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說課稿1.54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1

一、課標要求及教材安排

《窮人》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小說。

這篇課文主要講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桑娜和漁夫的美好心靈,學習透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是:感受桑娜和漁夫的美好心靈,學習透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學習透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學法:

新課程十分強調“感悟”,強調悟性的培養,強調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悟讀”需要支架,所以教學這部分內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後的心理活動描寫和漁夫提出抱養孩子的語言描寫。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桑娜抱回孩子和漁夫同意抱養孩子的部分。

上課開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主要內容質疑,突出學校“問題引領”的課題模式。根據學生提問,教師整理出“漁夫和桑那是怎樣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的?“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爲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礎。

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悟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的:

首先讓學生透過問題引領,自讀課文,找一找描寫桑娜抱孩子和漁夫作決定的句段並作批註。待學生找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後,重點指導學生品讀了兩處句子。

第一個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指名讀後,讓學生圍繞這句話提一個問題,“桑娜不知道爲什麼這樣做,爲什麼覺得非這做不可?”然後小組交流解決。讓學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並不爲什麼,完全是發自桑娜淳樸善良的本質。並讓學生讀出這種體會。設計意圖是使閱讀更加自主,體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體會。

第二個句子是“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首先讓學生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然後讓一位同學試着有感情地把這些語句朗讀給大家聽。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評讀的方式,加深了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指導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了學生語感。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對這一處的心理活動描寫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和更加深入的體會,學生明白了桑娜由擔心、害怕到堅定的複雜心情及這些心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窮。再一次讓學生朗讀這一部分,並要求學生讀出桑娜緊張、擔心、害怕、後悔到下定決心的心理變化。學生自由練讀後,再次指名讀,教師加以評價。使朗讀經歷了由“初讀到品讀到感情朗讀“的過程。透過悟讀,進一步體會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靈。

我又是這樣引導學生悟讀描寫漁夫語言的句子的: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能夠體現漁夫善良品質的句子。然後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個句子的含義。把思維的方向指向關鍵詞。

“熬”,讓學生思考“熬”字說明什麼?透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了一個“熬”字,表明了漁夫收養孤兒的決心。透過這個熬,讓學生想象將來漁夫和桑娜的生活將怎樣?(幹活會更累,生命受到威脅。)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品質。接着我又引導學生再讀一讀漁夫說這句話時的動作、神態。讓學生圍繞描寫漁夫神態的語句提問,(想一想漁夫嚴肅什麼?憂慮什麼?“是個問題“指什麼?)再一次地體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接下來,透過桑娜心理活動和漁夫語言的對比,感受兩個人面臨的同樣生活困境和兩人同樣的堅決舉動——抱養孩子。從而感受窮人金子般的心靈。

在品讀句子的同時,學習本課的表達方法,即透過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接下來,要結束課文,我引導學生將板書和題目聯繫起來思考,發現什麼問題。學生再次思考,直擊:課文講了漁夫和桑娜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可題目爲什麼是《窮人》呢?下節課探討。

這樣的設計的目的是透過問題引領,拓展學習。爲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窮人》是義務教育課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是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課文透過寫窮人雖然很窮,但有一顆善良的心,側面反映出窮人在精神上很富有。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品質。

3、學習作者透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裏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從環境和人物對話、心裏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學課時:

第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以讀爲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開頭並輔以情景教學法。課堂中,透過課件演示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的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

1、情景教學法。

2、以讀代講法。

3、自主探究法。

三、說學法

爲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讀悟結合,以讀爲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將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班級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先引入窮人的世界,感受窮人,播放視頻《窮人》。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視頻中出現《窮人》。以此匯入新課,易於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激發學生探究文字的慾望。同時,也爲學生朗讀文字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聽課文,

明確: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兩位母親?

(2)作者對這兩位母親懷着怎樣的感情?

(讓學生明確窮人是誰?體現在哪些地方?)

設計意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透過朗讀課文,聽課文錄音,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感悟

1、感悟桑娜的美好心靈

出示課件: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2、感悟漁夫娜的美好心靈

出示課件: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掻掻後腦勺說,“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3、感悟窮人的美好心靈

出示課件:桑娜坐着一動不動。“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你瞧,他們在這裏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讀悟結合,以讀爲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應抓住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梳理與歸納,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學習寫法

在教學中用到了環境描寫,心理描寫。讓學生學會用運。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做到在習作中會靈活運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同學們,桑娜和漁夫有美好的心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這樣美好的心靈呢?下面請欣賞《愛的奉獻》

2、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預設:聽完歌,學生結合實際談想法。

設計意圖:“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讓學生由讀到悟到寫,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歷練語言、宣泄情感的時空,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不斷加深,不斷昇華,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

窮人

貧窮

富有

設計意圖:

板書是整節課的眼睛。本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做到了簡潔明瞭點明文章的中心,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總之,我想透過以上“目標的簡明、環節的簡化、內容的簡約、方法的簡便”真正實現“簡單教語文,完全爲學生,紮實促發展”。

小學六年級語文《窮人》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窮人》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作者是俄國被譽爲文壇泰斗的列爾夫·託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2)教學目標在深入鑽研課本,瞭解單元的訓練目標後,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抄寫描寫環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3、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練習續寫課文。

(3)教學重、難點

我認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並深刻理解窮人夫婦善良、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於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情感線索,採用激趣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說學法:

學生走進文字,親近文字,在直接、整體的觸摸語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時,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蘊含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讀書,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以此實現學生與文字深層次的對話。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程

(一)設疑激趣、匯入課文。

走上講臺,出示課題後,我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待學生髮表完自己的見解,情緒高漲之時,我趁機匯入:“本文是被稱爲?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並在此簡介作者,“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麼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導課設計,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目的之二,由簡介作者的文學地位,喚起同學們對他的崇敬之情,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局,使學生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三)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由於文章篇幅較長,爲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學法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故事情節之中,再用抓關鍵詞句的分析理解,以點帶面的導讀法,幫助學生讀懂全文。

學習第一段。我先用課文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一個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極富感情的朗讀,逼真的模擬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本段的關鍵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並在此設定疑問:這裏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巧設懸念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第二段篇幅較長,但內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繼續聽配樂朗讀,瞭解故事的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作者對桑娜行爲、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複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爲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桑娜此時心理活動傳神的寫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號爲突破口設計問題,說明這樣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並指出這正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的具體表現。這樣,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訓練重點,而且學以致用,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極富戲劇性,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爲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學生自行品味。

文章結尾一行,我主要讓學生體會這精彩的瞬間,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靈在不謀而合之時迸射出的燦爛光芒!體會這樣寫言已盡,而意無窮。

全文教學完畢,在此解決第一段設下的疑問:爲什麼這間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使學生認識到,是因爲主婦桑娜的勤勞能幹,更主要的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裏還洋溢着一種濃濃的溫情!

這一環節教學使學生深刻地領會了全文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寫作特色,並強化了重點訓練項目。

(四)情感朗讀、加深體會。

這一環節旨在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再次感受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真摯感情,體會作者行文思路和獨具匠心的寫作特色。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拓展:“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後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開啟想象的翅膀,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後。”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課堂教學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設計板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使課文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目瞭然,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