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觀潮說課稿3篇

說課稿2.09W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潮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觀潮說課稿3篇

觀潮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彙報的課題是《觀潮》。

一、 說教材。

《觀潮》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組課文是圍繞自然奇觀的專題來寫,《觀潮》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本文透過作者對潮的生動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更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魅力,體會大自然那種魔術般的神奇。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爲了使學生透過閱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爲了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並透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根據農村中年級學生的特點:知識內容廣泛了,很多事情都處於好奇,似懂非懂,開始有獨立性,自尊心逐漸增強,思想從單純走向複雜,開始有自己意向。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認爲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應該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 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美的薰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地3、4自然段。

4、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

爲了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要突出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這個重點,突破體會課文中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這個難點。

二、 說教法。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日益增加,但他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文字描寫的景象難以形成深切體會,因此,我採用創設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因爲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因此,我還將採用朗讀法進行教學。

三、 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是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因此,我將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進行學習。

四、 說教學過程。

根據我對農村學生的瞭解,我認爲本課可分爲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體講了什麼,引導學習生字,並且學習第3、4自然段。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透過聯繫上下文讀懂重點詞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由於時間關係,我着重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意圖。

(一) 質疑匯入,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潮嗎?因爲我們這裏遠離大海,可能大部分學生沒有見過,所以我就以課件的方式播放錢塘江大潮的畫面,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師解說:我們剛纔看到的就是錢塘江大潮,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想知道爲什麼嗎?今天老師就帶着大家一起來學習《觀潮》這篇課文,找出答案。

板書:觀潮 (齊讀課題)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懸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問、矛盾的心理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是啓發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有效途徑,爲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 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

中年級的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讓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進行課前預習,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讓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預習的基本內容是這樣的:

1、大聲朗讀課文,邊讀課文邊畫出本課的生字,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

2、遇到不認識或不懂的詞語, 透過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還不能解決的做個記號請教老師或同學。3、思考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過渡語:昨天老師已經佈置預習了,預習得怎麼樣?老師來檢查檢查。

1、採用多媒體的形式出現本課的生字詞,以檢查的形式,指名學生讀一讀,當讀到罩時教師強調翹舌音讀到位,讀到鼎、崩時強調後鼻音讀到位。接着,讓學生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說說那個生字記起來有困難,如鼎字,筆畫複雜,字不常見,我用字理來講,鼎是古代煮東西的鍋,上部裝東西的部分演變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變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來講的話學生很難理解。

3、讓學生透過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進行鞏固生字詞。這樣,多種形式的讀,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過渡語:剛纔同學們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師真高興!接着讓老師看看你們更棒的表現,好嗎?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因爲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

2、學生模仿老師朗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要求讀出正確的節奏、停頓和速度。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然後評一評同學讀得好不好?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

在這評價的過程中,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爲了評價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的能力。

4、教師及時肯定:同學們讀得真不錯,接下來讓我們找找文中描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再來讀讀好不好?作爲一個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讚美,賞識的語言,多給學生表揚,激勵。因爲教師正確使用激勵語言,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如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這些句子讓學生展示讀,教師再指導讀。

5、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

(教師隨機板書:潮來前 潮來時 潮頭過後)

這樣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理清課文的脈絡,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中、潮來後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我們知道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課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透過教師範讀、學生模仿讀、指名讀、自由讀、展示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這樣層層深入,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這樣的讀爲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品讀重點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一說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讓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人物的詞語。

2、引導學生結合第一幅插圖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並說說人山人海說明了什麼?

3、再讀:體會江面的特點和人們此時的心情。

(五)感情昇華,拓展訓練。

想想假如你在場會是什麼心情?

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六)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獨立識寫課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透過老師指導,能夠掌握難寫、易錯的字。所以,在這一課我就重點指導蒙、薄、昂這三個字,蒙中間的短橫不能丟,薄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昂下半部分的左邊不能加點。

五、 板書設計。

1、觀 潮

潮來前 潮來時 潮頭過後

觀潮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作爲一個讀者走進文字

《觀潮》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展變化作爲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後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象,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奇觀”指雄偉壯麗而有罕見的景象。“自古以來”是說錢塘江大潮自古就有。僅一句話,就突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講潮來之前的景象。先講觀潮的時間、地點,再講潮來之前江面上的景色。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點是“江面上很平靜”,這和潮來之時的“動”形成鮮明的對照;一點是“越往東越寬”,這實際上是簡略的介紹了錢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講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着,盼着”,說明觀潮的人非常多,人們早早趕來,盼望一睹錢塘江大潮的風采,也寫出了觀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繪聲繪色繪形的描寫了大潮到來時和大潮過後的壯觀景象。作者把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寫聲音,先是“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而後“響聲越來越大”,最後,“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寫景象,大潮在遠處時,“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大潮從遠處涌來時,“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時,“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作者這些有聲有色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感到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文章最後將潮頭過後的景象,透過對餘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頭到來時的氣勢之大。“霎時”是時間極端的意思,說明了大潮來世之猛,速度極快。過了很久,江面才恢復平靜,說明持續時間之長。最後一句講江水上漲有兩丈來高,這是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

二、以教者的身份走進文字

因爲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爲少見,因此,我將藉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採用“情境教學法” 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爲什麼稱錢塘江大潮爲“天下奇觀”?主要是因爲這一景象的“壯觀”。這一壯觀景象給人以震撼!引導學生加以想象,練習朗讀文中從“午後一點左右”到“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一段。錢塘江大潮被稱爲“天下奇觀”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並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們的約會。讓人們盼望、興奮、激動、振奮。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練習朗讀“農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師提醒學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引導學生注意錢塘江大潮這麼神奇壯觀的景象作者是怎樣描寫出來的,學習文章生動的語言。如:課文在寫浪潮越來越近時,寫道“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分號。分號前是從勢態來寫浪潮,分號後是從聲音來寫浪潮。並體會“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來形容浪潮的勢態多麼生動;“山崩地裂”“大地顫動”來烘托浪潮的聲音之大是多麼準確。

三、以學生身份走進文字

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教材,我採用了先假想自己是個學生,作爲學生,對這篇文章理解了什麼,哪些地方有所疑問。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幫助才能理解的等幾方面來考慮的。然後,我深入學生可前瞭解,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讓我獲得了以下資訊: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

(四)以編者的身份走進文字

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尋求知識、獲取智慧”爲主題編排了5篇課文。《觀潮》這篇課文描寫的錢塘江大潮的自然現象學生特別是我們這個地區的學生很少見,大潮來臨時是怎樣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認識。

此文的編寫,可以讓學生開啟視野,領悟自然現象的神奇與壯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探討大自然的情感。

(二)說主題

以上是教材的解讀情況,本學期,我結合教學情況制定的教研專題是:“朗讀訓練中評價藝術的研究”。《課標》對1——9年級各學段朗讀訓練都有明確的要求,朗讀是學習語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徑,他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朗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是多麼重要,而朗讀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評價。透過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並提供反饋資訊,不斷調節朗讀訓練的動態過程,使其向預定的教學目標逼近。第二學段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四年級學生在經過三年級的一年的學習訓練後,能夠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但要達到有感情還差一步,並且學習語言能力還需提高。因此我選擇這一專題。爲了探索出這一主題的解決途徑,我結合該課特點,在制定目標之前,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想,從抓住重點語句進行朗讀評價訓練。並採取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如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成爲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

(三)說目標

依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讀12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字。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情感。

3、體會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

4、感情讀文。積累優美詞句。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教學重點:

潮來時的壯麗景象是教材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好這一段。

突出重點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觀察和表達的順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極遠—漸近—再近—更近”的順序觀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達途徑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將大潮雄偉奇特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從中體會作者讚美“天下奇觀”的思想感情。

(3)重點理解比喻句。

引導學生分清本體與喻體,即把什麼比作什麼,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它們的作用,懂得這樣比的真正含義。

(4)運用電教手段——錄像,創造情境,激發情感。放錄像— 畫批—討論—朗讀多種教學手段優化組合。

將看、想、說、讀有機結合。做到“圖”“文”“視”“聽”互補;“聽”、 “說”、“讀”、“思”互促。

2.教學難點:

由於學生沒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對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牆”,“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不易理解,易產生疑惑:這是怎樣的一種景象?真是這樣嗎?因而對於作者基於真實,富於生動的表現方法也不易體會。因此只有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力。

突破難點的方法:

(1)藉助錄像,提供感性材料,幫助理解內容,釋疑解難。

(2)朗讀和品味詞句相結合,朗讀中品味,品味後朗讀。

(四)說設計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請大家仔細聽一段文章,看誰能聽出這描寫的是哪的什麼景象?(錢塘江大潮涌來的景象)

師:想不想去欣賞?(想)讓我們一起去觀潮。請大家伸出手來,和我一起寫課題。理解“觀潮”的“觀”以及“天下奇觀”中的“觀”。

二、檢查預習。

1、師:課下大家都預習了,(出示生詞)誰願意讀讀這幾個詞語?注意紅色字的寫法。重點指導塘、昂、逐、蒙的寫法。

2、師:(出示二類字)看誰能將這一組詞讀正確?注意有一個字顏色不同,看你從中能發現什麼?(“號”多音字)

師:文中還與幾個這樣的字?(漲、悶)

三、品讀文字。

1、師:看來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課文讀得怎樣?誰願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現在將主動權交給你,找幾個人和你合作,給他們分分工。其他同學在他們讀的時候,思考:作者先寫什麼,在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潮來前、潮來市、潮來後)

2、師:既然我們是來觀潮的,你們一定會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來時的景象吧?那好,我們就先來學習這部分,大家自由讀第3段,思考:潮來時, !

4、師:作者寫潮來時是有一定順序的,請大家默讀課文,浪潮都有哪些變化?勾出相關的語句。

重點指導:

(1)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悶雷是什麼聲音?學一學。

(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

師:人們一大早就來到這裏等啊,盼啊,終於聽到隆隆的響聲,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觀潮的人,此時的心情如何?你會怎樣做呢?

師:現在大家就是觀潮的人,我們來演演看,(師高喊)潮來了!

師:當時那麼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的站起來喊呀,叫呀甚至跳起來,這種場面用一個詞就是-----(沸騰)。還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在這一段裏。(人聲鼎沸)

(3)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寬,橫貫江面。

“橫貫”一詞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把“橫貫”改成“橫在”看看有什麼不同?

(4)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滾。說明浪怎樣?(大、猛)兩丈是多高?

(3)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的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看畫面感受,進行朗讀比賽。

5、師:多麼壯觀的景象啊,多麼精彩的語句呀!簡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詩。氣勢如此雄偉的大潮,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想)大家的願望可以實現,我們一起來觀潮!喜歡畫面的可以看畫面,喜歡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師一起讀。請看大屏幕(故意等一會兒),你在等着觀潮,此時心情怎樣?(興奮、激動)快看潮來了!(放錄像)

6、這節課,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下節課我們接着來交流潮來前以及潮來後的景象,下課!

觀潮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被人們稱爲天下奇觀的浙江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課文先寫了潮來前江面風平浪靜,人們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寫潮來時那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最後寫潮過後餘波奔涌。文章語言優美,詞彙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觀潮》是語文第七冊第四組教材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組教材都是作者細心觀察大自然的基礎上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這一組教材的訓練重點是留心周圍的事物,因此,教學中,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觀潮》一文,思路清晰,層次清楚,語言優美生動,是一篇進行熱愛大自然,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依據教學大綱、單元訓練重點、本課教材的特色,確定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治美的情趣。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錢塘江大潮的,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注意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能理解天下奇觀、橫臥、水天相接、沸騰、橫貫、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在文中的意思,並從中選二至四個練習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爭取背下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描述,發展語言培養語感、陶治情趣。

2、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說教法

1、抓契機,奔中心,激發興趣。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第一課時有一種新鮮感,抓住這一最佳時機,直奔課文最扣人心絃的部分--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有利於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況且這一部分生字最少,可以隨課文解決。如先讓學生暢談看過中央電視臺的錢塘大潮直播節目後,有什麼感受,在學生暢所欲言、興趣黯然的時候,引導學生直奔課文3、4自然段,學習潮來之時,感受大潮的雄壯磅礴,大大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2、播錄象,創情境,直觀感受。當學生暢談感受之後,播放錄像,讓學生再次聽聽聲音,看看畫面,再次感受一下那壯觀、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的情景,激發閱讀的興趣。在理解橫貫浪潮飛奔山崩地裂等精彩語句時,適時

進行一些小鏡頭精彩回放,減少了瑣碎的分析,更好地幫助了理解。精讀課文後,放第2遍,讓學生邊看邊背誦,既促進記憶,又加深理解。同時也能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

3、重朗讀,促背誦,積累語言。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並積累語言。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記憶,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例如學習3、4自然段,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爲喜歡的精彩的語句,練讀幾遍以後,讀給大家聽,要能讓別人受到感染,開展賽讀,看準讀得好。在學生自由選讀後,透過引讀理清觀潮順序,從中瞭解作者觀察與描述的順序,精讀後,配上錄像,練習背誦,將課文中的精彩語言積累起來。

4、設練習,重積累,運用詞語。在讀書理解課文之後,結合在我校閱讀活動課中開展的做讀書筆記讀書卡 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做讀書卡,摘錄下好詞佳句,積累語言。再激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在鞏固和加深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尋找積累。接着選擇其中的二三個詞語,練習說話,鼓勵能同時選用幾個好詞說一段話。爲學生靈活準確運用本課學習的詞語,構建一個訓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