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說課稿2.41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說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對數函數》,現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編寫意圖

《對數函數》出現在職業高中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第四節。函數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對數函數是函數的重要分支,對數函數的知識在數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等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對數函數"這節教材,指出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爲反函數,反映了兩個變量的相互關係,蘊含了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以後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內容。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歸納、數形結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標: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關鍵: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

二、說教法

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理解能力,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同時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實例出發啓發指數函數的定義,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設問、課堂討論來加深理解。在對數函數圖像的畫法上,我藉助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及圖像變化的動畫過程,從而使學生直接地接受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好地突破難點和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數,處處與指數函數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透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透過實驗畫出函數圖象、觀察圖象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複習匯入

(1)複習提問:什麼是對數?如何求反函數?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如何?學生回答,並利用課件展示一下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的提問既與本節內容有密切關係,又有利於引入新課,爲學生理解新知識清除了障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導言:指數函數有沒有反函數?如果有,如何求指數函數的反函數?它的反函數是什麼?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言可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渴望知道問題的答案。

2、認定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3、導學達標

按"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安排師生互動活動。

(1)對數函數的概念

引導學生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係及反函數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推匯出,指數函數有反函數,並且y=ax(a>0且a≠1)的反函數是 y=logax,見課件。把函數y=logax叫做對數函數,其中a>0且a≠1.從而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展示課件。

設計意圖:對數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這樣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過渡自然,學生易於接受。因爲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及圖象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參與意識,透過比較充分體現指數函數及對數函數的內在聯繫。

(2)對數函數的圖象

提問:同指數函數一樣,在學習了函數的定義之後,我們要畫函數的圖象,應如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呢?讓學生思考並回答,用描點法畫圖。教師肯定,我們每學習一種新的函數都可以根據函數的解析式,列表、描點畫圖。再考慮一下,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畫出對數函數的圖象呢?

讓學生回答,畫出指數函數關於直線y=x對稱的圖象,就是對數函數的圖象。

教師總結:我們畫對數函數的圖象,既可用描點法,也可用圖象變換法,下邊我們利用兩種方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

方法一(描點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對應表,因爲對數函數的定義域爲x>0,因此可取x=··· , , ,1,2,4,8···,請計算對應的y值,然後在座標系內描點、畫出它們的圖象。

方法二(圖象變換法)因爲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爲反函數, 圖象關於直線y=x對稱,所以只要畫出y=ax的圖象關於直線y=x對稱的曲線,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圖象。學生動手做實驗,先描出y=2x的圖象,畫出它關於直線y=x對稱的曲線,它就是y=log2x的圖象;類似的從y=( )x 的圖象畫出y=log x的圖象,再出示課件,教師加以解釋。

設計意圖:用這種對稱變換的方法畫函數的圖象,可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互爲反函數的兩個函數之間的認識,便於將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與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對照,但使用描點法畫函數圖象更爲方便,兩種方法可同時進行,分析畫法之後,可讓學生自由選擇畫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對數函數的性質

在理解對數函數定義的基礎上,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於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講對數函數的性質,可先在同一座標系內畫出上述兩個對數函數的圖象,根據圖象讓學生列表分析它們的圖象特徵和性質,然後出示課件,教師補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後,再分a>1與0

設計意圖:這種講法既嚴謹又直觀易懂,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幫助,學生易於接受易於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難點。

由於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爲反函數,它們的定義域與值域正好互換,爲了揭示這兩種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列出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對照表(見課件)

設計意圖:透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學生更好地掌握兩個函數的定義、圖象和性質,認識兩個函數的內在聯繫,提高學生對函數思想方法的認識和應用意識。

4、鞏固達標(見課件)

這一訓練是爲了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並從講解過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識點,予以總結。充分體現"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思想。

5、反饋練習(見課件)

習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過程,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

6、歸納總結(見課件)

引導學生對主要知識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因此,從三方面進行總結:對數函數的概念、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比較對數值大小的方法。

7、課外作業 :

(1)完成P78 2、3題

(2)當底數a>1與0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爲表格式(見課件),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圖象和性質的理解和掌握,便於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2

一、設計意圖

生病,每個孩子都經歷過,孩子們對此有切身的感受。生病時的所感所想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但同時又是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的。生病,又是孩子們所害怕的事。他們害怕吃藥,打針,害怕一個人在家。爲了使他們樹立一種正確對待病痛的健康心理,爲了讓他們看到相互關心的樂趣,第三個環節便由此展開,併爲第四個環節“關心生病的小朋友”埋下了伏筆。大班語言活動《小貓生病了》恰恰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整個活動始終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爲依託,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下豐富了經驗,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良好品德也得到了培養。

二、目標及重難點定位

《幼兒園教育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合理地進行想像和講述。

2,引導幼兒學習詞:愁眉苦臉,眉開眼笑。

3,激發幼兒感受到同伴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情感。

我確立了目標的整和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綱要》的基本點是以兒童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方法,過程的設計上努力體現以兒童發展爲本的現代幼兒教育理念,把”樂意參與講述活動,並能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合理地進行想像和講述,作爲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由於本班幼兒對早期閱讀已經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這一活動中我把早期閱讀與講述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把引導幼兒學習詞:愁眉苦臉,眉開眼笑,早期閱讀和移情講述,激發幼兒感受到同伴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情感,作爲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幼兒已認識過信,瞭解信的基本格式。

2,圖片兩大張,大信封一個。

四、活動流程及目標達成策略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四個環節:

1、談話,鼓勵幼兒幫助小貓想辦法。

有一隻小貓生病了,只能整天躲在牀上。它想:要是好朋友小兔子能來看看我,那該有多好啊。可是,小兔子家離得挺遠的,怎樣才能讓它知道自己生病了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提出問題,爲下面的講述作鋪墊。

2、理解信的基本內容這一環節透過請你猜猜小貓在信裏對小兔說了些什麼小貓信中畫的三張畫,分別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小貓的信的內容是用畫來表示的,小貓信中畫的三張畫,分別是什麼意思呢你看懂了哪張畫你看懂了哪張畫,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輕輕地說一說;小貓臉上的表情是怎麼樣的小貓爲什麼哭小貓心裏會想些什麼透過一系列的設問,讓幼兒樂意參與講述,並大膽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達出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活動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在此基礎上讓幼兒讀信,使幼兒的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得到了提煉。

3、圍繞圖片內容進行講述小兔收到信後會怎麼樣做?自然過渡到很多小動物都關心小貓。

好朋友爲小貓做了什麼事,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做?現在小貓臉上的表情又是怎麼樣了呢?讓他們看到了相互關心的樂趣,併爲第四個環節“關心生病的小朋友”埋下了伏筆。

4、移情講述。

主體昇華,以幼兒爲主體,小貓生病後得到了這麼多朋友的關心愛護,相信他一定能早日康復。如果我們身邊的好朋友生病了,我們又該怎麼做呢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活動,在前面活動的經驗基礎上讓幼兒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設計亮點

1,講述在前,故事在後。

我在設計這一活動時,打破以往上語言課的常規模式,教師透過讀信的方式讓孩子們用較連貫的語言把三幅圖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個環節的巧妙之處在於,既讓幼兒複習鞏固了信的基本格式,同時也讓幼兒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以小貓的口吻表達了出來,因爲一封完整的信是由一小段文字組成的,所以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

2,開放式教學情境:本次活動採用了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情境。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提問的恰當與否非常關鍵,而傳統的語言活動的提問,比較單一,封閉。開放性提問則是一種全新的提問方式,它是以幼兒爲主體,強調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引導幼兒自己觀察和認識世界,從而建立起全新的師幼互動關係的提問方式,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幼兒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精密性,還有利於鍛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透過兩個問題“小貓爲什麼哭”及“小貓是怎麼想的”,讓孩子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合理想像。

3,根據大班幼兒的語言教學目標和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以幼兒的需要爲基礎,能把語言講述活動與早期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琵琶行說課稿。我是XX號說課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爲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鑑賞文學作品”。

2、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瞭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裏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鑑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於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爲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着重於設計問題引導啓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合法等。

四、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採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隻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三)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透過音樂的薰陶、聲情並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鬱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爲學生鑑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⑴提問: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⑵:爲什麼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

爲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爲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接着讓學生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說課稿》。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鬱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⑴身爲仕途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繫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於衝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麼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着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範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着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爲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後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並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麼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於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並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採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採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來啓發、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爲《琵琶行》的讀後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七)擴展提升

請同學們鑑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八)推薦作業: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後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音樂 謫居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說課稿 篇4

從容說課

“力”這個字學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廣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也不同.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就要使學生明確物理學中所講的力的含義.

因爲力的概念對初學者來說比較抽象,因此教材以學生熟悉的體育項目爲基礎並透過“想想做做”讓學生從感覺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透過探究活動得到“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結論.

本節課的難點是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正確引導學生透過實驗和探究得到學生容易理解的結論,難點就能突破.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瞭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透過實踐和探究,感覺科學就在身邊.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力的概念.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透過學生實驗觀察物體運動狀態及形狀的改變,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透過學生積極的探究活動,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結論.

教具準備

磁鐵、小鐵球、鐵塊、小車兩輛、旱冰鞋、彈簧、鋼尺(或鋼鋸片)、投影儀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用投影儀投影放大“力”字.

[師]請同學們用“力”字組詞.

[生]力量、力氣、能力、藥力……

[生]理解力、戰鬥力……

[生]力不從心、力所能及、身體力行、身強力壯、力爭上游、四肢無力……

[師]“力”這個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學們說出的這麼多“力”中,力的含義各不相同.在物理學中,“力”又是什麼呢?同學們先來試試力能幹什麼.

二、新課教學

1.力的作用效果

[想想做做]

請三位同學分別拿着彈簧、鋼尺(或鋼鋸條)、已充氣的氣球向同學們展示.

[師]請三位同學分別用力拉彈簧、彎鋼尺、壓氣球,同學們仔細觀察,說出你觀察到的現象.

[生]用力的時候,彈簧被拉長、氣球被壓扁、鋼尺也由直變彎了.

[師]短變長、圓變扁、直變彎,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生]它們的樣子都和原來不一樣了.

[生]它們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

[師]物體形狀的改變我們稱之爲形變.形變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是力,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師]同學們接着來做一個好玩的遊戲.同桌的兩位同學爲一個小組,每組一個小鐵球、一塊磁鐵.將小鐵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鐵慢慢向小鐵球靠近但不要接觸,觀察發生的現象.

[生]小鐵球原來是靜止的,當磁鐵慢慢靠近時,到了一定距離,小鐵球就會運動起來,向磁鐵靠近.

[生]小鐵球向磁鐵靠近時,如果讓磁鐵慢慢離開小鐵球,小鐵球還會跟着磁鐵跑.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現在請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書做成一個斜面,按教材P31圖11.4-1所示,讓小鐵球從斜面滾下,觀察小鐵球的運動情況.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給予必要的指導)

[生]讓小鐵球從斜面上滾下時,小鐵球做的是直線運動,如果在和它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鐵,小鐵球的運動方向就會向磁鐵的方向彎曲.

[生]小鐵球不僅運動方向改變了,我們這一組的小鐵球運動方向改變後還停在了磁鐵旁邊,靜止了.

[師]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討論.

[生]磁鐵就是吸鐵石,它對小鐵球有吸引力,所以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力”.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分析有道理嗎?能不能從另一個方面去驗證?

(同學們思考、討論、試驗)

[生]我們用鉛筆或鋼筆慢慢靠近靜止在桌面上的小鐵球時,小鐵球就不會產生像原來那樣的運動,因此,我們認爲剛纔那位同學的分析是對的,就是因爲磁鐵對小鐵球有力的作用.

[師]由磁鐵使小鐵球運動,大家說力能幹什麼?

[生]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還可以使運動的物體停止運動.

[師]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物體處於靜止狀態,其速度是多少?

[生]物體靜止時的(相對)速度是零.

[生]也可以說靜止是(相對)速度爲零的運動,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

[師]因此,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從運動到靜止,或者是運動的快慢和方向發生了改變,我們都可以認爲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磁鐵使小鐵球的運動,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同學們一起說)

[生]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師]總結同學們的實驗,結合P31圖11.4-2,大家說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呢?

[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二是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ewtn),簡稱爲牛,符號是N.1 N是多大的力呢?

[投影]

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是1N.

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 N.

一個質量是40 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約是560 N,左手的大約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400 N,女子大約是390 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們面前的橡皮筋或彈簧,先輕輕地拉,然後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斷了.在拉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彈簧或橡皮筋的變化.同學們有什麼發現嗎?

[生]用的力越大,彈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長,形變越明顯.

[生]這說明了力的大小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師]講得非常好.同學們拿着彈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壓,會怎麼樣?同學們試試.

[生]壓彈簧時,彈簧縮短了.

[師]用彈簧實驗時,拉——長,壓——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剛纔用磁鐵和小鐵球實驗時,磁鐵從右端靠近小鐵球,球就向右運動;磁鐵從左端靠近小鐵球時,球就向左運動.

[生]我們教室的門,向里拉是開了,向外推是關了.

[師]長短、左右、開關,力產生的效果一樣嗎?爲什麼?

[生]因爲力的方向不同,所以產生的結果不同,說明力的方向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師]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把教室的門開啟(或關上),手的位置先從門把手開始逐漸向轉軸靠近,重複幾次.(靠窗戶的同學可以開關窗戶)向大家說說你的感覺.

[生]越靠近轉軸的地方門越不容易開(關),用同樣大小的力,在門把手的地方開(關)門最容易.

[師]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同樣大的力作用在門上,產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爲手作用在門上的位置不同,說明了力的作用點(的位置)也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生]這下我還明白了門把手爲什麼裝在現在那個地方了.

[師]同學們還能舉出生活中力的作用點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嗎?

[生]用扳手擰螺母的時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這樣比較省力.

[生]足球運動員頭球攻門時,頭頂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線也不同,破門的效果也就不同.

[師]經過同學們的實驗,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們稱爲“力的三要素”,請同學們看書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瞭解怎樣表示力的三要素,並表示出老師水平向右推課桌的力的三要素.

(同學們看書、作圖,教師巡視指導,選擇兩名同學將教師推課桌的力的三要素畫在黑板上)

[師]結合學生畫在黑板上的圖說明,像同學們這樣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的圖叫力的示意圖.大家能總結出畫力的示意圖的一般步驟嗎?

[生]要先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起沿着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末端標上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時,力越大,線段應該越長.

[師]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作力的示意圖時,不需要畫出物體,一般是畫一個方框來代替物體,這樣省事.

[生]力的作用點可以用線段的起點表示,也可以用終點來表示.

[師]還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投影]

練習: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體A的拉力.

②沿豎直方向向下壓物體B的壓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車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學生練習,三名同學分別板演三題.練習結束後教師點評.

[師]第①題的力的作用點畫在了線段的起點,第②題的力的作用點在線段的終點,第③題有兩個力作用在小車上,兩個力的作用點就可以畫在一點上,並且用數值和單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爲三名同學的出色表現,大家鼓掌(擊掌)祝賀.

[師]同學們剛纔在鼓掌(擊掌)的時候,你的手有感覺嗎?

(同學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奇怪,接着有人會再拍手感覺一下,最後同學們會肯定地回答:有)

[師]有什麼樣的感覺?爲什麼?

[生]輕拍的時候,兩隻手接觸時感覺到了有障礙;用力拍的時候,手就感覺到有點疼.

[生]我認爲手感覺到疼,是因爲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師]哪隻手(或誰的手)疼,誰的手受到了力呢?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師]同學們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麼感覺?

[生]很疼.

[師]你們用手拍桌子,是誰對誰有力的作用呢?

[生]是我們的手對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

[師]桌子受到了力應該桌子疼,你們的手爲什麼會疼呢?(提出問題)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

[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對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時,桌子對手也有作用力!(猜想與假設)

[師]同學們可以分成幾個小組自己驗證一下,然後交流你們的感想.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參與同學們的討論)

第一組:我們已經知道磁鐵對鐵塊肯定有力的作用,還需要知道鐵塊對磁鐵有沒有力的作用.因此,我們選擇了一塊磁鐵、和磁鐵外形相同的長方體鐵塊、兩輛小車.(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1:將磁鐵放在小車上,手拿鐵塊慢慢靠近,當近到一定距離時,載着磁鐵的小車運動起來.如慢慢移開鐵塊,載着磁鐵的小車還會隨着鐵塊一起運動.

實驗2:將磁鐵和鐵塊分別放在兩輛小車上,讓它們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離時,兩輛車會自動地一起運動起來,最後靠在一起.(進行實驗)

從實驗現象看到載着磁鐵靜止不動的小車,當鐵塊靠近它時,就會運動起來,說明磁鐵也受到了鐵塊對它的作用力.(分析與論證)

第二組:穿着旱冰鞋的兩名同學面對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時.甲乙兩同學同時向後運動.甲用力推乙時,給乙一個作用力,同時甲也產生了向後的運動,說明甲也受到了乙對他的作用力.

第三組:用手用力提起裝滿水的水桶,手對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時人會感覺到手被向下拉,說明手對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時,桶對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評估和交流)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透過實驗探究證實了自己的想法.總結各組同學的實驗,我們能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

[生]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作用力.

[生]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師]一個物體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個物體施加這個力.受到力的物體我們稱它爲受力物體,施加這個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投影]

練習:分析下面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①人推車.

②馬拉犁.

③磁鐵吸引鐵釘.

④推土機推土.

⑤起重機吊起貨物.

[生]人、馬、磁鐵、推土機、起重機是施力物體;車、犁、鐵釘、土、貨物是受力物體.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師]所以我們不能離開力去討論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也不能離開物體去討論力.有時爲討論問題方便,只說物體受到了力而沒有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是一定存在的.

[師]現在同學們能不能說說物理學中的力是什麼?

[生]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或者說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師]回答得非常好.請同學們一起小結本節內容.

三、小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

1.初步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體發生形變;二是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可以用力的示意圖直觀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力的三要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應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實踐,例如:讓同學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學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來.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間,比較其難易程度(作用點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時,可以打出不同旋轉、不同弧線和不同角度的球,這主要與擊球點(作用點)和對球施力的方向有關,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與對球施力的大小有關.

2.腳;腳.

3.手對桌子施加力的同時.也受到桌子對手的作用力.

4.略.

5.被馬拉動的車輛不僅受到馬的拉力,還受重力、支援力,

甚至還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畫出被馬拉動的車輛受到的拉力,

只畫一個拉力即可.題目要求用示意圖表示被馬拉動的車輛受

到的力,則車輛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來,如右圖.

五、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綜合活動《動物過冬》,這是幼兒園建構式課題《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爲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啓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啓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 說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悅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透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透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透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說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透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 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 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透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閱,提高幼兒教育的閱讀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爲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瞭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分析,瞭解浮力的產生。透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透過設定情景,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爲主,透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採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透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透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爲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 誘發探索慾望,引入複習課。採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慾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並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

這樣在教師的啓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複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製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透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於開拓學生思維,既複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浮?設定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爲什麼鋼鐵製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定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後,你有哪些收穫?請把你的收穫與同學交流分享。透過回顧交流來複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爲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繫,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採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瞭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複習時,有一定的難度。複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初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複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於下結論,我透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例題和習題

 例題:

(1)質量爲1000千克,體積爲800分米3的魚雷,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

(2)一艘輪船從海面駛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麼變化?它從海面駛入河面船身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

 習題:

(1)質量爲250克的物體靜止在水中,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開始時上升,隨後便下降,這是爲什麼?

(3)將彈簧秤改造成一個可以直接測浮力大小的裝置。

說課稿 篇7

勉縣逸夫小學 吳 菲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單三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時《擺的研究》。

這課是在學生研究了《機械擺鐘》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其實已對影響擺每分鐘擺多少次的因素有自己的初步認識,但有不少學生認爲擺的快慢是與擺的重量及擺角的大小有關係。本課我將帶領學生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數即擺的重量、擺繩的長短等因數展開探究。透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認識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是擺繩的長短。體會實驗反覆性的意義,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複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

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

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學生自帶計時錶(小組)、單擺裝置一個(鐵架臺、帶掛鉤棉線、銅棒組裝而成)、大小相同螺帽各三個、記錄本。

教師材料:學生材料一套、不同的單擺兩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5分鐘)(課前寫好課題:擺的研究)

1、師:(師出示上節課的三個單擺)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擺”,這是我們用過的其中三個擺,我們透過實驗知道了擺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誰來幫大家回憶一下?(等時性)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2、現在,老師心裏有個疑問:雖然我們認識的擺具有等時性,可擺和擺之間,它們的快慢都一樣嗎?(板書:快慢)

二、用擺做實驗:(23分鐘)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麼因素有關係呢?(師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板書:擺繩長度、擺錘輕重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課前演示的實驗。)

師:這些只是我們現在的猜測,還得找證據證明。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實驗教學。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10分鐘 )

a 、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討論:

爲了證明擺錘的輕重與擺的快慢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實驗可以

怎樣來操作?(學生回答後繼續追問:(1)改變的是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儘量保持不變?(2)是不是做一次就可以了呢?)

b、出示記錄表。師述: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三顆螺帽,我們就以15秒爲時間界限,分別測三次,看看最後能發現什麼?準備好了嗎?靜悄悄的開始,比比哪組效率高!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10分鐘)

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討論:

爲了證明擺繩長度與擺的快慢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實驗又可以怎樣來操作?(學生回答後繼續追問:(1)要改變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b、師述:大家看記錄表,我給大家準備了一根2倍長的繩子,3倍的那一欄把它劃掉。

c、學生實驗、記錄。(師巡視指導)

d、數據反饋、彙報小結。(展示兩小組數據,談談我們的發現: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三、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7分鐘)

1、師:透過剛纔的兩個實驗,你能回答作業本最下面的問題了嗎?

我發現:擺的擺動快慢與( 擺繩長度 )有關。

2、請大家把課本開啟,翻到P61,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你覺得它們擺的快慢會怎樣?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分別記30秒2次。)

4、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四、小結

與擺錘的重量無關 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

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