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說課稿1.67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折線統計圖》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1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概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一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後出現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後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複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後學習的認知橋樑。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於幫助學生認識特徵,後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爲起點,引入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數據並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下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

而透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紮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透過實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數據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鑑於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爲本課的重點爲: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徵,會正確分析相關的數據。難點爲: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複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採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爲核心,以研究問題爲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爲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透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爲: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爲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遊的情景。並提問:“這次郊遊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麼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並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於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製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於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藉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瞭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爲一的需要。順水推舟拋出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爲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衆多的方法,“你認爲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併後,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複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爲: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複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並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於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數據情況。充分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後,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複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髮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麼項目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爲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爲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並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繫,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爲,收集、分析數據,是爲預測、干預未來數據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爲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爲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複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瞭。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爲本的思想,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覈心問題的啓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2

教學目標:

1、藉助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

2、在統計活動中,感受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2張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師:同學們,據我瞭解,咱班有不少同學是從外地搬遷過來的,對吧?都有誰?我採訪一下這些同學,來到威海後,你覺得威海這座海濱小城怎樣樣?

學生自主交流

2、師:聽得出來,同學們很喜歡威海,其實,世界也給予威海很高的評價,2003年,威海榮獲全球改善人居環境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在我國獲得這個獎項的城市並不多,生活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感覺怎樣樣?想明白威海爲什麼會獲得這個獎項嗎?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威海。請看屏幕:(課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統計表,引導學生交流整理

(一)觀察表格,提出問題

1、師:仔細觀察一下,從這張統計表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你明白了什麼?)

預設:生1:我能明白垃圾處理本事每一年是多少噸

生2:我還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再比較一下,有什麼發現?)

師:聽出來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項指標在每一年當中的數量是多少,並且還能看出各項指標每一年的數量不一樣,有變化,是嗎?那各項環保指示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下頭咱們就以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這項指標爲例一齊來研究研究,從98年到02年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的變化情景怎樣樣?

2、課件顯示:(關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的統計表)師:請看屏幕,對照數據,誰來說說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交流。

師:這位同學說的十分全面。不僅僅看出了每一年的數量是多少,並且經過比較數據,發現這幾年當中數量有時是增加的,有時是減少的。那你們能不能將這種有增有減的變化情景用一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呢?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數據時,除了能夠整理成統計表,還能夠整理成什麼?有想法了嗎?立刻把你的想法畫在一號練習紙上。看誰最利索,畫完的同學立刻坐好!

3、生邊思考邊將想法畫在作業紙上,教師巡視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師:來,同學們坐好!剛纔大家在完成任務的時侯,教師發現了兩種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們一齊來看看。(投影顯示:)

法1:條形統計圖。師:這是誰的方法?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畫的?請作者交流:用一個個豎條表示每一年的數量。(不少同學點頭表示想法一樣)

師:從條形統計圖上你能夠看出什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是怎樣變化的?

師:這位同學用咱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從豎條的高矮上能夠很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不錯。

法2:折線統計圖(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方法,教師直接展示。問學生看得懂嗎?能看得出變化情景嗎?怎樣看出來的?)

師:這是誰的設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點來表示每一年的數量,然後把這些點連起來,這條線向下,就表示減少了。這條線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師:這位同學用線段向下,向上表示增減變化,你們覺得合理嗎?

2、優化選擇。那這兩種形象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更好呢?爲什麼?(第二種,既簡單,又能說明問題)

3、點題。師:同學們,其實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資料。(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幅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資訊?

根據學生的發現,教師引導板書:(數量的多少,數量的增減變化)

5、質疑提問。

師:同學們,此刻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對於折線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明白的?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折線統計圖怎樣畫?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用?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

6、學習畫法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折線統計圖我們已經認識了,那麼怎樣畫呢?此刻讓你自我根據數據獨立畫一副統計圖,想一想,你能畫出來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表達想法

(2)這幾位同學說得對不對呢?我們看看電腦的演示。

(課件演示畫圖的過程及重點,師同時板書畫圖的三步:描點、標數、連線)

爲了清楚每個點表示的數量,能夠把數標在點的上方,最終用線段將點和點依次連起來。

7、動手製作折線統計圖。

(1)師:咱們不能光說不練,來請同學們拿出二號作業紙,將新水取水量的變化情景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比一比,看誰的速度快!

學生動筆畫圖。

(2)交流(大屏幕展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畫的?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說得十分明白,清晰!大家覺得他作得怎樣樣?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引導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上,點爲什麼要描在這個地方,縱向刻度部分的折線是怎樣回事數據大於2000,省略0—2000之間的數)

(3)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什麼資訊?

師:前面有的同學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作用。其實生活和生產中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很大,我們能夠根據數據的變化趨勢,對事情進行分析,做出決策。比方說這個折線統計圖,你們能不能根據前面的變化趨勢來預測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會多一些還是會少一些?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期望新水取水量越來越少,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保護水資源,節儉用水。對不對?

(4)此刻明白爲什麼威海會被評爲聯合國人居獎了嗎?(無論哪項環保指標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所以經過嚴格的評審後,最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師:看來大家學得真是不錯,從認識到製作,到分析,學習得十分好。此刻出個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翻到121頁。

(1)獨立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無論學生怎樣回答,只要說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啊。可是大家經過學習在做一件事,做決定之前明白從多方面,綜合來研究問題,這一點十分有意義。)

(2)自主練習第2題。()完成課本122頁第三題

師:看了這小彬1500米跑步成績變化情景統計圖,你想說些什麼?

看的出,小彬同學是一名優秀的同學,雖然一開始跑步成績不夢想,可是她沒有灰心,堅持鍛鍊,最終跑步成績越來越好了,是吧?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請看黑板,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先描點,再標數,最終連線)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是什麼?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那是不是以後就不再用條形統計圖了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選擇適宜的統計圖整理數據。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數量的多少增減變化情景

描點標數連線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3

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折線統計圖,屬於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課件示圖)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

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能夠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景。本節資料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經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學習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學生實際和已有知識經驗,我擬訂如下:

【教學目標】:(課件)

1、知識技能目標:

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明白其特徵。

2、問題解決目標:

能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預測。

3、情感態度目標:

經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數學的價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夠依據折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策略】:

本節課我精心選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供給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掌握數據分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基於上述思考,我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課件)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二、舊知遷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練習,應用提高;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頭就根據這四個環節具體說說我是如何展開教學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上海世博會的介紹短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取資訊的本事,爲繼續學習統計,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做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本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爲了有效突出重點,我把這一環節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20XX年4月至8月遊客人數統計表,對數據進行簡單梳理,出示對應的條形統計圖,利用註釋功能回顧條形統計圖各部分名稱,爲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第二部分經過課件演示,把直條變成線,再變成點,使學生清楚地感知點也能表示數量的多少,再分段連線,體會線段上升表示數量增加,下降表示減少,初步感知折線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並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第三部分經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凸顯折線統計圖結構和特點,並結合短片的情境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簡單預測。

出示4月~8月世園會遊客人數的實際數據,讓學生獨立製作折線統計圖。

從遊客增加引出停車難這一現實問題,出示世博園區8月份私家車數量統計圖,經過對數據的分析展開合理的預測,體現數學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多種生活中常見的折線統計圖,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

第三個環節:自主練習,應用提高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改組了課本上的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溝通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

爲此,我設計了四個情境進行練習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讓學生利用生活常識、經驗分析數據特點,選擇適宜的標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

情境三:我是科學迷,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利用自我的已有經驗和科學知識選擇正確地表示水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利用多媒體完整呈現。

三個情境的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引導學生經過分析數據,能對事情的發展作出預測,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課程標準》中關於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先經過引導學生說收穫,回顧本課知識點,使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經過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視頻播放讓學生了解統計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統計圖的多樣性和它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爲後續學習統計知識做好鋪墊。

最終我說說板書的設計,好的板書能夠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此我設計板書如下:(課件):

折線統計圖

點:數量多少,描點

線:增減變化,連線

數形結合,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