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寫作指導

2015年中考記敘文寫作指導

關於中考記敘文的寫作,因筆者曾執教初中語文五年、高中語文二十三年,參加中考和高考大大小小的統考閱卷不計其數,積累了一些素材和經驗,近年來也指導了不少同學的中考作文和《美文》組織的“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大賽”,他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現在我把這些東西分類彙總分析一下,希望能助同學們一臂之力。

2015年中考記敘文寫作指導

一、審題。

作爲考試作文,審題至關重要。考試的目的是拉開檔次,如果審題立意走偏,必然是不及格的,一般水平的同學,至少要丟掉十分以上。因此,必須保證時間,反覆思量,千萬不要一有想法,就草草動筆。具體要從五個方面做起:

1.審試題的類型。中考最常見是命題、半命題、話題、半話題作文,個別的可能有導引材料。在中考閱卷時最常見的錯誤是把命題作文當成話題作文,自己另設題目,要扣掉兩分。更嚴重的是,另立題目後作文往往會偏離題意。再就是把話題當作命題,話題一般範圍很大,用它作題目,寫出的作文也常常是空洞的。如以“親情”爲話題,做題目很寬泛。第三是半命題作文另的一半內容,出題人一般給提供可資參考的內容,如01年青島中考半命題作文《這件事真讓我­ 》要求:“劃線處可填高興、難過、感動、慚愧……”顯然前面兩個不如後面兩個立意高,有些同學不明白這些內容有高下之分。因而,同學們不能不加以分析、選一個就寫、由着自己的性情來。

2.審題目的元素。要審清一個題目有幾個元素、還有沒有隱藏的元素,它們是什麼關係。比如:06年青島題《歡樂與痛苦》,題中兩個元素都必須表現出來,二者不可偏廢,並且二者常常相互依存。再如:《一路有你陪伴》,題中明擺着有“一路”、“有你”、“陪伴”三個元素,後面還須補一個隱含着的元素“我”。此文如果寫成“一路有你陪伴他(她)”,作文立意就走偏了。

3.審要素的虛實。在一個題目中,幾個要素往往有虛有實,要先弄清它們的虛實,確定自己的作文從實立意還是從虛入筆。還舉“一路有你陪伴”這個例子:“一路”可實,如寫與某人走了一路(一程、一段)發生的事;也可虛,寫一個年代、一生髮生的事。“你”可實,可以是一人、一物(如一本書、一枝筆);也可虛,如理想、追求、愛好等。至於“陪伴”,還要寫出主客關係,即“你伴我”。

4.審題目的重心。要知道一個作文題目要求表現的重點是什麼。一般說來偏正短語題目修飾語是表現重點。例如05年上海題《充滿活力的歲月》,作文要寫出充滿活力的事,至於“歲月”,是指過去的一段時間。而動賓結構的短語作題目時,則要把表現的重點放在過程上。如06年四川南充《戰勝自我》,要寫出怎樣戰勝自我這個過程。98年全國高考記敘文《戰勝脆弱》有大量同學偏離題意,就是因爲他們沒有寫出“怎樣戰勝脆弱”這個過程,而重點表現“怎樣脆弱”。這是深刻的教訓。

5.審提示和要求。出題老師一般會在作文題上加上一些常規的、有時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一些友情提示,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萬萬不可忽略。如有一道作文題給了一個開頭:“暮春三月,我漫步在農村的小河旁。”要求是要接着這個開頭寫下去。這個開頭其實給考生規定了四個內容範圍,一是時間:“暮春三月”即農曆三月,二是人物:“我”,三是情景:“漫步”,四是地點:“農村的小河旁”。由以上因素我們可以確定此文應是以寫農村景物或記農村風情的文章。有的同學不按這個開頭寫,必然不知所蹤了。

二、擬題。

人們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由此看來擬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是多麼的重要,它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讓閱卷老師眼睛一亮,有“驚豔”的感覺,你的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那麼,什麼是好的作文題目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個標準:簡明,深刻,吸引人,形象生動。“簡明”就是簡單、明確,扣題準;“深刻”是能揭示深刻的主題思想;“吸引人”是題目能製造懸念,讓讀者迫不及待地想去讀文章;“形象生動”是形象鮮明、生動感人。比如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豐碑》一文,是八十年代獲全國一等獎的小小說,小說剛發表,中學生絕大多數還沒有讀的時候,我在高中語文試卷中以此設計了一道現代文閱讀題,其中一道小題要求選擇這篇小小說的題目:A風雪雲中山、B軍禮、C軍魂、D豐碑。當年大部分同學選了A與C,語文考試常考的不是認識對與錯的答案,有時要你選項最好的答案。選A與C作題目雖然沒錯,但因它不是最好的,就沒法得分。仔細分析你會發現,A項只點明瞭環境、地點,B項會讓人誤會將軍是主角,C項深刻地概括了軍需處長那種捨己爲人的精神就是紅軍的軍魂,但它不如“豐碑”形象生動,“豐碑”這個題目既有虛的成份,即軍需處長所表現出的精神;又有實的成份,他凍死的形象就是永遠屹立於紅軍戰士心中的豐碑。記敘文的題目一般很難同時達到上面說的四個標準,但我們可以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怎樣才能擬出一個好的記敘文題目呢?主要方法是化大爲小、化虛爲實(有的老師稱爲化題爲象)。考試作文話題一般大而虛是不適合做題目的。如“親情” 這話題,又如07年湖北隨州“以‘快樂’爲話題”,江西“以‘磨練’爲話題。”如果出一個作文題目“以‘紅軍精神’爲話題”,那麼《豐碑》當然是極好的了。記敘文擬題大多用具體人物、事件、事物、時間等作題目。

三、選材。

記敘文選材要“大中取小,小中見大”。

“大中取小”的“大”,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閱歷(包括直接的生活經歷和簡接的閱讀積累等),這個面是很大的,選材時要從中選一件小事或一組小事來寫。這個“小”強調時間、空間跨度要小,記敘文很忌諱在短短一篇幾百字的作文中記敘的事時間、空間跨度很大,全是乾乾巴巴的概述,如《充滿活力的歲月》,寫“我”初一怎樣怎樣,初二幹了什麼什麼事,初三又怎樣怎樣,這樣的作文永遠沒人願意看,它會令閱卷老師生厭,別指望高分。

“小中見大”是記敘小事,揭示大主題(或深刻的道理)。這是老生常談,寫文章的宗旨是啓迪人、教育人,可有些同學面對一些特別的作文題目時就把這個宗旨忘得一乾二淨了。99年青島市中考作文《課間小記》,意思是記課間發生的小事,審題難度較小,但選材難度大。記敘文的立意主要表現在擬題或選材上,此文選材難度大,有些同學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大部分同學選課間活動來寫,打球、跳繩、玩耍……難以做到“小中見大”,結果多數同學不及格。而有一篇滿分作文先寫下課鈴響後,同學們都奔到窗前看,外面正下着暴風雨,對外面雨景展開描寫;再寫忽然班長想起來本班負責本週升旗,在惡劣天氣要把國旗降下來加以保護,拉着副班長衝出了教室,對二人與暴風雨搏鬥、在暴風雨中降下國旗的情景展開描寫與渲染;最後寫班長與副班長出現在教室門口,描寫二人被淋成落湯雞的樣子,儘管這樣,班長還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國旗緊緊抱在胸前,結尾作者寫到:“教室裏先是一片寂靜,然後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此文一出,在場的閱卷老師無不爲之動容,選材的新穎加上該同學較深的.文學功底,令全體閱卷老師異口同聲:“滿分。”

記敘文選材舉足輕重,像上面這個材料,讓語文功底很一般的同學來寫,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分數也是不難的。因此,我們在考場寫作文時,不管面對什麼題目,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作文選材最忌與別人重複,如《畢業前夕》(86年青島中考題目)大部分同學寫畢業聯歡會,這個題目只是個時間概念,在這個時間裏發生的事太多了,比如:給老師留個禮物、給同學留個紀念、報考哪個高中等等……都會發生好多故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選材和立意往往決定了你作文的檔次,如“以磚爲話題,寫一個與之相似的人”。想到磚建樓架橋,可寫一個有用的人;想到它的製作過程,可寫一個經過鍛鍊成爲堅強的人;想到它的形狀,可寫一個端方正直的人;想到它總是在裏面的特點,可寫一個無名英雄……這些立意顯然後三者好。因此,在考場上不要一想到一個立意就下筆,還要想想有沒有更好的。

四、剪材。

記敘文敘事切不可以平鋪直敘,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重點處要調動多種手法,來突顯主題思想。在初中生作文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作文,不知道所敘事件中哪個環節是重點,應該詳寫;哪些環節是非重點,應略寫;哪些環節只要稍作交待,一筆帶過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同學常常本末倒置。有一篇作文《這件事真讓我慚愧》,先用300字左右寫晚上回家後與父母發生矛盾;後用200字左右寫“我”憤怒地摔門離家出走,大街上天寒地凍,覺得很冷,又拉不下面子,在矛盾中到處溜躂;最後用100字左右寫父親出來喊叫着找“我”,“我”與父親一塊回家了。這篇作文選材不錯,看後卻令閱卷老師大爲婉惜。這篇作文不能及格,原因就是不會突出重點,無法突顯“慚愧”這個主題。所謂“慚愧”應該是不理解父母的勞累,連累父母爲自己操心、勞心、傷心,因而感到內疚。如果想突出這個主題,就必須在剪材上作如下調整:先用100字左右交待父母回家晚了,同時可以略微描寫一筆他們疲憊的神態,而後寫“我”因爲餓對父母出言不遜,受到父母教育,爭吵起來;再用200字左右寫“我”怒火中燒,使起了性子,摔門出走,到大街上以後的情景和心理;最後那部分用300字以上,這一部分就要看一個同學的作文功底了。有的同學也許知道這部分重要,但無東西可寫,其實想寫也不難,比如:可先寫父親嘶啞的喊聲,“我”焦急地尋找父親;再描寫找到父親後的遠景與背景:刺骨的寒風、紛揚的雪片、昏黃的路燈,父親瘦削的身影,儘管自己身上穿得少(因爲急着出來找“我”),手裏卻抱着“我”的羽絨服……接下去還可描寫近觀:父親焦急的神態、憔悴的臉頰、發青的嘴脣、抖嗦的聲音……然後還可以插敘以往因“我”使性子拖累父母的事件,還可以抒發自疚的感情,還可以哭着喊聲“爸爸”,還可以寫“我”接過父親的羽絨服,與父親包裹在一起一同回家……

世上沒有沒得寫的事,只是我們對生活的觀察、理解、感悟不夠。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此言道出了我們作文的真諦。

五、結構。

記敘文的結構有人主張三段式,有人主張用四段論式。首先明確一點,不管三段論還是四段論,它並不是指三個或四個自然段,而是指三個或四個層次。四段論就是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三段論是高潮結局合在一起,看下面例子:

悠悠小河水

淒冷的西北風夾挾着冰涼的雨點像鞭子一樣狠狠地抽打着雙頰,我一步一滑地艱難走在田間小路上,兩邊高粱地裏唰唰地亂響,驚心動魄。我一個女孩子在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小路上獨行,真有些害怕。

今天放大禮拜假了,忽然想起,好久沒去看姥爺了。下午放學後,看着天不好,匆忙給姥爺掛了個電話,連個雨傘都忘了帶,就冒雨往姥爺家趕奔,不知姥爺會不會來接我,現在真後悔,在電話裏就應該跟姥爺說清楚……心裏正想着,忽然看見前面一位戴着斗笠的老人正急急的埋頭走來。那不正是姥爺嗎,我趕緊跑了幾步,大聲呼喊姥爺。姥爺見我沒打傘,一把把斗笠扣到我頭上,牽住我的手,嘴裏埋怨着:“怎麼連個傘也不打,不冷嗎?”我趕緊向姥爺燦爛的一笑說:“沒事的,姥爺。你不是也沒有披蓑衣嗎?您看,您的衣服都溼了。想我了吧?”“嘿,這孩子!沒事就好,沒事就好阿……”

一會兒,我們走到姥爺村前的小河旁,風雨不知什麼時候都停了。西邊的小山一片蒼翠,更遠處的小珠山像畫屏一般矗立在它的後面,天邊飛起一片彩霞,輝映得小河河面流光溢彩,河邊的青草像綠色的錦緞向遠處鋪開。我禁不住喊了一聲:“好美啊!”然後挽起褲腿,準備脫鞋過河,卻聽姥爺爺說:“趴到我背上來。”這——我看着姥爺那已經駝了的背和青筋凸起、面板粗糙鬆弛的雙腿,心裏一顫:姥爺老了,而我已經長大,怎麼能還讓姥爺背呢?何況我已經是十六歲的大姑娘了?想到這裏,我向姥爺笑了笑,說:“姥爺,不用,人家長大了嘛,要是男孩我現在可以揹你了。”“可你不是男孩。水涼,趴到我背上來。”姥爺的聲音不高,卻不可抗拒。我只好拿過斗笠,乖乖的趴到了姥爺寬厚而溫暖的後背上……

姥爺寬厚的脊背,馱過我童年多少溫馨的歲月:姥爺揹我來這裏撈過小魚蝦,姥爺揹我來這裏捉過小螃蟹,姥爺揹我來這裏撿過刻着我童年記憶的鵝卵石……

悠悠的小河水啊,靜靜的流淌着,它像從天邊流來,從遠古流來,像一首古老的歌謠,依依呀呀的,從古唱到今。

上文倒數二三段是高潮與結局是三段論,如果再寫到姥爺家,那就有了獨立的結局部分 ,就是四段論了。

記敘文的結構不管說三段論式還是四段式,總是以深化主題爲要的。

六、情節。

對記敘文情節處理要注意兩點:

1. 要努力展開情節,避免情節簡單,矛盾衝突不夠。有一位同學參加全國作文競賽,他的一篇《打噴嚏》的作文引起我的注意。他的作文是這樣寫的:

數學課上,老師正起勁講着一道立體幾何題,李剛突然感覺想打噴嚏:“啊——”。數學老師頓了一頓,狠狠瞪了李剛一眼。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回頭看了看李剛,大家彷彿在說:李剛這傢伙什麼意思。

李剛不敢打了,他想:自己學習不好,老師和同學們對自己沒有好印象。別人打了噴嚏沒事,自己打了噴嚏,老師肯定會以爲自己是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想到這裏,李剛回憶起前些日子發生的一件事:

一天,李剛看到班裏有一個凳子壞了,就從家裏拿了錘子、釘子想修理一下。他剛走到講臺一側壞了的凳子旁邊,班主任突然推門進來說:“李剛,這凳子是不是你弄壞的?”“我——”“‘我’什麼‘我’,就是你弄壞的。”“我——”李剛還想辨解,班主任卻用更嚴厲的口吻說:“別‘我’了,今天回家那30元錢賠償公物,再‘我’讓你在全班檢討。”……

李剛正想着,突然“啊嚏”一聲,一個響亮的噴嚏衝口而出,同學們爆發出一陣轟堂大笑,那聲浪阻斷了老師的講課。數學老師瞪着暴怒的眼睛,低沉地怒吼道:“李剛,滾出去!”“老師,您讓我滾到哪兒去?”李剛懾嚅着說,老師大吼:“滾到教室外頭去!”李剛垂頭走出了教室,教室的門“咣”地一聲關上了。

行文至此,文章戛然而止。我覺得作文的情節還可以繼續展開,矛盾衝突還有進一步加劇的空間。作文也沒有結尾,另外,文章諷刺手法運用較好,但還可以亦諧亦莊,更進一步突顯主題。在我的啓發下那位同學修改後又加上兩部分和結尾。結果這篇作文便脫穎而出了。後面是這樣寫的:

教室裏安靜下來,數學老師又繼續講課了。李剛站在教室門口一旁伸長了耳朵,也想聽老師講課,沒留神又“啊嚏!啊嚏!”打了兩個。教室裏再次爆發一陣大笑。門“譁”地一聲開了,數學老師用氣得顫抖的手指着李剛大喊:“李剛,你滾遠一點,滾到操場上去!”

李剛慢慢走出教學樓,經過學校的小花園往操場走去。花園裏花紅柳綠,小鳥在快樂地歌唱,春風拂煦,陽光溫暖,李剛的心情漸漸好了起來。在操場上,李剛忽然想起爸爸教自己說打噴嚏要對着太陽。於是李剛仰臉朝向太陽,果然打了一連串痛快的噴嚏。

對着太陽打噴嚏真溫暖,李剛想。

再如前面舉的《慚愧》一文,結尾處如果再展開還有故事可寫。

2.情節要符合生活邏輯。

情節的細緻、真實具有巨大力量,它往往能打動讀者情感中最柔軟的部位,與作者發生感情的共鳴。反之,如果它不符合生活的邏輯,給閱卷老師以胡編濫造之感,必定會給不及格的分數。03年青島市中考作文話題:見義不爲、見義勇爲、見義巧爲。要求:可寫一個方面,也可以寫三個方面。因爲許多同學對題中的“義”理解偏狹,所以當時的中考作文到處都是殺人、放火、搶劫,令閱卷老師哭笑不得。所以,建議同學們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不要寫,自己不懂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像。

七、技巧。

記敘文的技巧很多,這裏主要介紹幾種製造波瀾的技巧。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波瀾,讀者才愛讀。製造波瀾主要有張弛、誤會、抑揚等方法。

1.張弛法。就是故意讓故事一張一弛,反覆進行。逐漸推向高潮,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態勢,達到讓讀者不得不繼續看下去、欲罷不能的效果。在這方面最經典的例子是《水滸》中林沖與洪教頭比武那一段:

那一日,林沖到了柴進莊上,柴進正與林沖吃酒,柴進莊上的武術教師洪教頭非常傲慢地走了進來。柴進引見說這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武師,林沖起身先後三次向洪教頭施禮,那洪教頭卻一概不理,並且直走到林沖讓出的上首位置坐下。行文到這裏,柴進早不高興了,林沖當然也心中不喜,而那洪教彷彿怒氣更大,情節開始緊張起來,恰在這時,洪教頭又埋怨柴進讓流配軍人來誘酒食錢米,提出要和林沖較量較量,看看林沖是不是真教頭。到了這裏,讀者一下興奮起來:一個小小的家庭教師要跟八十萬禁軍教頭比武,這傢伙真該挨點教訓了。柴進的心裏當然也是希望這樣。至此情節緊張到了極點,然而想不到柴進徵求林沖意見時,林沖卻說:“小人卻是不敢。”一看熱鬧看不上了,讀者一子泄了氣。到此,第一回合的張弛完成了。接下去洪教頭以爲林沖怕他,越發狂得沒邊,反覆招惹林沖,在柴進說服之下,林沖終於答應比武,二人剛剛開始,柴進卻叫“且住”。這是第二個回合的張馳,到此,讀者的心就像貓爪撓的一樣。原來是柴進怕林沖不使出真本事,拿出二十五兩銀子要獎勵贏者。真比的時候,只四五個回合,那洪教頭被林沖只輕輕一棒便乾淨利落地掃倒在地,在衆人鬨笑聲中羞顏滿面,自投莊外去了。

上面我舉的《打噴嚏》一文,也是成功運用張馳手法的。

2.誤會法。有一篇小小說寫了這樣一個乘車的故事;車上上來一個抱小孩的中年婦女,他身邊坐着一位穿軍裝、帶墨鏡的小夥子,沒有給她讓座。婦女不高興了,故意把孩子腳底的泥土蹭到軍人身上,隨着車的一次晃動,婦女倒在軍人身上。軍人起身有禮貌地給婦女讓了座。這時不光那婦女,其他乘客,也許連我們讀者都高興了,覺得這是個美好的結局,可是作文這樣寫有什麼意思呢?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文章最後寫那位軍人與那位婦人在同一站下車,婦女發現那軍人竟然是瞎子,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從老山前線下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這樣,文章主題一下子突顯出來:那軍人的崇高、那婦女的自私狹隘,她是該受教育的,這就是卒章顯志。好的記敘文,你永遠不知下面將要發生什麼。成功運用誤會法的還有莫泊桑的《項鍊》,歐·亨利的《警察與讚美詩》。再如《大愛無聲》。

3.抑揚法。分成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兩種情況。先舉欲揚先抑,現代作家楊朔有篇著明的敘事散文《荔枝蜜》,文章開頭寫“我”小時候被蜜蜂蜇了,差點從樹上掉下來,從此便很不喜歡那小東西。長大當了作家以後,有一次去造訪養蜂場,吃着場長招待的甜美的荔枝蜜,聽着場長講着蜜蜂的故事,“我”被感動了。文章層層寫出小蜜蜂不僅是在釀蜜,而且是在釀造甜美的生活,最後結尾作者寫道:“這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奇特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了。

而欲抑先揚就到過來了,要寫壞人壞事,則先寫他好。

八、感情。

1、要有真情實感。古人說“文貴情真”,作文要以情感人,你想感動讀者,就得先感動自己,你是流着淚寫的,讀者閱讀的時候,纔有可能也流淚。古今中外,有許多這方面的佳話,也有很多論述,在此,就不展開談了。而粗製濫造的東西,讓人一看就會生厭。05年中考作文以“見義不爲、見義勇爲、見義巧爲”,那年可讓高中閱卷老師吃盡了苦頭,開啟試卷滿紙都是殺人放火啊。那些同學都把“義”理解的太窄。

2、思想感情要健康。“要作文,先做人”,這是老師常說的道理。作者的素質差,文章中字裏行間自然就流露出來了,比如說,有位同學寫自己從家裏走出來,看到樓梯上有隻受傷的小貓,就一腳把它踢到一邊去了。讀者一看他就沒有同情心。個別同學竟在作文中發泄對老師的不滿,得了低分,也永遠打不贏官司。有的同學因爲沒注意,也會犯這方面的錯誤。有的同學寫乘車時,看到車上人不給老弱病殘讓座,總要憤憤地譴責一番,忘了自己也是應該讓的呀。還有許多同學經常把一些封建思想當做勵志名言,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

九、開頭。

記敘文的開頭要迅速進入情境。所謂“情”是指“情節”,“境”是指環境描寫。就是說寫記敘文開頭除了交待情節,就是環境描寫。

爲什麼要這樣開頭呢?因爲記敘文開頭只有兩個作用:一是製造懸念,二是爲下文做好鋪墊。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只能這樣開頭。小小說《豐碑》開頭這樣寫的:

“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雲中山的冰天雪地裏,頂着混沌迷濛的飛雪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了一隻冰坨,狂風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傷號騎。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着冰雪行軍。他不時被寒風嗆得咳嗽着。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爲後續部隊開闢一條通路。等待着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鬥,可能三天兩頭吃不上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這支隊伍的素質怎麼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將軍思索着……”這個開頭營造出濃濃的悲壯氣氛,也會使讀者隱隱感到下面一定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將軍的思考也是讀者的思考。讀者能不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90年代有一部電影叫《背起爸爸上學去》寫一個家庭母親死了,父親腿也殘廢了。電影一開始音箱裏發出“轟隆隆”的巨大轟鳴聲,黑乎乎的銀幕上隱約看出一個巨大的東西在轉。看到這裏,觀衆會想,這是什麼在轉?然後鏡頭一拉,畫面變小,原來是一個炒勺在石頭上轉。這時觀衆又會想,轉這個幹什麼?鏡頭再一拉畫面再次變小,我們看見父親、兒子、女兒三人緊盯着炒勺在一個大石磨上轉。觀衆就更奇怪了,這爺仨,看一個炒勺轉幹什麼?最後停下,炒勺的把指向女兒,父親說話了,他說,我們用這種辦法確定誰幹活是公平的,誰也不要爭了,閨女你就幹活,讓你弟弟上學吧。到這裏,觀衆才恍然大悟。這是藝術的魅力,我們記敘文的開頭甚至也可以從電影得到啓發。

作家陳筱的《母親》寫七十年代母親在深夜爲遠出上學的自己縫衣服的事情。他是這樣開頭的:

“深夜,我突然從睡夢中醒來,外邊正猛烈的吹着西北風。吹得樹枝、草垛發出各種各樣的怪叫,窗紙也在窸窸窣窣地抖動着……我使勁裹了裹被子,好冷啊!

噹噹,外屋傳來掛鐘的兩聲響和母親的咳嗽聲。我禁不住伸頭往外屋望去……”

人們稱文章開頭叫“鳳頭”。所謂“鳳頭”就是小巧、漂亮,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因此,記敘文開頭最忌諱空發議論。2000年青島市中考作文題《記一件使我最受教育的事》,閱卷老師看見了有一半以上的千篇一律,空發議論的開頭:“我一生經歷了許許多多事情,有些事隨着時間的流逝忘記了,唯獨那件事,至今還記得,因爲它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些話,在早已成年的,都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中語 文老師年看來,全是一文不值的廢話。誰活着不經歷事?除非他死了;誰經歷事不忘記?因爲大腦有正常的遺忘功能;誰沒有記住的事?除非他是神經病;記住的事當然是有原因的了。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忘記你的中考作文是寫給高中語文老師看的,你同學認爲是好的東西,到了高中語文老師那兒就不一定了,記敘文的開頭最簡單形象地說法是:“‘叭!’槍一響,鬼子進村了。”

十、結尾。

記敘文結尾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結尾俗稱:“豹尾”,主要的特點是有力,在結構上有時會迴應開頭(如《豐碑》的結尾),在內容上能點題、深化主題。有不少同學老喜歡用議論結尾,這不好,用什麼表達方式結尾,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比如:一些比較虛的題目往往需用議論結尾來點點題,像《責任》、《寬容》等等。有些故事性強的文章大都以敘述、描寫來結尾,像《項鍊》、《警察與讚美詩》。許多文章還採取多種表達方式兼用的辦法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如《豐碑》的結尾:

“雪更大,風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晶瑩的碑……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地鑽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了無數沉重而又堅定腳步聲在說:“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這個結尾既照應了開頭,同時使用了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又兼有議論、抒情色彩,讓讀者從開頭感受的悲壯到這裏完全是豪壯了。這纔是真正有力的結尾。

十一、其他:

1.書寫:高考語文試卷評分標準中對書寫的要求是“卷面清晰,書寫美觀大方,不寫錯別字”。

我們根據長期的經驗積累和自己的理解,把它細化爲四個方面:一是要認真,筆畫要清晰規範;二是要適中,字的大小要基本充滿作文格而不出格;三是要均勻,字的大小要始終一致,不要忽大忽小;四是要方正,“方”是指字的基本形狀要合乎方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寬,“正”是指重心要穩,不能左歪右扭。書寫不好,永遠是打不贏得官司。

2.語言:準確、簡明、連貫、得體、形象生動。

3.篇幅:中考要求600字以上,而所格數一般在900左右。你的篇幅應該在700至900字爲宜。原因是文章斷了故事展不開,描寫不細緻。這些恰恰是記敘文的大忌。

3.積累:要想寫好作文,必須有生活閱歷,豐富生活閱歷的途徑,一是加強閱讀:對中學生語文學習來說,好的報刊雜誌有:《少年文藝》《美文》(下半月)少年散文、《讀者》《青年文摘》《中學生語文報》《滿分作文》等,書籍主要讀社會人生方面的特別是勵志和愛的教育方面的。二是積累生活,做到一“看”二“記”三“悟”。

結束語:同學們,先打一個比方:考試作文就像服裝大賽,服裝大賽有主題,你設計的服裝不合人家的主題宗旨,肯定要被淘汰;而寫應試作文,也要先審準題。設計一件衣服,得有創意;寫一篇作文,得有立意。作文的立意、材料、語言和書寫三者最爲重要,它就相當於衣服的設計創意、質地和顏色,這三者是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作文的其他東西就相當於衣服的做工、裝飾等等了。

古人說“文無定法”,但我們須知“文必有法”,有章法,考試作文才能脫穎而出。我預祝同學們在中考考場上多多寫出讓閱卷老師眼睛一亮的記敘文。

附:

豐碑

李本深

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雲中山的冰天雪地裏,頂着混沌迷濛的飛雪前進。

嚴寒把雲中凍成了一隻冰坨,狂風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傷號騎。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着冰雪行軍。他不時被寒風嗆得咳嗽着。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爲後續部隊開闢一條通路。等待着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鬥,可能三天兩頭吃不上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這支隊伍的素質怎麼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將軍思索着……

前面的隊伍忽然放慢了行軍的速度,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幹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 前面 …… 凍死了一個人…… ”

將軍楞了一楞,什麼話也沒說,朝那兒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幹坐着,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卷的旱菸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飛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向戰友們借火……怎麼?他的衣服這麼單薄、破舊?像樹葉,像箔片一樣薄薄地貼在身上,……他的禦寒衣物呢?爲什麼沒有發下來?

將軍臉上頓時陰雲密佈,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老子要…… ”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着眼睛,像一頭髮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着,不知是由於冷,還是由於憤怒。

終於,有什麼人對將軍小聲地說了聲:“這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正要發火的手勢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鐘。雪花無聲地落在他的眼瞼上,融化成了閃爍的淚珠...... 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至齊眉,向那位與雲中山化爲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雪更大,風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晶瑩的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地鑽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了無數沉重而又堅定腳步聲在說:“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注: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