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說課稿1.94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揚州一瞥》,它是河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初中二年級學生), 經過前七年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積累了一些解讀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 而思想意識尚未成熟, 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正處發展階段。使他們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知之能言、善言, 思之能疑、敢問, 聞疑善思、能解,並培養其璉接能力,發散思維,是教師主導的方向。

三、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揚州一瞥>>所在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山水寄情”篇, 自然之美開闊了人類的視野, 人文景觀的豐富內涵又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觀賞價值。編者意在使學生透過閱讀了解光輝燦爛的自然、文化遺產, 學習借描寫景物、說明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揚州一瞥>>屬遊記類文章, 但又與一般遊記不同, 作者懷着深沉的感情, 用典雅秀麗的語言描述了他所聽到、見到的揚州。重點不是寫所見到的景物, 而是根據景物生髮開去, 寫歷史沿革, 寫自己的感受、體會。讓讀者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品味與揚州相關的深厚的人文底蘊;品讀歷史沿革的同時,有所感悟、有所啓發。基於以上分析, 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利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培養學生獲取、選擇資訊的能力,思維璉接能力,及資訊共享意識。

2、調動學生主動感知作者筆下描述的揚州風光及人文歷史;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培養學生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 引導學生品味: 作者借遊覽名勝古蹟 ,抒寫自己對揚州的感受, 讚揚了一種不屈不撓、同命運搏鬥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奮鬥精神。

4、體會文章層層深入的寫法,以及引用古詩文對於增加文章的內涵,豐富文章的內容所起的積極作用。

重點: (1) 目標2; (2) 目標3

難點: 目標3

四、 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分析,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採用“雙自主”教學法,輔以現代技術。

1、以“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爲基本方向,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利用現代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電腦、投影等電教設施:

①擴展資源空間,培養自主探知、篩選能力;

②使學生的“看、聽、想、說”,緊密結合, 培養學生捕捉資訊能力, 思考能力, 相關資訊的璉接、分析能力, 及語言表達能力 ;

③擴大課堂容量,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④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閱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自主查找、選擇資訊。

(二)、課堂教學:

1、匯入課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匯入新課,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

2、展示預習及查找情況:

請學生將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或軟盤上的內容,以投影、電腦演示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3、配樂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配樂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悠悠情韻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齊讀分讀結合,既鼓勵個體展示又培養合作精神。

4、對比欣賞,品味異同,引導閱讀,激發思考。

作者認爲,到揚州首先應看的是什麼風景?[瘦西湖](以此問題引出下文 )

用多媒體電腦,放映瘦西湖風光片,請學生體會片中所展示的內容,與課文中有什麼不同?感覺如何?看後學生各抒己見。

5、小組合作探究:

用5分鐘時間,分小組討論。指點學生主要圍繞文章的內容、主題、寫法, 三大方面去分析、品味課文,從中提煉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尚有哪些疑問,並要求各小組將讀懂的內容、未懂的問題,分別整理在卡片上或輸入電腦,以待全班交流。

6、各組分別展示讀懂的內容:

以小組爲單位,計算機舉手或派代表主動到臺前(快的優先),用大屏幕展示讀懂的的內容,並朗讀給大家聽。臺下同學若有不同意見,可主動及時發表,或適當討論,若分歧較大教師可簡單點撥。

7、各組展示所存疑問:

各組將已懂疑問刪除,尚存疑問主動展示,同學們思考後可主動站起各抒己見。教師作爲參與者適時點撥(有標準答案的),或適時給予一些評論(屬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附:可能產生的疑問:

①、開篇五個自然段,展示了一堆矛盾的概念,寫這些內容的作用?②、2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爲什麼說揚州“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從夢中覺醒的”?④、本文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

8、深入品味:教師引導深入思考一些學生未品透的,又與本課的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既使教學完整,又培養學生學無止境的意識。

9、小結:兼檢驗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

把從網絡上查找到的相關圖片,用電腦排列顯示。學生主動到臺前,結合圖片,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0、進行思維擴展:

[過渡:作者懷着深沉的情感,用典雅秀麗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所見所聞揚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江南的悠悠神韻。可愛的江南令人流連,發人深省,祖國的塞北亦是神韻悠遠。]

觀賞一段用計算機剪切下來的內蒙草原風光,請同學們邊看邊品味影片中的景物特點,所蘊含的人文底蘊,觀後請簡單描述。要求學生,課後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構思成文。

板書設計:

想揚州 古人的“矛盾評價” (疑惑)揚 到揚州 瘦西湖 來歷 、 虹橋、 白塔、 命名

州 餘 (歷史沿革、文化內涵)

一 心 平山堂 借景之法、瓊花衰興

瞥 言 (神奇、創新)

大名寺 鑑真東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

史公墓 史公故事、遭受劫難

(反抗、覺醒)

思揚州 寫感受,贊奮鬥與創新精神 (肯定)

本文特點:“形散神聚”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三峽》,現在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遊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爲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瞿塘峽、西陵峽、巫峽組成。瞿塘峽以雄名世,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文壇巨擘餘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的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此語足見《三峽》的藝術價值。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注重選文的思想性 、審美情趣 、文化內涵”是調整後教材的突出特點,結合本文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識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賞和寫作能力。

⒊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語感。” 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體會三峽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②教學難點: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1.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據此,本課擬以點撥法進行教學,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透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在交流、啓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據此我設計了“整體感知——品析語言——拓展延伸”的教學過程,以點撥法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以教師點撥法爲主,輔以相應的教學手段。①三峽風光的相關掛圖 ②課文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方法。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法、討論法、自讀法爲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隨着《新課標》的頒佈,隨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傳統,變學生的“要我學”爲“我要學”,使學生收穫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是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激發興趣。著名學者餘秋雨說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着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請同學們欣賞張掛的三峽風光圖片,談談自己對三峽的看法。

2.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聽磁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再透過教師範讀,並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字音、節奏、重音和停頓。然後指名朗讀,教師指導。這一環節着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理念,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性。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彙。這是基於《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的,採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二步: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採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同時把課後練習一的習題設計在內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①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②爲什麼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筆的勾勒?描寫江水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展開,而是首先寫夏季,並將春冬二季合爲一體?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討論後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後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婉悽清。)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鑑賞,熟讀成誦。透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鑑賞,體味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如對句子“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的品讀和鑑賞,讓學生體到三峽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課文小結,情感薰陶。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 透過對三峽山水的具體描繪,突出了三峽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的情感,並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識,佈置作業。1、背誦默寫課文,分類積累文言詞語。2、思考課文:課文《三峽》所描寫的自然風光已成歷史,如今的三峽大壩工程已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請借鑑課文,抓住三峽工程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3、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的讚美,除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外,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描寫三峽的詩歌。請抄寫下來,在同學間進行交流。

五、板書設計

三峽

山 ——— 奇、壯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肅、悽 ——悽婉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是古今傳頌的名篇,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陋室銘>輕鬆活潑,清新別緻,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愛蓮說>描繪蓮花形神兼備,作者借蓮花自況,表現了高潔的節操。

二、教學設想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於瞭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於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透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透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於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陋室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陋室銘》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透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並背誦全文。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學生也會很愛讀,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爲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我還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爲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爲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我班是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班級,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也形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古詩文的誦讀訓練以往也進行過,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成爲必要。前一個單元剛學習完,學生對託物言志的寫法的掌握估計不會太難,但需要鞏固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在這理念的指導下,我採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並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三分鐘屏幕展示“教學目標”這一設計,從教的方面來說,它具有“導向作用”(《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於達到教學目的;從學的方面說,它具有“激勵作用” (《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要求,目標明確便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故事匯入並解題:上課之前我爲學生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於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後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乾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屏幕顯示兩幅對聯)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這個故事的匯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薰陶,爲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讀——感受語言美: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四)再讀——瞭解內容:在學生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這一設計,在於訓練學生運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於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的自主閱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顯示重點詞句及意思)。

(五)三讀——領悟內涵: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啓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 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最後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教師範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於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讀是思的基礎,思是讀的途徑。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設計了下列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屏幕顯示思考題)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爲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會用什麼語氣來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勞形”)

3、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失雅緻地生活,並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透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麼寫法?(託物言志)

這個環節的實施,我主要採用提問朗讀法,就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有關語句,學生尋找有關語句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我還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後,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六)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於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於加深記憶。

(七)遷移練習(課後作業)讓學生借鑑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儘量做到語言優美。透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諸葛廬

水(龍)靈 託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透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說課稿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它們是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愛蓮說》是現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本164頁上已明確指出: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覆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2)、知識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學習以蓮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3)、能力目標:誦讀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1)、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2)、以花喻人的含義及託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教學方法

1、對初中的學生來說,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並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課中“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借助於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爲學生設計問題,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透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在最近發展區內推動學生進步。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聖潔的象徵。透過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覺得蓮花美並能說出蓮花美在哪裏。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爲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欣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是美麗的,那麼我們學過的讚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並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說,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麼考慮的:首先,透過提問,一方面複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爲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2、簡介文體及作者:以提問並藉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介紹文體“說”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知識。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說”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資訊: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訓練透過以下五步來完成:

①、課件展示課文朗讀,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讀音。

②、再播放一遍課文朗讀,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

③、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④、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重點字詞句課件展出:

⑤、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

4、設疑討論: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

①問題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麼?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表現了蓮花哪些品格?此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標。

②問題2。課文寫了蓮,還寫 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哪三種處世的態度?

③問題3。文章題爲愛蓮說,爲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回答此問題後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④問題4。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麼態度?⑤託物言志的寫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那麼,本文中又“託”了哪幾種“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學生思考後,展課件:針對課件詳細講解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5、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當堂訓練,(訓練內容略)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繫,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並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6、佈置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能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聯繫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其描寫能力,從而能使物與志達到完美的統一。強化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以上4、5、6三個小環節:設疑討論、拓展訓練、作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透過本課基本掌握使用託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能力,也爲今後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後以概括性的語言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並讓學

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不同流合污

蓮 體態香氣:正直通達君子

風度氣質:端莊嚴肅

託物 言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分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這六部分都依託我研究的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進行說明,我研究的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對教材的把握:《中國石拱橋》選自魯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寫的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字裏行間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內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完成,目的是轉變學生觀念,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

在學習本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確說明文常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導”環節。

標: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周密的特點;瞭解本文說明順序。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二.學情分析

我對學生的分析:初二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發展逐漸成熟,思維活躍,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本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據這一思想,我採取以讀促教的教學方法和自主學習方法,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步驟

生學指導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先學後教,以學論教,教師的神聖使命是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複雜過程中循循善誘,強調要把教師的“給予”有機地轉化爲學生自主的“習得”。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爲:巧設懸念入新課、自主加語明對象、自主對比理特徵、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賞橋思原因五個環節。

(一)、巧設懸念入新課

匯入要緊扣課文的主題,使學生在短時間裏知道今天課堂要學什麼,也就是給學生學習定下一個方向。

老師板書:今天我們共同走近一種特殊的路:橋 、 拱橋 、 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這一環節學生的感受是:名詞前加的限定詞語越多,說明對象就越具體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爲了準確科學的說明對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像“弧形、暴漲”等,這個環節來檢查預習情況。“課堂檢查”環節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心理基礎。

(二)、自主加語明對象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要更好的體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來體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體後局部的審美規律。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3分鐘時間思考、準備。對題目加定語。儘量對所添加的內容能用課文裏的句子作一點解釋。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在於透過“方法引導”,使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更要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並能逐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會提供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時間,我會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接受學生的詢問,鼓勵學生踊躍發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預測:

學生可能添加的定語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麗而堅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絕倫的……

有優良傳統的……

多姿多樣的……

這樣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學生掌握文字的內容,更加明確了說明對象的特點,從而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自主對比理特徵

爲更具體細緻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知識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自主合作”環節:

課文中舉了趙州橋、盧溝橋兩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能否理解爲中國石拱橋只有這兩種形式?

設計這個環節是因爲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師的啓導下逐漸形成的。 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師值得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

要求:引用課文裏的句子作根據回答問題。

明確:這樣說是不能的。課文裏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傑作。”

爲什麼課文中單舉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個例子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

因爲這兩座橋最著名。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特點。

因爲這兩座橋最有代表性。

因爲這兩座橋集中了中國石拱橋的一些特徵。

因爲這兩座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師順着學生的思路,逐一引導他們弄明白他們的分析是否正確;重點引導學生研究這兩座橋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徵”。獨拱、聯拱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兩種類型,因此,必須都要介紹,才能說明得全面、準確。

在此基礎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別。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爲更清晰明瞭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能力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 “成果鼓勵”環節:

中國石拱橋的共性: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作者用什麼說明方法說明趙州橋、盧構橋體現了這些特徵?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強化學法指導課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導性、引導性能夠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對自主學習的效果肯定和鼓勵,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促進作用。

學生可能回答是:

摹狀貌: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姿萬狀,惟妙惟肖。

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和周密性。

石拱橋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我國的幾乎到處都有。(“幾乎”一詞,去掉行嗎?)

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裏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詞,去掉行嗎?)

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在當時”一詞,去掉行嗎?)……

(五)、自主賞橋思原因

爲更好的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反省”環節:

採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比較有特色的橋,讓學生牢牢記住其原因。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還在於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學生挺起胸膛走路,滿懷信心做學問。

以上的教學五個步驟緊扣課題《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七個環節進行,其中可能會有偏頗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六.板書設計

本着實用,簡潔美觀的原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性、嚴謹性、周密性

七.時間安排

(1) 巧設懸念入新課 約2分鐘

(2)自主加語明對象 約10分鐘

(3) 自主對比理特徵 約15分鐘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約10分鐘

(5) 自主賞橋思原因 約3分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課文介紹:

本課選自鄂教版教材第二單元,本單元閱讀部分以“大海”爲話題組織了五篇課文,以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大海的風貌,闡釋着人與大海的關係。

本文屬於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只有飽學之士才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章,讀文如睹其人。文章透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係,從作者深邃學習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心靈的家園。

我將本文的說課按照說教學目標,說教材的重、難點以及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這幾個環節展開說課。

一、我依據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要求,遵循本單元及本課的特點,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學生能飽含激情的朗讀課文,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因爲語文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的一般方法。

3.品味文中的雅詞妙句和含義深邃的句子,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新課標要求學生有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這篇文章而言,它不僅語言詩味濃郁,而且思想內涵深邃,有很高的品位價值,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想內涵)。

4.透過對本課的學習,深切感受到海的博大、壯闊,並由對海的表象認識上升到對海的內在認識,即感受到有生命力的海,海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搖籃,是心靈的家園。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二、教材的重點、難點

我將本課的重點設計爲:編寫閱讀綱要和品味語言。

難點: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三、教法

我選用的是讀書指導法和美點尋蹤法。

1、讀書指導法:我的具體做法是學生在朗讀前,老師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體情況去處理閱讀效果,或輕,或重,或強,或弱……並同時指導學生掃清閱讀的文字障礙。

2、美點尋蹤法:首先讓學生朗讀,在把握全文閱讀綱要後,讓學生對選擇的優美語句進行賞析,老師再點拔指導。

(這樣不但在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使教學的實際意義更大。nbsp)

四、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①對於本文,學生自身必須有相當深厚的知識沉澱和開闊的眼界,才能理解。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與大海有關的歌曲、詩歌、文章圖片及各種與大海有關的科技、奇聞趣事等,對海先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的能力。②我將此環節還安排在賞析探究中,由於本文是一篇氣勢磅礴,內蘊豐富,哲理深邃的大散文,對於文字的解讀不可能單一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

(新課標提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五、教學手段

1、運用配音朗讀。

由於本文內容不僅展現海的浩蕩、磅礴的氣勢,而且讓人心胸爲之開闊,我採用了一曲能引發沉思的輕音樂,並伴有海浪、海鷗的聲音。這樣,營造了一種意境,更能讀出這種情韻,也更能讓學生進入角色,促進學生與文字的對話,並由此產生共鳴。

2、海浪圖片

運用圖片,可讓教學更生動,更形象,使教學更具實際性,擴大知識面,並增加說服力。

六、教學過程

㈠匯入新課

1、出示“海景圖畫”匯入。

(借用畫面,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並喚起了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談話,引入新課

3、簡介作者

㈡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反覆瀏覽文字,梳理文章結構層次(寫景—聯想—沉思)。

3、再讀課文(由老師或指定一名朗讀基礎好的學生範讀,配以音樂),在聽範讀的過程中,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又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爲了表達什麼感情?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裏,從理清文字結構入手,儘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了,以這三個問題爲基礎,再結合課後練習中的要求“用自己的話編

寫閱讀提要”,就要容易得多,不至於讓學生無從下手。)

(學情估計:對於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章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闊”以及乘船返回時,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纔有利於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海的博大精深,海的包容一切、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4、全班各自編寫閱讀提要,並分小組交流,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㈢細品文字

1、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

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並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估計: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緻的要求,比如:這裏寫的是什麼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讀時應用什麼樣的語氣?哪裏要重讀或輕讀,或聲調上揚,或語速舒緩,或語速急促等等,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落到實處。)

②給一段音樂,讓學生範讀,並出示問題:

其他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圈點勾劃出自認爲很美的語句,並做賞析。

(設計此過程,不僅構建了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橋樑,而且在品味文字語言的同時,也讓學生錘鍊了自己的語言。新課標中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③學生作賞析雅詞妙句的發言(先分組交流再班級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課堂發言必然有限,運用分組合作形式,讓學生自主交流,在交流中鑑別,在交流中選擇,在交流中領悟,達到知識的互補和提高,有助於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氣氛。)

④給學生出示一組海浪、海景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並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幅或幾幅,作優美的描繪。

(此過程目的在於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和綜合性,既是上一個過程的延續,也是由閱讀到寫作的實際運用的轉換,只有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才能在有限的時間獲得學習效果的最大值。)

㈣自主研究

1、作者由海產生了許多聯想,那麼你由海會產生哪些聯想?你會去思考什麼?

(此環節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充分蒐集了與海有關的資訊的基礎上。讓學生先有一個對海的個體體驗,爲下一步與作者形成共鳴打下基礎。)

2、在已有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選擇文章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

㈤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爲“海思”,那麼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爲什麼會有這種思考?

(提示:介紹樑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領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技巧。(例如:“描繪自然——引發聯想——深刻反思”的文章結構等方面。)

㈥拓展延伸

1、把《海思》與《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進行比較(文風、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表現手法)

(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

2、進行仿寫訓練

例: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風鼓滿襟袖,任浪花打溼鞋襪,那清風碧波,像是從天上,從地下,從四面八方,從我的五臟六腑間一起涌過。我立即被沖洗得沒有一絲愁緒,沒有一星雜慮。

仿:我站在雪地上,任_________________。我躺在草地上,任_________________。(這一過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

㈦作業佈置

以《秋季隨想》爲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透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