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通用40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通用4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通用4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龍應臺的書一直是我喜歡的,理由是什麼,沒有……

可能是因爲她的筆法,也可能是她的書真的很吸引人,或者很難說……

孩子,你慢慢來,是朋友推薦的,在此之前,我好想壓根就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一樣,週四在噹噹下訂單,週五收到書,或許是因爲“樂學會”,所以我花了3小時不到,就把這本書看完,當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散文或記事文?可是,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書中那一幕幕的場景即刻呈現在我眼前,八個月大的華安,和父母一起旅遊,爸爸第一次教華安用英語說bird,華安第一次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車,華安第一次認識龍……

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種彷彿似跟你說話的語氣,和一個個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叫華安的中外混血兒的成長記。書,其實很薄,內容很簡單,可是,當看到如此簡單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時,我卻感覺到了滿滿的愛,一種無處不在的淡,卻又異常香厚的母愛。時間沒有讓這愛停留,反而使她越來越濃厚。我想凡是有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都會感嘆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從像熱水瓶大小的它,慢慢的長大,高大到可以爲他的父母遮陽擋雨;從第一次會爬會走,到最後穩健的攙扶着他年邁的父母走路;從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到後來站在臺上流利的用各國語言演講;從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飯,到最後,站在媽媽曾經最愛的廚房裏做飯……

曾經的第一次,到後來的無數次,曾經的手把手,到後來他帶着曾經那個年輕的你,走過一段又一段屬於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確需要慢慢來,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成爲那個我們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着他第一次慢慢的繫鞋帶,小小的手指慢慢的穿過那兩根比他的小手粗不了多少的帶子,看着他那個小小的慢慢的動作,還真擔心他會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種成就感,可能要遠遠的超於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們用一種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長,陪伴他所有的慢慢來……

當時間一點點慢下來,我們靜靜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長大的那刻……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作者龍應臺,這本書裏作者以散文形式描述一個母親與三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是對愛的昇華和生命本質的表達。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觸: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是培養孩子的起跑線,與其把財富留給孩子,不如把孩子直接打造成財富。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現在孩子的教育是我們大人還都沒有成長,知識不等同於智慧,無法同頻就無法溝通。學習教育,任何時候都不算晚,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只有耐心和堅持。我們靜待花開,如果不開花那便是參天大樹。人生別回頭,也別猶豫,太急沒有故事,太緩沒有人生。人生最好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智慧與清醒。人生最奢侈的擁有是一顆不老的童心,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喜歡的工作,一個安穩的睡眠,還有一切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配擁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裏哪裏都是幸福。你終將明白,孩子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歡樂不是成績,而是陪伴。不是你上輩子造了什麼孽,纔會輔導他學習,而是你們修了幾輩子的緣,纔會有今生的相遇。

珍惜吧,趁他翅膀還沒硬,還躲在我們懷抱,趁他還沒有長大,你還沒有老。趁他現在還跟我們在一起。說到底都別再羨慕別人家有什麼樣的兒子或女兒,不必太過強求,有心教育、陪伴成長,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共勉!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孩子你慢慢來》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母親的母愛是多麼偉大,多麼完美。這位母親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記錄。她用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完美,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長的經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龍應臺一般耐心、細心。

這個中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整本書寫出了龍應臺對她孩子的關心和愛,從中也看得出小孩的想法和大人的有着天差之別,比如說她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見一條飄着的綵帶就說是龍,媽媽剛要糾正,一陣風吹來,扭來扭曲的綵帶確實像一條龍。還有龍應臺和小孩子講水滸傳,三國演義時,有些情節否定,這哪能講給孩子聽呢!下次乾脆把書偷偷藏在櫃頂上講別的書。還有就是德國的幼兒園雖然是講究玩耍,沒有正式的教孩子什麼固定的知識,但孩子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也學會了認識各種事情。

龍應臺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是幸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有自我的智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則用沉默的背影告訴你不要追。

——題記

無論是溫一壺熱酒,還是輕酌的品茗。連老人口中的菸捲的也在闡述一個國人無法避免的話題。對,就是這次徵文的目的——感恩。我們潛意識中都承載了這些,時光依舊的下滴,論述這我們的情愫。此中的感情是要我們去品讀的。

孩子,你慢慢來。本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部集子的。當中的一些文字不斷地回憶了她的生命。以及她對自己孩子的前所爲有的陌生。這樣的感情似乎在《目送》中有些人沒有讀出來。但還是存在了。這些對她永遠鮮活永遠遺憾因而不會消逝的瞬間。充斥了她的生活。每每說到這裏,一種情感漫上心頭。彷彿我能讀懂這些亙古不變的點滴。世間的變奏旁如無人地奏起,一路上的行人落了淚。

我的父親一直很孝順。儘管他"百事孝爲先"的理念會被媽媽嘲笑。但他堅持着,一人在自己的路上踽踽獨行。奶奶常說要爲父親留些東西。但他說"我不會要一分。"文字中的情感或有些不真實請相信我的心靈之河。"嘩嘩"的響着很好聽。我爸爸不希望兩位老人將走之時,躺在牀上眼裏流着淚有話說不出。這會很折磨我的爸爸。其中的痛楚我能明白。爸爸的花兒還沒落,長輩的山早已屹立。他們的眼神不會帶有期待,只是祈福着:孩子,你慢慢來。

曹文軒先生筆下這樣寫道"厄運中的相扶,困難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也是當代孩子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感謝我們的親朋。他們的抉擇或許很艱難,甚至爲我們做出了犧牲。愚鈍的我們感知不了那臉色下或許蒼白,或許純真,或許糾結的心靈……

人有比鳥飛的更遠的夢想,人有比鳥更華麗的衣飾,人也有比鳥更純熟的思想。卻少了烏鴉反哺時的溫情,墮入慾望的淵藪。他們忘了:終點有這麼個人,拂起面龐的白髮,分明地說道"孩子……你慢……慢……來!"

他們忘了,你忘了嗎?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暑假裏我讀了《孩子你慢慢來》,很多次被書中的孩子逗笑過,被書中的媽媽教育過,更是一次次被真實的感動過,媽媽和孩子溫柔的親密相處,像是一位長輩,像是一位朋友,更像是一位摯友,不禁讓我想起漫漫人生長路,誰來指引我呢?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位臺灣媽媽在兒子的故鄉,自己的異鄉陪伴孩子,撫育孩子,溫柔地譜寫着一個又一個平凡的生活故事,歌頌着偉大的母愛。

媽媽的愛,像一條條涓涓的小溪,流過孩子的心田。生活上,媽媽爲孩子的起居飲食而勞累,學習上,媽媽爲孩子的進步而操心,教育上,媽媽爲孩子的成長而堅持。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都要等待媽媽來開啟,來閱讀,來理解……書中的孩子時而頑皮,時而淘氣,惹得媽媽無可奈何,正如我自己,有時叛逆的與媽媽作對,打冷戰……當我不願意寫作業,媽媽催促我,我卻嫌她嘮叨,當我在上網遊戲的時候,媽媽讓我停止,我卻不顧一屑,無動於衷。雖然媽媽很生氣,偶爾不像書中的媽媽那樣溫柔,卻也會以理服人的勸導我,說服我……看來做個媽媽比做自己還要難,不但要溫柔還要有智慧地引導孩子。

當我讀到街頭賣花的老婦女,因爲自己的小孫女打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當街大聲責罵孩子了,我爲小孫女委屈,她被自己的奶奶剝奪了尊嚴,同時,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那時候的孩子沒有尊嚴,沒有地位,因爲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而被老師嘲笑,被老師叼難,學生因爲成績差,而要掛着“我是大懶蟲”的牌子游走,他們被老師污辱,喪失了人格,實在太可悲。比起現在,我們的老師更像一位溫柔的母親,教我們知識,尊重我們,帶我們走進森林童話,慢慢跨越祖國壯麗山河的真正來源。

“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罵”像文中的媽媽一樣寬容,等上一輩子的時間,去等孩子打完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蝴蝶結”。啊!原來是隻有媽媽纔會用上一輩子的時間來指引我的漫漫人生長路。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第一眼見到《孩子你慢慢來》時,就買下了這本書。毫不猶豫的原因是,我曾見到教師的桌子上放着這本書,我很好奇,是什麼故事讓教師都會去看一看。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是“母愛”和“親情”。

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我並不熟知,但看了這本書後,我能夠很肯定,這是僅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書,記載了龍應臺的兩個兒子華安以及華飛成長時的一切、全部,雖然並沒有一絲一毫都寫出來,可是散文中的情感卻足以表達了一切。

華安比華飛大四歲,他們互相笑稱對方“葛格”和“底笛”,這讓我呢感受到了他們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誼,從一開始的華安對華飛的“敵對”,到之後兩兄弟的打打鬧鬧,之中有一條無形但聖潔的紐帶拴住了他們之間的血緣。有時不經意的打鬧,完全漏出一種異常的氣息。

還有他們的母親——龍應臺。龍應臺在這本書裏扮起了嚴母、慈母的形象。她對兒子的期望很高,對德國的教育方式大驚小怪,在一方面比較嚴格,在另一方面又是另一回事了。我真期望全天下的母親都能像她一樣,牽着孩子慢慢來,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

雖然華安和華飛一開始並不友好,但隨着時光飛瀉卻像蜜糖一樣甜蜜、黏黏的。我和姐姐也是如此哦。一次我去姐姐家玩,不知怎樣的,姐姐對我開始冷淡起來,我一時氣憤也不去理她,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們又和好如初了,又相互依靠在一齊玩耍了。其實啊,親情就是這麼容易呢!

讀完這本書,我想說:珍惜眼前的時光和愛!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我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文章字裏行間體現了龍應臺作爲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爲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玩“失蹤”變得很麻煩,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媽媽每次都用溫暖的懷抱和愛解決了問題,同時也讓兄弟倆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時欺負弟弟,媽媽要打哥哥,弟弟飛飛卻把整個覆在安安身上,爲哥哥求情。兩人相依爲命的抱成一團,再擡頭時,媽媽已經不見了。我彷彿看見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刻,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我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把自我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愛,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子和細節中,給了我無數的溫暖和啓迪。媽媽是一位中學教師,但她從不強求我讀書。每當夜幕降臨,我和媽媽都會坐在牀頭,面前擺上幾本兒童讀物。此時,溫暖的燈光撫摸着我和媽媽的臉龐,媽媽溫柔的讀書聲迴盪在耳畔,“這天的故事叫‘老鼠開會’”,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個字讀來都是那麼慢慢的,柔柔的,像音樂一般舒緩人心。而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媽媽,提出自我心中的疑問,媽媽則會耐心地透過比喻或遊戲讓我真真切切地體會明白故事的內涵。從一個個短小、搞笑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優美的散文,媽媽都一向在我的身旁陪伴着和支援着我。漸漸地,我越來越愛讀書了,閱讀在我的心裏已然成爲了一種受益終生的習慣。

母親,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向你們致敬。你陪着自我的兒女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隱約間你的青絲已斑白;你送了兒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雙頰已佈滿滄桑。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孩子,你慢慢來,不要爲生活中的一些障礙而煩惱;孩子你慢慢來,不要在人生道路上過快地奔跑,小心別跌跤。作家媽媽龍應臺爲自己的倆個兒子寫下了散文集《孩子,你慢慢來》,字裏行間透露着一種無微不至、濃濃的母愛。

大兒子安安,任性而聰明,能充分地“活學活用”,讀了水滸就去“打劫”巧克力,聽了童話就學獵人“射殺”小夥伴。但是當弟弟出生後,安安就變得不再聽話,讓媽媽爲此傷透了腦筋。到最後,安安還是接受了弟弟。二兒子飛飛,熱愛神氣的巴士,其活躍、直爽的性格逗人發笑,因爲生了他的金髮小“女友”的氣,而黏着媽媽,結果語出驚人,令人噴飯。家有活寶,而且是兩個壞壞的小活寶,難以讓人忘懷。可愛的中德混血小兄弟,就是媽媽寫作靈感的源頭。

孩子,你慢慢來,當心路上的磕磕絆絆;孩子,你慢慢來,請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愛。《孩子,你慢慢來》一書裏的故事,充滿了樂趣和歡笑,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書中蘊藏的道理。

孩子,不用急,長長的人生路,你只有慢慢來,才能獲得更多的人生真諦。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作爲小學教師的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因爲文字可以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因爲文字可以讓我和孩子共同進步,因爲文字可以引導我和孩子走出陰霾,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育兒方法,一直讓我沿用至今。身爲語文教師的我,更需要加強修煉內功提高自己。故我常常和孩子們徜徉於書海,用文字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用大教育觀來培養教育我的孩子。

寒假裏拜讀了龍應臺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讀着讀着,一位溫婉的江南女子,浮現在我眼前,作家以往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文字卻令人驚歎,因爲這本書裏作者的角色是一位母親,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親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而我也在這文字中尋找做個好媽媽的身影,希望文字可以浸潤我的心靈,讓我和Nemo共同成長,讓我心平氣和的陪伴着Nemo一天天長大。

還記得書的封面,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貌似在落葉中尋找自己的寶貝。讓我不禁想起我的Nemo在上山的小路上探險,撿樹葉、抓小蟲子……尋找他眼中的大自然。

作爲一個六歲孩子的母親來說,文中有段話深深地觸動着我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每讀到這裏心中就有一些情愫在盪漾——體會着做Nemo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曾經做孩子的童真和快樂、回憶和Nemo一起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我很難說出到底因爲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一直以來我希望用行走陪伴Nemo成長,帶他去我們想去的地方,讓他用他的小眼睛去看世界,用小耳朵聆聽美好的旋律,用身體去感受行走中的美好,快樂,甚至挫折痛苦,然後我和他的爸爸陪着他成長,希望Nemo會在自己擁有的經歷中,成長。成爲一個擁有獨立人格,敢作敢當敢勇敢大Nemo。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滋潤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作爲一名教師和Nemo的媽媽,我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着,薰陶着我的學生我的孩子,讓他們慢慢的成長,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請相信孩子帶給我們的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請你慢慢來……作爲教師的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我慢慢來……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裏也愛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關的報刊書籍,來充實我的專業成長。最近,在空閒時光裏我品讀了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每看到書中描寫對待孩子以溫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溫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是讓我們慢一點,再慢一點用心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長中也出現過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但又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優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煩,並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卻忘記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強人,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龍應臺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紀伯倫有段經典的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書中寫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網絡上有句話是說,教育孩子就好比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願我們都溫柔如初,面對幼兒園的孩子,面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與溫柔,讓孩子慢慢長大,感受成長的欣喜和溫暖,別讓孩子成爲一隻流淚的蝸牛。這些話,願與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一起溫柔向前!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我動手給花束繫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願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敘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着自我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裏。由那悽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歡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齊,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爲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我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應對着這麼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明白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一樣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一樣。我們教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值得每個人都去看一下,十分的精彩和趣味。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讀了龍應臺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浮此刻我眼前的,是一個細膩如水的女子。這本《孩子你慢慢來》,語言帶有異域特點,短句較多,段落簡潔,讀來別有一番感受。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孩子睜大一雙純淨的眼睛,小臉朝上,母親面帶微笑看着遠處。背景是純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潔淨。書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間夾雜一些彩頁,很是浪漫。如第一個彩頁就是一道長長的鐵軌中的一段,鋪了一地金黃,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文字說明是“長長的路,慢慢地(書中是‘的’)走”。畫面上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的長路,僅有腳下這一片小小的空間,似乎在告訴我們:不要注視那麼遠,我們不需要拼命趕路,只須看着腳下的一點路。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我動手給花束繫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願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敘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着自我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裏。由那悽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能不理解這樣的一個事實:也許一輩子都追不上別人。那該怎樣辦呢?別急,我們還是要等等自我的靈魂。我們不能爲了去追趕別人,就不顧腳的疼痛,就不顧自我心的勞累。

作者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狹義地把孩子看作自我生命的延續,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我一樣的、來這個世界上看看的一個人,只是時間先後不一樣而已。她寫道:“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撼動了我!她把母子間的關係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親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樸,孩子的真實,孩子沒有被污染的心靈,使得他們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純淨。在她的眼裏,孩子是我們成人的教師。我們走在歲月的路上,遺忘了許多完美的風景,忽略了許多完美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顆純真的心,用一雙稚嫩的手,幫我們一一拾回。這樣,我們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回到童真。

在向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做母親的龍應臺發現了許多自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事情:在母親的眼裏,“龍”就是古人視作圖騰的那個四不像的東西,那個很神聖卻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而在孩子的眼裏,一條綵帶,許多玩具汽車排列起來,也是龍。在做母親以前,她喜歡的歌曲可能是憂傷的,比如“滴不盡相思血淚……”而有了孩子以後,她卻會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這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許是被孩子帶動了,也許是被孩子喚醒了。

母親總是期望爲孩子遮擋住那些利劍、陰雲、污穢之類的東西。《白雪公主》、《小紅帽》的故事,想必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了吧?可是我們中間有多少個母親研究過它們的負面因子?如裝扮成老婦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繼而想用毒藥去藥死白雪公主。可是龍應臺研究到了。爲了給孩子營造一個純淨的世界,她把書藏到書櫃中,藏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因爲愛孩子,所以她不想讓孩子讀《水滸》,因爲怕那些綠林好漢的性格影響到孩子們,怕這樣的書破壞了自我的生活教育。難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親!

因爲做母親,所以失去了青春時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因爲做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一邊悉心照顧小的孩子,一邊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發現:那做過父母的,並且養育過兩個孩子以上的,來看嬰兒時,不會忘記多帶一份給老大的禮,那不曾做過父母或僅有獨生兒女的,只帶來一份禮。她明白,該怎樣幫忙那個大的孩子擺脫掉心裏暫時的陰影。也許在她的心裏,自我只是那個最先來到世間的,而大孩子是來得稍微早點的,小孩子是來得最晚的,大家同樣需要愛,而孩子就是上帝送給那個做母親的女人的最好禮物。

這本書的字數不多,我用了兩天的業餘時間,就翻閱了兩遍。可是書中所蘊含的愛的氣息,彷彿在這炎炎夏日裏吹來的春天的氣息,就那樣慢慢飄到我的心房,我的心界也好像變得靜謐完美,不再那樣焦慮功利。我不再要求自我的孩子像別人那樣奔跑,我不再強求自我的學生非得優秀,不再強求自我的學生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我在等待着他們。我想對他們說:孩子,你慢慢來到這個世界上,你要慢慢地走。所有真正愛你的人,都會耐心等你!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寒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着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完美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我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我“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能夠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我的情緒,但在應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我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認爲他樣樣都不應當落後,我們期望他有出乎意料的提高,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我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期望他強大,期望他優秀,期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纔是自我生命的主人,一切提高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能夠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着自我漸已長大的兒子,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教師的主角!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學習上不優秀的兒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陽光,他自信,他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我的想法,他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堅持自我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爲什麼僅僅因爲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我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只想對兒子說,人生的路很長,你完美的人生剛剛開啓,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齊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看完《孩子你慢慢來》是一個內心糾結的過程。一邊,我迫不及待想明白更多的安安的成長趣事;一邊,我又擔心太快把它看完了,怕那美麗就如曇花一現。之後真的就看完了,平平淡淡地過渡到最終,毫無察覺。因爲,這並不是故事的最終,安安還在繼續着他的生活。所以小說的結束也就不需要一個形式上的結局。而我也不再懼怕美麗就這樣被畫上句點,因爲我明白,更多的好作品在等着我。我想要在大學還剩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看更多自我喜歡的作品。畢竟畢業後,無論是直接工作還是繼續學習都好,我可能都不再有這樣好的機會和心境來品味這些簡單樸實的文字。

或許那時,我會整天埋在學生的作業裏忙着批改;又或許,我會沒日沒夜地忙於蒐集各種數據資訊,然後廢寢忘食地寫學術論文和分析報告。這樣的心境有點趁年輕趕緊遊戲人生的感覺,可是誰也沒法說這有什麼不好。我明白,沒有哪個應聘者會把自我看過幾部童話、幾部親情故事寫進工作簡歷,也沒有哪位學者會把童話裏的故事當作論證的例子來支援自我的一套理論,這樣看起來,即使是莎士比亞的劇作也是無用的。可是,什麼纔是有用的呢?很多時候很多人連自我想要的是什麼都不明白,這樣誰又能看清真諦在世界哪個角落呢?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爲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龍應臺老師的名字早有聽說,卻遲遲未看她的書,記得同事和我聊起過,她告訴我,龍應臺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親,看龍應臺老師的書,會很有收穫。但沒有看過,我沒有感覺,直到這個暑假,我從手機上下載了龍應臺老師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來》電子版書,由於手機不離手,讀起來方便,於是讓我以電子書的方式與龍應臺的文字相遇。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位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透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這本書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我認爲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這本書以《蝴蝶結》作爲序,描述了她看着一位五歲的孩子爲自己包紮一束花,因爲花枝太多,而孩子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人又偏偏想打一個蝴蝶結,反反覆覆打不起來,阿婆的着急,我的耐心等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坐在石階上,耐心等候孩子扎蝴蝶結的母親的畫面,這是一個多麼有耐心的母親,無論外界如何紛亂,我只願做一個願意等孩子慢慢來的媽媽,是多麼的恬靜,溫暖。

就是這樣一個女人,當她成爲了一位母親,當她感受溫柔的小生命時,當她陪伴這個小生命慢慢長大時,她深深體會到了作爲母親的幸福;從孩子認識“啵”(鳥)開始,媽媽就逐步帶着他認識了宇宙,認識生活的世界。世界之大,許多事情孩子都在探索,從牙牙學語中到“龍”帶給孩子的想象,從認識黑人到認識自己的身體等等,媽媽都陪在身邊,一同感受着孩子的點滴成長,感受着作爲母親陪伴孩子成長的幸福。

作爲母親,她是用心的,在給孩子讀故事書時,不想讓孩子接觸血腥的場面,不想讓這些文字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爲此把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書束之高閣;作爲母親,她是精心的,爲孩子選幼稚園,不想讓一些不好的教育影響孩子的個性成長,跑遍了臺灣的很多幼兒園;作爲母親,她是有耐心的,當孩子犯錯誤時,她會耐心聽孩子講,與孩子一起分析利害關係,並給孩子適當的懲戒,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故事:原野上有一羣乳牛,成天悠閒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於它們,一直到有一天,一隻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線那是界線,線上充了電,小牛觸了電,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告訴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線的,有些線是不能觸碰的道理。

整本書,透露出一位母親的萬般柔情,讓我們感受到了作爲一位母親的責任,作爲一位母親的萬般之愛,作爲一位母親陪伴孩子成長中體會到的點點滴滴幸福。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世界是浮躁的,我們只有靜下心來,靜待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一同感受成長中的快樂,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6

前些日子,朋友給我推薦了龍應臺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我在書店沒有找到,於是在網上看了這本書。龍應臺是臺灣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等一些較有影響力。讀完《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感觸頗多。

書中以第三人稱來敘事,彷彿作者也在和讀者一起來打量這對母子的生活常態,你看不到一個母親面對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細碎。華安在玩耍在淘氣中認識這個世界……媽媽在做家務在趕稿子在給孩子唸書在生氣……那些文字最樸實、最細膩、也最簡潔地還原了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說教,只是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出衆,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它們渺小、無謂,它們太習以爲常,太容易被遺忘,可它們就這麼漂漂亮亮地給留了下來,寫了下來,一篇篇,一幕幕,長長短短,晶瑩剔透,甚至不要求情節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緒傳達出來,就行了。

作爲一位母親,一位老師,“孩子你慢慢來”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這個孩子去和那個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們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們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們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強大,希望他們優秀,希望他們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們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着班上的孩子,我越來越覺得做老師不只是一份職業更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母親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着班上學習上不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們陽光,他們自信,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們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們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爲什麼僅僅因爲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般的老師!只想對學生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啓,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再想想自己的孩子。我們已經習慣快節奏的當今現代生活,我們常常要孩子,快點、快點!從孩子一睜眼:快點起來,上學要遲到了。吃飯快點。媽媽要洗碗了……什麼都是快點,快點,孩子跟不上節奏,於是責罵聲便接連不斷,孩子就在這樣的情景下長大。古人云:欲速則不達。殊不知這快點兩個字,沒有考慮到孩子成長的規律。現在感覺有拔苗助長之嫌。感謝龍應臺,讓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人生態度。 我要說:孩子,你慢慢來吧。其實也應該對自己說:別急,慢慢來。什麼事情想清楚再做。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同樣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看完書覺得龍應臺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爲作家的工作性質,反而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能陪伴孩子如此重要的幼年時光,能親眼看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對於我們這樣的上班族母親而言,因爲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帶孩子,週一到週五要上班,週六到週日要忙着帶孩子的忙碌生活,讓大多數的我們矇住了眼睛,總是隻記得低頭走路,不會擡頭看路了。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錯過孩子無可複製的每一個瞬間。

所以,還是放下自己身上無形的壓力吧,不要奢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全能的媽媽。做一個孩子忠實的觀衆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時刻牽頭引領,只能望向他蹣跚的背影而已。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7

很喜歡讀龍應臺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接地氣,讓人可以感覺到真實的人生,文字淺顯易懂卻飽含生命的氣息。作爲一個作家,她有着淵博的學識,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對待生命的態度讓我敬重不易,尤其是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她從一個普通媽媽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文字細膩而深情,從文章的封面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簡單的文字中傳遞的是一個母親的簡單的內心獨白,對孩子的成長的點滴都有獨到的感觸。文字帶入感很強,邊讀着這樣的文字,感覺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孩子就像是一個小小的七彩萬花筒,每天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但是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我們每天疲於生存線,來自各種各樣的壓力,讓我們一直像陀螺一樣的轉啊轉啊,很難有時間真正停下來,完完全全的陪陪孩子,用心的去聆聽他們,參與他們的成長。

本書中有很多關於親子方面的溝通及家庭關係的想法,例如初爲人母的欣喜和彷徨,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如何平衡,有了二寶後,如何幫助大寶的度過愛被分割......很多人不明白爲什麼要生孩子呢?其實這個問題也被人問到過,爲什麼要有孩子呢?老一輩的人會說爲了傳宗接代啊,爲了養老......現代人文藝一點的說法可能是:爲了讓我的生命過程更完整啊!仔細想想,這些想法其實是極端自私的,憑什麼要拿別人的人生來完整你的人生呢?曾聽過一種說法,一個小孩子的降生,不僅僅是一個小生命的到來,其實是在重新塑造一種人生,一個嶄新的人生,像白紙一樣,隨意渲染。最常聽的話是,我千辛萬苦生了你,你一定要對的起我,長大了要報答我......

孩子需要感激你的不是你給了他血肉之軀,這是你的選擇,他無需爲你的選擇買單。後天你如何去塑造他的靈魂更重要,他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靈魂,倘若去仔細觀察生命的歷程,你會驚詫於一切好像是計劃好的,每天每時每刻他都在努力的成長,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每一個生命的階段好像是按照劇本演繹出來,看似相似的過程,每個生命的性格特點又千差萬別......如何尊重生命的差異,也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龍應臺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耐心的對待孩子犯的小錯誤,允許孩子去犯錯,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或者是迫於無奈或者是一貫思維,孩子從離開母體後好像就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了,我們把一個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他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的義務和使命纔剛剛開始,我們不是僅僅給予衣食住行,把他養大,育的過程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和孩子的情感連結及價值觀的影響,和生命成長的過程你的參與和影響離不開。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其實更多的是原生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對於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我很欣賞書中對於這點的看法:“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我更想說的是,父母,因爲孩子是兩個人的,喪偶式育兒現在並不罕見,這樣的爸爸一直隱形缺席孩子的成長,長大後,孩子自然而然就缺少了和父親的連結,這樣的連結需要時日,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8

寒假期間,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讓親子共讀一本書,然後和媽媽各寫一篇讀後感,於是我和媽媽去書店選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來》的書,這本書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寫的。

看完這本書,我很羨慕書中華安和飛飛兩兄弟,因爲他們有一位特別好,特別善解人意的媽媽。還記得篇頭那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子,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可以看出龍應臺阿姨的耐心,一顆尊重孩子的心。

書中還有些話反映了龍應臺阿姨是位慈祥善良的母親:有一次,弗瑞第偷了一包糖讓她和華安吃,而龍應臺阿姨並沒有吵他們,也沒打他們,而是慢慢地教育,讓他們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書中還有些事反映出華安和飛飛是特別善良的孩子,這樣的品質都歸功於他們有位教育有方,以身作則的好媽媽。

我很羨慕他們兄弟兩個,也很佩服他們的媽媽,那種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教育方式,而我每天聽到的都是媽媽的催促聲和抱怨聲。從早上起來,穿衣服嫌我慢,洗漱嫌我慢,吃飯嫌我慢,就連走路都嫌我慢,做作業嫌我慢、嫌我寫的字不好,嫌我做題馬虎,嫌我不整潔,嫌我……,每件事只是催促,不會耐心地教育我。在這裏我要對媽媽說幾句話:媽媽,我只是個孩子,正處在發展階段,凡事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行動敏捷,但我一定會努力做好,希望您能像龍應臺阿姨那樣理解我,尊重我多對我說幾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9

暑假裏我讀過的書中,我最喜歡《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作者是龍應臺,它講述了龍應臺和她的兩個兒子華安和華飛發生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兒童的天真、童趣和龍應臺對兒子深深的愛。

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華飛、華安和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華安家的大院子裏玩,他們在牆角發現了一隻卡在牆洞裏出不來的老鼠,覺得它很可憐,想要把它從牆洞裏救出來,又怕把老鼠弄疼,於是叫龍應臺幫忙。龍應臺聽到要讓她與老鼠“親密接觸”,頓時渾身起雞皮疙瘩,但孩子們百般請求,好硬着頭皮,用紙包着老鼠前身把它拉出來。孩子們躲在她後面好奇地看着。突然,老鼠被拉出來了,龍應臺沒捏牢,老鼠慘叫着,飛快地從草地上竄走了,嚇得龍應臺倒在了地上,孩子們也驚訝地張大了嘴巴。龍應臺沒有因爲做這件事受驚而生氣,而是覺得孩子畢竟是孩子,得慢慢來,便一笑了之。

我小時候,也經常幹一些愚蠢可笑的事,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上完廁所,衝完馬桶,覺得很奇怪:馬桶可以沖掉那麼多東西,那最多可以沖掉多少呢?於是把廁所裏的那捲衛生紙一股腦兒地全扯進了馬桶裏,然後按下衝水按鈕。結果馬桶被堵住了,廁所裏“水漫金山”。爸爸知道後,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我很委屈,想:我又不知道馬桶會被堵住!唉,爲什麼我的爸爸就不懂得讓我“慢慢來”呢?

童年是天真爛漫的,希望我們的父母像龍應臺一樣,珍惜我們的童年,讓我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0

讀書如同與人打交道,不能只看外表。有的人,外表平凡,卻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有的則相反。讀一本好書也是如此,縱使它沒有鮮亮華麗的外表,但豐富的內涵一樣能使它鋒芒畢露。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

這本書讀來非常的平實,透過這平實,分明看到了一位耐心、內心充盈着愛的母親,看到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可愛的、聰明的、健康地成長着的孩子。正如封底的一段話:“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本質的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她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我花了較短的時間把整本書瀏覽了一遍,一種溫馨的感覺一直縈繞在心間。

每一篇小文章裏,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臺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爲“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這句話特別有道理,這也就是龍應臺,他獨特的教育藝術:慢與愛。

現在中國的家長,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白了其實是爲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早早地進入早教班。以至於現在的幼兒園提早變成了小學,孩子們要上認字課、美術、音樂、體育、算術,還有英文……過早學會識字的孩子便在入學後坐在教室裏發呆,因爲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其他沒學過的小夥伴們卻嘰嘰喳喳興奮地發現字的世界,“那種快樂,確實像一個瞎子突然看見了世界,用張開的眼睛。”或許幼兒園裏不教認字是對的,急什麼呢?童年那麼短,那麼珍貴!

這本書不僅適合已經做父母的人看,也適合將要做父母的人看,它是溫情與理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你會被慢與愛的教育藝術所感染。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1

我曾經無意間見到過這首小詩,當時看的時候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一個成年人一位母親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多大的智慧等着孩子,讓孩子慢慢來啊!直到有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來》,我纔有機會慢慢品讀了作者作爲一位母親的耐心和智慧。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回想自己成長的經歷: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無數次遭到爸爸的訓斥,或者因爲和小夥伴在河邊釣魚回家晚了,或者因爲一次作業沒完成,或者因爲在外面玩泥巴的時候把衣服弄得很髒等等,更不用說聽父母給我耐心的講解問題,小時候的好奇心可能就這樣慢慢的磨滅了。但是龍應臺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充滿了耐心,她不會厭煩於和安安的對話以及安安的問題,反而還會和安安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發提問,從不厭倦,哪怕安安的話還說不完整、表達不清。

如今身爲母親的自己,從中得到的最大的啓示就是要對自己的孩子有耐心,耐心地給孩子講故事,耐心地解答孩子的任何問題,耐心地面對孩子所犯下的任何錯誤。當作爲家長擁有了耐心,那麼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愛才會恰到好處,避免走進兩個教育誤區,要麼過分的溺愛,要麼經常的訓斥和大罵。

身爲教師的自己,對待學生又何嘗不需要足夠的耐心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2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店買下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雖然是女作家寫給兩個混血兒子的成長故事,但是作爲教師的我必須好好看一看。

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爲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溫暖心扉。而與之對比的是,因爲交不起補習費而挨老師鞭子,最終帶着弟妹自殺的王愛蓮。開篇便用這樣的對比與警示引起思考,一個溫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說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說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面對着這麼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同。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爲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說,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論是作爲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3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終於嫁給了王子”這個章節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很有感觸。

靠着枕頭坐好,媽媽問他:“你將來想做什麼,安安?”

“喂——”他在考慮,接着說:“做公主!”

“你是個男孩,安安,”媽媽糾正他,卻被打斷,安安不滿意地說:

“安安是男人!男人!媽媽是女人!”

“好,安安是男人,男人可以做王子,不是公主。你爲什麼要做公主呀?”“做公主,嗯——”他側着頭想想,說:“跟王子,結婚。”

在這段中,安安只是覺得嫁給王子是多麼美好的事,看出小孩子的天真可愛,而媽媽的一番思考又讓這個現實的社會顯得那麼無力,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安安已經睡着了,臉龐貼在書頁上,王子和公主結婚的那一頁。“母親總是希望爲孩子遮擋住那些利劍、陰雲、污穢之類的東西。《白雪公主》、《小紅帽》的故事,想必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了吧?但是我們中間有多少個母親考慮過它們的負面因子?如裝扮成老婦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繼而想用毒藥去藥死白雪公主。可是龍應臺考慮到了。爲了給孩子營造一個純淨的世界,她把書藏到書櫃中,藏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因爲愛孩子,所以她不想讓孩子讀《水滸》,因爲怕那些綠林好漢的性格影響到孩子們,怕這樣的書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教育。難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親!

在整本書裏,能被我清晰記起的是“你眼睛裏有我”。

“你在幹什麼,寶寶?”寶寶情急地喊出來,“媽媽,不要動……”一邊用兩隻手指撐開母親的眼簾。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安安專注地、深深地,凝視着母親的眼睛,聲音裏透着驚異和喜悅,一個字一個字地宣佈: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裏有我,有安安,真的……”

說着說着激動起來,伸出手指就要去撫摸媽媽的眼珠——“真的,媽媽,兩個眼睛裏都有……”媽媽笑了,她看見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鏡子,像湖裏一泓清水。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嬰幼兒剛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不長,他們有着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純粹的淚與笑,這是上帝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麗的印記,這些印記還未經過歲月的沖洗,所以顯得如此動人。他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體格與內心才能不斷茁壯、強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4

生活中影響我們最深的往往是些平常事。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決定着我們對一些事的看法,影響着我們做出的決定,近而影響着我們世界觀的形成。我們就在這些平常事中慢慢長大,懂得愛與被愛。

龍應臺的這部生活散文《孩子你慢慢來》講的就是這些平常事,平常事中的母親與我們。

龍應臺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爲作家的工作性質,反而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重要的幼年時光,能親眼看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

她以樸實、細膩、簡潔的文字,還原了孩子成長的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和說教。透過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使孩子出衆,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

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爲愛,她並不遺憾爲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爲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

讀罷《孩子你慢慢來》,我對自己說:我能不能不當孩子的上帝,而做孩子的朋友?能不能做一做孩子忠實的觀衆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能不能經常給孩子不經思索的熱愛,而不是給予沉重思考後的要求?能不能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讓孩子在興趣中快樂成長?能不能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選擇,尊重孩子的人格,及時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讓孩子在充滿鼓勵的沃土中成長?能不能不要單純讓孩子學外國話,而是讓他學英語的時候,透過閱讀書籍或觀看錄像,觀察美國人和英國人在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異?能不能在家中爲孩子買一個地球儀,只要在電視上看到某個陌生國家,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在地球儀上尋找,直至最後成功“發現”爲止?能不能經常帶孩子去去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讓孩子在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中認識世界?能不能不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而是經常就某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詢相應的資訊和知識?

我們是應該尊重一下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了,畢竟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們作父母的作老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雖然,打破慣性思維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孩子你慢慢來”希望成爲我們的口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5

龍應臺的大名早有聽說,最近的關注源於朋友圈裏看到的她在大學的演講,主旨大約是講和“人文素養”有關,尤其是作爲一個政客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她也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多讀點“文哲史”方面的書;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講,也談中國夢,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並希望下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恐懼,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爲一個獨立學者和“馬政府”的前文化部長,我有理由相信龍應臺顯然是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現實批判主義的文化人。讀到龍應臺,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睛,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爲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着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覺得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漢子,作爲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這本書並不厚,或許是因爲我尚沒有孩子的緣故,卻讀得比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後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種畫面感,如嬰兒般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書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嬰兒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測,去想象。讀此書我似乎也有種在努力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小多由奶奶帶大,母親也並非如龍應臺那般有文化,或因爲兒時記憶斷線的緣故,我已記不起什麼蝴蝶結,也想不起多少兒時的故事,還有什麼洋娃娃,但這已不重要,因爲我依然健康快樂的長大,依然具有獨立人格,依然愛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故事,龍應檯筆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從小接觸到三四種語言,可以聽一個有文化的媽媽講各種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態和媽媽對話。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裏,這個媽媽既聰明嚴厲,又有一個母親柔情般的呵護,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每位家長也都儘自己所能,把自己認爲最好的給了我們。

作爲一個獨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後依然免不了龍應臺對社會,家庭的思考,關於婚姻她說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減”。這些,她又如何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去解釋?我最新的領悟是婚姻與家庭本無所謂完美,所謂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時,雙方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溝通面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尋找共通點;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賞中讓彼此成長。如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學會欣賞,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6

一直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們現在,又或者是等到爲人父母,都可以讀一讀。初讀龍應臺的書,便是這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的作品,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有着女權主義意識,鍼砭時弊的。然而這一本,卻是例外,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女子與小人》裏的爲女權抗爭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裏追求民主的評論者,有的,只是講述,或者說是記錄,自己作爲母親,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的經歷。

文中的龍應臺,是不是初爲人母的欣喜,才決定用這樣細膩溫情的文字,這樣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幾頁,我就醉心於她的文字,才發現,這個以筆爲劍的作家,竟也有萬丈柔情的一面,也許是同許多家長們一樣,一被加上媽媽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證孩子的成長,欣喜地與我們分享。也許,之所以愛上這本書,也是愛上那種關懷孩子的感覺,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是出於自己的疼愛。

讀到後來,在那些文字裏,也找不到一處刻意修飾的溫情。龍應臺習慣把文中的稱自己爲“媽媽”,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她就像是和讀者一起,看着這兩個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溫柔的媽媽,在這小小的冊子裏,一起經歷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歲月自然不會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也會有孩子的吵鬧調皮,會有自己感覺累的時候。然而,在書中,並沒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沒有太深情的言語,甚至於沒有刻意分享的喜悅,沒有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龍應臺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瑣碎,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媽媽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後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話故事裏殘酷、不符合準則的情節,當孩子偷拿了超市東西的時候,手捧鮮花和孩子一起向老闆道歉,也就是在這些細節中,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們的愛和期盼,希望他們都能成爲“像樹一樣正直的人”。

龍應臺在書中說,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爲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她始終認爲,孩子是上帝給予母親的天使,所以並不遺憾孩子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的時候,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以致於和朋友交談幾句的時候,還給抽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當朋友問起她遺不遺憾孩子打亂了自己計劃時,她覺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沒什麼遺憾可言了。文中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愛,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權利,耐心盡到自己的義務,也教導他們不能因爲是孩子就能隨意犯錯。她並不刻意要求孩子們去達到什麼目標,但卻關心他們能不能成爲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爲如此,在看到孩子們能夠知錯改正,內心逐漸成長時,我也總是能夠在字裏行間,細節之處,體會到她作爲母親的幸福。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爲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但是,她也注意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過於世俗化的東西,比如比較殘酷的故事情節,她會把《水滸傳》放到高高的書架上,不讓孩子們拿到,講童話故事的時候會警惕一些不適宜的情節。孩子犯了錯,她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武力。慢慢來,因爲龍應臺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他們的童年,期盼他們能夠學會獨立自主,慢慢成長爲“正直的小樹”,而不是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和那些本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孩子世界裏的東西。並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最先衝到終點,慢慢起步,也未嘗不能後來者居上。

“你在想什麼,媽媽?”釣魚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親。母親嘆了口氣,說:“媽媽不快樂!”伸手去攬那小小的身體。小夥伴卻站直了身子,摸摸媽媽的臉頰,正經地說:“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母親像觸了電似地擡起頭來,不可置信的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安安很快樂呀。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孩子的內心單純,簡單,慢慢來,不也挺好的。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7

不止一次的品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次翻開這本書時總感覺到裏面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溫柔,充滿着濃濃的母愛,細細品讀彷彿能看到一灣潺潺溪流從一個母親的心裏流出來,情景美如畫卷。習慣於斜躺在牀上手捧書本的我總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爲龍應臺的兩個孩子感到幸運,有一位多麼睿智,多麼慈愛的母親。

這本書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一個孩子正在低着頭,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似乎在尋找什麼,又似乎在思考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見的路邊風景。而在當今這個處處高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更優秀,更強大,更乖巧……卻忘記了,孩子的一切進步都是有時間規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記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纔是自己的主人。選擇一張這樣的圖片作爲封面,我想這應該是在提醒我們應該給孩子們預留一個屬於他們思索的時間和空間吧。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當我僅僅讀完卷首語,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所深深震撼。龍應臺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一個五歲的孩子紮好一個蝴蝶結。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哪怕是用一天的時間去等待孩子做完一道我自認爲簡單的數學題?當孩子有興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去中途干擾或自作聰明的指導,會不會阻礙他們對事務的原本認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泯滅他們的創造能力呢?一個又一個疑問,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龍應臺是對的,此時的我們,面對孩子的“執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們畫蛇添足的指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學會耐心等待,才能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

書中的每個小故事,看似那麼的平凡,無一例外的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卻無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讀者的心。當龍應臺接到超市電話,說鄰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時,現實中的我們能和書上所寫的一樣處理這件事情嗎?能原諒孩子嗎?當日記《一隻老鼠》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出現時,我們也能和龍應臺一樣在知道孩子的訴求時與孩子平等對話嗎?印象最深的是《觸電的小牛》,現實中的我們也能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說教嗎?也許更多的是嚴厲的指責,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殘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8

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早在一年級(上)時,我就看過了一遍。

我很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媽媽是臺北人說漢語,爸爸是德國人說德語,爸爸媽媽相互交流用英語。因爲爸爸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現住在瑞士,華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兒園。在不知不覺中,安安從學會聽到學會說,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語言,漢語、德語、瑞士語、英語應用自如。真是太可愛、太搞笑了!

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充滿耐心的好媽媽。在《序》中,龍應臺寫下了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呀!

而我可以說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的。早晨還在迷迷糊糊中,就聽到媽媽“快一點起牀,否則要來不及了”的叫聲。我穿好衣服,正想順便看一下桌上的書,媽媽又催我快一點刷牙、洗臉。接着就是催我快一點吃飯,在狼吞虎嚥、食物還未完全到胃的時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點,否則要遲到了”的催促聲中走上了上學的路。一到學校,又是在老師“快一點坐好、快一點交作業、快一點排隊……”的指揮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學了,奶奶來接我,回到家後奶奶的第一句話是“快一點洗手”,第二句“快一點吃點心”,接着是“快一點做作業”。直到晚上,在“快一點洗腳”、“快一點睡覺”的催促聲中,才度過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認爲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歡填鴨式、功利的學習方式,而是喜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龍應臺那樣的教育方式。我做過一個夢,夢中龍應臺一會兒變成我的媽媽,一會兒又是我的老師。

真的,“慢慢來”有時候並不是壞事。由於氣候的原因,東北大米生長週期長於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飼養40天就可宰殺的速成雞,它的鮮度和營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養一年才食用的土雞。

“慢慢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慢慢來”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9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原來看到這段話比較有共鳴,得知作者是龍應臺,後經同事介紹特買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仔細閱讀。

書的封面是一張安安踩在落葉的照片,書中也不時會有安安的照片做插圖,配上龍先生的文字,一個可愛率真又有點調皮的小男孩躍然眼前。我們甚至可以聞到他衣服上因爲踢球而沾染的汗水和泥土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時溫柔似水,有時因孩子的調皮而生氣抓狂的媽媽。

從媽媽的角度看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一起成長。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許他說“不”,允許不完美。當龍應臺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寫一遍時,安安理直氣壯地回答:“爲什麼?爲什麼我要再多寫一遍,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對啊,孩子有權利說不,有時候,缺憾也是一種美麗!

後來自己當了媽媽,發現孩子是個神奇的生物,我是那麼愛他,他的手像含笑的花苞,我把他的手端放在我的掌心,然後親吻那肥肥短短的手指,我着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幫他換尿布時,爲他洗澡時,他張開雙手求抱抱時,摟着我的脖子依偎在我懷裏時。但新手媽媽的我也曾因孩子的故意摔玩具不坐嬰兒車晚上不睡覺而抓狂,也曾因孩子生病而着急落淚。但所有都不能改變一個孩子在母親心中的地位。現在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看着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用雙手探索他感興趣的世界,有他可以碰觸的地方,也有他不應該碰觸的地方。當他去觸摸危險時,我從來是溫柔耐心的去教他,但不禁止他的爬、他的嘗試、他的探索。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的那樣幼小缺只有一次。

作爲老師,我們學生的少年時光也只有一次,他們也是媽媽的寶貝,也需要去在學習中去慢慢探索。當我們的學生犯了錯,特別是屢次犯錯,我們總是那麼生氣,甚至覺得這些學生深惡痛絕。我們應該靜靜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靜靜等待。教四個班,100多個孩子,他們有100多種語言,100多種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並不完美,也會犯錯,也會淘氣,但我學着不急於控制和糾正他們,允許孩子從錯誤中慢慢學習,給他們成長的時間。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而是萬米長跑,無所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儲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就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教育是一項工程,亦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快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己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感,讓自己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的自豪與欣喜。現在我能理解彭維維老師在青年班畢業時談到學生談到孩子時雙眼包含的淚水,一切都時因爲我變成了一個母親老師,我願意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等等我們的可愛的孩子,孩子你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0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

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

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

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爲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作爲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長輩之一,作爲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爲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

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說,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爲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

《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

作爲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爲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

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

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

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1

第一次粗略的讀完《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只記得序言中慘烈的體罰場面,安安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學會了四國語言,以及安安媽媽耐心的陪伴安安成長爲一個小學生,並跟蹤他放學。全都是碎片化的閱讀。

再次拿起這本書,序言中多次的對比描寫,讓人更深刻的理解了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花店的老婦人讓五歲的小子扎花束,罵他慢,但是小孫子的努力讓作者願意慢慢地等待;而林老師的刻薄讓人發怵,她的嚴厲和體罰,逼得本就家庭困難的王愛蓮帶着三個弟妹跳進了愛河。老師不知道王愛蓮是個多麼窮苦的孩子,連厚衣服和襪子都穿不起,連最起碼的吃穿都成問題,生命都無法保障,何談學習?《弟子規》中說:‘’有餘力,則學文”,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滿足,更無法去學習。在那種嚴酷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充滿了恐懼,根本不會去主動學習,更不會熱愛學習,所以小時候的作者逃學了一個月,這是一個缺乏愛和寬容的學習環境,我們要有花苞心態,像作者一樣,願意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去努力地打好一個蝴蝶結,給他成長的時間和愛的空間。

書中的安安在愛和寬容中成長。八個月大的安安見到鳥,爸爸教他bird,九個月再次見到大公雞,安安就會自己說英語bird,九個月大,第一次開口說話,還是英文,真是奇蹟。安安開口了,媽媽便開始當導遊,給安安介紹一路的遇見,最後到達幼稚園,這讓我想起了我家大兒子小時候,我也喜歡抱着他走在大街上,不停地和他說話,汽車、太陽……見到什麼就說什麼,可是沒有安安媽媽那麼用心,還加上優美的修飾語,連詩也隨性而讀:"枯藤老樹昏鴉……"

媽媽用心的教育造就了一個愛讀書的小安安,不足兩歲卻固執地要認識世界上的所有。有他一半高的書,是他探索世界的工具。安安對"龍"的理解也很深刻,不在乎是否真龍,而在乎龍的長度和顏色,安安還會用車來自創龍,"車水馬龍"就這樣順理成章。有了安安,媽媽做的飯是對孩子好的胡蘿蔔和魚肉,一邊做飯,媽媽還要豎起耳朵聽着兒子玩玩具,連哼的歌曲也是小兒歌,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成了媽媽的全世界!

爲了聽懂小安安的話,幼稚園的老師蘇珊、爸爸、媽媽都在不斷地互相交流、學習,蘇珊學中文,媽媽學德語,爸爸學瑞語。“孩子是天心的驗證,美的極致。"安安不僅理解了黑人,還會見到哪國人就說哪國語言,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那在於父母的愛和寬容,見到一種東西,父母會用不同的語言來教安安認識,並且不厭其煩。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安安都會問三遍,並記住三種甚至四種答案。

爲了讓安安學到世上的美好,媽媽把暴力血腥的《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移到了書架的最高處,而《阿伊達的花》、《小豌豆的故事》、《小錫兵的愛情》、《三隻小豬》成了小安安的最愛,好多書我連聽都沒聽過,卻成了安安比車子還要好的玩具,連上廁所都要堅持帶着書。看來不讀書真的不行,連兩歲的小孩兒都沒法比。

"野心"一文中,若冰討厭狗,我也討厭狗,我家的老二並不討厭狗,卻對狗的毛過敏。安安爸爸拿故事哄小孩兒真是見效,《七隻烏鴉》讓小安安哭聲一半就煞住。有了孩子,家裏總是一片混亂,媽媽總是無比忙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同作者當年一樣,36歲就成了有皺紋的黃臉婆,失去了好多理想,但同時也是幸福的,無數的忙碌,說不盡的快樂。我的小兒子和安安一樣兩歲左右,兒子也剛好在公交車站指着我的眼睛,說:"有果果,媽媽眼睛有果果。”近一段他也常說這句話,孩子的觀察力見長?兒子睡覺的間隙,我願意再看一遍同我如此有緣的書,學習作者用書中故事教導兒子,耐心寬容地跟蹤兒子放學,而不責備他把15分鐘的回家路程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鐘。一路的探險歷程,讓兒子的好奇心得以保留,雖然他只帶回了一塊十公斤重的廢鐵。

用愛和書籍滋養孩子,以足夠的耐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靜待花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2

人生就像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有可愛的小花,溫柔的小兔,也有可怕的荊棘,危險的猛虎,我們在路上磕磕絆絆的走着。有的人,走得壯烈,走得華麗;有的人,走得灰暗,走得毫無價值……

走在路上,回首遙望遠方,只見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在眼前。成年人的路,往往復雜,難以區分現實和虛幻,障礙處處難;孩子的路,是一條開滿誘惑孩子的豬籠草的稚嫩小路,但是,豬籠草會比美麗的花兒少好多。

一天,我拿起了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我輕輕抹去灰塵,發現這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封面上是一張小男孩在枯葉上走路的圖片。“咦,是不是童話呢?哦,會不會是講教學經驗的啊?是不是一封封信呢?”我帶着滿臉的問號翻開了書本……原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安安和爸爸(德國人)媽媽(中國人)的種種事蹟,還講到了他的弟弟——飛飛的出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因爲他發現,媽媽好像不喜歡他了;他爲了試試新剪刀鋒不鋒利,而去剪弟弟的衣服褲子,搞得弟弟像個小乞丐;安安在聽媽媽講水滸傳時,想到了打劫,便與昂弟跑到街上“打劫”巧克力等等有趣的成長故事。

書中曾說過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那麼,怎樣讓小天使不受污染地成長呢?記得,書裏有一段寫了安安與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贏了,誓死捍衛似得抱着小卡車,只見安安後退了兩步,媽媽剛要去安慰他一下,可安安卻擺出一副舉槍的姿勢,嘴中發出“砰砰”的聲音,然後滿意地喊了聲:“死了!”媽媽卻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動機是從哪兒來的。安安愛聽故事,媽媽當然就講故事嘍,講到《小紅帽》時,安安便知道了:獵人要用槍打死大灰狼了。從此以後,媽媽講故事之前,都會瞅瞅,裏面是否有暴力沒有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次很萌的經歷。夏天來了,媽媽帶我去買西瓜吃。這時,我看到人們在選西瓜的時候,會用手敲一敲,聽聽聲音,再買。於是乎,我就認爲買東西時都要拍拍它們,媽媽也沒在意。後來,媽媽帶我買鈴鼓,我選了一個紫色的,然後熟練地舉起右手,在上面拍了兩下,(耳朵是湊在上面的)誰知,震耳欲聾的響聲傳來,耳膜被震得生疼,“唉,看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敲一下的啊!嗚嗚……”媽媽和服務員阿姨見了,簡直要抱着肚子笑開花了。

慢慢來吧,孩子!你慢點來!可是,如今是已經做不到的了。現在的孩子,一個學畫畫,一個學舞蹈,還有一個又學畫畫舞蹈,還學圍棋武術,如何慢慢來呢?!爸爸媽媽們一定說是爲了孩子的未來嘛,多學一點又無妨。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真正喜歡呢?爸爸媽媽,讓我們有一個像安安那樣慢慢來的機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兒,去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3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有一幅非常普通的畫面,母子倆蹲在一起,母親手裏捏着一撮小草,似乎在教小寶寶辨認這小草。

龍應臺這樣附文:“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是的,爸爸媽媽,難道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導遊嗎?你不覺得世界在有意無意地引導你嗎?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一種新的體驗,一種新的“人生課”,甚至是一種尚未畢業的終身學習課程。

龍應臺用這樣一句溫暖的話描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恰到好處啊!

整本書都充滿了這位母親對孩子們的愛和尊重。從睡前故事到幼兒園的選擇,從學校課堂作業到家庭作業,媽媽都有一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細膩的心,並確保她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因爲她認爲,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人間醜事,沒必要從童年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就像蒲公英每年都會開放一樣,但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次啊。

人類幸福的童年是多麼匆忙和珍貴啊!由於環境的不同,龍應臺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與內地略有不同。她認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該給他們最大的選擇自由。在生第二個孩子期間,她非常照顧第一個孩子的感情,她的孩子們是多麼幸福!

當我準備生孩子的時候,我懷着對1+1=3的渴望,也懷着對自己未來身份的恐懼和對母親不可避免的分娩的恐懼。矛盾的心理,讓我不知所措。

每次月經來的時候,我都會因爲沒有懷孕而略感失望,但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還有時間讓我慢慢做好心理準備。然而,這本書充滿了孩子們純真稚嫩的聲音,看這些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希望此刻有一個嬰兒在我手裏,讓我真正體驗做母親的滋味,見證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所以,孩子,我做好準備當你的導遊了,你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4

由於冠狀病毒的侵擾,無奈在家休息了一個月。典型的三口之家,每天就是做飯,吃飯,網課,做飯,吃飯,中間穿插着一些小遊戲和自由讀書活動......我又重新讀了一遍作家龍應臺寫的《孩子,你慢慢來》,多了一次閱讀就多了一份感觸。

龍應臺看着她五歲的兒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看着自己漸已長大的女兒,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老師的角色!

有時候我很茫然,有時候我很疑惑,有時候我又沾沾自喜。看着學習上不算特別優秀的女兒,卻忽略了她身上很多的閃光點:她淳樸,她善良,她勤勞,她懂感恩,她做事認真,她肯努力,她樂於上進,她興趣廣泛......呵呵,多好的一個孩子,爲什麼我僅僅因爲她不太適應應試教育而經常責備她呢?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作爲父母你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可是,一旦遇事,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她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她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她有任何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她強大,希望她優秀,希望她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她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作爲父母,能做的就是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去等待生命的到來,去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一切都需要溫柔的堅持與等待。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只想對女兒說,人生的路很長,一切對於你來說都是新的,你需要慢慢的、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它。你美好的人生纔剛剛開啓,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走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5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難以想象寫下這段如水般輕柔的文字的龍應臺與筆觸犀利並有着萬丈豪情的《野火集》的作者竟是同一人,這不禁讓人感嘆孩子對父母的改變有多麼巨大!那麼,讓我們一同隨着她的筆尖,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去看看華安、華飛兄弟倆的成長曆程。

在母親溫和的注視下,兄弟倆一點一點地慢慢長大,有着初識的喜悅,有着懵懂的困惑,有着傻傻的嫉妒……細膩而樸實無華的筆觸似和風拂過,讓人看着看着就逐漸安靜下來。細細品讀,靈魂似乎也得到了昇華,變得像稚氣未脫的孩童一般純淨。

龍應臺稱得上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認爲“好母親”這個稱謂更加適合她。做母親是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這門學問包括了許多職業的精髓所在,你需要像老師一樣耐心地去教孩子,像保姆一相悉心地照顧孩子,像保鏢一樣小心地呵護孩子……做一個母親很難,但是做好一個母親更難!現今許多年輕人不願有自己的孩子,正是這個原因。但是龍應臺卻真正做到了!她像是呵護嬌弱的小花一樣,細心地爲兩個孩子遮擋住一切會傷害到他們幼小心靈的利劍。現在,許多所謂“兒童讀物“並不一定適合小孩子閱讀,生死、暴力、荒誕……諸如此類的負面因子使得多少原本純淨、沒有一絲瑕疵的心靈扭曲!龍應臺選擇將它們放置於兒子們觸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他們接觸到這一方面的東西。但我們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種細節?而這種愛又絕非溺愛,是一種理性的感情,在該嚴肅的時候,她絕不會含糊過去,在罪惡還未在孩子心中紮根時眼疾手快地將其清除。當自已的孩子安安無意識地與好朋友弗瑞第“分髒”時,龍應臺毫不留情地認真地分析了他的過錯並給予了適當的懲罰。但她絕對不會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正如書名一樣——“孩子你慢慢來”,恬淡輕柔,不緊不慢,這不正是人生最理想的方式嗎?

讓我們也慢慢來吧,不再急去求成,不再焦慮功利,慢慢地走過人生之路,去欣賞那些不停奔跑的人們所忽視掉的沿途美景吧!這樣,我們的收穫將會更多!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6

《孩子你慢慢來》是劉英老師在上學期一次家長會上提到的,剛好在彩虹魚給孩子選書的時候看到了,有兩個版本。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背景是黑色的,十年紀念版。這個版本里的第一張彩頁是我看的第一個版本的封面。一個穿藍衣服孩子在落了一地樹葉的鐵軌旁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長長的路慢慢的走)。兩個版本內容一樣,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像日記,更像散文。其間夾雜着一些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溫馨——孩子那麼可愛,環境那麼優美。《孩子你慢慢來》簡簡單單的話包含了千言萬語的愛,充分體現了母親的仁慈包容。

讀完這本書,不禁被龍應臺內心深處的母愛所打動。書中講述了一位母親照顧兩個兒子的生活點滴,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見到的景物、給孩子選童話書、孩子犯錯後循循善誘的教導等等。我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也走過龍應臺女士走過的路,有着相似的經歷和感受,也不止一次的想爲孩子做些什麼,比如記錄孩子的成長、養育的艱辛、我們共同的快樂等等,在未來的某一天作爲做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他,終因瑣事放棄。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失去耐心而面目猙獰,惡聲惡氣。和龍應臺女士相比,我很愧疚。

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的是尊重,是你投入的和他做在你眼裏多麼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你在承諾遺忘後用心的道歉;需要的是平等,是你蹲下來與他進行的交流,是犯錯時耐心的糾正;需要的是愛,是不開心時你溫暖的懷抱,是做對事情你鼓勵的目光。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7

我買這本書的唯一原因是這本書很有名。我翻閱了一遍,書很薄,大致看了兩遍,因爲和作者一樣,都是兩個小孩的母親,所以文中不少地方有共鳴。

書中提到: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我和兒子出去也是這樣。他會好奇的問很多問題,對任何事物都很感興趣。在孩子的眼中,什麼都是新鮮的,而且他觀察力很強,看的比你細,記憶力也比你好。

文中提到了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如何平衡?作者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作者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想,是因爲這段文字,讓我愛上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看到龍應臺的另外一面,那個睿智又溫柔的女人,叫母親。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個名字,因爲它的親切,它的柔軟,它的沉靜。作爲一位母親,作爲一名老師,我抱着受感動,受教育,受批判的心態去讀這本書,書中沒有所謂的說教,沒有所謂的評判,沒有所謂的建議,卻深深打動着我。

“只有十五分鐘的路程,安安卻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孩子,你慢慢來”,這是一種對生命個體的敬重;是堅定地相信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內在地蘊含着健全發展的可能性;是一種母親對孩子細膩的呵護與理解。

“他爬、他笑、他搖頭,他站起來又一次跌倒,他眨動着圓滾滾、亮清清的眼睛。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看着他每一個動作。”感動於作者對孩子細膩的呵護與理解,同時也懂得了“慢”的內涵:我們做母親的尤其是做教師的,應該有理由靜下心來,慢慢地陪着孩子們走,一路慢慢地領着他們欣賞和享受,耐心等待着孩子們的長大,這纔是真正的幸福和愛!這也纔是真正的教育!

清晰記得,在深圳大街上四處張貼的廣告“時間就是金錢”,在這個時代,似乎成了一列太擁擠的地鐵,人人必須趕着往前走,否則你便掉隊,趕不上來,讓周圍的人失望,承受各方面無盡的壓力。連我們的孩子都已早早被他們的父母、教師或推或拉入這個趕車的行列,幾乎沒有例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要小學化,小學要初中化,初中要高中化”等讓人難以承受的重成了我們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會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多少兒童本應充滿純真和快樂的童年不在、讓多少青少年本應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時間就只有一個字——快!要知道,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當成是一趟旅遊而不是一場賽跑!只有有了旅遊的心境,我們纔會對我們的人生學會欣賞、學會享受、學會快樂!面對幼稚的生命,我們不應催促,我們只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8

在暑假期裏,母親送了我一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並且,母親和我一起讀完了這本書。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做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着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來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華安比華飛大四歲,他們互相笑稱對方“葛格”和“底笛”,這讓我感受到了他們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誼,從一開始的華安的“敵對”,到後來兩兄弟中的打打鬧鬧,之中有一條無形但聖潔的紐帶拴住了他們之間的血緣。有時不經意的打鬧,完全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氣息。

他們的母親—龍應臺。龍應臺在這本書裏扮起嚴母、慈母的形象。她對兒子的期望很高,對德國的教育方式大驚小怪,在一方面比較嚴格,在另一方面又是明亮又溫暖。我真的希望天下的母親都能像她一樣,牽着孩子慢慢來,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雖然華安和華飛一開始並不友好,但隨着時光飛瀉卻像蜜糖一樣甜蜜、粘粘的。我和弟弟也是如此哦!

還有,我羨慕安安有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的好媽媽。在《續》中,龍應臺寫下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的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三個字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我和母親一起分享完這本書的內容後,兩個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我現在能理解了母親的偉大和無私。而母親讀完這本書也得到了很多啓示,現在母親會給與我更多的尊重和自由,當然我犯了錯誤的時候還是會很嚴厲的。現在我和母親的關係,與其說是母女,倒不如說更像是朋友。

我非常喜歡龍應臺的這本書,我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受益匪淺。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9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一種震撼久久地在心靈深處盪漾。書的第一篇就是《孩子你慢慢來》一文。

“我”去買花。一個黑衫黑褲的老婦人把二十幾支桃紅色的玫瑰從桶裏取出,交給小孫兒去綁花。小孫兒大概只有五歲,清亮眼睛,透紅的臉頰,咧嘴笑着,露出幾顆稀疏的牙齒。他很慎重、很歡喜地接過花束,抽出一根草繩綁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老祖母的粗聲罵語沒有讓他放棄,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好一個“孩子你慢慢來”,好一個“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從容去做一件事情。這“等待”意味着什麼呢?一份耐心還是一種寬容?一個欣賞還是一腔期盼?一種信心還是一股力量?一種母親的溫柔與善良洋溢在字裏行間。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從容長大!

文章給我的震撼在接下去作者所描繪的昔日學校的“體罰”現象,這種景象一定會令每一個閱讀它的人心驚膽顫的:林老師用很長的藤條抽沒有交補習費又沒法完成黑板上第三題的王愛蓮,“直抽得鮮血順着她虯結的髮絲稠稠地爬下她的臉,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來就骯髒的土黃色制服。”“張小云沒有交作業,老師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對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李明華上課看窗外,老師要他在教室後罰站,兩腿彎曲,兩手盯着一盆水,站半個小時……”要不就是張炳煌得了個“丙下”,老師把一個寫着“我是懶惰蟲”的大木牌掛在他的胸前,要他在下課時間跑步繞校園一週。那時,作者11歲。

當昔日的鏡頭那麼清晰地被文字所反映時,一種悲憤、憐憫、同情、惋惜乃至一種無以名狀的心情久久在心頭縈繞。等待一下!等待一下多好!老師等一下,也許王愛蓮就能解完題目;張小云就會完成作業;李明華就會轉頭看黑板,張炳煌的成績就會從“丙下”上升至“丙上”。兒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我們只要等待,他們都會慢慢地開出絢麗的色彩。可惜不是每一朵花都能開到凋謝,有一些花或許未開放就枯萎了。故事中的這個被藤鞭的王愛蓮,在故事的最後,就帶着三個弟妹,跳進了愛河。一條水很髒的河(好有諷刺意味的河名)

文章基調有些溫婉、悽傷,但很現實,也很真實,這是作者的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當文章最後,又出現文章開頭的那“耐心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那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一個5歲孩子從從容容地專心做一件事情,把蝴蝶結紮好”的鏡頭時,我的心裏竟一陣陣的顫抖,這個夕陽下耐心等待的鏡頭已經刻骨銘心的烙印在心靈深處: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一句話,暖到心裏。“孩子,你慢慢來,前面的路還很長,你要從容走好每一步”。站在窗前,面向操場,我對孩子們說。

靜靜的夜晚,我坐下來,泡一杯茶,靜靜閱讀此書中純淨的文字,讓字裏行間飄蕩着的祥和寧靜的氣氛慢慢在我的室內飄散開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0

記得在大學校園裏,讀了龍應臺女士的《目送》,是由同窗好友王娜推薦的,自此喜歡上了她真實細膩感人深邃的文筆。後來讀了她的《野火集》,深深爲她犀利深刻的認知,以及敢於對這個世界的不公發出吶喊之聲的勇氣所折服。至今仍記得其中的一篇文章:《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爲什麼合法權益被侵犯你不生氣?爲什麼看到黑暗不公你不生氣?每當自己憤怒到絕望的地步時,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時間久了就好了,慢慢適應了就好了。就好了嗎?龍應臺在1984年就質問的問題爲何今日依然存在?不去正視只會越來越遭。那中國人,你爲什麼還是不生氣?她的總結讓我無以反駁:“因爲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牀上去,他寧可閉着眼假寐。”“忍呀!反正中國人講忍耐!畏縮地把門窗關上,聳聳肩、搖搖頭!”……

去年又拜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細膩柔軟的文筆下將母與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緩緩道來。印象較深的是書後面給讀者的回信,一位讀者來信講述自己帶孩子的勞累辛酸,認爲孩子剛出生那兩年真是人生中最艱辛晦暗的階段。龍應臺的回答給彼時剛有孩子的我帶來了很多啓發,她坦言自己也經歷過那樣的兩年,讓我知道原來天底下的母親都是這麼過來的,這是一段每個母親必須走的路,我必須快快強大起來,獨自去承受。

近日,讀書會裏的一位友人慷慨相贈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拿到書後一篇一篇慢慢品讀,可謂愛不釋手。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作爲母親的龍應臺,照顧陪伴兩個兒子從出生到進入小學階段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小故事讀起來都非常感人、溫馨,甚至彷彿身臨其境,因爲我的女兒也剛十六個月大,正在書中描述的那個階段裏。我被書中濃濃的母愛所感化,也爲書中母親教育兒子的智慧所驚歎。反觀我自己,爲孩子付出了多少呢?

一邊讀書,一邊不停地反思自己。我有多久沒有好好陪着我的小寶貝了?休假的這幾天,才驚訝地發現我的小寶貝走路已經很厲害了,不再輕易摔倒,開心的時候還會小跑幾步。龍應臺寫道,自己無論任何時間地點都着迷似的親吻着孩子,吻他的頭髮、臉頰、小手、小屁屁、小腳丫……我又何嘗不是呢?每個小寶貝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我的女兒就是我的小天使。她總是在玩兒、在笑,一旦睡着,全世界好像都安靜了;一旦醒來,世界也跟着甦醒過來,四處都是找媽媽的聲音,拉着媽媽的手玩玩具、吃東西、看書、去坐搖搖車……

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一般,可能跟父母總不在身邊陪伴引導有關,她對好多字都發音不清,好多詞只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字來表達意思。比如叫狗狗爲“兜兜、旺旺”,魚魚是“維維”,皮球是“皮”,想喝水就一個勁兒地喊“水呀、水呀”,想吃任何東西就不停地叫“喂喂、喂喂”,看見水就說“洗呀、洗呀”,想寫字只會說一個字“寫、寫、寫”,想買東西也只說一個字“買、買、買”……不過她對和自己切身需求有關的很多詞說得非常清晰:“抱抱、門門、走呀、穿鞋鞋、坐滴滴、不吃、不要……”

我的女兒不知不覺已經這麼大了,長出七顆牙齒,體重20斤,會走路,會跑步,會在媽媽懷裏撒嬌,會翻開書看,會拿筆亂畫,會自己把錢放進搖搖車裏,會按好多玩具的開關,會跟着音樂跳舞,會唱“媽媽好”,會準確指出照片中的家人,會自己拿勺子吃飯,會啃玉米,會吐葡萄皮,會給媽媽喂東西……看到她的每一點點小進步我都好開心、好自豪,可是她也有好多成長中的缺點:獨佔欲太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哥哥姐姐手裏的也必須搶過來,搶不到就哭,自己手裏的任何東西卻絕不與人分享……我該如何引導教育孩子呢?一道道課題擺在我的面前。

寓教於樂,說來容易做卻難,從現在起就要不斷去摸索、實踐,讓寶寶在輕鬆愉悅中成長,並獲得智慧。龍應臺每晚都會給孩子們講故事,講西遊講三國講童話,這是個不錯的育兒方式。我也喜歡西遊記的故事、傳奇的中國神話故事,從現在起都要開始整理總結,慢慢講給寶寶聽。還有經典的唐詩宋詞、儒家啓蒙經典讀物、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要一點點教給寶寶。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從小健康生活,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身傳言教,引導她擁有寬廣豁達的胸懷,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給寶寶寫成長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記錄方式。記得楊瀾在一本書中寫道,她送給兒子的十八歲禮物就是一本厚厚的成長日記。龍應臺的這本書相信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成長禮物。我也在堅持給寶寶寫成長日記,從小生命在肚子裏開始一直斷斷續續記錄到現在。歲月的忙碌讓我寫得越來越少,以後得勤快起來,把寶寶的點滴變化都詳細記錄下來,等她長大後陪她一起翻閱。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反思學習的機會,讓自己在一點點探索中成長爲一個稱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