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品德與生活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美化家園》說課稿

說課稿1.01W

一、說教材

小學品德與生活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美化家園》說課稿

《美化家園》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這一單元設立了“我們的大地媽媽,花草樹木點頭笑,我和動物交朋友,美化家園”四個主題,旨在讓學生建立初步的生態意識,重視自己生活的環境。而《美化家園》這一課從學生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懂得合理妥善地處理垃圾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初步知道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開展變廢爲寶的環保活動,爲美化家園,保護環境儘自己的一份力。本課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主要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妥善處理垃圾,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第二課時是讓學生大膽地想象創造,變廢爲寶,美化家園,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說設計理念

我們生活的環境日趨惡劣,資源開發貧乏,環保已成爲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而環保意識已成爲衡量一個民旅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如果學生從小就能培養起牢固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習慣,則有利於提高我們全民族的素質,有利於環境的治理和資源的保護,也有利於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學家羅傑斯堅決反對硬性灌輸和機械訓練的做法,主張建立一個從兒童實際出發,重視兒童參與、體驗,激發兒童內在情感的道德教育氛圍。因此,在《美化家園》的教學設計中,我透過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調查實踐、收集資料、動手操作”等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發現探究和創新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題作用,有效地使外部學習活動內化爲學生的道德認識,產生道德行爲的內驅力。

三、說設計思路

(一)、引情激趣,啓發參與

正確的道德認識要以情感爲基礎,良好的道德動機要用情感去激發,自覺的道德行爲要用情感去催化。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秀麗的焦作風光,讓他們體驗到大自然的美,隨即又插播“佈滿垃圾,令人發嘔的小河;遍地果皮紙屑的街道”的錄像。這樣,透過直觀形象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在對比鮮明

的視覺效果影響下,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調查垃圾來源的興趣,奠定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這一道德行爲。

(二)、重視實踐,增強體驗

兒童道德素養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他們生活的教育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所以,課前,我組織學生圍繞“垃圾從哪兒來,對我們生活育哪些影響?”這一問題,讓學生走進社區、工廠、街頭巷尾等地分組進行調查訪問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如:拍照、觀察訪問、統計數據等。在調查訪問中,學生們

透過自己親身體驗,對他們所關注的環保這一問題就會有更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地瞭解。課堂上,各小組彙報各自的調查情況,如:機動車尾氣排放調查組,城區垃圾站調查組,街頭巷尾調查組的代表出示各種照片、數據資料、文字記錄等方式彙報調查結果。我也適時出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並進行點撥、引導,透過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學生逐漸認識到生活中大量的垃圾是由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制造的,當然也包括自己。而垃圾的產生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污染,而且影響環境衛生,造成水污染、大氣污染,間接地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圖文並茂,遊戲內化

本環節設計旨在讓學生初步知道,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形成一定的環保意識,突破重、難點,該環節我分三步進行教學。

l、聯繫自我,反省自身

當學生對垃圾來源及對人類的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趁此提出:人類每天都在製造垃圾,我們該如何處理垃圾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在環保方面的得與失,將品生課程與兒童自身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亂扔,不亂倒垃圾的行爲規範和準則。

2、形象講解,增長知識

學生在反省自身時,會提出這樣的困惑: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呢?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出示了形象直觀的垃圾分類及其處理辦法的圖文資料,並結合資料爲學生介紹垃圾可分爲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三大類。可回收垃圾指紙類、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等,能被人們再生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指果皮、飯菜餘渣等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它們可填埋、堆肥。而有毒有害垃圾指電池、水銀溫度計、油漆桶、藥品等含有化學成份對環境造成危害的物品,要進行綜合處理,但由於我國處理垃圾能力低下,垃圾處理的方式一般都是填埋、堆放或傾入江河湖泊,據統計,每年全國固體廢棄物堆產量達60億噸,佔地2萬多公頃,更有甚者一節小小的五號電池能污染2平方米的±壤,雖然我圖地大物博,但垃圾卻在和人類爭土地。這樣透過直觀、形象的圖文資料及數據展示,不僅把知識化難爲易,而且震撼了學生的身心,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初步懂得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建立環保意識。

3、遊戲體驗,品質內化

遊戲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活動,它不僅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氣氛起作用,更是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重要作用。於是,我設計了一個“把垃圾送回家”的遊戲,首先我出示用紙箱做成的分類垃圾箱模型,擺放在講臺前,再發給學生一些卡片,上面寫着生活中常見垃圾的名稱,如廢紙、飲料瓶、果皮等,讓學生有次序地把自己手中的“垃圾”送回“家”。最後讓其他學生檢查垃圾是否真正地回到了自己的“家”。此遊戲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對垃圾進行分類,並且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道德行爲,使保護環境這一道德品質得到進一步內化。

(四)、想像創造,昇華情感

想像是創新的孿生兄弟,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原來丟棄無用的垃圾,如果人們能發揮想像,把它們打扮一下,處理一下,它們不僅會變成我們生活中有用的物品,而且還美化了環境,減少了資源浪費。因此,我以誘導啓發的方式,分三個環節來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創造,開展變廢爲寶的.實踐活動。

l、作品展示,啓發想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動力。對於天真、好奇的孩子來說,直接讓學生想像創造,學生會覺得麻煩,難適應,往往容易挫傷孩子創造的慾望。因此,我先展示一些利用廢品所做的小擺設,如飲料瓶做的花籃,用樹葉或碎布做的貼畫等,透過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插上想像的翅膀廢物也能變成寶,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創造慾望。

2、合作創造,變廢爲寶

“衆人拾柴火焰高”、“人多計謀廣”,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利用教師爲他們準備的各種廢舊材料進行再創造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又培養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學生們先自由結合成小組,確立組長,定下創造主題,然後組長根據組員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配任務。這時教師要巡視指導,對有困難的小組適時點撥、指導,真正起到“扶”的作用。在學生自由創造的同時,我播放一段輕音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開拓思維的想像力;同時也給學生帶來創作的靈感。

3、交流展示,昇華情感

孩子的思維是獨特的,他們所想的,所做的,有時候連我們大人都感到驚奇。原本丟棄的垃圾在孩子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充滿童趣、稚嫩的作品,也許有些作品還很粗糙,但各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爲教師我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參與活動的信心。課堂上,我爭取讓每組代表都來介紹本組作品的設計意圖,在交流展示中,學生不僅品嚐到了成功的快樂,

而且深化了自己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

五、說總結語

當學生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我在悠揚的樂曲中娓娓道出本節課的總結語:“同學們,要讓大地綠起來,要讓天空藍起來,要讓鳥兒唱起來,要讓環境好起來,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老師相信,只要每人獻出一點愛,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更加美麗”。這一段結束語用美好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嚮往,對於深化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說板書設計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分散,根據這一特點和本課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美化家園

從我做起

這樣的板書不僅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而且能給學生以強烈的警示:美化家園,人人有責,促使學生把課內所學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