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精品語文教案《故鄉》

精品語文教案《故鄉》

精品語文教案《故鄉》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匯入 :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匯入 ,並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

(浙江紹興)

2、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資訊,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爲什麼?

(不是,因爲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爲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繫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閱讀課文,瞭解小說中的人物,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

六、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 :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 )2.腳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陰晦( )

7.愕然( )8.顴骨( )

《二》描寫一段你的故鄉的景色。

第二課時

一、匯入 新課 :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

二、講授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爲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並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1、提問:故鄉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老師: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3、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啓發。)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但這個富於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少年閏土,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爲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爲“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係,以及這種禮法關係所維繫着的封建觀念。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爲根本不能戰勝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儘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儘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動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幹癟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縮了下去,他的表現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成爲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茫遠的、朦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經死亡,肉體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閏土體現的是“我”所說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類人的特徵。)

4、提問:爲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歸納: 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5、列表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

變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語態

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和生活的態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爲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

小結: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但善良忠厚、勤勞樸實。

6、提問:楊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透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 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小結:透過削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7、提問:楊二嫂爲什麼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討論並歸納:因爲農村小城鎮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

惡習使楊二嫂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麼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8、提問: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爲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反映當時農村經濟衰敗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9、總結:小說塑造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透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他們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後農村生活的破產,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10、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並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解決疑難語句的理解問題,進一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

上節課,我們透過小說的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看到了故鄉的景,見到了故鄉的人,發現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本節課,我們要認真分析、思考文中的疑難語句,進一步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

二、新授:

1、提問:在文中找出描寫“我”的心情的句子,試勾畫出“我”的心情,變化脈胳。

討論並歸納:

(1)回故鄉——急切

(2)見故鄉——悲涼

(3)憶故鄉——沉重、憂憤

(4)憶閏土——高興、佩服、依依不捨

(5)見楊二嫂——驚嚇、困窘

(6)見閏土——興奮、驚異

(7)離故鄉——侗然、氣悶、悲哀、希望

2、提問:“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想想“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說“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它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總之,“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但是,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這種心靈關係也是無法維持久遠的。社會生活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加沉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當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別

了2O餘年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中的“故鄉”就一去不復返了。在這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 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回憶中的“故鄉”是美的,但卻是消失了的、回憶中的、想像中的、不那麼“真實”的,因爲它只是在少年重貞心靈感受中的“故鄉’”,而不是一個承擔着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鄉。“我”就有了一個理想的“故鄉”的觀念。“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就是“我”對故鄉的理想。

三、疑難語句的分析:

1、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牆”: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牆”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繫。第②處的“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2、“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麼用意嗎?

明確: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繫起來思考,這裏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3、“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4、“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迫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

明確: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爲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並沒

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四、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真切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五、思維拓展:

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六、作文訓練:

1、口頭作文:

學習了本文後,請將視點擴展到自己的家鄉,透過自己家鄉人和事的變化,分析家鄉的發展情況。

2、在你的同學中,誰的變化最大?寫一寫他(她)過去和現在的肖像,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變化。字數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