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3篇

說課稿2.83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3篇

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特別是在資訊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它要求社會成員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能夠適應語言傳遞技術現代化的要求,以迎接人機對話時代的到來。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說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顯得尤爲重要。

根據提供的語言領域目標,我選擇了南師大小班語言童謠。對於小班幼兒而言,童謠還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選了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天性的素材《小雞過河》,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生動、有趣味性。

《小雞過河》透過簡潔明瞭的語言,向幼兒介紹了兩隻有禮貌而又聰明能幹的小雞在郊遊過程中如何透過三條河的故事。故事中的小雞、長頸鹿、烏龜等都是小班幼兒所熟悉的。聽了這個故事,幼兒會自然而然地拿故事中的角色來同自己對照,運用該故事教育幼兒做一個有禮貌、愛動腦的孩子非常合適。另外透過該故事還可以引導幼兒感受團結友愛,關心同伴的積極情感。

二、說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說又不知該怎樣說,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透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說話的機會。

三、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提問法。

1、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爲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兩隻小雞出去郊遊又過不了河,這讓幼兒覺得多麼着急啊,請誰幫忙呢?他們會主動地想出各種方法過河。當他們真正過了河,參加了表演,這種心情和我們以往用圖片講述上,讓幼兒透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2、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啓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小雞應該怎樣過河呢?我們該怎麼感謝長頸鹿,烏龜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啓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情景表演法等學習方法

1、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2、情景表演法:幼兒在情景表演中,像兩隻小雞一樣邊走邊唱《郊遊》的歌,歌詞朗朗上口,幼兒喜歡唱,還讓幼兒學習小雞與長頸鹿、烏龜之間的簡單對話,學習禮貌用語。,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五、說活動程序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學習故事:小雞過河(結合課件)

(一)匯入:小雞的歌

1、欣賞小雞的歌

師:今天天氣真好,兩隻小雞一起出去玩。你們看,他們唱着歌走來了。(幼兒欣賞課件:小雞邊走邊唱:嘰嘰嘰嘰嘰,我們小手拉小手,嘰嘰嘰嘰嘰,一同去郊遊。)(小雞的歌根據歌曲《郊遊》改變。)

2、幼兒唱小雞的歌

(1)小雞的歌真好聽,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幼兒學唱)。

(2)讓我們唱着歌,陪着小雞一起去郊遊(幼兒看課件邊走邊唱)。

(開始部分以小雞的歌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學學、唱唱、走走中不知不覺地加入到活動中。並將此歌貫穿到下面的活動中。)

(二)分析理解故事

1、第一條河。

(1)師:兩隻小雞走呀走,被什麼擋住了去路?小雞能過河嗎?爲什麼?

(2)誰會來呢?讓我們一起來喊一喊。(幼兒回答後一起喊小動物的名字,當喊到長頸鹿時,有應答聲。)長頸鹿會怎麼幫助小雞過河呢?

(3)長頸鹿幫助了小雞,小雞會說什麼?長頸鹿怎麼說?(學習禮貌用語。)

2、第二條河。

(1)兩隻小雞再往前走(幼兒手拉手一起唱歌:嘰嘰嘰嘰嘰……)又碰見什麼?這條河是怎麼樣的?(出示字卡:寬寬的)讓我們一起來比劃一下。

(2)誰會來呢?(幼兒再次喊小動物的名字,喊到烏龜時有應答聲。)烏龜有什麼本領?猜一猜他會怎麼幫助小雞?

(3)烏龜幫助了小雞,小雞會說什麼?烏龜怎麼說?(學習禮貌用語。)

3、第三條河

(1)兩隻小雞唱着歌又往前走,(幼兒一起邊走邊唱)又看見什麼?這是一條怎麼樣的河?(學習詞:窄窄的。)

(2)那小雞能不能過河呢?這兩隻小雞不但有禮貌,而且非常聰明非常能幹,他們說要自己想辦法過河,有什麼好辦法呢?(幼兒討論後回答。)

(3)小雞想出了什麼辦法呢?(幼兒欣賞小雞搭橋過河的情景。)

(透過啓發性的提問,讓幼兒在看看、說說、猜猜、喊喊、學學中瞭解故事內容,學習其中的禮貌用語,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三)請幼兒給故事起名字。出示字卡。

二、遷移講述經驗,說一說自己的本領。

1、師:小雞聽大家誇獎他們,真高興,你們聽小雞在說什麼?(指偶小雞:“嘰嘰嘰,小朋友,你們有什麼本領能告訴我們嗎?)

2、幼兒講述。(小雞表揚小朋友如:嘰嘰嘰,你真能幹。)

(欣賞了兩隻能幹的小雞的故事,再讓幼兒遷移講述經驗來說一說自己的本領,幼兒會很感興趣。)

三、教師帶幼兒一起進行情景表演。

現在老師當雞媽媽,你們當小雞,媽媽帶你們去郊遊。

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歷年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篇2

一、教材分析

爲了充分利用我園的現有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十分注意孩子們對各種事物的興趣點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爲。幼兒園體育室內有一根拔河的繩子,是當年親子運動會家長隊和教師隊比賽時所購置的,孩子們對這一根又粗又長的繩子很好奇,經常上前摸摸、弄弄,看到孩子們的表現,我們便將繩子放到操場上,孩子圍繞着繩子便開始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不同的年齡也就創造了不同的奇思妙想,孩子的自創的一些方法,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活動。根據中班孩子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樂意遵守體育活動的規則和要求,初步嘗試與同伴合作遊戲,有一定的運動意識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穩定的心理特點和運動能力基礎設計了一系列玩繩子的活動。本次《過河》就是根據孩子圍着繩子跳來跳去所產生的一個活動。

二、設計意圖

新《綱要》在幼兒健康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幼兒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要求我們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常州市教研室2005年下發的《幼兒健康教育總目標》中,中班上學期體育鍛煉目標第三條中也提到:中班幼兒能夠熟練掌握助跑跨跳的動作,因此本次活動選用大繩作爲主要教學用具,以《過河》遊戲方式來發展中班幼兒的跳躍能力。

本活動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園現有活動資源,創設活動情景,利用遊戲的方式組織孩子進行體育活動鍛鍊,活動中我們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基礎,尊重孩子的能力差異和動作發展的不同層次。透過活動中難度的不同實現不同發展目標,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覺

三、目標分析

1、認知目標:透過遊戲,使幼兒能夠熟練進行立定跳遠的動作練習,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動作方法。

2、技能目標:透過活動,使每個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敢於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跳過一定距離,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發展基本活動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孩子們喜歡參與體育活動,養成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精神和敢於挑戰自我的意識。

四、過程分析

(一)、開始部分:

收心熱身階段5—6分鐘。

透過建構活動場地——“池塘”,賦予幼兒特定的遊戲角色,透過角色的變化——“蝌蚪的成長過程”的遊戲方式,使幼兒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活動中來,同時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爲後面的活動作好鋪墊。

活動步驟:幼兒跟隨教師進入場地,做熱身運動遊戲“小蝌蚪變變變”。

遊戲方式:幼兒做蝌蚪跟隨教師在“池塘”中游動(慢跑)——蝌蚪長出兩條後腿(伏地後蹬)——蝌蚪長出兩條前腿(伏地做蛙泳動作)——變成青蛙(起立自由的模仿青蛙跳躍動作)——一串青蛙跳跳跳(集體排隊練習)。

(二)、基本部分:

增智促技-育心強體階段15-20分鐘本階段分爲兩個環節:

活動一、跳田埂

本環節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兒鞏固已有的立定跳遠動作技能,學習助跑跨跳的動作方法,透過場地難度的循序漸進,使幼兒由立定跳遠自然過渡到助跑跨跳的動作練習。

本環節爲活動的教學重點,透過本環節使幼兒形成正確的助跑跨跳的動作概念,並敢於嘗試用該方法去挑戰自己的運動極限。從而爲後續的活動作好動作經驗的準備。

在場地設定上爲迴環形,主要目的是爲了讓幼兒能夠統一動作練習方向,避免幼兒活動中的碰撞,從而減少傷害的發生,減少不必要的講解和維持秩序的時間浪費。

本環節預設目標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爲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動作目標,既活動的開始部分,每個孩子都能夠達到的活動難度。第二層次爲挑戰目標,既保證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夠有所提高而達到的活動目標。第三層次爲極限目標,要求幼兒必須打破原有動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標難度。

活動過程:教師用平衡佈道做田埂,並透過調整田埂的高度和寬度增加活動練習的難度,幼兒在教師設定好的場地上,集體巡迴練習,遊戲難度達到大部分幼兒無法進行繼續遊戲時,教師組織幼兒思考、實踐,並邀請個別幼兒展示助跑跨跳動作,激發幼兒嘗試練習動作。幼兒根據自己的活動能力和挑戰目標選擇不同的難度場地進行嘗試練習,教師巡迴觀察,並適時的調整場地,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二:“跳過小河”

本環節透過遊戲活動的三個難度層次的遞進,使幼兒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正確的助跑跨跳的動作概念,並不斷嘗試用該方法去挑戰自己的運動極限。

活動過程:首先教師用繩子對摺放在地上作小河,小河的形狀爲由窄逐漸變寬,目的是爲了照顧幼兒能力的個體差異性,幼兒進行第一次嘗試:自由跳過小河,引導幼兒看看自己能跳過多寬的河面,用什麼方法跳過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衝撞。

在幼兒自由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注意指導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大膽嘗試,邀請個別幼兒展示動作,幼兒集體跟隨練習。

第二次嘗試:增加難度,透過下雨了,河水變寬的情景,提高跳過小河的難度,幼兒自主活動,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跳過小河。教師在幼兒分散嘗試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活動量表現,適時集中幼兒觀看個別能力較強的幼兒展示動作,一可以加強動作概念,二是調節活動密度,避免過度疲勞。

目的: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和敢於挑戰自我的意識。

第三次遊戲:增加遊戲色彩:河裏游來了鱷魚、對面田裏出現害蟲,小青蛙要躲過鱷魚的捕殺過河幫農民伯伯捉害蟲,幼兒依次進行遊戲。

目的:鞏固幼兒學習的成果,提高鍛鍊效果。幼兒的活動情緒會因爲鱷魚的出現達到高潮,興奮點比較高,因此在這一環節組織過程中,遊戲開始階段教師必須講清楚來去活動路線,避免出現面對面的碰撞事故。

(三)、結束部分:

放鬆整理階段:3—5分鐘目的:使幼兒身心從緊張的遊戲環境中逐漸放鬆,並慢慢恢復平靜。

步驟:

1、放鬆遊戲:青蛙戲水。請孩子們在小河裏遊一遊、用繩子做波浪動作等等。

2、幫助教師收拾場地,結束活動。

活動結果預測:

預計活動的目標基本實現,活動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約在130—140次/分,練習密度在40——45%。基本達到預計的認知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活動中,孩子是精神是放鬆的,情緒是愉悅的,參與活動的意識是主動的,參與活動的難度可選擇的,每個人都能夠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發展,同時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種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從而激發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活動,爲“終身體育”打下紮實的基礎。

幼兒園中班體育活動《過河》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小馬過河》。這是一篇家喻戶曉的故事,課文中告訴了這樣一個故事: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示、指引下安全過河。本文以“過河”爲線索,採取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說,自己也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實踐才行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以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認讀生字詞,理解相關的詞語,積累新的詞彙,並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做到現學現用。

2.技能目標:透過研讀課文,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嘗試,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理解課文,並能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爲什麼對同一條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說的話,並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說教學策略

1.情景匯入法

2.朗讀感悟法

3.問題引入法

4.情境教學法:有情有趣是教學課的伊始,針對學生年齡小,藉助色彩鮮豔的圖片和色彩鮮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評價激勵法

6.隨文識字法

五、教學流程

1.匯入

(1)這是使用情景匯入法與設問法引入課題,充分勾起學生們的興趣,以及使他們能夠快速的進入主題。

(2)引出課題之後,用課件出示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小馬爲什麼要過河?過河途中發生什麼?)

2.分析課文

透過初讀,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講解課文的段落,並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同時,用課件出示每個模組相應的問題,用問題引出課文的內容,便於學生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複習生字,有感情朗讀課文

首先檢查,複習生字詞。以讀詞接力的形式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將生字詞帶入課文中,朗讀課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馬、小馬、松鼠、老牛伯伯。老馬是媽媽,語氣要和藹,親切;老牛伯伯是長輩,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時,語氣要急切;小馬則天真,有禮貌,聲音較慢,溫和,有的地方還須顯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難爲情”時。用課件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同時,老師要範讀,並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佩戴上準備好的動物頭飾,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故事中蘊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