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說課稿7.54K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爲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透過啓發學生髮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啓發-掌握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爲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透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於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匯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爲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透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 技能: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 方法:a.透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透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透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 態度: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透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爲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爲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 “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m/v 、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爲: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爲基礎透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透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

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爲1 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 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透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啓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爲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爲豐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爲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xx

2、xx

過程與方法目標:

1、xx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xx

難點是:xx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模式,並藉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並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啓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透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透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匯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透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並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後佈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文《氧化—還原反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透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於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爲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係着一關鍵,透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講 練 提問 討論 歸納 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瞭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複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採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並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後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後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複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

“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爲例,透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徵:化合價升降。啓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徵。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啓發學生分析討論,並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氧化劑 還原劑

爲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鐘書,然後讓一位學生上臺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並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 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爲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並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後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 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 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還原性

四、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複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

3.聯繫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並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並同時佈置課後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佈置作業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爲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瞭解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的寫法,並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及其對性質的影響。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學性質,着重強調取代反應。

(3)透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環境、能源等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難點:主要是學生有機物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具體體現在如何將甲烷和烷烴的結構特點、有機物的成鍵特點從實物模型轉換爲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模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取代反應。

二、學生分析

關於甲烷,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學習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紹這些知識時,非常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繫,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另外,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着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瞭解,並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瞭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以學生爲主體的引導探索法

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僅注意觀察,同時還啓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2、多媒體教學法

由於甲烷分子的正四體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機理很抽象,對初學有機物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故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動畫進行直觀分析,輔以直觀教具(模型、摺紙)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難點。實驗錄像的播放有助於全體學生觀看到實驗現象。

3、本節課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透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設計

1、引入

透過一段生活錄像引入,從日常實際生活出發,使學生初步瞭解有機物,複習透過燃燒產物來確定所含元素的實驗,進入最簡單的烴——甲烷的學習

2、探索甲烷的結構

[課堂探究練習1]已知甲烷僅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其中質量分數c%=75%,H%=25%。請同學們推出甲烷的化學式。

[課堂探究練習2]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空間構型又可能有哪幾種情況?

由於學生在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侷限性,因此在學習甲烷分子的結構時,首先在課前佈置學生認真預習教材,並要求學生做實踐活動,即自己動手製作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然後課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對比之中,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3、實驗探究化學性質

在學生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迴應前面所講的“結構決定性質”,接着引導學生透過結構理解甲烷的有關化學性質:

(1)甲烷的可燃性決定了它有什麼用途呢?有什麼優點呢?寫反應方程式,介紹爆炸極限問題,以甲烷作能源爲例講解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滲透環保、能源問題。關心社會,並讓學生思考礦井生產爲了避免瓦斯爆炸應該採取的安全措施是什麼?介紹新農村沼氣池情況。可以補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

(2)甲烷的取代反應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反應類型,對於實驗的處理,由於教材上演示實驗現象不利於後排學生觀察,播放實驗錄

像:(]取代反應實驗: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將甲烷和氯氣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氣80ml,光照。)在實驗的基礎上,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後再透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進而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透過電腦模擬,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學習興趣大,對取代反應的實質的理解也更深刻,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覆播放。明確取代反應和置換反應的區別。

(3)簡介甲烷的熱分解反應,結合性質總結甲烷的用途。

4、練習鞏固

利用多媒體投影練習內容,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鈉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過氧化鈉〔開啟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開啟課件這個按鈕〕

鈉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透過鈉的化合物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鈉一節的知識,併爲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並且透過過氧化鈉強氧化性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鈉的化合物碳酸鈉和碳酸鈉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好本節內容還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開啟相應按鈕〕

根據素質教育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有:

①知識技能目標:知道Na2O,Na2O2的性質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標:透過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應,以及相關補充實驗,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③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實驗教學與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開啟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鈉的化合物的性質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過氧化鈉的性質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節過氧化鈉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結論。然後透過結論總結過氧化鈉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在親自實踐中,透過有目的的觀察和教師的啓發誘導,運用貯存在自己頭腦裏的知識,來認識對它們來說是未知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產生新見解.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和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授課程序〔按授課程序的按鈕〕

第一部分:情景創設〔點情景創設的按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問:圖中消防員正在救火,想想常什麼來滅火?(水,二氧化碳)

其實水,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滅火,其實還能“點火”,接着指導學生做第一個探究實驗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探究實驗一:〔點探究一按鈕〕Na2O2與H2O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探究

讓學生取一個石棉網,在上面放一個蘸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然後用膠頭滴管滴幾滴水

現象:脫脂棉着火了

設疑:爲什麼脫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該反應的能量變化,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

(反應物能量總和大於生成物能量和,該反應爲放熱反應,溫度達到了脫脂棉的着火點,所以能燃燒。)

2、探究實驗二:〔點探究二按鈕〕Na2O2與H2O反應生成物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

現象:帶火星的木條着了(有氧氣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