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透過簡述瞭解課文內容。

2、能運用賞析法閱讀課文。

3、透過學習暢談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賞析我的脫險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過程】

課前聽《真心英雄》。

一、引入新課

剛纔同學們所欣賞的這首歌,就是著名影星成龍所唱的《真心英雄》,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這首歌中有兩句歌詞寫得很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得經歷種種的磨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那麼該如何面對它戰勝它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對並且戰勝困難的。

二、簡述課文,瞭解大意

1、檢查預習情況:

時間、地點、天氣、人物、起因。

(七月的費城特別悶熱,我和幾位小夥伴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決定去爬懸崖)

2、簡述課文:

師:接下去發生什麼事呢?誰能用自己的話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學生簡述)

師:透過剛纔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已經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故事中的我遇到了什麼困難?(被困懸崖。)這是一座什麼樣的懸崖?我又在懸崖的什麼地方呢?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一下。

三、直奔重點,賞析脫險

(請一位學生畫簡筆畫,並畫上我)

1、學生畫簡筆畫,老師引導我的正確位置。三分之一處。

2、讓學生了解我的特點。膽小體弱。

師:其他小朋友都爬到山頂從一條小路下去了,而他爲什麼上不去呢?

提示:體弱多病、瘦骨嶙峋、母親的勸誡。

師:小夥伴拋棄了他,他上不去又不敢下來,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兒,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請同學們閉上眼)現在你就坐在這個懸崖上,孤零零一個,天越來越黑,周圍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這時晚風吹過嗚嗚作響,冷颼颼、陰森森,這時你感覺怎麼樣,心理怎麼想的?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

3、學生賞析脫險部分:

我們這麼勇敢,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感到害怕,那體弱多病膽子又小的我怎麼能不害怕呢?那麼作者又是如何把當時害怕的心理和爬下懸崖時的情景描寫出來呢?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14~22小節,我們來共同賞析這一精彩部分。如何賞析呢?

⑴ 學生自由讀課文14~22,努力做到:

① 自問。

② 賞析。

結構:敘述順序、詳略安排等。

語言:修辭方法、描寫方法、遣詞造句等。

③ 領悟。

⑵ 老師在討論時,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思維:

① 問題:

A、環境描寫暮色蒼茫昏暗的作用:襯托我當時恐懼的心理。

B、傑利回家告訴父親的經過爲什麼不寫?

(可事先讓學生讀一讀單元提示)

C、你的朋友是誰?他就在這裏了,這時你該怎麼辦?

D、父親是如何幫他脫險的?他爲什麼不直接把他抱下來。

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

E、爲什麼說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戰勝了自己本以爲無法戰勝的困難)

板書:

巨大成就感,親歷艱險,戰勝自己

F、我爲什麼不知道自己在哭泣?兩次哭有什麼不同嗎?

G、這四個人物當中你喜歡哪一個?

讓學生談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自問他答。教師也可以參進問一兩個重要問題。

② 賞析:害怕心理的描寫、環境的襯托、心理的變化、戰勝困難的經過。

教師適時指導朗讀。讀出我的三次對話的不同語氣。讀出爸爸的鼓勵語氣。

教師在賞析戰勝困難時,可以分角色朗讀,體會父親的引導之法。讓另外一個學生說當時我的心理變化。

板書:

恐懼萬分、毫無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這部分的板書可以在上個步驟中進行)

③ 感悟:

學生暢談。

從四個角度:我──如何面對戰勝困難。

父親──如何教育子女。

傑利──如何對待朋友。

寫作──詳略、描寫、觀察。

教師適時補充:其實任何一個困難都不需要害怕,因爲任何一個困難都可以化成一個小困難,我們只要把這些小困難一個個地克服了,就能積小勝爲大勝了,成功了。

那麼這次經歷給作者哪些啓示呢?

(配樂齊讀最後一段)

同學們,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在困難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記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我們克服。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告訴你的朋友們。

四、作業

1、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2、把自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寫在的日記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過程和方法:

⑴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⑵ 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啓示。

【教學難點】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讀課文導語:

導語中說這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樣脫險的?爲什麼隔了57年,65歲的作者還要記述這段經歷呢?其中蘊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二、整體感知

1、默讀:

要求默讀的速度爲每分鐘300字,慢慢加快爲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讀好,行嗎?

默讀後請同學們複述課文。複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2、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⑵ 發生在什麼時候?

⑶ 爬懸崖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

⑷ 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課文分成冒險、脫險兩部分,四人小組組內試講,全班推薦2~3人上臺複述,並即使點評。

明確:複述要求響亮流利、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明確:同學用這樣的句式複述我講述的部分是我的講述完了,謝謝大家、我的點評完了,謝謝。

三、研讀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這次歷險,獲得了什麼啓示?

(讀最後一節)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爲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提示:龜兔賽跑、夸父逐日

2、總結歸納:

居里夫人說: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學了《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後,獲得了什麼道理?

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呼喚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7~22小節,背誦最後一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2、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啓示。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作者是誰?

2、作者是什麼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啓示。

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爲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討論課後練習二

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爲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啓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四、作業

模仿吳強《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一段小詩。

【相關連結】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 強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於是就沒了下一步,

於是就沒了路

(四)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課前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⑵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 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 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⑵ 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於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匯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爲匯入的內容,是爲學生設定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匯入性說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複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複述要求:

⑴ 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⑵ 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⑶ 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1、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2、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啓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後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爲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爲我的同學,怎麼辦?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屏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着力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閱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閱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閱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複述故事,瞭解記敘文的有關知識,並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2.學會多種閱讀方式,感知文章內容與主旨,並從中獲取有益的人生啓示。

3.展開多角度閱讀,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的能力。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難點:目標3

學習安排:兩課時

學習指導:本文是篇敘議結合的文章,宜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並結合議論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閱讀,同學們可以從父親、“我”、“傑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們的做法能給我們什麼啓示。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讀一讀,寫一寫,掌握下列詞語。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註上音,並把整個詞語讀幾遍。

迂( )回 啜( )泣 納罕( )

瘦骨嶙峋( )( ) 頭暈目眩( )

(2)用楷書把下列的詞語工整,規範的寫一遍,力求美觀。

訓誡 聳立 迂迴 凝視 納罕

瘦骨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結合文下注釋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詞語的意思,並至少選擇其中五個來造句或寫段話。

2。認真閱讀課文,嘗試着用自己的話把“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敘述出來。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正確無誤。同時想一想,作者想透過這次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呢?

二:學習·研討

1.匯入。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情節。

(1)默讀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點、五分鐘左右完成。

(2)複述要抓住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要求表述連貫。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敘述的內容。

3.朗讀訓練,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標題“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麼意思?

(2)當“我”畏懼、不敢下崖的時候,父親鼓勵“我”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爲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3)作者在這次難忘的經歷後,有什麼深刻的感悟?這當中有什麼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5

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結構特點,體會本文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

2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

3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本文語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寫,又有哲理性的陳述,句式變化多樣,比較適合朗讀。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朗讀,結合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教學時數:

1課時教學過程:

課前積累:

1、不積跬步,無以行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

2、學生課前一分鐘口語表達練習。

一、匯入: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於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經歷讓你至今依然不忘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美國作家莫頓`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帶給我們的寶貴的啓示。

二、教學目標,檢查預習。找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三、朗讀課文,先自由讀,再找學生範讀,邊讀邊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讀完後,你最想說得是什麼?

2、你覺得課文中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爲什麼?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說明了什麼?(或者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4、家長怎麼樣來教育學生?請小組討論完成。

四、質疑問難:討論明確以後,集體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做適當指導點拔。

五、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1、師引導學生如何複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複述要求。

2、研討與練習二。

3、研討與練習三。以上由學生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課後小結,提出希望。

1、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

2、佈置作業:A類:抄寫“讀一讀,寫一寫”,理解詞語含義。B類:根據“研討與練習三”的要求,寫一段話。

附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故事:遇險——脫險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2、透過朗讀,領會課文字裏行間表達的感情,能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內容。

3、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理念

1、藉助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把課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藉助課文對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導學生把自己朦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課型:語言教讀品味課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心理學家曾做一個實驗,將一隻飢餓的.鱗魚和一羣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鱗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還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烈地進攻,又失敗了,並且受了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後,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玻璃擋板拿開,鱗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最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麼啓示?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互相討論,並進行課堂交流活動。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內容,並匯入新課】

【明確】同學們的說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說明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業成功這個道理。而放棄最後的努力,也就等於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二、整體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讀活動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老師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生詞的方法練習讀準音。(學生活動)

【落實】悶熱 凸出 凝視 吸泣 瘦骨嶙峋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老師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段落的方法練習、體會。

〖指點讀這一課,要學習用恰當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表達字裏行間的感情。

(1)要準確流暢地用普通話朗讀;

(2)注意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語調;

(3)注意讀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語氣語調。

【學生進行自主的朗讀體驗活動】

【落實】學生演讀“暮色蒼茫……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這一部分。

【落實】學生演讀文中最後一段。

(二)認識課文

1、我們學習課文,閱讀文章,首先要認識它。要從整體上把握它,要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它,這就叫做認識課文。

2、下面請同學們自主地閱讀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依據記敘的要素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個階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來。

(3)這篇課文涉及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個有什麼性格特徵?作者是怎樣描寫他們的?

(4)透過閱讀,說說這是一篇怎樣的課文?

〖指點(1)、講故事分兩步走:第一步根據記敘要素,先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起因;第二步講述脫險的經歷。

〖指點(2)、根據文字內容或指點(1)來概括。

〖指點(3)、可以從故事內容、從人物、從文章結構、從文章技法、從文章給人啓迪等角度來認識課文。

【先請同學們合作交流,分小組討論;然後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達對課文的認識;最後老師小結,與同學們對話交流,重點落實(3)(4)】

【落實(2)】冒險---遇險---脫險

【落實(3)】只要學生抓住語言材料來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實(4)】這是一篇:

※寫“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憶性。

※先敘事再述感、層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細節構成的文章----生動性。

※透過一件小事表現多個人的文章----藝術性。

※透過一件小事表達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點“哲理”應結合末段及標題中的“再”來感悟,並把這種“感悟”延伸到整個生命的長河之中。)

三、讀品結合,領悟語言。

文中許多語言是值得細品的,用“變”的手法進行比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請大家運用“變”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語言。

【此過程分三步:自主閱讀,提出問題----藉助資料資訊,合作釋疑-----明確相關結論,獲得知識。】

【落實】

※“那是費城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將這句中的“至今”刪掉,將“感覺得到”換成“回想起來”比較一下效果。(“至今”強調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所以雖己年過花甲仍然記憶猶新,而且是能夠清晰地“感覺得到”那種悶熱,“感覺得到”是從生理器官的感覺角度突出了記憶的清晰與真實,如在眼前,而“回想起來”只是一種心理活動,不如前者有表現力。)

※“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峯。”將句中的“只有”“但”刪掉,比較一下效果。(“只有”強調了懸崖並不算是險峯,用“但”字將語意一轉,突出了它對“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側面表現了“ 我”身體的柔弱和內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咚咚直跳”改爲“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裏咚咚直跳”可以嗎?(原句言簡意豐,將多個資訊組織進一個句子,讓“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語,比改後的句子更有表現力,更讓讀者爲之擔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後的句子過於平淡,缺乏表現力。)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裏靠。”刪去“終於”,將“儘量”改爲“努力”,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終於”突出了整個過程對於“我”的艱難程度以及“我”緊張得絲毫不敢放鬆的心情。“儘量”比“努力”更能表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我”不停地一點一點地往裏靠,直到再也沒有一點空間可以挪移,更能表現出“我”的極度恐慌。)

※“我聽見有人吸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句話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爲“我忍不住吸泣起來”,這不是表達更直接、更簡潔嗎?(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現了“我”當時己因極度的恐懼和絕望失去了判斷力,六神無主,意志崩潰了。改後的句子,語言雖簡潔明瞭,卻無法表現這種恐懼到了極點以至產生幻覺的心理狀態。)

※“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將這個句子末尾的感嘆號改爲句號,如何?(改後無法表達“我”當時驚喜萬分的心情。)

※“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這是父親見到孩子時所說的第一句話,似乎沒有一點緊張和關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給擔心死了!你怎麼樣?受傷沒有?別害怕,爸爸抱你下來!”效果如何?(文中的父親懂得怎樣鍛鍊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所以,他雖然擔心,也不會表露出來,而是用最爲日常化的話語儘量淡化事情的嚴重性,讓孩子放鬆心情,學習在困難面前保持鎮定。改句中,父親自己就已經先慌亂了,又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鎮定呢?而抱孩子下來的決定很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老是讓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刪去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有了一點勇氣和信心,刪去後語氣變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時“我”纔剛剛開始發生變化的情形。“而且”表現了“我”在看到自己透過努力取得了一點成績時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刪去後,無法表達“我”在這過程當中的心理。)

※“最後,我一腳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句話所表現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後矛盾的,刪去加點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實地再現了劫後餘生的“我”心有餘悸,同時也有一種獲得安全感之後的舒坦,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戰勝困難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這種情感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刪去後,會顯得過於單薄,而且情感沒有了發展和過度,也顯得不夠真實。)

四、訓練朗讀,增強語感。

1、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朗讀文中富於哲理的段落。

五、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1、背誦文中富於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爲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