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設計

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設計

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設計

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示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

2.掌握五代、遼、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3.掌握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2.透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2.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對外貿易的發展爲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

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

1.講述法。本課屬於經濟史的內容,講述法應是最主要的方法。

2.重點分析法。對於一些理論性的內容,比如經濟發展的原因等,應採用分析法。

3.圖示法。爲了克服經濟史內容枯燥的缺陷,適當採用圖示,可以增強直觀教學的效果。

4.活動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計算機

2.課堂活動的相關道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語例示一:同學們,我們知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東南沿海地區最發達,內地次之。總體說來,南方好於北方,東部優於西部,正因爲如此,國家才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這是現在的情況。其實,在中國古代,北方的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北方的發展水平高。那麼,後來南方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經濟重心爲什麼會出現南移?這種南移從什麼時候開始,又到什麼時候完成?這都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匯入語例示二:

[投影顯示]

錢塘江懷古

袁枚

江上錢王舊跡多,我來重唱百年歌。

勸王妙選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同學們,袁枚的這首詩裏包含着一個神話故事,即錢鏐射潮。這個故事怎麼來的呢?請看課本匯入框中的內容: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境內的錢塘江一帶,遭到海潮的侵襲,成千上萬畝農田被淹。吳越國王錢鏐組織人修築海塘堤壩,洶涌的海水不能逞兇,錢塘江附近變成了富庶的農業區。百姓受到海塘帶來的好處,編出錢鏐射潮的神話,說海潮奔騰而來時,錢鏐用五百名壯士,將三千多支竹箭射向潮頭,海潮帶着滿身的箭傷乖乖退去,此後再也不敢來了。海塘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潮水衝擊,直到清代還有一部分堤壩屹立在岸上。那麼,在五代十國這個動亂時期,爲什麼吳越能修築海塘?江南地區在五代和五代以後有什麼重要變化?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經濟重心的南移一課。

[板書]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南方農業的發展一目下的內容。從中先找出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從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裏的勞動人手。

生乙:這一時期自然條件南方要優於北方。

生丙:政府的鼓勵提倡。

生丁:北方受戰亂破壞,南北差距拉大。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把南方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概括爲:①爲避戰禍,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②優越的自然條件;③政府鼓勵、扶植三點。

(同時板書:①北民南遷,②自然條件優越,③政府扶植)

[教師講解]秦嶺淮河這道天然界線,大致把我國領土分成南北兩半。歷史上,南方經濟的發展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遠遠落後於北方,但後來隨着北方人口的不斷南遷,南方經濟不但趕上而且還大大超過了北方。這種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經過三個階段才得以最後完成。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的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政治和經濟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國時期,雖然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孫吳地區的農業得到開發,巴蜀地區也由於沒有大的戰爭而維持了繁榮局面,但曹魏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超過吳和蜀,這是日後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上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大量被開墾,成爲我國新的財富之區。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封建經濟地域至少擴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亂前,北方經濟總的來說仍佔一定優勢。從五代起,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第三階段,從北宋到南宋。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後一個階段,經濟重心已不可逆轉地移到了南方,並不斷鞏固和發展。南宋時期,因爲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財賦主要仰給於南方,故把南方作爲立國之本。

下面來看一下,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

[板書]2.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引導]下面還是請同學們看書,從課本上找出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爲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擴。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爲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

生乙: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生丙: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闢了許多茶園。

[教師小結]從上面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五代、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在農業方面表現有三點:①水稻躍居糧食產量首位。②棉花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栽培有了很大發展。

(把以上三點用板書形式表示)

[投影顯示]

《耕穫圖》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幅《耕穫圖》,想一想,圖中的農民都進行了哪些勞作?

[學生看圖]

[學生回答]這張圖裏有牛耕、插秧、收穫等場面。反映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

[教師講解]這幅《耕穫圖》藏於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宋代農民從耕作到收穫的情景。整個畫面是一個地主莊園,許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緊張地勞作着。他們有人播種、插秧,有人收割、打場、舂米、入倉,還有人用龍骨車澆地和堆積稻草,都畫得清清楚楚。畫面上還有寬衣袖、不勞而獲的地主,靜等着分享勞動果實。地主的僕人指手畫腳地監視着、叱喝着人們。這幅圖把不同時期的農業勞動都畫在了一起,也把封建社會人剝削人的階級關係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是很難得,很少見的作品,同時也展現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新發展、新氣象。

[教師過渡]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宋代南方的手工業也非常的繁榮。下面我們主要從紡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三個方面來了解南方手工業的發展概況。

[板書]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課本的敘述中,找出相關的有效資訊。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紡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蜀地絲織品號爲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絕大部分來自江浙。

生乙:海南島興起棉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生丙:宋代江南地區已成爲我國的制瓷中心。江浙哥窯燒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景德鎮成爲著名的瓷都。

生丁: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教師講解]宋朝的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官營絲織業的規模很大,蘇州、杭州、成都三個官營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臺,工匠數千人。民營絲織業遍佈江南城鄉,兩浙地區出現了不少專以織作爲生的織家或機戶,南宋政府透過賦稅徵收的絲織品明顯超過北宋。麻織品的生產也有較大增長,麻紡工具有了改進,江西出現了並列30多個豎立紗錠的大紡車。棉織業在紡織業中的比重上升,這是南宋的一項成就。人們使用鐵鋌、彈弓、紡車、織機等工具加工棉花,紡出帶有細字、小花卉的花布。

[投影顯示]

[教師介紹]同學們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品,高8.8釐米,口徑11.9釐米,足徑9.2釐米,爲宋代哥窯的代表作魚耳瓷爐。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由於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對哥窯的認識僅限於傳世實物。哥窯的瓷器有兩大特點:一是開片,即冰裂紋。釉面裂紋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第二個特點是紫口鐵足。紫口是由於釉面流淌後在器物口部形成脫釉,露出胎色。鐵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種醬色釉。紫口鐵足上下輝映,金絲鐵線佈滿器身,形成哥窯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看到的瓷爐造型古樸典雅,瓷身釉面佈滿大小開片,大開片裂紋處色深,小開片色淺。口沿微敞,腹底稍寬,魚形雙耳對稱,是哥窯製作的之一。

南宋的制瓷業,在規模和技術上比北宋有進一步發展。景德鎮已成爲制瓷中心,窯區綿延數十里,有瓷窯300座。作坊內部分工很細,有土工、陶工、匣工、製坯、車坯、釉坯、印花、雕花、畫花,秩然規制,各不相紊。各類產品數量很大,遠銷各地,有饒玉之稱。以龍泉窯爲主的兩浙青瓷譽滿海內外,福建和廣東的瓷窯也應海外對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教師引導]除了紡織業和制瓷業以外,宋代的造船業也十分發達。(教師可以放《水滸傳》中劉夢龍征討梁山農民軍的一段錄像讓學生看,對宋代的造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第52頁的插圖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略)

同學們,這是一艘南宋遠洋貨船,1974年在泉州市後渚海港泥中挖出。船體甲板以上蕩然無存,僅殘留底部。船身殘長24.2米,寬9.15米,平面近於橢圓形,尖底。船側板以三層木板疊合,底板則以二層板疊合。分13個隔艙。艙與艙之間的木隔板,厚10~12釐米,隔板與船殼用扁鐵緊緊相連,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這種艙在造船工藝上叫水密艙。據考證,該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遠洋貨船,航行於東南亞一帶。參考宋代船舶文獻記載與造船傳統經驗復原,該船的長度應爲34米,寬11米,深四米左右,載重量200噸以上。海船出土時,艙內有香料、藥材、木牌、銅錢、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說明南宋造船事業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貿易的發達。

[教師過渡]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必然促進商業的繁榮。宋代的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下面我們來學習具體內容。

[板書]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繁榮的條件

[教師分析]自唐朝晚期開始,南方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重大發展,爲商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自北宋開始,我國的商業空前繁榮,爲南方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南宋時期,北方地區處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宋朝的統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視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增加財政收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關於南方商業發展的表現,請同學們看書,自己概括。

[板書]2.南方商業繁榮的表現

[學生看書]

[學生概括]

生甲:宋代的商業都市很多,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

生乙:城市的商業十分繁榮,商品豐盛,店鋪林立。

生丙: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爲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佔重要地位。

生丁: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教師小結]由此看來,宋代商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板書)

①商業都市:開封、臨安

②對外貿易:地位重、商港多、範圍廣

③貨幣: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

[計算機演示]

[教師講解]屏幕中打出的是中國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今天我們以這幅圖爲代表,來了解一下宋代商業的發展狀況。下面請看詳細內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爲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着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伕趕着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着楊柳雜花,轎後跟隨着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爲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伕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伕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透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着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爲此船過橋而忙碌着。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爲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爲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着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揹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教師組織]下面我們進入課堂小結階段,一是同學們按自己在下面排練的情況演一個小短劇,劇中要把東京街上出現的現象重現一次以表明宋代商業的繁榮。二是我們透過投影把本課內容再系統一下。下面先進行第一個活動。

(要求:活動中要以宋朝的歷史作背景,再現當年東京城的繁華景象。例如:可以以一個遊客的身份逛京城,沿途見到的應該有絲織品、瓷器、瓦肆裏聽書、看賣藝、買東西可用紙幣等,總之,透過活動,使同學們能接受課本中的知識,加深印象。讓本文的一些知識點:占城稻、茶葉、絲織品和棉紡織品、瓷器、交子等在學生的腦海裏紮根)

(教師在學生演完之後,引導學生列表歸納總結)

[投影顯示]

[教師強調]同學們,到現在爲止,我們對五代遼宋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就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佈置作業]

一、選擇題

1.我國最後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後期B.五代

C.北宋D.南宋

答案:D

2.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

A.美國的美元B.中國的交子

C.英國的英鎊D.法國的法郎

答案:B

3.南宋最大的商業都市是

A.開封B.臨安

C.廣州D.泉州

答案:B

二、簡答題

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這說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隋唐科舉制的規定表明官府對商人採取政治上的岐視政策,反映了官府對商業活動的壓制。宋朝放寬對商人蔘加科舉考試的限制,表明了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治上的岐視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業活動的發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板書設計

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活動與探究

1.想一想,人們爲什麼要發明紙幣?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有哪些優點?今天的貨幣又有了什麼新發展?

隨着宋代商業活動發展,金屬貨幣因沉重不便攜帶,因此人們發明了便於攜帶的紙幣。紙幣比金屬貨幣攜帶方便,可以在較大範圍內使用,有利於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紙幣由國家統一發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區域更爲廣泛,印刷更爲精美,有防僞技術,不易仿造;同時紙幣的發行、管理也更加科學。(本題的思考和回答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答案可以是多樣的)

2.查資料,瞭解交子的出現和紙幣的發行。

參考資料:

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成都16家富商聯合起來,發行世界上第一批紙幣——交子。這些交子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爲私記。交子的面值,要到具體使用時,臨時填寫。持幣者到交子鋪交納現錢,交子鋪如數在交子上填寫貫數,然後交給持幣者。以後,交子持有者可以到任何一個有聯繫的交子鋪,將交子兌換成現錢,不過在兌換時每貫要多交30文,作爲手續費。交子的使用,免除了人們特別是商人肩挑車載負鐵錢到處奔波之苦,便利了商品的交換。

由十幾戶富商創辦的交子,無力解決紙幣僞造的問題,又因爲經濟力量薄弱而難以維持信用,僞造交子和交子無法兌現的事件時有發生。天聖元年(1023年),北宋官府在成都設立了益州交子務,將交子改爲官營,從此紙幣開始成爲法定貨幣。官營交子,票面規整,自1貫至10貫,每張都有固定價值。每三年發行一界(期),每界款額爲125.63萬貫,以36萬貫鐵錢爲後備錢。這就解決了僞造和無法兌現的問題。界滿時,製造新交子,換去舊交子。商民向官府以舊換新時,每貫需繳納紙墨費30文。如果界滿而未及時調換,過期的舊交子便成爲一文不值的廢紙。

南宋時,採礦業逐漸衰落,銅錢鑄造額大減。加上對外貿易,銅錢大量外流。南宋政府爲了應付銅錢短缺的局面,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在杭州設立了行在會子務,正式在東南各路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等,與銅錢同時流通。後來爲了流通的方便,又增印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種票面。規定以三年爲一界,每界1000萬貫爲額,每界都以舊換新,稱爲東南會子。紙幣在南宋時成爲一種全國流通的法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