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17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說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普通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第四課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下面我將從前期分析,目標確定和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展開說課。

一、前期分析,本課是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的第四課,主要內容是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的設定和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的影響,這些內容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本課的學習也是對本專題的總結,學好本課利於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就和消極影響。

本課的教學對象爲高一學生,他們對於本課的內容比較模糊,尤其是在對明朝的內閣、清朝的軍機處職能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所以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但同時學生透過以往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歷史學習的基本思路,具備一定的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可以透過文字、圖片等資料使他們對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把握,進而引導學生得出更理性客觀的歷史結論。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情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明朝內閣的演變、清朝軍機處設定等基本史實;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其次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史料,透過小組討論與交流,探究內閣制和宰相制的異同;透過各種圖文材料進行綜合思考,分析軍機處設立的原因、特點和作用。最後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積弊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後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感悟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對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根據上述分析我將本課的重點設定爲理解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難點則落在了明清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影響上。

根據以學定教的基本原理,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課堂匯入部分我將選用三位歷史人物在影視劇中的形象,然後向學生提問知道我國古代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是什麼高官嗎?由此引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然後和學生一起回顧從漢至宋最高統治者解決這對矛盾的措施,再順勢提問這對矛盾到了專制時代晚期即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又是如何來進一步解決的?由此進入本課的學習。

首先我先讓同學們用三分鐘的時間大致瀏覽一下教材的第一目內容,指導他們可進行圈點勾畫,然後向同學們提問“透過瀏覽教材,同學們知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採取的什麼措施來處理君相矛盾的?”在同學們回答出廢丞相後,順勢引導同學們思考爲什麼朱元璋要廢丞相,在這裏,我將運用兩段材料對廢丞相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進行逐一分析。接下來我會讓同學們用圖表的形式畫出丞相制度廢除前後的情況,引導同學對廢除丞相制度這一事件進行評價,評價之一是造成了繁雜的政務集於皇帝一身這一弊端,順勢引出本科重點之一,明朝透過設立內閣制來解決這個弊端。透過一段史料的呈現,讓學生自主歸納出內閣的職能和性質,然後透過一張明內閣政治地位演變圖向同學們進一步介紹內閣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之後透過萬曆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的一句話引導同學們思考內閣制和宰相制的區別,利用材料對內閣的地位職責進行分析,接着讓學生分組回顧所學知識與丞相的地位職責進行比較,然後透過一張表格進行梳理。

接着,我將用一句“明朝是採取了設立內閣制的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那麼,明朝後面的.清朝又是如何加強君主專制的呢?”一句過渡到本課第二個重點的學習。

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是軍機處的設立,而是密摺制的實行。

首先我將呈現兩張圖片和兩段材料,一段是關於皇太極和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另一段是關於雍正帝和他所設立的軍機處,兩相對比,讓同學們理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的區別,並順勢引導大家進入軍機處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接着運用三則史料和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概括出軍機處的主要特點和作用。然後我會問同學們,“君主的權力透過設立軍機處得到了加強,那麼中央的權力又透過什麼達到集中呢?”由此過渡到密摺制知識的學習。接着我會讓同學們畫出密摺制前後地方官員與中央或(皇帝)的溝通示意圖,用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明白實行密摺制的作用。

本課第三目清朝的邊疆政策是爲課外閱讀內容,我將簡單採用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我所設定的問題,然後由我進行梳理的方式對這一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呈現。

最後運用圖表法對本專題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概括出本專題的重要知識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軌跡,運用中外材料對比引導同學們思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我運用了問題討論法、史料分析法、講授法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讓同學們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掌握知識,鍛鍊能力,昇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