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中秋節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爲“南瓜節”,仫佬族稱爲“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說到手抄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透過手抄報的製作能有效鍛鍊我們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手抄報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1

泉州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寧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親或迎娶新娘。舊時商界對中秋節頗爲重視,至時祭月祀祖,宴請夥計,並由商會牽頭集資請戲班演戲。過去中秋也是商鋪的結賬日,據《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中秋令節,商鋪鹹結賬。”

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几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爲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淨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爲小女孩的遊戲。月亮爲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後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燒斗香

中秋燒斗香寄寓着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當月兔東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瀰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燒斗香的習俗已絕跡了,可能連花甲老人也沒見過,古稀老人也要記性好的方能回憶起來。

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爲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雲:“中秋各鄉祠廟爲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羣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極爲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放船燈

用對剖如鉢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製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於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爲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爲‘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後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鹹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爲“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昇陽泰的傳統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2

廣州中秋節習俗

1、吃團圓飯

老廣州人的中秋從“吃團圓飯”開始。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儘量趕回來,已經分家單過的成年兒子也要和妻兒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時,合坐共吃團圓飯,以示“月光團圓”。所吃菜式除了年節當令的蔬菜、肉類之外,還必有一道“圓蹄”——即是用髮菜、冬菇之類的作料燜燒豬蹄,也是取個團圓的好意頭。

2、樹中秋

舊時的廣州,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籠。到了夜裏,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以此慶賀中秋,羊城人也叫“豎中秋”,又叫“樹中秋”。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會給小孫子送燈籠,還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孫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3、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遊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着成羣結隊遊樂,或提着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着“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爲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遊樂之後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在以廣州爲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中秋節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後,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沒天台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5、炒田螺

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關於中秋食田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爲,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頭

廣東有個傳統習俗: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爲,吃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不僅是因爲芋頭長至中秋時節最爲肥美,更重要的是芋頭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頭總是和一窩小芋頭同生在一處,象徵母子團圓。粵語“芋頭”又與“護頭”諧音,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表示閤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願,再加上中秋節前後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理所當然地成爲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或者是“意頭”夠好,使得柚子成爲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廣東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個傳統。

8、吃菱角

如果家裏有小孩,還要備上菱角。中秋節給小孩吃菱角,寄託大人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殼後切成粒狀煲粥,賞月吃過月餅之後食用,可減少油膩感;用鹽水煮熟後撈起,一邊賞月一邊食用也很有趣。

9、舞葉龍

還須一提的是,過去在廣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帶,中秋節晚上有舞葉龍的習俗。用榕樹枝葉紮成一條三四丈長的青龍,用兩個芋頭作龍眼,再斬兩條樹丫作龍角,由十幾個後生仔舉着它舞,穿大街、過小巷,邊舞邊唱:“龍來到,?錢?無數;籤錢買草繩,今年又太平;籤錢買蠟燭,年年起大屋;籤錢買元寶,明年娶新抱(媳婦)!”兒童挽着彩燈,尾隨後面跟着唱。衆人爭着拜龍,把點着的香燭插在龍葉身上,這條青龍漸漸變成了一條流光溢彩的火龍了。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3

澤州中秋節習俗

澤州是山西省晉城市的古稱,如今晉城市下屬亦設有澤州縣,在這一地區流傳的“澤州中秋習俗”乃是山西省有名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更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地處澤州地區的珏山一帶,自古就是祭月賞月的極佳場所。據介紹,當地人將祭月、拜月稱爲拜“月婆婆”。每逢中秋之夜,當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時,當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月活動。

中秋祭月活動一般由當家主婦主持,主婦在拜月之前,都必須盛裝打扮一番。在許願祝福之時,還必須口唸祝詞,祝詞既要念出口,還得小聲細語,以不讓旁人知道爲宜。

主婦祭祀完畢,全家人依次跪拜,由家庭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之前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還有竈王爺一份,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分完之後,要先給竈王爺吃,然後大家再分吃。

在澤州一帶,中秋節的活動長至三天:農曆八月十三發麪、溫柿子、備果品,八月十四做月餅,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餅,參加廟會活動,晚上祭月、拜月、賞月。

而月餅,是其中的一道重頭戲。據介紹,珏山中秋節所用的月餅有細月餅、粗月餅之分,主要是素食和甜食,而且形狀統一爲圓形。細月餅就是現在常見的超市裏出售的各式提糖月餅,珏山細月餅的製作工藝與其它地方的相差不大,只是表面的花紋和裏邊的餡料更具地方性。

月餅做好後,外孫(女)要帶着去看望姥姥。據當地流傳的說法,這是孃家人對出嫁姑娘的一種思念,透過外孫(女)的行爲來表現一種團圓。頗有趣味的是,按照當地規矩,外孫(女)送去的月餅裏有一個不是圓的,而是咬了一口,當姥姥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餅就會很高興,因爲這代表着自己的女兒很平安。

此外,因爲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所以在中秋之夜前,歸寧(回家省親,多指已婚女子回孃家)的婦女必須返回夫家團圓,因此當地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諺語。

當地民俗學家指出,中秋習俗之所以能在澤州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與澤州歷史上飽受戰亂不無關係。澤州縣地處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門戶,人們經受了太多的戰亂紛爭,渴望和平,嚮往團圓,並把這些情感寄託給了月亮,希望生活可以和它一樣圓圓滿滿。

近年來,當地政府出臺相關檔案,使中秋民俗活動得到更爲有力、有效的保護與傳承。而澤州沿襲數百年的拜月、賞月等活動,特別是與之有關的大量的文獻、史料,爲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古老的習俗也在發生着改變。比如歸寧婦女返夫家的舊規,現在因爲很多是獨生子女,早已不大講究。有些雖然存在,形式卻早已改變。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4

廣東中秋節習俗

一、舞火龍(舞火龍、遊花車、舞醒獅)

活動一般於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於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於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涌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着,村民們笑着、喊着、擁擠着,將節日的氛圍襯得更爲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於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着“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後,遊人們喧囂着、簇擁着、追趕着,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說人物;彩車之後,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雲沖天;最後,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名藝人夾雜於隊伍前後,敲鑼又打鼓;數十名孩童遊戲於隊伍左右,手執紅燈籠。火龍要從晚上八點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時的祠堂處。

二、吮田螺(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如今的農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着,其實,不僅在中秋節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後,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說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燒番塔(番塔“節節高”萬人來觀賞)

中秋晚上,村中老人將水果、月餅整齊碼好,在塔底插滿香。番塔是提前由衆多村民,花費數小時用一塊塊紅磚“生砌”(不加灰砌)而成。由於塔身上小下大呈錐形,因此壘塔時,從下往

上每一層都要向內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於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着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過番塔就會開啟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瞬間衝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的農耕文明發展較早的村居最爲流行。農耕時代遠去,工業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竈仙崗村、西樵鬆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於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爲號。後演變爲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鬆塘村中的池塘名爲月池,據說繞月池遊走一週可以帶來好運。如今,燒番塔是鬆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四、豬籠餅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的中秋傳統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裏面,裝着一隻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5

海南人的中秋節習俗

1、拜會月娘

在海南過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以外,尤以拜月娘,會嫦娥的風俗最爲盛行。每當中秋這天,一家人早早吃過團圓飯後,小孩子們紛紛拿起各式各樣的盆子,爭先恐後的'來到房前屋後的香蕉樹下,透過光影斑駁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現。

在擁有諸多美麗沙灘的三亞,人們每到中秋時節都會到沙灘上用一柱柱香圍成一個個小圈子,並點燃香燭,用月餅、水果等可口的美食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2、搶花燈

花燈,也是中秋節燈籠的一種,不過海南的花燈並不單純是中秋節的一種裝飾物。在許多村鎮,人們在中秋節這天晚上各自拿一盞製作好的花燈,燈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詞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

拿燈的人排成長龍,隊伍中間會有一些村裏的青壯男子敲鑼打鼓。由一個“燈主”領着隊伍沿村遊行,這“送燈”。整個隊伍最後來到村裏的廟堂門前,將燈掛在廟裏廟外。待燈掛好後,“燈主”一聲號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搶自己中意的花燈。

3、月夜笙歌

中秋明月,這或許是青年男女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刻,除了吃團圓月餅,年輕人往往月夜相會,對歌、談情說愛,其中最爲有名的,還是當屬海南儋州的調聲節。海南儋州的中秋節也叫民歌節,每年中和鎮北門江畔都會有幾千甚至幾萬人集中對歌,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和優美的歌聲充斥着整個儋州,場面煞是熱鬧。

儋州中秋民間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賽和“賞月”等項目。對歌比賽不受時間限制,以“唱倒”對方爲止。賽歌活動一般爲下午三點到六點,到了晚上又是一番風情,男女歌手一起對唱情歌,抒發男女之間的永恆愛情。

4、水上浮針

水上浮針是海南瓊北地區在中秋之夜特有的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天一般都要在母親的指導下透過浮針的方式算命,並祈求嫦娥姐姐賜予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據說,這種有趣的算命方式,只有在中秋節這天才是最顯靈的,並且只對女孩子生效。

中秋月夜,吃完月餅,聊完月話,差不多到12點月亮最圓之時,母親們就會端上一碗水,拿上幾根針,帶領女孩子們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針。在水上放上一張薄紙,再把針輕輕搭在紙面,若紙張浸透下沉而針還浮在水面,說明這個女孩心靈手巧,能收到月娘賜予的好運。

5、天燈祈福

在瓊海、文昌等海南東部的是著名的僑鄉地區。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懷念海外親人,人們就會透過放天燈祈福的方式來寄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天燈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紙事先糊出一個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燈籠但其實是一個小型天燈,然後再將這些天燈用繩子垂直連接成一條“火龍”,將其掛於高處。每當月上枝頭,夜空晴朗的時候,村裏的人們將天燈從各個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與星月爭輝。

6、月餅祭祀

說到中秋,當然不得不提到月餅。海南的中秋節,月餅不僅僅是人們的美食,更是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漁民們會在這樣的中秋月圓之夜,自然的點燃香燭,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那些未嫁的姑娘在祭祀拜月的時候,往往還未自己祈禱早日嫁上如意郎君。

在海南,瓊式月餅可謂老海南人的節日最愛,是每年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月餅層次分明,色澤金黃,皮與餡的搭配合理,符合海南人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拿不膩手、吃不甜喉”,餡多爲五仁火腿、椰蓉、蛋黃蓮蓉等。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6

成都人中秋節習俗

成都人在中秋節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孃家去拜節。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爲出名。據載,金堂縣“月光會”始於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綵,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琅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麪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後,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除了吃月餅外,成都人還有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蜜餅等習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滷鴨子。這些鴨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雙流等縣上的鄉場上飼養的土鴨。

過去的鴨子沒有喂飼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經過兩三個月後,小鴨變成三兩斤重的半大鴨,這些鴨子成都人稱爲秋仔鴨。用秋仔鴨滷製的鴨子味道鮮濃,特別好吃。

中秋節,學齡前小孩喜愛牽“兔燈”,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燈、孔明燈。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將孔明燈點燃放飛天空,許下心願。而到新都則是成年人的好去處,三五好友相約,遊桂湖,賞桂花,敘敘舊。

在成都,中秋節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習俗,因此在合江亭一邊賞月一邊放河燈和孔明燈的人特別多。盞盞做成蓮花狀的河燈飄在水面上,一盞燈,就是一個美好的心願。

中秋節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風中觀看月華。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個習俗,那一夜沒有孩子的人家,會跑到瓜棚裏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時沒被瓜主人看見,那就很“靈”,來年說不定真會抱個大胖小子。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7

江蘇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斗香

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習俗,在月亮將出的時候,一些較富裕的家庭就開始在庭院之中佈置斗香。斗香是將很多根細香緊緊地捆紮成一個粗粗的圓柱體,作爲底盤放在地上,再扎一個稻小的圓柱放在底盤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細香扎的圓柱體越細,在兩個圓柱相接的地方會用彩紙圍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紙上往往繪有嫦娥、月宮、桂樹、玉兔等圖案,整體看上去猶如一個色彩絢麗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層,近一人高。明月當空之時,點燃香塔,層層疊疊的火光預示看紅紅火火節節高升,很是壯觀。燒斗香在清代最爲繁盛,但是這種奢侈的燒香方法也只限於富裕的家庭,窮苦人家是擺不起這麼大的排場的。

2、拜月

在江蘇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竈,男不拜月”的習俗,但到了連雲港一帶,男子也參加拜月,但只限行禮,行禮後就不再過問。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薩,所以供品裏是絕對不能搭一點兒葷腥。等月亮東昇的時候就要焚香點燭,奉祀“太陰星主月光菩薩”,開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燒神馬,撤供品。

3、月餅貼片

蘇州人在中秋節的食俗很豐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紅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餅了。蘇式月餅品種繁多,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鹹月餅有鮮肉、火腿、豬油、蝦仁等,甜月餅有白果、豆沙、玫瑰、椒鹽四種,還有薄荷、棗泥、乾菜、金腿、芝麻等等。

蘇式月餅上面都有一張小小的紙片。這背後有個傳說。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張士誠舉義旗,老百姓紛紛響應,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無錫等地,並向蘇州城進發。時值農曆八月中旬,一位聰明的讀書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贈送給親友的每隻月餅上都放一張小紙片,用毛筆書寫“迎張”兩字,其意思是相約迎接張士誠義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蘇州不少家都照這個辦法做,相約響應張士誠起義軍。就這樣,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蘇州中秋節,舊習俗逐漸被簡化爲吃月餅、賞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卻不可替代地成爲蘇州中秋的標誌。所謂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時灑下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詩人沈朝初有詩云:蘇州好,串月有長橋。詩裏的長橋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點,指的是石湖東面越來橋右邊的一座叫行春橋的九環洞橋。爲了看這一年僅此一次的勝景,每到中秋,不僅蘇州人,很多周邊省市的遊客也紛紛來此。

5、殺鴨子

在淮安,人們中秋節也有殺鴨子的習俗,傳說也是人們串聯起來要“殺韃子”。但是演繹的成分更多一些:“後來一羣狡猾的韃子被追得走投無路,就跑到水裏變成鴨子躲起來,大家又一齊跳下河去,把鴨子殺死。”。

鹽城人有吃老鴨湯就餅的習慣,一般是小碎米餅(俗稱米飯餅)、小麥麪餅、芝麻糖餅等。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6、卜陰晴

無錫人還以中秋之夜的晴雨來預卜來年元宵節的陰晴,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來年元宵雨打燈。”又說:“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還有說:“但願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如此種種的諺語表達了一個現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那麼來年元宵之夜也會月朗星稀,自然燈景如華了。

7、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

在節後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的習俗,俗稱“帶閨女女婿來家翻芋頭皮”。有意思的是,在連雲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頭皮、果殼等不能隨便扔,要堆積一處,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鹽城,中秋節前後還有已定親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給準岳父母家送禮的習俗,叫“追節”。禮物中兩隻鴨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鴨子就說明今年還不同意把女兒嫁出去,如果回一隻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兒嫁出去了。

8、燒寶塔燈

燒寶塔燈習俗的來源於唐玄宗對大明寺棲靈塔的喜愛。相傳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揚州,看到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外形獨特、設計巧妙,玄宗甚是喜愛。於是,每逢到了中秋佳節,皇宮裏到處供奉揚州棲靈寶塔燈。

後來,揚州人爲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並把它作爲中秋夜的吉祥物。從此,點寶塔燈敬月便成了揚州城裏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9、走月

蘇州一帶還有中秋走月的習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記載:“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說的是月亮升起之後,穿看盛裝打扮豔麗的婦女們相約結伴或在月下嬉戲玩耍,或互相串門閒話家常,或去鬧市廟會閒逛,這樣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摸秋

摸秋,又稱撈秋,流行於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所謂“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稱的“摸瓜求子”。

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裏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爲“南”諧音“男”,意爲可得男孩;如果採到扁豆,意爲可得女孩,因爲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採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後子女可婚姻美滿。

11、擺“歡喜酒”祭祀

江陰人過中秋節,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從民俗專家那裏,我們瞭解到了許多細節: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擺“歡喜酒”,表示在團圓佳節思念祖先。

擺“歡喜酒”祭祀時,桌上只放一個“九拼盤”,裏面有五樣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數盅,不上飯,不化錫箔。中秋節一天中的重點是晚上,一家人要儘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8

山東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山東中秋節有哪些習俗?據山東人士介紹按照山東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是當地非常重要的節日,在山東中秋節的習俗中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送燒雞和月餅。

臨近中秋,家家都採購好多月餅,用來送老人,我媽媽要回孃家送燒雞和月餅。有時候帶我爸去。未婚的女婿是一定要到岳父母家送禮的,還要比較隆重的禮,屬於山東中秋節的習俗,因爲這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

那裏的月餅,是很大的,表皮不平,俗稱賴皮月餅,用蠟紙包着,油汪汪的。餡裏有花生芝麻,有碎的冰糖,有紅紅綠綠的青紅絲,送老人的燒雞也是自己烤的,自己殺雞,褪毛,煮的時候加大料,一兩個鐘頭。煮完又薰,用紅糖放鍋底,竈下燒火,架一個鐵箅子,放上雞,蓋好鍋蓋,幾分鐘就出鍋了,紅亮亮的,很好吃,是我們當地的特色食品。到了晚上要祭月,在院子裏擺小桌子,擺上蘋果葡萄月餅什麼的,還要擺兔兒爺。兔兒爺是身穿甲冑,兔麪人身的泥塑,很有趣,供奉完就是孩子們的好玩具了。

山東中秋節的習俗除了晚宴,早餐午餐也要改善,蒸餑餑、包子,我會揉麪,燒火,出鍋熱氣騰騰。除了月餅外,晚上都要舉行家宴,菜式很豐富。一家人在院子裏賞月喝酒。此時是秋季,正是收成的時候,從這天起開始吃芋頭、地瓜、花生、蘿蔔和雛雞等,叫做“嚐鮮。

根據山東中秋節的習俗吃完飯,月上中天,分吃供奉的水果和月餅,再吃一點嚐鮮,飽的要命,有種富足的感覺。

而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爲“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爲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9

中秋節的介紹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爲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爲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節日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爲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爲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10

中秋節必吃的食物

1、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石榴因其色彩鮮豔、子多飽滿,常被用作喜慶水果,象徵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團圓和吉祥。因此是中秋過節必備水果之一。

2、葡萄

傳說月圓的晚上坐在葡萄樹底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在說話。如今的高樓大廈讓葡萄架成爲奢侈品,不過水靈靈,甜滋滋的葡萄也是中秋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果。

3、月餅

中秋節的月餅絕對是美食中的主角,五仁月餅、蛋黃蓮蓉月餅、水果月餅、冰激凌月餅,品種繁多。

4、菱角

吃菱角能化解油膩,在不少地方還有小孩吃菱角會聰明伶俐的說法,因此,它是中秋餐桌上非常常見的一道點心。

5、炒田螺

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在廣東、湖南等地,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吃炒田螺的習慣。

6、芋頭

南方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將整個芋頭煮熟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的習俗。而將芋頭剝皮之後與排骨或者鴨子一起煮,又是餐桌一道傳統美味。

7、螃蟹

中秋時節的螃蟹最好吃~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曆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絕對會讓吃貨們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標籤:中秋節 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