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2021小學美術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77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21小學美術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2021小學美術說課稿範文

小學美術說課稿1

教材分析:

過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特殊的幾天,是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天涯的遊子在此時回來相聚;農民們忙着慶賀一年的豐收;工人們忙碌的奔波着準備年貨;小孩子們穿上了新衣點燃了鞭炮……在此時幸福的笑臉是一樣的,快樂的心情是一樣的,祝福的心願是一樣的。

本課學習內容是以過年的活動爲主題,透過讓學生說一說過年的習俗和祝福的方式,畫一畫過年快樂心情的活動,瞭解民間春節的風土人情及其相應的民間美術形式,培養學生藉助民間習俗和民間特有的美術形式表達審美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與美術繪畫學習的感悟和理解,獲得生活與藝術的情感薰陶,在回憶、接觸與表現的活動中體驗生活的快樂與藝術的美感。學習活動方式屬於“造型與表現”領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年的來歷,以及過年的風土人情、活動方式,

2、能力目標:掌握繪畫構圖知識和人物的基本表現方法。

3、情感態度:調動學生對過年習俗的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4、利用齊齊樂教學互動軟件,促進師生交流互動,鍛鍊語言組織和口頭表達能力,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學情分析:從知識掌握程度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過年的一些風土人情與活動方式。從學習能力來看,學生能透過觀察對比和齊齊樂的選題測試,歸納出表現過年氛圍的方法。透過情感態度上看,學生能夠感受到過年時的快樂心情,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畫中人物表情、動作的表現。

教學難點:

從人物、環境、物品的細節上突出過年時的氛圍。

教學準備:

課件、音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猜謎)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課件播放謎語,謎底—鞭炮)

一根藤兒結滿果,

顆顆果子紅又紅,

藤兒朝火往上竄,

果子噼啪往下落。

2、師:什麼時候用鞭炮?(生:有喜事、過節……)

3、師: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裏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同學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生:過年)

板書課件展示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提問的方式揭示課題——過年)

二、交流激趣

課件展示三個話題,學生小組討論,點名任選其一回答。

1、學生說一說自己熟悉的過年情景。

2、簡介過年的習俗

3、祝福新年的方式。

三、分析與探索

1、組織學生閱讀欣賞教材內容

思考:過年時與美術有關的活動①畫年畫、農民畫②貼對聯、門神、③剪吉祥福字、窗花④編裝飾物。

2、師生展開交流,說一說這些活動的意義。

小學美術說課稿2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學美術義務教育的新課程標準。這是第五冊實驗教材中的一課。童年是人生最難忘的階段。當人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是充滿無限的感慨。這門藝術欣賞課向我們展示了六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形式的兒童作品。看似簡單的作品,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歷史的畫卷。

從宋代的《瑞陽寶貝》,到清代的《天倫之樂》,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成長,再到解放後奴隸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現形式包括年畫、雕塑、中國畫、油畫和攝影。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藝術的資訊,而且爲我們創造了一種情境,一種透過藝術作品來理解社會生活變化的學習情境。在那裏,藝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爲一種文化生活的學習,它根植於生活,表達於生活,讚美於生活,運用於生活,給予生活指導和啓迪。鑑於此,我設計了接下來的童年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2)潛在的目標

我將表達我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時期的童年生活狀況,透過觀察童年題材的藝術作品,學會體驗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珍惜當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1)欣賞和理解不同歷史時期兒童生活的差異。

(2)瞭解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不同表現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寫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對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

3、教學的困難

童年,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和對藝術作品的歷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根據知識儲備和理解潛在的三年級學生,並針對發達的特點,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這節課主要採用創建場景的方法,觀察和欣賞、思考和討論,擴展和比較,並使用多媒體課件,一個受歡迎的教學形式的小學生,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意願,把枯燥的講解變成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理論

在藝術作品欣賞中,形象是出發點和關鍵。在這門課上,我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提出問題,透過討論解決問題。作爲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走進作品,瞭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技巧。

教學過程承運

1、遊戲介紹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們邊唱邊玩“丟手帕”的遊戲。遊戲結束後,每個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貴的童年紀念品,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並讓一兩個同學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2、初步的經驗和欣賞要求

老師總結了孩子們的話: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樂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獨特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童年畫面。多媒體將課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訴我你最喜歡的畫。

這樣,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審美場景,對自己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3、小組學習,交流審美經驗

(1)根據學生喜愛的作品分爲六組。

(讓學生掌握第一感覺,爲自主學習鋪平道路,體現自主學習的初步嘗試,透過志願分組)

小學美術說課稿3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版美術教材第七冊第2課《花手帕》。我今天的說課將採用"五說"的說課模式。 即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過程、五說課後反思。理論根據將貫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說教材

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百花齊放,其中歷史悠久的"染纈"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爲發達的一個印染品種,印染的圖案紋樣神奇多變,色澤鮮豔明快,圖案簡潔質樸,具有令人驚歎的藝術魅力。本課的設計汲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並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繫,巧用身邊易取之材料,仿民間藝術染制一方手帕。本課將學習任務分爲兩個活動。我所授的內容爲活動一——染製紙手帕。

"活動一"即以吸水性較強的紙爲媒材,憑藉摺疊構成的原理,利用紙纖維的吸水性能和滲透作用,從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節奏,又色彩鮮豔、變化生動活潑,呈現不同紋樣的一方紙手帕。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花手帕》一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要使用紙材和水性顏料等媒材進行實踐操作,根據材料的特點,要能有針對性地、合理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加工製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藝的美感、功用和社會人文價值。因而在備課上我結合課改提出的"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關注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的要求以"快樂求知"爲目標,打破原有的單純講授示範的教學模式,力求爲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競爭"的課堂教學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真正體驗到求知的快樂。

教學目標: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對教材的理解制訂了以下教目標。

認知領域:瞭解染纈工藝的特點和歷史,以及圖案的基本知識。

操作領域:掌握染製紙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在實際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圖案的變化與韻味。

情感領域: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對民間傳統藝術的熱愛。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是:啓發多種摺疊方法,染製出色彩圖案美麗的紙手帕。

教學難點是:折法多樣,色彩搭配合理。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將學生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並保持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和趣味性。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基於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透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欣賞感受——方法指導——觀察分析——自主表現——評析交流。

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

1、啓發法

2、演示法

3、交流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性觀認爲:在優化的人文環境、心理環境中人會全面發展自己的潛能。因此我採用下面兩種方法爲主進行學法指導,在爲學生創設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透過啓發教給學生賞、做、評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思維真正獲得解放的狀態下自然會展開想象進入美術創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本課難點——折法多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多種摺疊紙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透過相互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給學生之間提供不同的學習對象,聽取不同的看法意見,分享彼此的經驗,拓寬學生思路,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爲具體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每一個環節,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爲環節中經驗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促進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個性。爲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具體如下:

(一)欣賞感受

1、展示實物布手帕,引導學生欣賞感受紙手帕的特別之處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們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會仔細欣賞其圖案美。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過之後就隨手丟棄的白色紙巾。於是,我在教學一開始就展示了幾塊實物布手帕,而後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種美麗圖案的紙巾,紙手帕的豔麗花紋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正在他們詫異布手帕和這種手帕的不同之處時,我讓幾個孩子上臺自己觸摸兩種手帕,感受材質上有何不同,透過體驗學生說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紙材。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激發學生也想親自動手製作一方美麗"紙手帕"的強烈願望。

2、引出本課課題——《花手帕》。

(二) 方法指導

1、在讓學生了解紙手帕的製作步驟有哪些時,我採用了與學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隨意的拿出一張紙巾摺疊了幾下,請一位同學上臺自行用彩水染制。透過很明顯的分工,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折——染。

2、折法啓示

1)將以前學過最基本的兩種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透過課件直接展示,學生回顧並跟着課件的演示動手摺疊。

2)折完基本折法後,提問學生:你能在這兩種折法的基礎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狀來嗎?小組間同學進行折法演變的探討和嘗試。請代表上來演變不同的折法。

3)學生演示後,老師小結:在這兩種基本折法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原來還可以折出這麼多形狀。課件展示老師演變基本折法後折的幾種形狀,如在田字格基礎上演變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礎上演變出的"雙米字""兩端輻射""中心輻射"等折法。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折法所產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範

1)老師用浸染、點染的方法示範染紙,讓學生分析摺疊後的紙巾哪些部位適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點染。並且觀察浸染時間的長短對染色有何影響。

2)師生共同總結染製紙手帕的要點: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種顏色爲主,與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淺的搭配;

b、染色時要注意時間控制,浸的時間長則吸色多,染色面積大,反之則吸色少,染色面積小。

(三)觀察分析

欣賞課件裏紙手帕作品(優劣對比)。提問:你喜歡哪塊紙手帕? 爲什麼?

(四)自主表現

1、學生分小組動手製作紙手帕,每人分別摺疊出三張不同折法的紙巾,然後在彩色水中浸染或點染,製作三塊美麗奇特的紙手帕。

2、教師隨堂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提請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學生適可而止。

(五)評析交流

1、將學生作品張貼展示。

2、提問:

1)你最喜歡哪一塊?說說喜歡的理由?

2)告訴大家你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總結:靈巧的手加會創新的腦,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小學美術說課稿4

大家上午好!我是x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小學美術教科書第七冊中第13篇課文《乘風破浪》。下面我將着重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乘風破浪》是湘教版小學美術教科書第七冊中第13篇課文,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引導學生從各方面研究、討論目前船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本課以"我心中的船"爲主線,帶給學生無限的期待、無盡的遐想和無窮的創造欲。透過線條、形狀、色彩把學生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具體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中高段學生具備了不錯的色彩基礎和造型基礎,感覺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發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續性上還不夠,所以直觀鮮明而又精彩有趣的教學內容有助於本課的教學。本課以實物投影爲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現出製作的技法、步驟。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收集船舶的圖片、模型等資料,認識船的造型特點和結構、功能,瞭解船的歷史與文化。

過程與方法: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結構和特點,描畫出自己喜歡的船;瞭解材料特點,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確操作技術,製作一艘(木)船。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精心製作的習慣,培養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新課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重難點: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結構和特點,描畫出自己喜歡的船;瞭解材料特點,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確操作技術,製作一艘(木)船。

五、教學準備:紙、畫筆等

六、教法和學法

(一)圖片欣賞法

"百聞不如一見".運用直觀形象的插圖、掛圖、畫像、範畫等圖片材料匯入新課,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透過直觀的圖片投影,豐富多彩的圖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

(二)興趣激發法

運用謎語匯入,生活中沒幽默是乏味的,同樣美術課上沒有幽默則是枯燥的。在美術課教學中,如能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教學過程會更輕鬆、更有效。我在上《乘風破浪》這一課時,先謎語匯入,再取出學生常見的船的圖片給學生看,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變得非常興奮,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學情境之中。

(三)想象激發法

要想讓美術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而有效,首先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去表現的情感,有一種想畫的衝動。

1、展示優秀的同齡學生美術作品,激發創造意識。

在美術活動中,我收集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作品,利用這些來激勵學生。那一幅幅生動的美術作品,雖不是十分完美的藝術品,然而在與他們同齡學生的眼裏,這就是美,美的感受會使他們從心底萌發出也想試一試的念頭,甚至是想超越的願望。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船》這一課我根據內容採用謎語"不着地,不騰空,一座高樓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匯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運用或圖片。示範和多媒體手段烘托氣氛,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創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業,有意識地多鼓勵、表揚,都是使他們學習興趣濃厚並能長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七、教學過程

這一課我分爲兩個課時完成,接下來我着重說一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活動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採用謎語"不着地,不騰空,一座高樓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匯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用或圖片示範和多媒體手段烘托氣氛,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一課的主題"船".

(二)嘗試作業(畫印象中的船)

1、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用線條勾畫一艘船。

2、嘗試作業點評

(1)船的外形結構瞭解。

(2)作業分析,船體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種圓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組合。

3、教師質疑:怎樣畫得更美,更具體,更有特色?

(三)資料欣賞

(看各種各樣的船)師生共同拿出收集的關於船的圖片資料傳觀,瞭解各種不同類型的船的外形特點。

(四)教師示範

(提供寫實性繪畫指導)

1、教師選擇一艘艦船模型進行示範描畫。

2、質疑;

(1)繪畫作品是否畫得像船模型?

(2)教師怎樣刻畫船的局部;

(3)船艙的表達採用的是平面形組合還是立體形組合;

3、教師選擇學生嘗試作業中的一幅進行改畫。

4、師生交流寫實性繪畫的特點。要求:表現出立體感,注意前後遮擋、形體穿插。

(五)自主表現;(畫自己目前看到的船)

1、提供作業方式;

(1)根據自己帶的圖片資料或模型畫船。

(2)提供兩幅船的大型攝影圖片,讓學生選擇描畫。

2、作業要求:將自己喜歡的船模型或攝影圖片描畫下來。抓住船的外形特徵細緻刻畫。

3、學生作業。

(六)對比評析

1、學生將兩次作業比較欣賞,談感受。

2、欣賞大師的作品,再現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