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初中教案(精選21篇)

初中教案

一、教案的內容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着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讚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

二、初中教案(精選21篇)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案(精選2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教案1

一、目標導引: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瞭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掌握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體會文中所表現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預習:

1、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2、作者介紹及題解:

3、正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補充註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

三、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後(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爲“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爲“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着,站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爲“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爲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爲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導撥提煉:

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爲: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六、檢測反饋: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初中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師精講點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主要圍繞着賞析人物形象展開,透過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根據人物描寫的方法展開討論,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教師幫助歸納、總結。教學中主要抓住關鍵詞、句的分析,學生透過朗讀、品味,討論、探究,在文中找到具體的細節描寫,歸結父親的性格特徵。學生具體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而學會運用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熟悉了《臺階》這篇課文的情節,知道了作者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爲我們展現了父親現實的生活畫卷,今天我們就精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是如何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

二、學習透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重點關注人物描寫時能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詞)

(一)教師分析人物描寫

人物的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外貌和心理進行細緻的刻畫,從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爲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2、動作描寫:是透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3、語言描寫:是透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4、心理描寫:是透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關鍵,由表及裏,綜合評價。

(二)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表現父親性格的神態、動作、及語言的細節描寫,並概括父親的性格特徵。

1、教師示範

如:“許多紙屑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是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這一段運用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寫出了父親在衆人仰慕時的不自在,表現他謙卑的性格特徵。

2、讓學生在文中尋找,用圈點批註法分析語段。

以“運用了xxxx的方法,寫出了父親的xxxx(內容),表現出父親是一個xx的人”,爲句式回答。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三、學習透過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1、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

2、教師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標,併爲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建成新屋後的喜悅、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四、教師歸納

透過同學們的討論、交流,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五、嘗試寫作

這節課我們領會了細節描寫的神韻,文章正是透過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讓我們也來嘗試一段描寫。

大家看,小說有這樣一段情節:“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廚房裏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作者寫到這裏,沒有將我和母親展開描寫,留下了一段空白。

請大家發揮想象,給小說補充一段情節,對母親看到父親閃腰時的心理、動作或神態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50字左右。

(學生寫,教師巡視)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

板書設計

《臺階》

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

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初中教案3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教室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

②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爲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後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爲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於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羣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爲己爭鬥。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繮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

服從成爲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鍊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爲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夥伴的平等地位,淪爲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並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爲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標籤:精選 初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