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

說課稿1.45W

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第115頁的《對稱現象》。

2、說教材編寫意圖

這節課內容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和現實題材,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軸對稱圖形做好準備。

3、說教學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知道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經歷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對稱現象,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判斷對稱現象。

情感目標: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現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4、說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難點:認識對稱現象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使學生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特徵,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爲難點。主要將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是他們已有了一些生活經驗及初步認識的簡單圖形,如學生已經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幾何圖形是學習對稱圖形的知識基礎。對稱這一概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具有對稱現象的事物學生也看見過,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動心理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發現——實踐驗證——操作應用”的教學流程。

爲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把教材內容與電教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爲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同時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等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針對新課程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透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驗證討論,讓學生帶着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3、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和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既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對稱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

四、說教學程序

總體思路:“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爲“初步感知——實踐驗證——操作應用”努力構建操作探索型課堂教學模式。

一、初步感知

引入: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大家要善於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知識,胡老師就從生活中學會了一個魔術,大家想不想看老師表演一遍?(想)(魔術:印花)

老師把白紙貼在黑板上,用毛筆在紙上畫一幅畫,然後將紙對摺,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現在會產生什麼現象?(兩邊一樣的畫)

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畫,你發現了什麼?(兩邊一樣)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透過“印花”魔術的方式引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讓學生初步瞭解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這種特殊現象,初步感知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兩邊一樣”。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這種沿着中間這條摺痕對摺後,兩邊一樣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下面請同學們隨老師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見的對稱現象,學生欣賞。)

像我剛纔所看到的這些兩邊一樣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對稱現象。(揭示課題:對稱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觀察大量的現實生活的對稱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存在許多這種對稱現象,透過學生的“看”,引出對稱現象的“兩邊一樣”同時揭示新課。

2、折一折:

請同學觀察老師給帶來的兩隻蝴蝶圖片(一隻對稱的,一隻是殘缺的),它們是不是對稱圖片呢?(一隻是,一隻不是)爲什麼?(有一隻是兩邊一樣,有一隻兩邊不一樣)

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蝴蝶左右兩邊是不是一樣呢?(沿着中間這條線對摺,看能不能重合)

請同學先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蝴蝶兩邊一樣,然後請同學上臺動手摺一折。

我們透過對摺,看兩邊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說明兩邊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的。

提問:請同學看一看這兩隻蝴蝶,你更喜歡哪一隻?(對稱的哪隻)爲什麼?(因爲它對稱的)爲什麼喜歡對稱的?(因爲對稱的很美)

(板書:美)

我們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學們一定要愛護它們,不要隨意破壞我們美麗的大自然。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爲了驗證學生的觀察是否正確,學生剛纔透過“看一看”看出對稱現象是兩邊一樣,透過兩隻蝴蝶進行對比來看,然後讓學生透過對摺,看是否能夠重合,從而驗證學生的觀察出“兩邊一樣”的正確性。同時透過兩隻蝴蝶的對比,引出對稱美,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

3、判一判。

師:我們學過很多的平面圖形,請同學來判斷一下哪些平面圖形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對稱圖形?(出示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等)

請同學上臺折一折,看兩邊是不是一樣,能不能重合?

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對稱的。

(教師將對稱的圖形紙貼在黑板上)

本環節在學生認識了對稱現象的基本特徵後,讓學生應用對稱現象的特徵檢查我們生活中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是否是對稱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學們知道了怎樣來判斷對稱現象,下面請同學來找一找我們校園裏的對稱現象。

(1)出示校園操場圖

學生觀察,並從中找出對稱現象,並說一說沿哪條線分開兩邊一樣。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圖形或物體都是對稱的,你能找一找嗎?請同學之間相互說一說。

(學生討論,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再請學生說一說。)

(教室兩邊的窗戶、坐的凳子、黑板、人的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伸出的雙手等)

師:同學們,伸出你的手,它們是對稱的嗎?你能用我們的手做出一些對稱的動作嗎?

(學生比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學小兔、舉雙手、做有趣的舞蹈動作等。)

師:同學們,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剛纔所說的對稱現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對稱很美)

本環節是讓學生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大量存在對稱現象,並讓學生體會到因爲對稱美,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這麼多的對稱現象。

5、做一做。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都是那麼美麗,我們要學會利用對稱,美化我們的生活。下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來動手製作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呢。

(1)畫

先將紙對摺,將一張複寫紙夾於中間,任意在紙上畫一幅畫,請學生猜想開啟後會產生什麼現象?(兩幅一樣的畫)

請幾名學生上臺動手畫一畫。

(2)剪

先將紙對摺,先用筆畫一些簡易圖形,然後沿邊線剪開,得到一些對稱圖形。(如衣服、花瓶等)

請學生上臺剪一剪。

(3)折

學生拿出老師先發的紙,自己動腦折出一些美麗的`對稱物體來。

選擇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並做出評價。本環節設計了“畫”、“剪”、“折”三種簡單的製作對稱圖形或對稱物體的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之中,同時又應用於生活。

五、課後小結

師:同學們,透過同學們開動腦筋,做出了這麼多美麗的對稱物體來,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什麼問題?

(我知道了什麼是對稱,我認識了生活中許多的對稱現象)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今天我們不但感受到了對稱美,而且還能創造對稱美。其實呀,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1、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

2、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3、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爲主的學習方法

回到課前引入的話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同學們注意去觀察、發現,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

六、板書設計:

爲了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學生面前,利於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對稱現象

印花

印花

兩邊一樣——美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本課的知識重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對稱現象的特徵是兩邊一樣,更着重體現出對稱的美。

七、全課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紮根與生活,又運用與生活。教學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實踐,親自體驗,主動探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對稱現象》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軸對稱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本節內容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透過觀察、摺紙、扎眼、印墨跡、藝術作品欣賞等操作性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軸對稱的直觀體驗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加以數學上的分析,逐步瞭解和領略軸對稱現象的共同規律。在教材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從而達到了“現實內容數學化”、“數學內容規律化”、“數學內容現實化”三者的統一,進而在學習中有意識的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促進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豐富的生活實例認識軸對稱圖形,能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豐富的現實情景中,經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探索軸對稱現象的共同特徵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生透過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文化價值,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重、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概念。爲突出重點,我一是立足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來設計問題;二是讓學生透過兩組實踐活動,經歷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併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來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的直觀體驗和理解。

由於學生還沒有形成辨證的分析問題的世界觀,所以我認爲本節課的難點是:能正確區分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我將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透過交流討論,獲得新的認識,從而突破難點。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特徵的事物並不陌生,而且性格活潑好動,對於軸對稱現象這節新接觸的教學內容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我採取了“小組交流、自主合作、探索實踐”的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內容。透過“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折一折、撕一撕、說一說”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概括——檢驗——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這體現了素質教育中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本節的學習內容有許多需要發揮學生想象和個性的活動,要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讚揚。

五、教法分析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好數學的保證。本節課我透過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創設問題情境,揭示課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優勢,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課堂評價語言,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體驗不同程度的樂趣。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攻,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採取引導發現法爲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爲輔的方法。透過“創設情景———實踐活動———交流感知———形成認識”的方式,讓學生經歷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適時利用多媒體地演示,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並運用自己所學進行創新實踐,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學生幾何的識圖能力、繪圖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在課前,老師應準備好多媒體素材,學生應準備: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紙片和剪刀,尺子、針、彩紙、彩筆等一些活動用具。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透過“考考你的觀察力”這一醒目的標題,激起學生的好勝心,透過演示動畫過程,提問學生:“這些畫面中的圖案給你怎樣的感受?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這一設計遵循“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實際情景,伴隨着歡快流暢的音樂,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展示了具有軸對稱特徵的實物,聲色並茂,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視覺、聽覺的作用,讓學生在欣賞中認識對稱的特點,直觀的感知物體在對稱軸兩邊的形狀、大小一樣。

在這一感知的基礎上,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時間,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舉出符合對稱特徵的物體,估計學生舉出的生活中的圖形會多種多樣,有些是,有些不是,我將耐心的對照剛纔的特徵,對其給予恰當的評價,並對學生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給予鼓勵。學生在與同伴交流的同時,體會軸對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這時,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開始去學習軸對稱現象。

(二)、自主探究,形成新知

我設計了兩組活動,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定義的理解。

學生活動一:

請同學們每人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動手試試看這些圖片都可以沿着一條直線摺疊,使兩邊的部分互相重合嗎?摺痕在哪裏?

這個簡單的摺紙活動適應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規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可以很快完成圖形的摺疊,感受其兩邊互相重合的特點,並在交流中認識到有的圖形的摺痕有多條,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不具有這一特徵,爲後續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體現出“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

這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逐漸由感性過度到理性,下面進一步創設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二:

請同學們以合作小組爲單位,用準備好的材料參考課本中的方式或另外選擇一種你認爲可以的方式,做出一個符合上述特徵的圖形,並說出這樣做的道理!

這裏用“符合上述特徵的圖形”,而沒有明確指出到底是什麼圖形,目的在於①不過早的提出軸對稱圖形以防淡化學生對定義的探究活動,②主要也在於激勵學生的求知慾。營造一個在迫切需求下的自主探索的氛圍。

在活動進行時,讓學生四人爲一個合作小組,分工明確,研究後選出中心發言人。透過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圖形的製做過程,進一步感悟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徵。

在這裏,留給學生較充足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力圖讓學生開拓思維,自由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帶動學生深入思維,實現了對概念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這時,老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創做中去,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同時,發揮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既能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無論是課堂氣氛還是學生的思維都進入本節課的高潮!

透過以上的兩個活動,學生已經對軸對稱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鼓勵學生用語言概括透過集體研究完善,自然得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

軸對稱圖形定義:

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摺疊後,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麼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三)、交流評價,促進同化

下面,鼓勵學生應用定義去找一找:

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一些的圖形,並提問:下面的生活中的圖形你認爲是軸對稱圖形的有哪些?選擇一組你喜歡的圖形做出判斷。並試着找出它的對稱軸。

老師設計這組題目時,特意指出了生活中的圖形,因爲如果按照數學定義的嚴格要求,生活中絕對的對稱很難找到,只是能給我們一種對稱的感受。透過這組題目挖掘了多個種類的圖案,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而且,透過干擾圖形,來強化對概念的認識。例如對於象香港區旗中的紫荊花圖案,容易混淆,鼓勵學生可以透過動手摺疊,觀察對比,進行驗證,以培養學生科學的認識問題的態度,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

雖然每位同學只要求完成一組,但透過傾聽或參與其他同學的討論,在較短的時間裏,可以進行大容量的學習。並在評價他人,評價自己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多向思維、多維評價、多維互動的氛圍。

(四)、觀察圖案,獲取發現

1、向學生展示幾組圖案。如:兩扇門、兩個“喜喜”字,兩隻小腳丫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實物投影儀顯示)

2、觀察每組圖案,你發現了什麼?與同伴討論交流。

在觀察圖案時,細心的同學可能會對每一組的圖案產生疑問:這是不是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是兩個圖形?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對於這個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留給學生一些時間去觀察分析,鼓勵學生去各抒己見,我想透過學生的交流爭論,能夠產生新的認識,獲得新的提高。從而引出第二個概念:軸對稱

軸對稱定義:

對於兩個圖形,如果沿一條直線摺疊後,它們能夠完全重合,那麼這兩個圖形形成軸對稱,這條直線就是對稱軸。

透過舉例引導學生理解和比較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概念,教師在此不要求深究二者的區別,只要求能理解二者本質相同。使學生認識到可以看作兩個圖形,也可以將兩部分看作一個整體。

(五)、遷移運用,促進發展

出示四組練習:1、數字猜想,2、字母猜想,3、漢字猜想,4、給出幾組圖案,找出成軸對稱的圖形。前三組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解決實際問題,透過這三組題的練習,共同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從而宏揚中國文化,做到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溶爲一體。最後一組練習是爲了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

在經過了一系列深入的學習探索只後,讓學生的大腦放鬆一下,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透過欣賞這古香古色的擺設,這巧奪天工的雕刻,那古風猶存的廟宇、宮殿,甚至連詩歌之中也出現了對稱的美,還有這充滿活力的現代建築反映了中國濃厚的歷史底蘊和現代經濟的蓬勃發展,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程的最後,讓學生在自由的交流中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並留給學生一道富有開放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作業題,給學生提供發揮創造力的舞臺,使學生的活動由課內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六)、板書設計

1、軸對稱圖形定義:

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摺疊後,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麼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2、軸對稱定義:

對於兩個圖形,如果沿一條直線摺疊後,它們能夠完全重合,那麼這兩個圖形形成軸對稱,這條直線就是對稱軸。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爲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讓學生主動自覺地發現結果、發現"方法",進而優化了整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