雖然,打破慣性思維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孩子你慢慢來”希望成爲我們的口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6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原來看到這段話比較有共鳴,得知作者是龍應臺,後經同事介紹特買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仔細閱讀。

  書的封面是一張安安踩在落葉的照片,書中也不時會有安安的照片做插圖,配上龍先生的文字,一個可愛率真又有點調皮的小男孩躍然眼前。我們甚至可以聞到他衣服上因爲踢球而沾染的汗水和泥土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時溫柔似水,有時因孩子的調皮而生氣抓狂的媽媽。

  從媽媽的角度看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一起成長。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許他說“不”,允許不完美。當龍應臺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寫一遍時,安安理直氣壯地回答:“爲什麼?爲什麼我要再多寫一遍,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對啊,孩子有權利說不,有時候,缺憾也是一種美麗!

  後來自己當了媽媽,發現孩子是個神奇的生物,我是那麼愛他,他的手像含笑的花苞,我把他的手端放在我的掌心,然後親吻那肥肥短短的手指,我着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幫他換尿布時,爲他洗澡時,他張開雙手求抱抱時,摟着我的脖子依偎在我懷裏時。但新手媽媽的我也曾因孩子的故意摔玩具不坐嬰兒車晚上不睡覺而抓狂,也曾因孩子生病而着急落淚。但所有都不能改變一個孩子在母親心中的地位。現在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看着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用雙手探索他感興趣的世界,有他可以碰觸的地方,也有他不應該碰觸的地方。當他去觸摸危險時,我從來是溫柔耐心的去教他,但不禁止他的爬、他的嘗試、他的探索。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的那樣幼小缺只有一次。

  作爲老師,我們學生的少年時光也只有一次,他們也是媽媽的寶貝,也需要去在學習中去慢慢探索。當我們的學生犯了錯,特別是屢次犯錯,我們總是那麼生氣,甚至覺得這些學生深惡痛絕。我們應該靜靜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靜靜等待。教四個班,100多個孩子,他們有100多種語言,100多種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並不完美,也會犯錯,也會淘氣,但我學着不急於控制和糾正他們,允許孩子從錯誤中慢慢學習,給他們成長的時間。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而是萬米長跑,無所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儲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就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教育是一項工程,亦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快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己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感,讓自己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的自豪與欣喜。現在我能理解彭維維老師在青年班畢業時談到學生談到孩子時雙眼包含的淚水,一切都時因爲我變成了一個母親老師,我願意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等等我們的可愛的孩子,孩子你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7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

  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

  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

  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爲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作爲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長輩之一,作爲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爲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

  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說,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爲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

  作爲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爲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

  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

  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

  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8

  第一次粗略的讀完《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只記得序言中慘烈的體罰場面,安安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學會了四國語言,以及安安媽媽耐心的陪伴安安成長爲一個小學生,並跟蹤他放學。全都是碎片化的閱讀。

  再次拿起這本書,序言中多次的對比描寫,讓人更深刻的理解了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花店的老婦人讓五歲的小子扎花束,罵他慢,但是小孫子的努力讓作者願意慢慢地等待;而林老師的刻薄讓人發怵,她的嚴厲和體罰,逼得本就家庭困難的王愛蓮帶着三個弟妹跳進了愛河。老師不知道王愛蓮是個多麼窮苦的孩子,連厚衣服和襪子都穿不起,連最起碼的吃穿都成問題,生命都無法保障,何談學習?《弟子規》中說:‘’有餘力,則學文”,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滿足,更無法去學習。在那種嚴酷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充滿了恐懼,根本不會去主動學習,更不會熱愛學習,所以小時候的作者逃學了一個月,這是一個缺乏愛和寬容的學習環境,我們要有花苞心態,像作者一樣,願意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去努力地打好一個蝴蝶結,給他成長的時間和愛的空間。

  書中的安安在愛和寬容中成長。八個月大的安安見到鳥,爸爸教他bird,九個月再次見到大公雞,安安就會自己說英語bird,九個月大,第一次開口說話,還是英文,真是奇蹟。安安開口了,媽媽便開始當導遊,給安安介紹一路的遇見,最後到達幼稚園,這讓我想起了我家大兒子小時候,我也喜歡抱着他走在大街上,不停地和他說話,汽車、太陽……見到什麼就說什麼,可是沒有安安媽媽那麼用心,還加上優美的修飾語,連詩也隨性而讀:"枯藤老樹昏鴉……"

  媽媽用心的教育造就了一個愛讀書的小安安,不足兩歲卻固執地要認識世界上的所有。有他一半高的書,是他探索世界的工具。安安對"龍"的理解也很深刻,不在乎是否真龍,而在乎龍的長度和顏色,安安還會用車來自創龍,"車水馬龍"就這樣順理成章。有了安安,媽媽做的飯是對孩子好的胡蘿蔔和魚肉,一邊做飯,媽媽還要豎起耳朵聽着兒子玩玩具,連哼的歌曲也是小兒歌,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成了媽媽的全世界!

  爲了聽懂小安安的話,幼稚園的老師蘇珊、爸爸、媽媽都在不斷地互相交流、學習,蘇珊學中文,媽媽學德語,爸爸學瑞語。“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安安不僅理解了黑人,還會見到哪國人就說哪國語言,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那在於父母的愛和寬容,見到一種東西,父母會用不同的語言來教安安認識,並且不厭其煩。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安安都會問三遍,並記住三種甚至四種答案。

  爲了讓安安學到世上的美好,媽媽把暴力血腥的《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移到了書架的最高處,而《阿伊達的花》、《小豌豆的故事》、《小錫兵的愛情》、《三隻小豬》成了小安安的最愛,好多書我連聽都沒聽過,卻成了安安比車子還要好的玩具,連上廁所都要堅持帶着書。看來不讀書真的不行,連兩歲的小孩兒都沒法比。

  "野心"一文中,若冰討厭狗,我也討厭狗,我家的老二並不討厭狗,卻對狗的毛過敏。安安爸爸拿故事哄小孩兒真是見效,《七隻烏鴉》讓小安安哭聲一半就煞住。有了孩子,家裏總是一片混亂,媽媽總是無比忙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同作者當年一樣,36歲就成了有皺紋的黃臉婆,失去了好多理想,但同時也是幸福的,無數的忙碌,說不盡的快樂。我的小兒子和安安一樣兩歲左右,兒子也剛好在公交車站指着我的眼睛,說:"有果果,媽媽眼睛有果果。”近一段他也常說這句話,孩子的觀察力見長?兒子睡覺的間隙,我願意再看一遍同我如此有緣的書,學習作者用書中故事教導兒子,耐心寬容地跟蹤兒子放學,而不責備他把15分鐘的回家路程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鐘。一路的探險歷程,讓兒子的好奇心得以保留,雖然他只帶回了一塊十公斤重的廢鐵。

  用愛和書籍滋養孩子,以足夠的耐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靜待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9

  人生就像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有可愛的小花,溫柔的小兔,也有可怕的荊棘,危險的猛虎,我們在路上磕磕絆絆的走着。有的人,走得壯烈,走得華麗;有的人,走得灰暗,走得毫無價值……

  走在路上,回首遙望遠方,只見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在眼前。成年人的路,往往復雜,難以區分現實和虛幻,障礙處處難;孩子的路,是一條開滿誘惑孩子的豬籠草的稚嫩小路,但是,豬籠草會比美麗的花兒少好多。

  一天,我拿起了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我輕輕抹去灰塵,發現這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封面上是一張小男孩在枯葉上走路的圖片。“咦,是不是童話呢?哦,會不會是講教學經驗的啊?是不是一封封信呢?”我帶着滿臉的問號翻開了書本……原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安安和爸爸(德國人)媽媽(中國人)的種種事蹟,還講到了他的弟弟——飛飛的出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因爲他發現,媽媽好像不喜歡他了;他爲了試試新剪刀鋒不鋒利,而去剪弟弟的衣服褲子,搞得弟弟像個小乞丐;安安在聽媽媽講水滸傳時,想到了打劫,便與昂弟跑到街上“打劫”巧克力等等有趣的成長故事。

  書中曾說過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那麼,怎樣讓小天使不受污染地成長呢?記得,書裏有一段寫了安安與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贏了,誓死捍衛似得抱着小卡車,只見安安後退了兩步,媽媽剛要去安慰他一下,可安安卻擺出一副舉槍的姿勢,嘴中發出“砰砰”的聲音,然後滿意地喊了聲:“死了!”媽媽卻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動機是從哪兒來的。安安愛聽故事,媽媽當然就講故事嘍,講到《小紅帽》時,安安便知道了:獵人要用槍打死大灰狼了。從此以後,媽媽講故事之前,都會瞅瞅,裏面是否有暴力沒有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次很萌的經歷。夏天來了,媽媽帶我去買西瓜吃。這時,我看到人們在選西瓜的時候,會用手敲一敲,聽聽聲音,再買。於是乎,我就認爲買東西時都要拍拍它們,媽媽也沒在意。後來,媽媽帶我買鈴鼓,我選了一個紫色的,然後熟練地舉起右手,在上面拍了兩下,(耳朵是湊在上面的)誰知,震耳欲聾的響聲傳來,耳膜被震得生疼,“唉,看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敲一下的啊!嗚嗚……”媽媽和服務員阿姨見了,簡直要抱着肚子笑開花了。

  慢慢來吧,孩子!你慢點來!可是,如今是已經做不到的了。現在的孩子,一個學畫畫,一個學舞蹈,還有一個又學畫畫舞蹈,還學圍棋武術,如何慢慢來呢?!爸爸媽媽們一定說是爲了孩子的未來嘛,多學一點又無妨。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真正喜歡呢?爸爸媽媽,讓我們有一個像安安那樣慢慢來的機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兒,去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0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有一幅非常普通的畫面,母子倆蹲在一起,母親手裏捏着一撮小草,似乎在教小寶寶辨認這小草。

  龍應臺這樣附文:“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是的,爸爸媽媽,難道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導遊嗎?你不覺得世界在有意無意地引導你嗎?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一種新的體驗,一種新的“人生課”,甚至是一種尚未畢業的終身學習課程。

  龍應臺用這樣一句溫暖的話描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恰到好處啊!

  整本書都充滿了這位母親對孩子們的愛和尊重。從睡前故事到幼兒園的選擇,從學校課堂作業到家庭作業,媽媽都有一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細膩的心,並確保她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因爲她認爲,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人間醜事,沒必要從童年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就像蒲公英每年都會開放一樣,但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次啊。

  人類幸福的童年是多麼匆忙和珍貴啊!由於環境的不同,龍應臺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與內地略有不同。她認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該給他們最大的選擇自由。在生第二個孩子期間,她非常照顧第一個孩子的感情,她的孩子們是多麼幸福!

  當我準備生孩子的時候,我懷着對1+1=3的渴望,也懷着對自己未來身份的恐懼和對母親不可避免的分娩的恐懼。矛盾的心理,讓我不知所措。

  每次月經來的時候,我都會因爲沒有懷孕而略感失望,但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還有時間讓我慢慢做好心理準備。然而,這本書充滿了孩子們純真稚嫩的聲音,看這些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希望此刻有一個嬰兒在我手裏,讓我真正體驗做母親的滋味,見證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所以,孩子,我做好準備當你的導遊了,你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1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則用沉默的背影告訴你不要追。

  ——題記

  無論是溫一壺熱酒,還是輕酌的品茗。連老人口中的菸捲的也在闡述一個國人無法避免的話題。對,就是這次徵文的目的——感恩。我們潛意識中都承載了這些,時光依舊的下滴,論述這我們的情愫。此中的感情是要我們去品讀的。

  孩子,你慢慢來。本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部集子的。當中的一些文字不斷地回憶了她的生命。以及她對自己孩子的前所爲有的陌生。這樣的感情似乎在《目送》中有些人沒有讀出來。但還是存在了。這些對她永遠鮮活永遠遺憾因而不會消逝的瞬間。充斥了她的生活。每每說到這裏,一種情感漫上心頭。彷彿我能讀懂這些亙古不變的點滴。世間的變奏旁如無人地奏起,一路上的行人落了淚。

  我的父親一直很孝順。儘管他“百事孝爲先”的理念會被媽媽嘲笑。但他堅持着,一人在自己的路上踽踽獨行。奶奶常說要爲父親留些東西。但他說“我不會要一分。”文字中的情感或有些不真實請相信我的心靈之河。“嘩嘩”的響着很好聽。我爸爸不希望兩位老人將走之時,躺在牀上眼裏流着淚有話說不出。這會很折磨我的爸爸。其中的痛楚我能明白。爸爸的花兒還沒落,長輩的山早已屹立。他們的眼神不會帶有期待,只是祈福着:孩子,你慢慢來。

  曹文軒先生筆下這樣寫道“厄運中的相扶,困難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也是當代孩子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感謝我們的親朋。他們的抉擇或許很艱難,甚至爲我們做出了犧牲。愚鈍的我們感知不了那臉色下或許蒼白,或許純真,或許糾結的心靈……

  人有比鳥飛的更遠的夢想,人有比鳥更華麗的衣飾,人也有比鳥更純熟的思想。卻少了烏鴉反哺時的溫情,墮入慾望的淵藪。他們忘了:終點有這麼個人,拂起面龐的白髮,分明地說道“孩子……你慢……慢……來!”

  他們忘了,你忘了嗎?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2

  一本封面樸素唯美的書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上有一片梧桐樹林,金黃的梧桐樹葉鋪滿了地面,一個看似5歲多的捲髮混血小男孩,他穿着厚厚的藍色大衣和一條大紅色的秋褲,只留下一張充滿稚氣的小臉露在外面。

  小男孩邊踢着樹葉邊一臉認真的慢慢走路,彷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在照片下面寫着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鏡透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位多麼讓人感到親切和藹的母親啊!哦!這個作者叫做龍應臺!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書……

  我用了近半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閱讀完整本書又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龍應臺阿姨一家人——龍阿姨是中國人,而她的丈夫是一個德國人,他們互相用英語交流。而華安從小就會說中文和德語,就像一個小小的翻譯機。

  在安安四歲時候有了飛飛這個小弟弟。這一對兄弟十分可愛:哥哥會因爲認爲媽媽偏愛弟弟而吃醋,把弟弟的衣服剪破;小時候安安和飛飛還沒接觸到生理學,沒有這方面的認識,飛飛會把衛生巾說成尿不溼……

  安安和飛飛童年時,對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事物因而產生的好奇心,經常會鬧出笑話,使讀者不禁笑出聲來。可是也有些片段會讓讀者鼻子一酸,不禁想要流淚……

  看着正過着童年生活的兒童們,他們的天真和好奇會使他們做出許多令人發笑的趣事和醜事,但是隨着現在科技漸漸發達起來,孩子們總是會圍着電腦、手機、PSP……電子玩具,讓現在的孩子不會體會到更多童年的快樂。

  這些電子產品也使現在孩子的心理上比較早熟。而且電子產品對視力不好,過多使用會導致視力下降,嚴重的還會讓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走上歧途。但是,電腦網絡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使孩子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與同學朋友交流更方便……所以電腦網絡也被稱爲“雙刃劍”。我希望以後,中國的孩子能適當的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讓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美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3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陽臺上,望着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臺的文章,表達了細細柔柔的母愛,我反覆地讀,感動不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由心而生,沒有要求回報的愛。這世上還有誰,會傻傻地愛着你,不求回報?確實,只有父母。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武漢的暴走媽媽是現實的母愛。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被發現時,身體已被壓得變形,懷裏的孩子卻在熟睡;爲了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遷。如果在現代,因爲地段問題,那要付多少房款啊!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是深沉的。在一個娛樂節目中,父親被主持人問到,如果地震了怎麼辦。父親答:“快跑……”現場一片唏噓。父親繼續答道:“孩子,快跑,快跑,不要回頭。”現場一片寂靜,隨後雷鳴般的掌聲響起。在最危險的時候,父親還是第一時間想到孩子,我們在父母的眼裏永遠長不大。所以有了父母親的嘮叨,不要嫌煩,那全是愛你。

  記得有天早上,父親瞞着母親和我一起吃泡麪,然後“毀屍滅跡”。看着母親一臉疑惑的樣子,我們在旁哈哈大笑。這是父愛。而當我偷懶厭學時,他會揮起強有力的手打我,那種嚴肅的表情讓我疑惑,這是愛我的父親嗎?多少年後我才明白,父母是永遠愛我們的。在《我這樣長大中》這篇文章裏,龍應臺仔細描寫了孩子過馬路的情形。它讓我明白,哪怕是長大過程中一點點的經歷,父母也會記得,因爲那是父母對我們最珍貴的愛。

  慢慢地,我們長大一點。慢慢地,我們想要出去外面闖闖,不想在父母的保護下。《放手》中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是必要的。但這很難,很難。”父親頭上有了白髮,母親也有點斑白的鬢角,他們嘴裏仍然是十幾年如一日地對我們的擔心和嘮叨。

  我們想要長大,也不得不長大。當我們背起行囊,請不要忘記,身後還有雙親爲我們的擔心。無論你走多遠,在外面受傷了,父母永遠會是你最強大的後盾。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4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早在一年級(上)時,我就看過了一遍。

  我很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媽媽是臺灣人說漢語,爸爸是德國人說德語,爸爸媽媽相互交流用英語。因爲爸爸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現住在瑞士,華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兒園。在不知不覺中,安安從學會聽到學會說,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語言,漢語、德語、瑞士語、英語應用自如。真是太可愛、太搞笑了!

  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充滿耐心的好媽媽。在《序》中,龍應臺寫下了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呀!

  而我可以說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的。早晨還在迷迷糊糊中,就聽到媽媽“快一點起牀,否則要來不及了”的叫聲。我穿好衣服,正想順便看一下桌上的書,媽媽又催我快一點刷牙、洗臉。接着就是催我快一點吃飯,在狼吞虎嚥、食物還未完全到胃的時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點,否則要遲到了”的催促聲中走上了上學的路。一到學校,又是在老師“快一點坐好、快一點交作業、快一點排隊……”的指揮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學了,奶奶來接我,回到家後奶奶的第一句話是“快一點洗手”,第二句“快一點吃點心”,接着是“快一點做作業”。直到晚上,在“快一點洗腳”、“快一點睡覺”的催促聲中,才度過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認爲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歡填鴨式、功利的學習方式,而是喜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龍應臺那樣的教育方式。我做過一個夢,夢中龍應臺一會兒變成我的媽媽,一會兒又是我的老師。

  真的,“慢慢來”有時候並不是壞事。由於氣候的原因,東北大米生長週期長於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飼養40天就可宰殺的速成雞,它的鮮度和營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養一年才食用的土雞。

  “慢慢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慢慢來”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5

  母愛是一屢屢燦爛的陽光,絲絲屢屢照亮我的心房。母愛是一滴滴甘甜的雨露,點點滴滴滋潤着我的心田。母愛是大山裏涌出的一眼溫泉,滴滴點點凝成我理想的珠串。母愛是一顆永不落的星星,指引我前進的路向!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所着。在這本書裏龍應臺是一位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透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僅僅是對傳統母愛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能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弟弟和哥哥》。在小兒子出生時,龍應臺像着了迷似的喜愛自己的小兒子,使大兒子醋意大發。後來,龍應臺發現了近段時間大兒子很不開心。於是,龍應臺試着和大兒子溝通,才瞭解到,原來大兒子是因爲嫉妒媽媽喜歡小弟弟而不再喜歡自己了。

  龍應臺舉出種種事例:小兒子穿的是大兒子的舊衣服、每週五晚上帶大兒子去看戲、每天晚上給大兒子講故事……這才使大兒子開啟了心中的結。無論媽媽有多少個孩子,但是媽媽對每個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無私。

  還記得,有一年春節前夕,媽媽對我說我要學會獨立自主,於是今年就讓我自己回外婆家過春節。聽到這個消息後,我雖然有點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到生活自理,晚上會不會想媽媽想哭,但還是欣然地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於是,我就回自己的房間整理行李了。一切準備就緒,心想:嗯,這回我可以去外婆家放鬆放鬆了,可是媽媽卻只能在家裏無聊的待着。我知道,媽媽肯定也會很想我,捨不得和我分開。我去看看媽媽現在在幹什麼呢?

  我躡手躡腳地來到媽媽的房間,小心翼翼地推開門,我震驚了!從門縫裏看到,媽媽戴着耳機,橫着小曲,正在一針一線地幫我織毛衣,她那專注的神情,自己都沒的回家過年了還顯得如此若無其事,我打心眼地感激、佩服媽媽。這真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復恐遲遲歸”呀!

  媽媽給我織的這件毛衣凝聚着她對我的愛。母愛是最偉大的,因爲她凝聚了情與愛最真摯的結晶。媽媽的愛,如同水滴凝聚成大海,看似平凡,但回想起,卻如此博大。

  讓母愛傳遍世界,讓世界更美好!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6

  首先,看了本書後我意識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跟我們成年人不太一樣。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可以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這樣能避免出現尷尬。其次,小孩子好奇心與生俱來,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你驚奇的問題。

  比如有一天,一個孩子問我:老師,您的名字裏怎麼有草字頭呢?你又不是草?這是讓人啼笑皆非。老師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平等地與學生談話,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我們很多老師雖已認識到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這個方向靠近。

  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能很好地鍛鍊學生的能力。這個出發點很好。事實上,只有學生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老師逼着做的事情讓學生很反感,效率也低下。

  對於一些事情可以讓學生慢慢來。但不可能允許任何事都可以慢慢來。就像學習,尤其到了複習階段,你慢了一步,就與別人有了差距,若你不及時追趕,這個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老師也只能幫助他加快速度追趕別人,而不是對他說不要着急,可以慢慢來。就算老師不急,家長也會十分着急,我們的孩子怎麼那麼慢呀,怎麼辦纔好。這是現在制度下的必然,我們也無力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學習忙碌的學習之外,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給學生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色彩。

  現在一上小學就開始了正規學校式的教學。跟我小時候相比,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重了許多。雖然年年在喊減負減負。我們這裏的學生還算是幸福的,放學後除了完成了適量的家庭作業後,就可以走家穿巷,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或一起去野外瘋狂。

  現在教語文,真爲學生感到辛苦,每天要識記那麼多的新字詞。基礎好的還能跟上,基礎稍差點就會掉隊,這樣的要求下,能讓學生慢慢來嗎。在教拼音時,教學時間只有一個多月,由於學生對拼音的接受程度有快慢,並不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都牢固掌握。我認爲只要牢牢讓學生掌握好拼音,再教會學生字典的使用方法。學生自己就有能力獲取、積累識字。我想學生主動去獲取遠比教師灌輸好許多。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7

  知道龍應臺應該是11、2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那時候真是喜歡書,每天要看幾本書,然後才戀戀不捨的睡去,但是龍應臺的書我從未讀過,12年後,讀她,是因爲我的女兒。一個2歲5個月大的小天使,每天都調皮搗蛋,問題多多的小可愛。在對她的管教問題上,我頗費心思,不停的否定自己,嘗試改變。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叫她在溫言軟語中快樂的成長,可是隨着她年齡的增加,我開始對她的睡覺、拉尿、吃飯、哭鬧喪失耐心。經常會吼叫或者“懲罰”,雖然從未想過去控制她,可是言行上卻不由自主的試圖控制:你要聽話,你該睡覺,你必須吃蔬菜等等……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記憶中的龍應臺有些不一樣的認識,一直以爲她是尖銳苛刻的,原來她還會如此溫柔的一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很歡快,很溫暖,在孩子睡前書的選擇上,媽媽也煞費苦心,孩子是上帝送給女人的禮物,是來自天堂的小天使,她的心純淨無暇,被媽媽小心細緻的呵護着。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順其自然,不需要強求一定要學有所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喜歡他們親近大自然,喜歡孩子把15分鐘的路程走成75分鐘而不去責問,喜歡她的放手,更欣喜她的得到。我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可以給孩子自由,叫她在適當的年齡自己去探索,答案的是否定的,我沒有勇氣,我不夠強大,所以我需要力量,我也要放手,我也要給她那麼多自由的愛。

  我感慨國內外教育的差距、環境的差距、理念的差距,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現狀,只能改變自己,不要因爲她成績平平就苛責她,不要因爲她沒有特長就用別人來比較她,不要因爲她沒有出人頭地覺得顏面無存。我只要告訴她,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愛你,最愛你,我的寶貝,只要你健康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8

  看到這個書名,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我母愛氾濫吧!其實,我們爲什麼不能換種角度去看這本書呢?從孩子的角度去閱讀這本書,或許我們會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當我們放學了,很久很久後沒見人,是父母的內心最着急;當我們犯錯了,是父母內心最掙扎是懲罰還是原諒;當我們誤解父母,是父母最難過。

  這本書中龍應臺用最樸實,簡潔的文字把華安、華飛的生活趣事、有教育意義的事寫出來,這些童年的事與我們好像絲絲相連,彷彿我們也經歷過,而我們經歷時少的是父母的旁白,在這書中,龍應臺把我們缺少的旁白補上了,我們或許能從旁白中懂得父母內心的想法吧!

  “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這句話是華安寫給媽媽龍應臺的信中的一句話,沒錯,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榜樣,他們在孩子面前必須表現最好的一面,因爲他們知道他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可是如果我們從父母的角度想想,因爲我們,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放棄,他們也想一覺睡到自然醒,他們也想瘋狂的玩,他們也有很多大抱負,可是因爲我們,他們選擇了退步,選擇以後在實現,而是把我們放在了生活的中心,一切都會考慮我們的感受在先。其實想想,我們真的欠父母太多了……

  “我的母親也曾經坐在草地上遠遠地看着我爬行?現在,母親的手背上佈滿了老人斑,那隻曾經牽過我、撫過我頭的手。生命的來處與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透過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或許現在再多的道理,再多的理論,再多的勸解,我們都還不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辛苦,而當我們爲人父爲人母時,不用一言一語我們就會完完全全理解。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9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我從這位耐心、內心充滿這愛的母親筆下看到的一段文字,透過這段話,我看到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可愛的健康成長着的孩子。冬日暖陽,這是一本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能寫出這樣溫暖的文字。

  在龍應臺的眼中,慢與愛是教育孩子唯一主題,從孩子出生開始,龍應臺的生活就算圍繞孩子而旋轉,洗澡、餵飯、認識這個世界。在安安八個月的時候,不會說話的安安總是努力地咿咿呀呀與媽媽進行交流,那語言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懂得;在每一次去幼兒園的路上,總會出現很忙碌的兩個人,媽媽擔任起導遊的角色,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對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就指出來,提醒媽媽。

  媽媽每晚都會給安安讀故事,但從來不讀暴力血腥的故事,因爲媽媽認爲“在他往後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必要從兩歲開始就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人的快樂童年是何其短暫,何其珍貴”。

  《孩子,你慢慢來》記錄下了一個母親所經歷的每一絲喜悅和惆悵,現在很多父母親總是會問自己“我們到底要如何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永遠上不完的補習班,寫不完的試卷,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多點耐心,多給點時間,像龍應臺一樣,願從容的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看世界吧,你們也都是從孩子長大的,當年也是否想過,要是我是爸爸媽媽,我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把成年人那一套自以爲是丟地遠遠的吧,用心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一起長大吧,再一次感受童年的快樂與純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0

  龍應臺的書一直是我喜歡的,理由是什麼,沒有……可能是因爲她的筆法,也可能是她的書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難說……

  孩子,你慢慢來,是朋友推薦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壓根就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一樣,週四在噹噹下訂單,週五收到書,或許是因爲“樂學會”,所以我花了3小時不到,就把這本書看完,當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散文或記事文?

  可是,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書中那一幕幕的場景即刻呈現在我眼前,八個月大的華安,和父母一起旅遊,爸爸第一次教華安用英語說bird,華安第一次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車,華安第一次認識龍……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種彷彿似跟你說話的語氣,和一個個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叫華安的中外混血兒的成長記。

  書,其實很薄,內容很簡單,可是,當看到如此簡單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時,我卻感覺到了滿滿的愛,一種無處不在的淡,卻又異常香厚的母愛。時間沒有讓這愛停留,反而使她越來越濃厚。

  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都會感嘆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從像熱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長大,高大到可以爲他的父母遮陽擋雨;從第一次會爬會走,到最後穩健的攙扶着他年邁的父母走路;從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到後來站在臺上流利的用各國語言演講;從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飯,到最後,站在媽媽曾經最愛的廚房裏做飯……曾經的第一次,到後來的無數次,曾經的手把手,到後來他帶着曾經那個年輕的你,走過一段又一段屬於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確需要慢慢來,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成爲那個我們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繫鞋帶,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過那兩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帶子,看着他那個小小的慢慢的動作,還真擔心他會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種成就感,可能要遠遠的超於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們用一種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長,陪伴他所有的慢慢來……當時間一點點慢下來,我們靜靜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長大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