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游擊隊歌說課稿

說課稿2.99W

游擊隊歌的說課稿應該怎麼寫?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游擊隊歌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游擊隊歌說課稿

游擊隊歌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游擊隊歌》。

說實在的,抽到這個課題,對於這首又老又舊的歌曲,我感到是一種困惑和茫然。尤其是針對我所在的永興中學的農村的學生,他們獲取音樂資訊的渠道比較閉塞,而接觸流行歌曲的機會偏多,可以說對流行音樂是耳濡目染,甚至對他們自己熟悉的比如本地的歌手馮磊崇拜得五體投地,以致能隨便就哼唱出一首流行歌曲並唱得有滋有味。但他們音樂素質總體普遍較低。因此,常規的教學手段,已經很難適應學生的現狀。於是,我對這個課題進行反覆的研究和思考。首先,我來說說這節課的教學理念:

以審美爲核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音樂教學理念。音樂作爲最富於情感表現的藝術,只有創設一種與音樂情緒相和諧的環境,才能使學生很快進入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在本節課中,怎樣才能使學生生動準確地掌握這首歌曲呢?根據學生的情況,本人從這樣一條主線進行:觀賞——聆聽——體驗——創造——拓展——回味來展開教學活動。以求達到一種和諧輕鬆、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

教材簡析

《游擊隊歌》是賀綠汀於1973年底創作的一首具有進行曲風格的羣衆歌曲。《游擊隊歌》之所以一直保持着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爲世人所傳唱,是因爲:歌曲的音樂語言準確、生動,概括地反映了抗日烽火中游擊健擊健兒的戰鬥生活和精神。比如:歌曲用G大調、4/4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寫成。歌曲典型藝術性在於:弱起節奏形式及小軍鼓號角式(骨幹音)的明亮音調巧妙結合,恰到好處地塑造了游擊戰士勇敢頑強,機智靈活,樂觀豪邁的音樂形象。又比如,它的旋律整齊平直;節奏變化明顯;調性色彩對比強烈。特別是最後,A段以壓縮形式再現,使整個歌曲即有變化又很統一,完滿地結束了全曲。音樂要素中的節奏、力度、休止符等在歌曲的藝術形象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和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時候來學習和演唱這首歌曲,有着它特殊的意義。

教學目標

學情決定着教學的實施方法和手段。音樂課程標準把“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豐富和提高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作爲教學的重要理念和依據。根據編者意圖和審美的角度,尤其學生的學情和關注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培養學生音樂的興趣入手爲此,我爲本課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是:

1、 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演唱歌曲體驗中,理解歌曲的情感內涵,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發奮學習。

2、 根據歌曲的特點,能夠用輕快、活潑、結實,富有彈性的歌聲表現音樂的情感內涵。

3、 嘗試探索設計相應的節奏型爲歌曲進行伴奏。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演唱體驗中,根據歌曲的特點,能夠用輕快、活潑、結實,富有彈性的歌聲表現音樂的情感內涵。

難點:能夠透過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的音樂形象。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 聆聽欣賞教學法。

2、 情感體驗教學法

3、 參與實踐教學法

4、 多元感受教學法。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於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揮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中心,本課中,教師的角色只是一個組織者,學生的“合作伙伴”和“心靈朋友”,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深刻的頭腦去思考、用敏銳的耳朵去聆聽、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音樂美感的真諦,去喚起音樂審美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一)影片片段欣賞。

《鐵道游擊隊》、《地道戰》等抗戰影片的片段,讓學生了解游擊隊的特點。因爲在此之前學生對這類式的戰爭影片已經有所瞭解,以次作爲本課的切入點,容易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兒時喜愛的影片對現在的學生而言,或許也能夠從中找到一些共同的語言,儘管在他們看的是《哈里波特》

(二)聆聽:

1、聆聽教師範唱:教師準確生動的範唱能夠爲學生提供最真實的音響感受,激發學生的歌唱慾望。

2、聆聽錄音:《游擊隊歌》四部合唱(教材提供的音響資料)。

(三)交流:結合影片片段和歌曲談談自己對抗日戰爭和抗日歌曲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順利地引入新課)。

二、歌唱:

1、哼唱旋律——解歌曲的旋律特點。(隨電子琴或音樂錄音演唱。)

2、節奏詞念(朗讀歌詞)——感受歌曲的節奏美。

3、隨琴歌唱初步完整演唱全曲,整體感知。

三、探究:

1、隨琴演唱第一樂句唱,提示注意第一小節(弱起節奏)。

△ :設問:採用弱起小節有什麼作用?

△ 學生討論。

歸納:採用弱起小節能夠巧妙地、恰到好處地塑造了游擊戰士靈活機智、聲東擊西的形象。因此,在演唱過程要清晰均勻地吐字,用富有彈性和輕快有力音色的聲音表現歌曲的內涵。

2、出示課本上三幅圖畫:

(夜間伏擊) (奮勇前進) (歡慶勝利)

討論設計:根據三幅圖畫的情景,設計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現抗日遊擊隊員的戰鬥生活。例如:運用音樂力度記號,恰倒好處地表現游擊戰士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羣體英雄形象。

3、嘗試探索設計相應的節奏型爲歌曲進行伴奏。

意圖:在這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根據這首歌曲的內容特點,利用身邊音響資源的,如:彈舌、捻指、擊掌、敲擊桌面、踏步或籃球、排球拍擊等響聲製造各種聲勢爲歌曲進行伴奏,完美地演繹歌曲。

四、拓展

爲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在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選擇地進了行音樂的拓展欣賞活動:

1、觀賞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游擊隊歌》的舞蹈片段。

2、聆聽曲作者本人改編的《游擊隊歌》四部合唱。

3、欣賞男聲四重唱《游擊隊歌》。

4、學生提供的音響或音像資料。

意圖;從視覺、聽覺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感受音樂作品內在的魅力,並鼓勵學生課後繼續收集不同的藝術表現作品,交流共享,把美育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空間。

五、課堂小結:

1、 學生交流對本課的學習感受;

2、 教師評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節奏和曲調通達靈魂深處,使人感受其美妙,並真正受到教化”。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透過節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音樂要素真正地走進音樂,走進了《游擊隊歌》,希望大家課後繼續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繼續唱好這首歌。

游擊隊歌說課稿篇2:

一、說大綱

根據《音樂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內容標準”,其中領域之二“表現”要求“初一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夠依據歌曲的內容及情緒進行即興創編活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所教授的內容是人音版7年級第14冊第1單元“難忘歲月”裏的《游擊隊歌》。歌曲的節奏活躍、富於變化,曲調輕快、流暢,充滿旺盛的活力,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歌曲生動地刻畫了游擊戰士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了游擊戰士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羣體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歌曲爲G大調,4/4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A段明亮輕快,巧妙地、恰倒好處地塑造了游擊戰士勇敢頑強、機智靈活、樂觀豪邁的英雄形象。B段節奏發生明顯的變化,顯得沉着、堅定,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展現了遊記戰士堅定、勇敢、豪邁、樂觀的精神面貌。再現A段與第一樂段形成統一,無比清晰地表達了遊記戰士抗戰到底的決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遊記隊歌》作於1937年年底,首次演出受到八路軍總司令進階將領的熱烈歡迎,隨後便流傳到全國各地。1942年拍攝的影片《自由中國》曾用此歌作插曲。此外,曾爲大型記錄片《華北是我們的》作配樂。1964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用它作重要素材,至今,這首歌仍然保持着久唱不衰的魅力。把《游擊隊歌》納入初一的音樂教材,對於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學目的

(1)瞭解《游擊隊歌》的相關文化及歷史背景,感受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戰士英勇、豪邁的精神風貌。

(2)能辨別歌曲的演唱形式,用輕巧、彈性有力的聲音與他人一起背唱《游擊隊歌》。

(3)能積極參與聽賞、創編等音樂實踐活動,並從中體驗上音樂課的樂趣。

4、教學重點

(1)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背唱《游擊隊歌》。

(2)感受歌曲的情緒,表現歌曲的內容。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課所教的歌曲學生都比較熟悉,估計能

唱者較多,但是對歌曲的結構形式弱起節拍的演唱不甚瞭解,能唱容易,但是唱出時代的感受,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較難。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透過“聽賞”“歌唱”“創造表現”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法

1、視覺圖像法

結合多媒體欣賞教學,讓學生的視覺、聽覺、情感同時參與,使內容具體形象化,加大了教學資訊量,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表現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2、對比演唱法

讓學生分析歌曲結構,用不同的情緒和聲音演唱歌曲的兩個樂段,有利於學生理解和表現歌曲的思想感情。

3、創編表現法

師生共同創編聲勢節奏,即能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又豐富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光盤、VCD、電子琴、打擊樂器。

六、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

播放VCD《咱當兵的'人》,師生一起跟唱,體驗軍旅歌曲的特點(熱情、自信、樂觀、豪邁)。

教師:軍旅歌曲大多反映了軍人熱情、樂觀、堅強、豪邁的性格,同時,它也表達了人們對軍人的一種情感。一些經典的革命歌曲常常傳承着一定的歷史與文化,講述着一段段難忘的流金歲月。1937年年底,音樂家賀綠汀在救亡演劇一隊工作,在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寫了一首歌曲《游擊隊歌》,首次演出受到八路軍進階將領的熱烈歡迎,至今保持久唱不衰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軍旅之歌。

2、新課教學聽賞不同演唱形式的《游擊隊歌》

(1)、聽賞《游擊隊歌》(合唱)(整體感受)。

要求: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並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樣的一個音樂場景。

方法:結合所瞭解的歷史,談談歌曲的時代背景,游擊隊員的作戰方式,學生眼中的抗日戰爭。 (影視作品:地道戰、南京大屠殺、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等)

教師小結:這是一首描寫抗日戰爭時期的歌曲,歌曲生動地刻畫了游擊隊戰士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機智、靈活、勇敢、頑強、豪邁的人民英雄形象。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戰士深入敵人後方,在平原上,在鐵道上,配合八路軍作戰,當時人們都相信,抗日戰爭一定能勝利,因爲真理在我們廣大人民手中。

(2)、觀看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片段,再一次聽賞《游擊隊歌》。

要求:引導學生分析歌曲旋律、節奏的特點,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旋律採用級進、四度跳進逐漸上行的寫作手法,節奏緊密、富於變化。歌曲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生動刻畫了游擊戰士堅強、勇敢、豪邁、樂觀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

(3)、聆聽《游擊隊歌》(輪唱),進一步感受歌曲的表現形式以及音樂的藝術魅力。

要求:幫助學生分析歌曲的幾種演唱形式,區分合唱與齊唱、輪唱與重唱、領唱與獨唱。 學唱歌曲

(1)、學生輕聲視唱旋律,注意後拍起唱的弱起節奏。

(2)、隨琴用lu模唱旋律,聲音要求輕巧、有彈性。

(3)、學生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4)、學生跟琴唱詞。 3、分析歌曲結構

(1)、分析歌曲結構(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A—B—A)

(2)、歌曲第一樂段的旋律、節奏特點,採用什麼樣的聲音演唱?

(旋律:級進、四度跳進逐漸上行。節奏:緊密輕快、舒展有力。表現游擊隊員不畏艱險、英勇善戰、樂觀自信的革命精神。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

(學生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第一樂段的旋律。)

(3)、第二樂段旋律、節奏有何變化?表現游擊戰士怎樣的精神面貌?用什麼樣的情緒演唱。(節奏由緊密變爲寬鬆,旋律給人一種豪邁有氣勢並且樂觀向上的感受。用堅定、有力的聲音演唱。)

(學生用堅定、有力的聲音演唱第二樂段的旋律,然後完整演唱全曲,注意歌曲的情感與力度表現。)

4、創編表現

聲勢節奏創編:

師生共同創編簡單、富有動感的聲勢節奏,透過跺腳、拍腿、拍手等動作,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運用身體的節奏動作爲歌曲伴奏

(1)聲勢節奏練習時,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組練習其中一節奏型,然後交替進行,各種節奏熟練以後,可將拍手、拍腿、跺腳同時進行聲勢節奏練習。

(2)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在此聲勢節奏基礎上,進行再創編。

(3)教師、學生對再創編的節奏進行點評。

5、小結

(1)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之間相互補充)

(2)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游擊隊歌》,瞭解了《游擊隊歌》的相關文化及歷史背景,透過音樂實踐活動,獲得了愉悅的感受與美的體驗,最後,請同學們再一次演唱《游擊隊歌》,並用聲勢節奏爲歌曲伴奏。

七、教學特色(總結以上過程和策略,我認爲我的教學特色是)

1、面向全體學生 突出學科特點

2、創造合作互動 尊重獨特體驗

3、運用現代手段 打破時空限制

4、實現學科整合 瞭解多元文化

八、教學啓示

本課以人文理念爲主線,注重情感體驗,從情境切入,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回顧歷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重處理學習的過程與情感處理方式,透過聽賞、分析、創編等音樂實踐活動,不斷加深情感體驗的深度,體現了音樂課程“以審美體驗”爲核心的理念。

標籤:游擊隊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