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關於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關於市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專題調研報告

爲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兩化” 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工作會議精神和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兩個“着力”,建設“幸福資陽”,及時分析研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思路,確保全市農民工就業穩定,我們於2012年8—9月在全市開展了農民工就業形勢分析的專題調研。

一、全市勞務開發現狀

(一)基本情況

2012年1—9月,全市共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58.11萬人,同比增長2.73%,其中男94.83萬人,佔59.98%;女63.28萬人,佔40.02%。按年齡劃分:16—20歲 16.14萬人,佔10.21%;21—30歲28.29萬人,佔17.89%;31—40歲86.25萬人,佔54.55%;41—50歲23.74萬人,佔15.02%;50歲以上3.69萬人,佔2.33%。按文化程度劃分:不識字或僅識字的12.99萬人,佔8.22%;小學38.83萬人,佔 24.56%;初中58.23萬人,佔36.83%;高中及中專文化44.66萬人,佔28.25%;大專及以上3.4萬人,佔2.14%。按區域劃分:省內89.14萬人,佔56.38%;省外68.73萬人,佔43.47%;外派勞務0.24萬人,佔0.15%。省內除就地就近轉移在資陽本土的外,其餘主要分佈在成都、德陽、綿陽等省內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按工種劃分:加工製造業51.31萬人,佔32.45%;建築行業55.56萬人,佔35.14%;服務行業25.58萬人,佔16.18%;其他行業25.66萬人,佔16.23%。

(二)農民工就業形勢

從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形勢分析看,我市農民工就業呈現出五個特點、四個轉變。

1.五個特點

(1)就業從事行業多樣化。農民工就業相對集中,省內是就業重點。從事行業多樣化,幾乎涵蓋所有行業,但主要以建築業、服務業、商業、農業爲主。從總體上看,體力勞動型輸出仍佔大部分,靠腦力勞動實現就業的相對較少。

(2)就業形式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爲主。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工就業以血緣、地緣和業緣關係聚集,有組織輸出的不到勞務輸出總數的一半,大多數農民工就業方式仍然是自找門路、投親靠友或者透過勞務市場中介。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爲了生存與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及業緣爲紐帶的聚集現象。

(3)勞動報酬差距大。據調查統計,我市外出農民工收入高的達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來自於青壯年勞動技能型和老年體力型之間。勞動技能型務工人員,其工作相對穩定且收入較高,而老年體力型務工人員,其工作不穩定且收入低。

(4)年齡及性別結構差異明顯。從年齡上看,外出農民工中,以中青年爲主,30—50歲的青壯年約佔70%,是勞務輸出的主要對象。從性別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達到6∶4。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築工人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爲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年齡差異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調查顯示,約69%的農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質的差異,決定了這些農民工只能從事靠出賣體力的簡單而繁重的髒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於文化素質不高,行業歧視、地域歧視甚至人格歧視時有發生。

2.四個轉變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轉變。勞務收入已成爲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經過逐年技能提升培訓和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實踐經驗,找工作相對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這部分農民工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個別專業技術過硬的農民工月薪上萬,安嶽籍農民工進階服裝設計製作師謝宗體年薪百萬。我們在XX縣八廟鄉龍井村和吉慶村走訪了20位務工人員,透過調查瞭解,2012年1—6月份,日均收入爲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約爲88元;2011年同期,這20位務工人員日均收入爲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約爲80 元。2012年年初以來,農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2)由季節型向常年型轉變。由於新農村建設、工業開發、城市建設、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加上招商引資和回引創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實,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剩餘勞動力由過去多是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田,到現在轉變爲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團聚。

(3)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村青年特別重視實用技能的學習培訓,以前依靠體力勞動幹粗活的農民工,透過培訓和多年的實踐操作,逐步成爲有一技之長的磚工、焊工、裝飾裝修工、電工、縫紉工、家政服務員和廚師等新型農民工,技能型農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種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型農民工越來越多。

(4)由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過去招工要去宣傳甚至做思想工作。現在外出務工已經成爲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興職業。而且隨着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政府引導、部門組織、中介參與、職業培訓、安全護送、維權服務等多措並舉的勞動保障體制不斷完善,農民工上規模、成建制的轉移輸出增多,全市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工就業工作更加規範有序。

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判斷

2012年,我國經濟增幅放緩到6—7%之間,對我市勞務經濟的影響不大。由於我省特別是我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預計,到12月底,全市轉移輸出的總規模將達到160萬人以上,比2011年同期增長1.6%以上。但,春節回鄉過節的農民工中,估計將有3萬人不再外出務工,其中2萬人將就地就近就業,0.5萬人將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之後重新就業,約0.5萬人暫時失業在家。預計,2013年,全市轉移輸出總規模將與今年基本持平,但勞務收入將穩中有增。

因此,今、明兩年,我市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勞務經濟將持續平穩發展。但,由於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將給我市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是增加了市內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二是農村矛盾、問題、不和諧因素增多,社會管理成本增高,難度加大。三是部分農民收入減少,特別是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商品購買力。四是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新的壓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量加大。

三、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工作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穩定輸轉規模,拓寬就業渠道

一是鞏固和拓展輸出規模。以鞏固現有規模爲基礎,堅持“立足西部、鞏固南部、拓展東部、擴大海外”的思路,進一步暢通渠道,多管齊下,培育勞務輸出新的增長點,擴大技能型農民工輸出比重,實現輸出勞動力由數量型向技能型轉化。

二是抓好勞務市場組織建設。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勞務公司、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等市場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務經濟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轉移力度。以“1+4+2” 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爲載體,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繼續實施“農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業開發和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農業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

(二)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培訓項目爲載體,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大力實施勞務精品培訓戰略,積極抓好勞務“品牌培訓”、“企業在崗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勞務扶貧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培訓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工從“就業——穩定就業——選擇性就業——充分就業 ——體面就業——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勞務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全市透過聯合擴張辦職教、吸引社會力量辦職教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職教規模。進一步加強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進一步擴大農村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或勞動預備制培訓的覆蓋面。

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培訓基地建設。重點改善6個省級勞務培訓基地的硬件及軟件設施,打造高素質培訓師資隊伍,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

(三)進一步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堅持“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思路,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

一是提供創業培訓。各縣(市、區)依託勞務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創業培訓”和“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等項目,對有創業意願和創業條件的回鄉農民工實施創業培訓。

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會員制擔保機構,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會員制擔保公司。進一步整合就業系統小額擔保貸款、工會創業小額貸款、團市委小額信用貸款、婦聯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項目,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融資需求,讓他們成功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三是搭建創業平臺。積極爲回鄉農民工建立創業園區,爲回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條件和平臺。在目前已有的50個農民工創業基地基礎上,再興建一批農民工創業基地,進一步拓寬創業基地覆蓋領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臺。繼續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意見》(資府辦發〔2010〕14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回鄉創業政策扶持體系、服務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大力支援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進一步抓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堅決杜絕和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傷害農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進農民工參保。推進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

二是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農民工持居住證和在居住地已就業相關證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購、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從制度上逐步讓尚未落戶的農民工享有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不斷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

五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繼續開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充分依託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村推進建立兒童活動場所、託管機構等關愛服務陣地。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豐富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六是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進一步規範職工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落實農民工的民主權利。加強農民工基層黨、團組織建設,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團員,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工會,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

(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農民工工作的組織協調。進一步加強市、縣(市、區)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建設,增加編制,落實人員,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鎮(鄉)政府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和專兼職崗位,充實工作力量。加強縣(市、區)與鎮(鄉)兩級之間的溝通與配合,提高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落實相關責任。

二是加強農民工統計監測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統計調查抽樣方法、調查手段,充分利用聯網數據,全面、系統、準確地採集農民工統計資訊,掌握農民工隊伍的發展變化趨勢,爲市、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基礎資訊依據。

三是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省情市情的宣傳教育,使農民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瞭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法紀教育,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倡導農民工勤於學習,不斷提升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養成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農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是努力營造尊重關愛農民工的社會氛圍。廣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傳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蹟。引導和鼓勵農民工進行文藝創作,開展農民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的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各級各部門創造的鮮活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