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數字編碼》的教學反思範本

《數字編碼》的教學反思範本

《數字編碼》的教學反思範本

篇一:數字編碼的教學反思-

數字編碼的這部分知識是小學生首次接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數字編碼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經歷提問、舉例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數學編碼的實際作用。

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兩道預習題:1、讓學生翻開自己的家的戶口本,記錄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並問自己的家長此號碼的含義;2、收集生活中的其它編碼並記錄下來。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編碼,並討論假如沒有這些編碼會怎樣,以此來體會數字編碼的重要性;然後以郵編的含義開始新知識和教學,並以本地郵編471031爲擴展介紹郵編前2位、中2位以及後2位的含義;接下來將學生記錄的戶口本上自己的身份證號寫在黑板上,逐段介紹1~2、3~4、5~6、7~14、15~16、17、18所代表的具體含義,並讓學生說出自己這一段號碼的含義;第三,實際運用,讓學生根據所給定的各種資訊互相編號;第四,總結數字編碼的作用。

本節課我認爲成功之處在於用身份證號碼來理解數字編碼的作用。首先身份證號碼所含內容豐富,出生、籍貫、生日、派出所、性別都有;其次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自己最關心,最想了解其具體含義,學生積極性很高。

不足之處我想在於課外作業的佈置上,沒有讓學生課餘去了解更多的編碼並在課堂上展示,也就是沒有讓學生深挖數字編碼應用的廣泛性。

篇二:數字編碼教學反思

茅橋小學 孫羣芳 數字編碼這一內容原來作爲“數學廣角”安排在五年級上冊,現在移到三年級上冊,作爲數學實踐活動的內容。數字編碼,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材只是讓學生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初步體會數字編碼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並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學會運用數字進行編寫學號。 我在具體教學時,主要分成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生活中的數字編碼、學生編寫學號四大板塊進行教學。教學前,我先佈置學生查詢、瞭解相關的資訊,再在課堂上交流、彙報、討論相關資訊,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教師再適當補充,介紹數字編碼中蘊含的其他資訊,學生從中感受編碼的簡明、科學以及編碼的規律。但由於本班學生都來自農村接觸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的機會不多,而生活中的數字編碼包含的資訊非常豐富,另一方面,在嘗試編碼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比較多,因此,這一主題活動對本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

這節課總得來說還很不錯,學生對活動內容比較感興趣,積極參與活動過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認識、理解數學,運用數學探究現實問題,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得到發展。我覺得在設計問題時應多仔細推敲,力求提出的問題能達到恰當、準確,此外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從學生的問題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指導活動進程。

篇三:數字編碼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以上理念,我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爲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字編碼中我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式,體會編碼的特點,初步學會編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點是怎樣科學合理地編碼。教學中,第一環節我以談話交流匯入,引出課題,併爲下面學生自行編碼奠定一定的基礎。第二環節,探究身份證號碼中的祕密,讓學生課外收集號碼,並瞭解相關資訊,在自主探究、學習的情況下了解到底身份證號碼中隱藏着怎樣的資訊。瞭解每個數字用幾位數表示,新舊身份證的區別,數字編碼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第三環節,練習,透過動手操作,初步學會編碼的方法。數字編碼這一單元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九冊的內容,它包含的資訊量非常的大,但它與生活的聯繫是非常的緊密.我沒有按照過去的傳統教法——課前將相關知識一一查詢蒐集,然後傳授給學生。而是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然後在課上做彙報交流。同學們透過課前調查,在生生互動,相互交流這一環節,顯示了超強的資訊量和驚人的創造性,課堂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資訊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彙報和課後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前我分小組給學生分配任務。

二、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生透過上網、諮詢、調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編碼的知識。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編碼,例如:圖書編碼、商品編碼、運動員號碼牌、門牌號碼、銀聯卡、積分卡等等。學生透過進一步的調查學習,還了解到不同的編碼表示的含義。

三、合作學習在課堂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課前,小組長帶領幾個同學把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整理。課中,小組代表彙報完後,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補充彙報。零零散散的知識在同學們的合作努力下變得條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證號碼的知識之後,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上完這節課,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重新認識了“教”與“學”的關係。不要簡單地充當知識的傳話筒,也不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問題的精神。他們課前透過做社會調查,上網蒐集資料,向家長諮詢等活動,逐漸走“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雖然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尋找、查閱了關於編號方面的大量資料,做了充分的預設,自認爲對有關數字編碼方面的問題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是對有些問題處理的也不夠及時準確。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不夠精煉,教師對學生的反應要作出正確、及時的反饋與評價,還有一定的難度,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課後我與李老師做了交流,我的收穫很大,在這裏很感謝李老師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讓自己在教學上很快的成長!

篇四: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數字與編碼》這節課我原來一點也不熟悉,從沒教過,聽過一次也是在很久以前的事了。本學期我剛好任教四年級,所以就有了接觸 《數字與編碼》的機會,在這次教學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編排是從點名引入的,於是我巧妙的設計了同名同姓的情況來點名,故意設計此名非此人也。課堂上我的話就是“逗你玩”,使公開課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有趣,同時爲數字編碼的唯一性的優點埋下伏筆,輕鬆、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探究。

教材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我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着重的放在對身份證號碼編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我認爲主要讓學生多次經歷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然後發現規律與特點。在師生之間的交

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實例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我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四、儘量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探究新知的慾望

學生的胃口吊住了,那麼課就成功了。本節課中我兩次問學生“想不想”(一是想不想擁有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學號,二是想不想看看小明爸爸的身份證號碼),其實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老師問:想不想,學生都會說想,但今天這節課,我能感受到學生是真的想,而不是在敷衍、迎合我的課堂。因爲他們的“想”是發自內心的。

還有幾點思考,願與大家一起討論:

1、一節課就讓學生接觸身份證號碼,單薄嗎?

2、在這樣的課中怎樣進行更有效的探究與學習?

篇五:《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編碼》的一課,把它編入多位數着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些多位數能夠起到編碼的作用,而每個數字又代表了特定的意義,因此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我把重點放在了:1、讓學生結合身份證的認識,瞭解到用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2、透過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其它編碼的知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3、提高學生收集、分析資訊的能力。

其實,在生活中編碼到處可見,如: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郵政編碼等等。學生每天都與這些多種多樣的編碼打交道,如果他們沒有認真觀察,仔細研究的話,這些編碼也就是他們身邊的一串串數字而已。把學生引進編碼的世界,帶領他們探索並瞭解編碼中的學問,這對來說學生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挑戰性;

因此,課前我讓學生先對生活中的這些編碼進行收集,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收集的編碼都是身份證號碼,這也進一步說明以身份證的認識爲載體,進一步學習編碼的知識是符合生活實際的。

在課上,我爲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研究的時間,讓他們先獨立猜測一下每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大部分學生都能猜測出身份證號碼的第七位到第十四位是表示出生年月日,到此爲止,我雖然還沒有具體講,但學生已經對身份證號碼有了一定的認識,我馬上肯定了他們的想法,並引導他們認識了“出生日期碼”,

並使他們觀察到月和日中有零佔位的情況,如“19960305”就是1996年3月5日出生的,其中的兩個“0”就是起到佔位的作用,當學生認識了出生日期碼後,他們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剩下的幾個數字上,這師老師再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地址碼”和“順序碼”,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

當破譯了身份證號碼後,我馬上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其它的編碼,如:郵編、電話號碼、運動中的跳水編碼,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編碼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當學生看到了這麼多數字的應用後,有一些學生就有了想自己試編的想法,我便拋磚引玉舉了一個“200345231”(2003年入學四年級五班23號是個男生)的例子,讓學生猜測是什麼意思,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更高了,馬上開始嘗試自己編碼。

我認爲這節課旨在爲學生提供了認識數學的用途、探索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繫、綜合應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也爲學生提供了進行實踐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的平臺。而這節課也實質上反映了學生經歷的兩個主要過程,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一是課前,學生對生活中的大量的有關於編碼的資訊進行收集、整理,作出推理判斷和驗證的過程。這是研究興學習中進入問題情境、時間體驗階段。二是課上,學生表達自己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的理解,同時又在交流中進行反思的過程。這是研究興學習中表達和交流階段。而教師在這兩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變成了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