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淺談未來財務報告

淺談未來財務報告

淺談未來財務報告

對未來財務報告作預測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不過也是一件很難做的事情。本文在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就未來財務報告的目標、內容、時效、靈活性、方式這五個方面作了一番探討,並表達了一些不成熟的個人看法。

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由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構成。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和報表附註,而且財務報表已進入“附註時代”;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則並無定規,可能涉及的有管理當局的討論與分析、中期報告、簡化年度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增值報告、人力資源報告、財務預測報告、分部資訊報告、物價變動影響報告,等等。在我國,特有的其他財務報告是財務情況說明書。

未來財務報告是未來會計環境的產物。未來會計環境的不確定性,致使我們難以準確對未來財務報告作定型化描述,因爲誰也難以完全做到先知先覺。但這並不能妨礙我們對未來財務報告的定向作一個粗略的估測,以便我們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對財務報告進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本文打算就未來財務報告的目標、內容、時效、靈活性、方式這五個方面做一探討。

一、未來財務報告目標

未來財務報告目標將繼續鎖定在爲企業各相關利益者決策提供快捷靈敏的相關財務資訊(這些資訊已包融解脫受託經管責任所需的資訊),並真正使提供有關現金流量的數量、時間分佈及其不確定性的資訊這一目標成爲可以操作的目標。此時,財務資訊的質量特徵仍然要堅持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與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與相關性的權衡中更偏向於相關性。歷史(事後)資訊滿足可靠性,同時也是相關性的基礎;未來預測(事前)資訊滿足相關性,同時應強調對預測資訊的規範,儘可能提高預測資訊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後,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矛盾就減緩了,它們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誰會需要不可靠的相關性資訊呢?

至今人們將會計分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分支系統。財務會計專司對外報告責任,而管理會計專司對內報告責任。但我們應該知道對內、對外會計資訊均由企業會計系統生成,過去只在企業內部報告的預測資訊已經對外報告了,這說明管理會計提供的資訊早已不侷限於企業內部,財務報告早已“借用”了管理會計資訊,正是財務會計利用了管理會計的特長——提供相關性預測資訊。從這裏,我們得到啓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對內、對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在未來兩者融合的程度將會越來越大,即管理會計“外化”爲財務會計的成份將增加,而且我們不用擔心管理會計的消亡,因爲管理會計會開拓新的“疆土”。其實,這種行動在財務報告中已有所體現,例如其他財務報告的職工報告、增值報告、環境報告等無一不與管理會計相關,而且它們本身就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內容。當然,其他財務報告中的許多內容仍處於披露的初級階段,還未成爲絕大多數企業的一致行動。未來應改變這種現狀,以真正讓財務報告目標得以實現,那麼未來的會計纔會在學科與職業的“羣星”中更加閃爍與輝煌。

二、未來財務報告內容

爲了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未來財務報告的內容將更加複雜與豐富,並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與要求而不斷創新。

1、堅持財務資訊的核心地位,透過非財務資訊提升財務資訊的價值

未來企業的競爭講究核心競爭能力,那麼會計作爲一個職業的話,它的核心競爭能力表現在哪裏呢?我們認爲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就表現在它能提供財務資訊,而非非財務資訊,這也是會計之所以成爲會計的本質特徵,是以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資本”,譬如區別於統計。

現在,人們談到財務會計的侷限,勢必觸及財務會計不能提供非財務資訊,並得意於戳中了財務會計的短處與“痛處”,於是開出的“藥方”是財務會計要將精力放到提供非財務資訊上去,至少也要做到財務資訊與非財務資訊並重。我們對此有不同看法。

財務會計提供非財務資訊,非不能也,是不爲也。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爲資訊均出自會計一家之手,其實企業的資訊可由企業內各種子系統生成與發佈,例如統計資訊系統,技術資訊系統、物流資訊系統、人事資訊系統,甚至利用新聞報道與新聞發佈會等。因此,財務會計資訊系統,更多的是實行“拿來主義”,而不是親自去“生產”非財務資訊。現行的做法是,在財務報表附註中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中納入了大量的非財務(包括定性)資訊,人們便誤以爲財務會計理所當然可以“生產”並報告非財務資訊了。而我們則認爲,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即使這些非財務資訊經會計人員之手弄進了財務報告中,也並不表明這些非財務資訊就是或應當由會計來“生產”,會計只是藉助這些非財務資訊來輔助說明與解釋財務資訊,幫助資訊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資訊,從而最終提升了財務資訊的價值。因此,更實事求是地說,財務報告應是企業會計人員與企業其他有關人員“合作”的成果,財務報告中的許多內容是非會計性質的東西。基於這一認識,我們就認爲財務報告只是公司報告的一個主要部分。這也可以成爲解釋西方國家的上市公司對外披露資訊的報告不稱財務報告而稱公司報告或年度報告的理由。由此,我們預見未來的會計應在拓展財務資訊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並“拿來”非財務資訊爲增加財務資訊的價值服務(會計在“生產”財務資訊時的“副產品”是個例外,如對會計政策的揭示,是會計“自產自銷”的非財務資訊)。甚至還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會計計量技術的`進步,如今只能以非貨幣計量的資訊,今後也將能以貨幣計量。

2、在不放棄歷史成本計價資訊的同時,以公允價值計價的資訊將大大豐富財務資訊的內容並提高財務資訊的相關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隨着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相互分割的市場正在走向世界一體化,以交易價格爲基礎的傳統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資訊源,公允價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觀性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承認和運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現行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中,都已開始較爲普遍地使用公允價值概念,連我國已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具體會計準則中引入了這一計量屬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財務報告中,能用歷史成本計價且不失可靠性與相關性的資訊仍佔一席之地;用歷史成本計價但既失可靠性又失相關性的資訊,肯定要被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所取代;用歷史成本計價雖具可靠性但難保相關性的資訊,則可用公允價值計價後的資訊作爲補充資訊同時提供;最終,當公允價值計量的資訊既可靠又相關時,公允價值將全面取代歷史成本(或許歷史成本也成爲公允價值的選擇之一)。會計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探討的是,以何種技術與方法來找到

公允價值,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階段而難以實際操作。在知識經濟時代,當公允價值計量技術得以妥善解決之時,一個嶄新的以公允價值爲代表的計量屬性爲基礎的會計資訊系統絕對不再是“紙上談兵”。到那時,囿於歷史成本計量而無法進入財務報告的資訊將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方式進入財務報告之中,從而大大增加了會計計量的對象,並豐富了財務資訊的種類和數量。

3、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將成爲未來財務報告的重心

工業經濟依靠資本和生產型人才,對有形資源的佔用和使用是工業社會環境中企業得以持續經營之根本,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傳

統會計系統必須圍繞企業有形資源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來展開。隨着以技術爲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依靠知識和知識型人才,從而轉向對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利用和爭奪,以創造未來現金流量和企業市場價值來確保競爭優勢。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資產的比重則相應地大大下降,如美國許多高科技公司的無形資產已超過總資產的一半以上。對此,會計不能漠然視之,必然要轉向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增強會計資訊的有用性,因而必須實現財務報告重心的轉移,及時準確地報告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價值。現行財務報告雖然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內容,但報告得不詳細、不全面,甚至是有重大遺漏,例如:美國微軟公司的市值大大高於其帳面價值,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幾乎沒有報告微軟公司巨大的無形資產與人力資產價值。當然,會計界已在無形資產會計與人力資源會計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要進入操作階段仍有許多難題未解決好,也許這是一個跨世紀難題。會計同仁應迎難而上,在開發未來財務報告模式時,着重解決好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將對企業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通通納入財務報告範疇,最好是全部在基本財務報表中予以表述。可見,會計的發展任重而道遠,但會計同仁似乎已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選擇做解決難題的先驅者,總不能拱手相讓去做追隨者。這也可以說是一場會計陣地的保衛戰。

4、突破會計主體假設,同時報告與會計主體資訊相關的關聯方資訊

基於會計資訊用於評價經營受託責任用途的考慮,會計主體的確立是傳統會計系統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工業時代企業組織垂直控制的特徵也爲這一前提的確立提供了它所必須的外部環境。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組織的結構正在朝網絡化、扁平化甚至虛擬化方向改變。這種改變使得會計主體假設開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除此之外,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合理報告在客觀上也需要突破單一會計主體的範圍,因爲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先進性和價值需要與其他企業的同類資產相比較,纔可以進行合理的衡量;企業還是社會中的企業,一個企業的失敗可能引發“骨牌(多米諾)效應”而泱及相關企業,所以評估一個企業時還需要相關企業的資訊,比如該企業上游與下游企業的資訊,即對整個企業價值鏈的關注提出了這種資訊需求,藉助相關企業的資訊,以便更充分地說明一個企業的真實狀況。這些改變在客觀上要求會計資訊的披露突破傳統的空間範圍限制。因此,如何恰當地提供一個主體及其相關方的資訊,也代表着未來財務報告的一個發展方向。

5、增加相對值資訊,提高財務資訊的可比性

以絕對值資訊表述某一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是現行財務報表所提供資訊的特點之一。當財務資訊的用途更多地偏向用於各種各樣的決策而不是侷限於財富分配,財務資訊揭示的範圍不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主體,等等,那麼以絕對值揭示資訊的傳統方式就必然會遇到相對值資訊揭示的挑戰。因爲在某種意義上,相對值表達的資訊具有更強的可比性,從而能更好地滿足決策的需要。在近二十年的財務資訊披露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證券監管機構已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能夠直接用於投資決策評價的相對值資訊,如一些重要的財務比率(每股盈利、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隨着財務資訊決策用途重要性的進一步加強,隨着會計主體範圍的逐步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以相對值資訊揭示的方式一定會演變爲未來財務報表發展的主流,當然絕對值資訊仍然有其生存的價值,從而形成一種絕對值資訊與相對值資訊並存的格局,極大地豐富了未來財務報告的內容。

三、未來財務報告時效

基於會計分期假設的財務會計是定期提供財務報告的,尤其是年度財務報告成爲會計的傳統,以適應人們對年度財富分配的需要並降低資訊披露成本。但隨着財務資訊決策用途的增強,年度的資訊揭示會與投資決策對資訊的及時性乃至即時性要求發生巨大矛盾。而現代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資訊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計算機隨機寄存功能的支援下,也使得財務資訊的日常揭示成爲可能,甚至進行實時報告也不會是天方夜譚了。如今,人們已設想了一種電子聯機實時財務報告(ElectronicOn-lineReal-timeFinancialReport)系統,它是指企業在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的基礎上,透過計算機網絡實時將企業所發生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並將其存儲在可供使用者查閱的數據庫中,供使用者隨時查詢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以及其他重要事項,從而使財務資訊在滿足使用者資訊需要上真正實現了“多、快、好、省”。因此,它又被稱爲“同步財務報告系統”或“全天候財務報告系統”。我們相信,隨着資訊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應用的普及,這一種報告系統的應用在不久即會變成現實,從而徹底解決財務資訊滯後的問題,極大地提高財務資訊以及會計資訊系統在決策中的地位。

四、未來財務報告的靈活性

現行的財務報告實際上是一種通用財務報告,它提供給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報告,並將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予以標準化,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大批量生產模式。這一模式是基於以下假設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財務報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或至少知道他們制定決策的模型。然而,即使從經管責任觀來看,由於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使用不同的會計責任基礎,他們的資訊要求也是多樣化的;而且由於:(1)使用者的目標和方法不同,(2)被估價的資產不同,(3)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4)使用者的資訊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資訊需求;更何況很難事先確認使用者的所有資訊需求和他們的決策模型,因此通用財務報告的侷限性日益顯著。如今,通用財務報告卻應用廣泛,究其原因在於:(1)透過與使用者溝通,可事先獲得使用者的一些資訊需求,從而滿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2)有助於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財務資訊的可比性;(3)標準化財務資訊使擁有有限資源的監管者、準則制定者以及審計人員能更經濟、有效、實用和方便地監督公司的財務報告行爲,而並不是由於它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全部資訊需求。爲了革除通用財務報告模式的弊病,人們開展了各種探索,以增強財務報告的靈活性來切實履行好財務報告目標。

1、多欄式

報告模式

不同資訊使用者對資訊需求是相同的假設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對公司業務都持有相同的看法,這導致當存在多種會計方法時,只使用一種方法並提供單一資訊。單一資訊不便於比較不同計量和確認方法下得出的結論,也不得確認不同資訊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樣提供資訊通常與決策無關,並且無法實現真實和公允原則,還會產生會計數據固化。所謂數據固化是指資訊使用者不能進行自我調整以看清數據的變化是會計政策變化引起的,它意味着使用者忽視不同會計方法有不同用途併產生不同的經濟後果。於是,人們提出了多欄式報告模式。即對同一經濟業務按多種會計方法加以處理,並將由此得到的不同資訊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單一資訊走向多元化資訊。使用這一報告模式時要防止資訊超載問題。雖然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使生產和披露更多的資訊變得容易起來,同時也降低了資訊成本,但這並不是等於解決了人腦處理資訊的能力。有人已經論證了,許多人的資訊瓶頸在於人們不是缺乏資訊,而是處理資訊的時間和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給使用者提供精煉的、能直接用於決策的資訊仍是財務會計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2、“事項”報告模式和數據庫會計模式

預先知道使用者的資訊需求這一假設導致財務報告數據的高度綜合性。綜合資訊最嚴重的問題是阻止

使用者按他們自己的需求來重新編制報表;另外,加工綜合資訊的過程還會導致資訊的丟失與扭曲。同時,綜合資訊也忽略了使用者的認知方式的差異,爲管理當局操縱會計數字進行盈利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提供了空間;使資訊變得不及時,併爲有效審計和使用資訊設定了障礙,還排斥了使用者參與編報的過程。爲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項”報告模式和數據庫會計模式。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項會計”((EventsAccounting)理論將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索特指出,在不完全瞭解資訊使用的需求和決策模型的情況下,會計應立足於提供與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事項的資訊,由使用者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即將數據綜合的任務交給資訊使用者。因此,財務報告應包括足夠的明細數據以便使用者能重構發生過的經濟事項。所謂事項,是指可觀察的,亦可用會計數據來表現其特性的具體活動、交易和事件。據此,資產負債表是企業創立以來透過帳戶分別彙總後以餘額間接表現的各種事項的報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現企業於某個期間所發生經營事項的報表。從數據處理角度來看,事項會計以“事項”作爲數據處理目標,經濟事項發生之後,透過各業務處理子系統進入數據庫,根據各類事項的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係進行實時自動處理,以期達到反映和控制各種經濟活動的目的。

數據庫會計模式旨在提供一個數據庫以便資訊使用者從中提取不同明細程度的數據,它是在數據庫環境中對“事項”報告模式的拓展,但與“事項”報告模式有不盡相同的取向。“事項”報告模式強調編制明細一些的財務報表,而數據庫會計模式則着重於儲存和維護最原始的數據。這時,對資訊使用者的專業要求更高了,他們應該成爲財務分析專家。

3、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

當代生產技術、資訊技術以及管理方法的進步使許多行業中的企業可以大規模地按顧客需要組織生產(MassCustomization,MC),透過生產系統的靈活性和快速反應,實現產品多樣化來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求。這一生產方式被稱之爲21世紀企業競爭的新前沿。MC概念實際上也適用於財務報告,因爲資訊比物質產品更適合於採用MC,其理由是:(1)資訊是不滅的,即原始數據、中間資訊和最後的報告可以在加工過程中國共產黨存;(2)資訊是可以由多個人共享的;(3)容易複製,複製的邊際成本幾乎爲零;(4)資訊可以不斷地合計與再分解或分類與再分類;(5)資訊可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在不同媒體上再現;(6)易於模組化和組合。於是,一種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型(AnInteractiveandCustomizableReportingModel)就應運而生了。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數據庫。報告單位維護一個可用來儲存其願意披露最原始水平的資訊的數據庫(包括財務和非財務數據),以便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財務報告。

(2)模組化了的會計程序。報告單位的會計系統包括相互聯繫但又相對獨立的模組。這些模組包括三類:財務報表要素、非財務資訊項目、會計方法和表達方法。模組化的系統便於根據使用者的要求將一種交易或財務報表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處理。

(3)報告生成器。報告單位在因特網上爲資訊使用者提供報告生成器,它是報告單位與使用者交流的介面,並幫助資訊使用者編制其所需財務報告。使用者可透過它選擇具體的資訊項目、類型和表達形式,就象人們選擇電視頻道一樣方便。如不進行任何選擇,使用者則可以得到一份通用的和標準的財務報告。爲了避免使用者可能被許多選擇項目搞得不知所措,系統還提供網上幫助來協助使用者使用報告生成器,特別是幫助他們選擇會計方法以得到其真正需要的資訊。

(4)學習機制。系統設定一個反饋渠道,以便資訊使用者就如何及時改進報告系統向報告單位提出建議;還可設定一個記憶單元,記錄最常被選用的資訊、項目、方法和選擇它們的使用者,這一資訊可以幫助法規及準則制定者改進現行法規和準則。

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具有靈活性,允許報告單位與資訊使用者雙向、直接、快速溝通,共同完成實時報告,從而能比傳統報告模式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資訊需求,並進而減輕資訊不對稱和提高資本市場效率。

4、差別報告模式

差別報告可以在兩個層面上實施。一個層面是從資訊提供者角度,由報告單位爲不同使用者提供內容(或在時間上)有差別的財務報告。由於資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和獲取資訊的權力(途徑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於通用財務報告了。因此,企業可以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對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特殊需要的資訊。例如,主要債權人收到的資訊比一般股東更爲詳細和及時,債券評估機構收到的資訊也往往比年度報告更爲詳細,等等。透過差別報告,企業既可滿足特定使用者及其集團的特殊資訊需要,又可避免因廣泛對外披露而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差別報告的編制可以運用會計軟件網站提供的自助式會計系統來實現。在法律、制度允許的前提下,差別報告應能在不久的將來加以運用。在我國,採用差別報告方式來解決“外行使用者”和“內行使用者”不同資訊需求的矛盾,也許值得一試。隨着我國證券市場的擴大與完善,財務分析專家等“內行使用者”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他們所需要的資訊比一般使用者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及時性要求上都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有必要爲兩類不同的資訊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財務報告。

另一層面是從會計規範角度,建立有差別的會計資訊揭示制度。它實際上是由一國政府透過有關的準則或法規的規定,對不同規模或類型的企業在編制與提供財務報表的種類以及要求其披露的會計資訊的格式、內容、數量、詳盡程度等方面實行有差別待遇的一種制度安排。在這一制度下,一般是按企業的資產總額、年營業收入淨額和年平均職工人數這三個標準,將企業劃分爲小企業、中型企業和大企業三類。對小企業實行某些會計資訊揭示的豁免,允許其按簡略形式提供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而不必提供現金流量表;對於大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則必須按規定提供內容詳盡的一整套財務報告;中等企業可以視自身具體情況在上述兩種報告中作出選擇或是提供詳盡程度界於二者之間的財務報告。不同規模企業的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存在不同要求,有差別的會計資訊揭示制度迎合了這一要求。其實,這一制度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採用。最近,我國財政部已計劃推出一套全國統一會計制度,但會將金融類企業、小企業作特別考慮,因此也有望在我國推行有差別的會計資訊揭示制度。

五、未來財務報告方式

未來財務報告在資訊載體(存儲介質)、傳遞方式與表述方式(格式)等方面都將與傳統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別。隨着資訊技術的普及應用與提高,企業總有一天會取消紙質(書面、報紙)財務報告的印刷與傳遞,而是在網上發佈資訊;資訊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親自去取閱財務報告。在資訊的表述方式上,不再囿於文字與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圖形與音像方式恰如其份地表達資訊內涵,做到圖文並茂,聲像俱全,使資訊的表達更形象、直觀、更易於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來財務報告應是在網絡上轉輸的、表式資訊與音像化資訊相結合的,更爲簡明易懂的一種實時報告。中國證監會在2000年1月1日發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證監會指定的報刊雜誌上登載年報摘要外,必須上網公告,而且對於在網上發佈的年報資訊要承擔同樣的責任。這預示了我國未來財務報告在存儲介質與傳遞方式方面的發展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少華著《企業財務報告理論與實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葛家澍主編《中級財務會計學》(上、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薛雲奎著《會計大趨勢——一種系統分析方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4、胡仁昱著《自助式會計系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版。

5、勞倫斯·A·溫巴奇《九十年代的財務報告:勢在必改》,《會計研究》1997年第8期。

6、肖澤忠《大規模按需報告的公司財務報告模式》,《會計研究》2000年第1期。

7、謝姆·桑德《會計的延續與變遷》(魏明海、施鯤翔譯),《財會通訊》2000年第2期。

8、唐予華《知識經濟與會計目標》,《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9、楊宗昌、張蘇彤《論有差別的會計資訊揭示制度及其在我國的運用》,《財會通訊》2000年第4期。

10、袁樹民、吳旺盛《試論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模式》,《上海會計》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