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5篇

說課稿2.5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5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文章講的是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世說新語》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卻鮮明地塑造了謝安、謝朗、謝道韞這三個人物。“詠雪”成爲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詠雪之才、詠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我以爲“詠雪”固然體現了親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晉名士那種灑脫、儒雅的氣質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盡力帶着學生去感受古人那種灑脫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氣息。

學生分析:

我們之前已經學過《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並且熟悉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步驟,本課先學了《陳太丘與友期》,學生對《世說新語》的風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讀懂這個故事沒有太大的困難。所以,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文言知識,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努力創造氛圍,讓學生真切感受“詠雪”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想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鞏固作者及《世說新語》;

2、掌握“俄而、驟、欣然、差可擬、因”等文言詞語;

3、情景再現,走近古人講論文義的情境中。

過程與方法:

1、檢測掌握的作家作品情況,並補充相關內容;

2、同伴互助,解決疑難詞語,並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表演,講論文義,再現故人讀書的情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情境再現,講論文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前預習反覆朗讀,課堂朗讀,注意字音、斷句,強調“似”“差”的讀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難,掌握字詞,老師引導歸納整理。

3、師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體參與表演,再現當時情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對照課件進行講解】

一、佈置預習:

1、熟讀《詠雪》,瞭解大意,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2、蒐集學過的關於雪的詩句。

二、匯入新課:圖片展示“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是《紅樓夢》中寫給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判詞,“停機德”講的是樂羊子的妻子爲勸丈夫繼續求學而剪斷織布機上的娟的故事。“詠絮才”講的是什麼呢?今天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標:提醒學生注意“互助”、“歸納”、“再現”等詞語。【板書本節課的兩大環節:講論文義、再現情境】

四、溫故知新:

1、學生回顧上節課講的文學常識填空;

2、補充:魯迅的評價,《世說新語》分的門類,《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

五、講論文義:【師生共同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步驟並板書】

1、讀:字音、斷句。【學生齊讀完後,強調“似”“差”這兩個多音字】

2、譯:提出疑難字詞,同伴互助解決。

3、詞語搶答:用我們常規的搶答方法,檢測字詞掌握情況,並注意聯繫學過的知識,如:與“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幾,無何,既而,逾時”等,與“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譯接龍:一人譯一個標點的句子。

5、整理歸納:老師引導,學生完成,歸納本課的古今異義詞、判斷句、人物稱呼、成語“柳絮才高”,此時學生就知道“詠絮才”的含義了。

6、拓展閱讀:展示材料,老師解釋“謝公、謝玄、淮上”,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再解釋,最後學生直譯。這則材料講的也是謝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詞語都是學過的,可檢測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並且這則材料中謝安得到捷報都不動聲色,在《詠雪》中卻“大笑”,有助於學生了解這個人物的性情。

六、再現情境:

1、師生共同確定:時間、地點、天氣、事件、人物。重點在人物上,文中有謝安的表情,謝朗和謝道韞只有話語,先讓學生從文中發現、想象他們的表情,再推薦同學扮演角色,其他同學扮演“衆兒女”,思考:他倆誰說的好?“白雪紛紛何所似”?

2、創造條件,師生表演。重點探討謝朗和謝道韞誰說的好,各抒己見。再說說“白雪紛紛何所似”,可以用學過的詩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寫的七字一句的詩句。

3、看看“詩中雪”,展示幾句寫雪的詩句。

4、想想:歷史中堪稱“詠絮才”的,還有誰?【李清照】

5、評評:本節課,我們班的“詠絮才”。

七、佈置作業:

A:1、完成《全效學習》;

2、積累詞語;

B:讀幾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寫讀書筆記。

反思:我以爲,一堂課就像一篇文章,有鋪墊,有懸念,有伏筆,有照應,有過渡,有昇華,要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行文嚴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這堂課貫穿始終的是“詠絮才”,由“詠絮才”設疑匯入,中間解讀、想象、拓展,都是學生才華的展示,最後再照應開頭說“詠絮才”,發現我們身邊的才子才女。在設計中,我力求一種詩意的表達,力求讓學生感到書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讓學生感到文化延續不斷的脈絡。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竹影》編排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化藝術, 像《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儘可能地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瞭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情感和態度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知識和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後一點側重學習方法。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於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全文透過生動形象的描寫,着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爲教學重點。至於後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稍微瞭解即可,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討論法。 誦讀法:"教學千法讀爲本",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文--聽讀全文--導讀全文,最後個人誦讀;從方式上看,個別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散文味,欣賞、領悟散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我在問題的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了層層深入提問教學法,四個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課文的整體、自主探究、教學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整體感知部分,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提高學生欣賞散文能力的目的--這是提問法。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有教師的提問,學生自主性的體現還包括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留足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探討,不失爲一種好方法——這是討論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法

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爲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四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爲十六個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匯入新課 人生就象一條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樹,衝破外殼、阻攔和遮蔽。那人生哪個階段最值得我們回憶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這首歌嗎?(讓學生上臺唱一小節)哦,原來童年停留在池塘邊的榕書樹上,原來童年在老師几几喳喳的粉筆書寫聲中,原來童年在那一個個遊戲中。那你想知道豐子愷先生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嗎?那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吧!板書課題。(這樣匯入從聽覺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啓學生形象思維。)

第二步、簡介作者

1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創作成就頗豐;

2教師展示兩張豐子愾的漫畫,請同學來說說漫畫的內容和特點。

初步感受

中國畫的特點。

第三步、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教師出示生字、詞和讀音,探討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透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爲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3明確中心問題: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討論後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體驗童趣

教師過渡語: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並試着說明理由。(“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五步、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朗讀中發現的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預設問題:一次童年的遊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我”的小夥伴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和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欣賞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拿前面的兩張漫畫和兩張水粉話,請同學說說他們的不同之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透過畫圖的對比,讓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了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結引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語文學習既要讀透課文,但有不能侷限於課文,應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蔘與說話,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在合活動原理。)

第七步、課堂小結

學生根據學習的所得,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收穫、感受。教師小結: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我們經常說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可教師總是有千萬個不放心。學生透過學習,文章的思想、意蘊打動了學生的靈魂,他們就能說出自己最深感受和體會。教師的小結,讓語文課堂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第八步、佈置作業

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爲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和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的語言、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比喻的修辭手法等語言基礎知識。

(3)培養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閱讀的習慣。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結合今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這一熱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的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本文的難點是訓練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閱讀的能力。

四、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但還需引導學習。

注意力不夠集中,思考不夠深入等特點。

五、教學方法的設計

1、默讀法與朗讀法相結合。

2、問答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3、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環節設計

運用“版塊式”教學思路,將教學環節主要分爲:

匯入、整體感知、精讀和結課四版塊。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快速閱讀要點:

(1)集中注意力,默讀。(2)不回視,不逐字閱讀。(3)抓住關鍵點閱讀。

(二)整體感知課文,

把握文章思路。

時間:1969年7月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事件:人類首次成功登月全過程

順序:時間順序

高潮設計

登月前準備階段(3-4)

升空飛行階段(5-9)

登月全過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務階段(10-13)

返航階段(14-15)

總結登月過程

(三)精讀課文

1、根據分段,結合登月過程圖和多媒體的影像資料,對登月的過程進一步瞭解,掌握科學知識。

升空飛行的步驟:檢查——點火——升空——繞地飛行——飛向月球——繞月飛行——升空——點火——火箭升空——飛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寫的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覆朗讀中體味其中的語言美和蘊藏於語言中的情感態度。

(1)請同學們齊讀第8自然段,這一段的描寫很美。請同學們找出其中寫的好的句子。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使)

“一葉孤舟”是什麼意思?(像一片樹葉一樣大小的孤獨的小船)

這裏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形象生動。)

表現了怎樣的情感價值?(在地面上高達百米的飛船在太空中卻渺小如一葉孤舟,在這裏表現出與浩瀚宇宙相比,人類的渺小。而人類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這裏突出出來。)

(2)“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品味加線字的好處在哪裏?

4、對本文的意義進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這句話的內在涵義。

(四)結課延伸

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考:航天探險活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義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樣的航天精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話理念:

廣東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以“成長中的我”爲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爲主線,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爲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七年級教材以“成長中的我”爲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爲主線,把相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講述了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瞭解別人,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及與朋友的'交往相處。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睦關係是成功教育的先導條件。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也有利於學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在教材中則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說學生:

我認爲,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爲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初一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易與老師發生誤解、矛盾,甚至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爲例,我校屬於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家境較好,知識面較廣,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因此學生往往有一種自視爲“天之嬌子”的心理,有時候對老師的話不是一味的言聽計從,對老師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個別學生會與老師起正面直接的衝突。

於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心存感激、學會互相理解”這個角度,讓學生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寬容和尊重。

 三、說教學目標:

(一)目標處理

透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正確處理師生關係。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瞭解教師工作的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

2、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正確處理師生關係。

能自覺地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二)重難點處理

本課重點與難點都在於如何講解“學生與老師”的新型師生關係,如何真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相瞭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師生情誼》這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爲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增強對老師的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激趣——創設情感、激發興趣。透過語言、角色扮演、現場採訪及多媒體材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設疑——利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並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

▲引發——引發討論,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精講——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以學生爲主體並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三)學法指導:

(四)課前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爲每組6——8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設立一個代言人,代表小組成員發表意見。

課前邀請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到班。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興趣匯入

匯入:播放FLASH《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出示課題:我愛我師(板書)

設計意圖:以直觀的音像資料,創設課堂學習氣氛,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

觀看四幅漫畫,提問:老師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導學生認識老師工作的特點。)並利用一分鐘的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說出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板書)。

接着引用語文課本中剛剛學過的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片段,讓學生換位思考,站在海倫凱勒角度體會老師的辛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對老師由衷地說出:“老師,謝謝您。”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感性體驗,加深對老師工作的認識,認識老師工作的辛勞,引導學生說出對老師的感謝。

(三)角色轉換談衝突

情景劇表演:《老師與學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遲到的學生,你會

1、牴觸老師的批評?抱怨老師?

2、遲到有因,向老師解釋清楚,受到老師的表揚?

設計意圖:此處設定了一個小劇場,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調動學習氣氛,同時讓學生在表演中進行角色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對老師的批評,有些同學把事情的真相講出來了並得到老師的諒解;但是有些同學沒把真相講出來,把氣憋在肚子裏,這樣的學生會不會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師呢?

(四)推心置腹,獲知明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觀看FLASH《老師我愛你》

提問:看完剛纔同學們的表演和FLASH後,大家有什麼感想?要什麼樣的老師大家纔會去尊敬他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由小組代表回答,老師引導精煉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板書)

設計意圖:透過FLASH重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以較好的精神狀態學習本課的重難點;透過集體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交流思想,加深認識,並且由小組代言人發表出學生的真實想法,讓參與聽課的班級科任老師聽聽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讓老師來了解學生。

我們都知道交往與溝通都是兩方面的,只有做到雙方的溝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

活動:現場採訪

現場採訪老師

以小組爲單位,根據採訪參考,自行設計問題現場採訪老師,並把採訪結果在班中分享。

採訪參考

老師眼中的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讓學生以採訪的形式去認識老師心中的他們,讓師生之間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機化解一些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做到課上不僅是授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是所有任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真正加深師生之間的情誼。

師:從這兩方面要求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平等、民主、和諧、。(板書)

(五)知識拓展

觀看影片:《新中國的第一個教師節》(視頻材料)

欣賞對聯:

上聯: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下聯: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

設計意圖:拓展視野,加深學生對老師的再認識。

(六)知識鞏固:兩道習題(圍繞本課重難點設定)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七)歸納小結(板書設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角色和作用)

本課結構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諧

 六、說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爲,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課堂上師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本堂課主要是透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啓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老師的辛勞,老師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老師工作的認識,增進師生情誼。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現場採訪,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學生會有所領悟。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以《新課標》爲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啓示。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爲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透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透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匯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